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金融学》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金融学》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这三点区别,国际货币体系被划分为国际金本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这是因为一旦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将直接导致黄金外流,货币供应量减少。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货币制度的具体内容,因此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国际货币体系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成员国货币汇率波动幅度不得超过平价的1%,一旦突破规定的波动幅度,各国中央银行必须进行干预。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金融学》

历史上曾经有过各种不同类型的国际货币体系,各个货币体系的区别主要在于以下三点:本位币不同、参与国际支付结算的主要货币不同、各国货币与本位币之间的关系不同。根据这三点区别,国际货币体系被划分为国际金本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

(一)国际金本位体系

历史上第一个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金本位体系。金本位制并非国际金本位体系,只有当较多国家普遍采用金本位制时,国际金本位体系才能够建立起来。19 世纪80 年代,英国拉丁货币联盟(包括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瑞士)、荷兰、若干北欧国家及德国和美国逐渐采用金本位制,国际金本位体系建立。大约30 年后,该体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崩溃

国际金本位体系的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 黄金是最终清偿手段,充当国际货币

各国均实行金本位制,实际上都是使用黄金作为货币。黄金自然可以充当国际货币,作为国际贸易的最终清偿手段。

2. 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固定,变化很少

在金本位制下,各国货币都具有黄金含量。两国之间的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含金量之比——金平价。当然,汇率并非总是等于金平价,外汇供求也会对汇率产生影响。但是,由于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和输入国境,因此外汇供求变化引起的汇率波动十分有限,波幅不会超过黄金输送点。黄金输送点是国际金本位体系下汇率波动的界限,其值等于金平价加上黄金在两国间运输的费用。一旦汇率波动的幅度超过黄金输送点,黄金将取代外汇直接在两国之间流动,最终使得汇率回到黄金输送点的范围之内。这样,各国货币之间的比价就能够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上。

在国际金本位体系的盛行年间,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汇率十分稳定,从未发生过大幅度的升贬值波动。

3. 能够自动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

如果各国都严格遵循金本位制的规则,那么国际金本位体系下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就能得到自动解决。这是因为一旦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将直接导致黄金外流,货币供应量减少。于是物价下降,本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加强,进口品的竞争力减弱,从而出口扩大,进口减少,国际收支转为顺差,黄金回流。

4. 国际金本位体系比较松散,没有常设机构来规范和协调各国的行为

国际金本位体系下,各国通行金本位制,遵守金本位制的原则和惯例,汇率稳定、国际收支自动平衡。各国利益比较容易协调,不需要专门机构来负责规范各国行为。虽然在名义上国际金本位体系要求由黄金充当国际货币,但黄金运输不便,而且储备黄金不仅不能生息,还要支付保管费用,于是在英国国力的支撑下,英镑代替黄金成为事实上的国际货币。当时国际贸易的80%以上都是用英镑计价和支付。

国际金本位体系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货币制度,对稳定汇率、平衡国际收支、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促进国际资本流动都起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国际金本位制也有无法避免的缺点。在此体系下,货币数量的增长主要依赖于黄金产量的增长,但是世界黄金产量无法跟上世界经济的增长,国际清偿力严重不足。另外,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国五个国家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积存了大部分的黄金,这就使得其他国家国内的金本位制难以为继。国际金本位体系在经历了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之后,终于在1929—1933 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后瓦解。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

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国战败,经济遭受毁灭性打击。英国、法国虽然战胜,但在战争期间受到巨大的创伤,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美国本土在战争期间没有受到直接影响,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国。1945 年,美国工业制成品占世界制成品的1/2,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黄金储备占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的3/4。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国家

1944 年2 月,44 个同盟国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城召开了“联合和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货币制度的具体内容,因此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国际货币体系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2.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其核心内容可以归纳为如下两点:

(1)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充当世界货币。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成员国的货币金平价应当用黄金和美元表示。根据当时1 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 克纯金确定了1 盎司黄金=35 美元的官方价格。其他国家的货币按其含金量定出与美元的比价。美国政府承担各国中央银行按黄金官价用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各成员国货币与美元的法定平价一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认,便不可更改。成员国货币汇率波动幅度不得超过平价的1%,一旦突破规定的波动幅度,各国中央银行必须进行干预。

