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菲律宾非政府组织发展研究:企业化与倡导失灵

菲律宾非政府组织发展研究:企业化与倡导失灵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殖民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切断了菲律宾天主教教会与非政府组织的直接联系,导致天主教教会在非政府组织中的影响力迅速降低。[28]菲律宾计划生育组织,这一违背天主教教义的非政府组织也被美国殖民政府批准成立。这些非政府组织在二战后不断壮大,引发了一场涉及意识形态、政治和宗教三大领域的社会民主运动,深刻地改变了菲律宾的社会结构。在当时复杂的菲律宾国内形势下,这些非政府组织成为维护华人利益的重要柱石。

菲律宾非政府组织发展研究:企业化与倡导失灵

(一)天主教背景的非政府组织

1900年后,为迅速建立起新型殖民体制,美国殖民政府一面向菲律宾派遣大批新教教士,分化原本忠于西班牙的菲律宾天主教教会;一面对天主教教会的基层势力进行限制,同时也限制那些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的独立教会,如阿格利教派。美国殖民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切断了菲律宾天主教教会与非政府组织的直接联系,导致天主教教会在非政府组织中的影响力迅速降低。卡里诺认为,1917年成立的马尼拉慈善总会标志着在政教分离短短二十年后,慈善已经与救赎灵魂脱钩,成为非宗教的、纯人道的事业。[28]菲律宾计划生育组织,这一违背天主教教义的非政府组织也被美国殖民政府批准成立。在教育医疗领域,随着一系列公立学校、医院的建立,菲律宾天主教教会所属教育、医疗机构的重要性大为降低。

新教教会各派系也利用这一时机,在菲律宾划分势力范围,分别成立各自的宗教服务组织。如新英格兰教派在1903年成立了圣如克医院(Saint Luke Hospital),卫理公会教派在1906年成立的玛丽约翰斯顿医院(Mary Johnston Hospital)。青年基督教协会(YMCA)是其中影响力最大非政府组织,它既是新教的宣扬者,又是新教与天主教发生冲突时的协调者。菲律宾天主教本土教会也对新兴的基层非政府组织进行资助,如菲律宾独立教会(IFI)在这一时期大量资助基层农民、工人组织,菲律宾第一个工会联盟——民主工人联盟正是在它的帮助下创立的。

虽然在美国殖民政府的制约下,菲律宾天主教教会无法再像过去那样主导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但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天主教教会在逐渐转向效忠美国的同时,积极在基层建立各种非政府组织,以争取民众的支持。而美国殖民当局在削弱菲律宾天主教教会影响力的同时,也试图将天主教教会作为对抗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武器,允许其在基层发展非政府组织。20世纪30年代,天主教教会以马尼拉大学(Ateneo de Manila University)为中心发动“帮助穷困和被压迫人民的社会行动”,建立了一个反共产主义的天主教非政府组织网络,并将该网络向农村渗透,以对抗在共产主义运动中势力不断增长的左翼商业联合会和农民协会。该网络以宗教形式在社会各阶层中吸收成员,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成立了众多基层非政府组织,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天主教妇女联盟(Catholic Women League)、百乐麦福音联盟(Bellermine Evidence League)、切斯特顿福音联盟(Chesterton Evidence League)等。[29]菲律宾天主教教会建立和资助这些非政府组织的目的不仅是教会适应菲律宾社会发展进步的新趋势,更重要的是为了对抗反宗教、反天主教的思想宣传。这些非政府组织在二战后不断壮大,引发了一场涉及意识形态、政治和宗教三大领域的社会民主运动,深刻地改变了菲律宾的社会结构。

(二)合作社

美国殖民时期,旨在保护和发展农业的合作社制度也正式确立起来。美国殖民政府通过了两项重要的合作社法令——《农村信用法》(Rural Credit Law)和《市场合作法》(Cooperative Marketing Law),为菲律宾合作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布兰肯地区长官桑迪科(Teodoro Sandiko)由于积极引入欧洲合作社制度,并推动相关立法,被称为“菲律宾合作社之父”。桑迪科早年在德国留学,对欧洲合作社制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成为地区长官后,他决心将合作社制度引入菲律宾。他起草了相关法案提交立法机构,并联络一些议员加以推动。该法案几经波折最终于1914年2月11日通过,称为《农村信用法》,法令规定合作社的主管单位为农业部。1916年10月18日,菲律宾第一个正式合作社——卡布南图安农业信用合作社(Agricultural Credit Cooperative Association of Cabanatuan)成立。到1926年,菲律宾共成立了544个农业合作社,分布在42个省,1930年这一数字上升到571个。1920—1930年,仅马尼拉附近的农村地区就成立了数百个农业合作社,成员号称超过10万人。[30]1927年12月9日,另一部重要的合作社法令——《市场合作法》也获得通过,该法令是《农村信用法》的配套法令,主要目的是通过合作社模式推动农产品销售。但该法令未能充分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到1939年,仅成立了164家市场合作社,成员5000人。