这就形成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形式。由于各国货币均与美元保持着可调整的固定比价,因此各国货币之间也实际上保持着可调整的固定比价,整个布雷顿森林体系呈现为汇率固定的货币体系。

在这样的安排下,美元可以自由兑换为任何一国的货币,成为储备货币和国际清偿力的主要来源,开始充当世界货币的角色。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方面世界各国均须从美国进口商品,储备和使用美元比黄金更为有利;另一方面美国国内保持着极低的通货膨胀率,美元享有很高信誉。因此,战后国际贸易中的 90%采用美元进行计价结算,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

(2)建立国际金融机构,维护国际贸易和金融秩序的稳定。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由于汇率不能自由浮动,因此需要其他手段来解决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为维护国际贸易和金融秩序的稳定,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1945 年12 月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主要有:确立和监督成员国的汇率政策;向国际收支发生困难的成员国提供必要的资金融通;向成员国提供国际货币合作与协商的场所。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等同于黄金,从而解决了国际金本位体系下清偿力不足的问题,稳定的汇率也促进了战后世界贸易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曾对当时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个体系存在一些制度上的根本缺陷。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以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为前提的,因此当世界经济格局再次发生变化,美国经济地位下降时,布雷顿森林体系也逐渐削弱,最终崩溃。其具体的崩溃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无法解决的特里芬难题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制度缺陷。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指出如果没有别的储备货币来取代美元,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必将崩溃。这是因为美元同时承担了世界货币和国内货币这两个职能,而这两个职能是彼此矛盾的。作为世界货币,美元的供应必须适应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长的需要,不能出现清偿力不足的现象;而作为一国货币,美元的发行必须受制于美国的货币政策和黄金储备,维持美元和黄金的兑换官价。当黄金产量和美国黄金储备的增长跟不上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时,美元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为了向国际贸易提供足够的清偿力,美元的供应必须不断增长,而不断供应的美元缺乏足够的黄金准备,导致美元和黄金的兑换官价难以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这种制度缺陷被称为特里芬难题。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汇率制度过于刚性,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效率不高。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制下,汇率的调整必须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批准,汇率显得过于刚性。当一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只能依靠国内政策来进行调节,调节成本很高。虽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以向发生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国家提供贷款,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能力有限,难以解决各国的国际收支困难问题。

(3)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的国际货币体系,不能反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美元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中心位置依靠的是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然而进入20 世纪50年代,美国政治、经济地位下降,联邦德国、日本崛起,冲击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垄断地位。随着其他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中对这些国家货币的需求自然相应增长。但布雷顿森林体系不能适应这种形势变化,反而试图依靠货币制度的力量强行把其他货币排除在储备货币之外,这必然会适得其反。

1960 年年底,美国黄金储备低于短期外债,第一次美元危机爆发。当时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大量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其他货币,并用美元向美国挤兑黄金的现象。美国联合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等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来稳定国际金融市场。1968 年,由于美国在越南战争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国内经济状况明显恶化,第二次美元危机爆发。仅仅在半个月内,美国就流失了14 亿美元的黄金储备,美国不得不实行黄金双价制,即在官方之间的黄金市场依然实行1 盎司=35 美元的官价,而在私人黄金市场,金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私人黄金市场上金价飙升,布雷顿森林体系局部崩溃。1971 年第三次美元危机爆发,这次危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外汇市场上抛售美元的风潮迭起,难以抑制。1971 年8 月15 日,美国被迫宣布停止向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按官价兑换黄金。一些国家的货币不再钉住美元,开始自由浮动。1973 年2 月外汇市场上再度爆发美元危机时,西方主要国家的货币都放弃了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自此,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让位于浮动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

(三)牙买加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了一个由20 个国家代表组成的临时委员会,开始着手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工作。经过近三年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1976 年1 月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达成了一个协议,即牙买加协议。牙买加协议在1976 年4 月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表决通过,1979 年4 月1 日起生效。从此,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牙买加体系除了保留并加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外,和布雷顿森林体系有着许多重大差别。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有:

(1)黄金非货币化。黄金与货币彻底脱钩,黄金不再是各种货币的平价基础,也不能用于官方之间的国际清算。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国家要求恢复金本位制,然而黄金的产量有限,最多只能恢复金汇兑本位制,这就需要确立中心货币。一旦中心货币贬值,金本位体系就会崩溃。但无论哪种货币充当中心货币,都会面临特里芬难题。所以黄金非货币化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2)储备货币多元化。美元一枝独秀的局面被以美元为首的多种储备货币本位所取代,随着联邦德国、日本等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德国马克、日元逐渐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外汇储备虽然出现了三元化的趋势,但并非三足鼎立,美元中心货币的地位依然存在,美元仍是最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除了黄金和主要国家货币之外,牙买加体系还有一种重要的国际储备——特别提款权,即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行的信用货币。但由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权威性不够,与世界性中央银行的距离还相当遥远,特别提款权很难成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

(3)汇率安排多样化。浮动汇率制度和固定汇率制度并存,整个汇率体系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主要货币之间汇率自由浮动,二是区域集团内部实行稳定的固定汇率制度。具体来说,美国等发达国家大多采用浮动汇率制,而发展中国家则选择钉住某单一货币或一篮子货币的固定汇率制。

(4)国际收支问题依靠国际政策协调和国际金融市场来解决。多样化的汇率安排向国际收支困难的国家提供了更大的解决问题的空间,各国可以通过汇率政策、财政货币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逆差。这些国家还可以到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牙买加体系打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僵化局面,解决了特里芬难题,拓展了调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渠道。

课后练习题

一、单选题

1. 在下述四种表述中,使用了经济学家的货币定义的是(  )。

A. 那位歌星确实很富,他的钱多得不得了。

B. 上周你挣了多少钱?

C. 爱财是万恶之源

D. 我到商店里去时总是确信带足了钱。

2. 财政的收支、银行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货币执行(  )职能。

A. 支付手段   B. 价值尺度

C. 贮藏手段   D. 流通手段(www.xing528.com)

3. 某公司以延期付款方式销售给某商场一批商品,该商场到期偿还欠款时,货币执行(  )职能。

A. 购买手段   B. 流通手段

C. 支付手段   D. 贮藏手段

4. 下述行为,不属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是(  )。

A. 超市购物   B. 饭馆就餐付账

C. 商品标价   D. 买票看电影

5. 劣币是指实际价值(  )的货币。

A. 高于名义价值  B. 等于名义价值

C. 等于零   D. 低于名义价值

6. 西方学者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是金融资产的(  )。

A. 流动性   B. 收益性

C. 安全性   D. 可兑换性

7. 可以随时作为交易媒介,具有最强的购买力的货币是(  )。

A. M2    B. M1

C. M0    D. M3

8. 主币具有(  )性质。

A. 自由铸造   B. 有限法偿

C. 私自熔化   D. 私自发行

9. 下列不属于准货币的是(  )。

A. 定期储蓄存款  B.单位定期存款

C. 活期存款   D. 活期储蓄存款

10. 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货币形态是(  )。

A. 电子货币   B. 信用货币

C. 实物货币   D. 代用货币

11. 最早实行金币本位制的国家是(  )。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日本

12. 现代货币制度的基本特点不包括(  )。

A. 纸币与金银保持等价关系

B. 通货是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

C. 纸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D. 货币是通过信用程序发行的

13. 不属于金币本位制的内容是(  )。

A. 金币可以自由铸造与私自熔化

B. 以黄金为币材

C. 价值符号可以自由兑现金币

D. 银币可以自由铸造与私自熔化

14. 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之后,以(  )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A. 法国法郎   B. 英镑

C. 美元   D. 欧元

二、简答题

1. 举例说明格雷欣法则的基本内容。

2. 简述货币发展的历程以及每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3. 简述货币职能的主要内容。

4. 假设甲、乙两国都有100 亿的货币(假设货币的实际价值都是一样的),同时假设货币有三种存在形式,即流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甲、乙两国货币构成如表2-1 所示。

表2-1 甲、乙两国货币构成

问:甲、乙两国的经济形势有无区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