美国殖民时期的菲律宾合作社虽然取得部分成绩,但由于经营不当,大部分合作社很快陷入了名存实亡的困境,无法正常运作。到1935年,90%的农业信用社由于资金耗尽,不得不停止运作。市场合作社方面也面临同样问题,1939年,仅有35家市场合作社向商业部上报了销售情况,这表明80%的市场合作社没有实际运作。[31]该时期合作社经营不善的主要原因是单纯地模仿欧洲合作社运作机制,而缺乏对合作社运作原则的掌握和对目标的制定,导致农民缺乏参与热情。(www.xing528.com)

(三)华人社团

美国殖民时期,民众结社自由不再受限制,菲律宾华人民族意识觉醒,经济实力增长,导致各式华人社团日益增多。在当时复杂的菲律宾国内形势下,这些非政府组织成为维护华人利益的重要柱石。到抗日战争前后,菲律宾华社有各种社团组织200多个,[32]主要有商会、工会、同乡会、宗亲会、经济互助团体、青年团体、文化团体等,其中商会占主要地位,并逐步形成了商会在华社中起主导经济和政治作用的模式,这与当时华人社会的就业情况相符。1904年8月在驻菲中国领事馆支持下成立的小吕宋中华商务局[33],是华人社会跨领域社团,逐步发展成为全菲华人社会的中心组织和第一个全菲性质的华人组织。其活动包括商务、侨社两个方面。该会的历次章程,都以维护华侨商务、保护华侨利益为宗旨。尤以1927年增订的章程规定得最为明确:(1)保持菲岛华侨利益;(2)发展菲岛华侨商务;(3)联络华侨团体感情;(4)增进菲华国际贸易。其中第2、4项明确了该会的商务职能范围,第1、3项则标示它对整个菲律宾华人社会承担的责任。[34]1921—1926年,该组织领导了簿记法抗争,迫使美国殖民政府修改了不许华商用中文记帐的法案。簿记法抗争是菲律宾华侨历史上的转折性行动,这一事件表明,以社会组织为基础的菲律宾华侨社会已经完全成熟,同时也使中华商会得到显著的发展,几乎每一个地区都建立了中华商会。[35]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中,更名后的马尼拉中华商会组建华侨商业救济委员会,设法挽救华侨经济免于衰退;1937年,商会组织抗争税务问题和表明货价案;1938—1939年,商会发起并领导华侨商业复兴运动。马尼拉中华商会还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安危,多次发起赈济祖国灾民、支援祖国抗战的活动。“9·18事变”后商会组织抵制日货,捐助抗日,保护难民,为抗日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到工人运动的鼓舞,菲律宾华侨工人也建立了自己的工会组织,如华侨工人联合会、华侨工人东庆堂、华侨洋衣工团、粤侨出入口帮工界联合会等,其中,华侨工人联合会后来改名为菲律宾华侨各劳工团体联合会。抗日战争爆发后,该组织发动全菲各业华侨工人、店员积极开展各种救亡活动,支援祖国抗战事业,并推动成立了店员救亡协会、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创办《建国报》、建国中学,动员爱国青年回国参军、参战或到延安学习

洪门组织是美国殖民时期另一大类华人组织。最早的洪门组织是洪顺堂、义英堂,随后出现了义福堂、菲律宾洪门秉公社、菲律宾洪门竹林协义团等一系列组织。1935年8月,各洪门组织响应抗日号召,联合组成菲律宾中国洪门联合会,配合祖国抗日斗争开展活动,并创办洪光学校、尚武国术社等,以传播中华文化。[36]

菲律宾中国洪门联合会、菲律宾华侨各劳工团体联合会、马尼拉中华商会是美国殖民时期菲律宾的三大华人非政府组织,而当时同乡会、宗亲会及其他性质的华人社团数量虽多,规模却较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