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城广场大型雕塑及浮雕-文情诗韵系古城上册

古城广场大型雕塑及浮雕-文情诗韵系古城上册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城广场的雕塑应在总结前几次会泽城市雕塑的基础上,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度,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应具有以下文化元素和特点:第一,充分反映会泽“铜商文化”和“彝族祖源文化”两大文化特点,尽量将这两种文化融于一大型雕塑中,与此展现会泽博大精深的文化特点。整个大型雕塑,可根据上面这个神话故事进行。

古城广场大型雕塑及浮雕-文情诗韵系古城上册

一座城市,都应有其标志性的建筑,这种标志性的建筑,有的靠具有该地域历史文化特点的传统建筑(如牌坊、城楼、古塔等)来体现,有的靠大型雕塑来展示。

会泽县城自80年代始,到2002年第一届旅游文化节期间,曾立过三座大型雕塑,第一次是于西车站立了一座“灯草姑娘”的雕塑,该雕塑创作的背景根据鲁机村的一个民间故事,但因外型上的种种弊端,引起了不少的非议,但它毕竟是会泽第一次于城市搞造型艺术的开始,功不可没。到2002年第一届旅游文化节期间,于会泽公园及通宝路立了两座雕塑,两座大型雕塑均以获大世界吉利斯之最的“嘉靖通宝”为主题,展示会泽铜商文化的巨大成就。又因两座大型雕塑被当地老百姓赋予了“转(赚)钱”及“钻钱眼”的功能,比较世俗化,很受游客及外地人的欢迎。综观这两个雕塑,过于写实,没有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而且它只是涵盖了会泽主流文化的一个方面,即展示了会泽历史文化中的“铜商文化”,而没有体现“彝族祖源文化”这一文脉。古城广场的雕塑应在总结前几次会泽城市雕塑的基础上,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度,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应具有以下文化元素和特点:

第一,充分反映会泽“铜商文化”和“彝族祖源文化”两大文化特点,尽量将这两种文化融于一大型雕塑中,与此展现会泽博大精深的文化特点。

第二,通过大型雕塑的设计和塑造,折射出会泽部分地形地貌的特点。

第三,大型雕塑的设计,应体现神话与史实的结合,虚与实的结合,极富浪漫主义的色彩。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有进行二次再创做的余地。

第四,完成后的雕塑,它应是这座城市唯一的。这种唯一性成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标志性的建筑。

笔者根据多年对会泽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一些神话传说,对新开辟广场的雕塑编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三千多年前,彝族的首领阿普笃慕(又名阿普毕幕),为了躲避蜀地漫天的洪水,逃到会泽境内的洛尼白(即今的乐业镇)。天神策耿苴看到只身而来的笃慕,将三个女儿痴以姑吐、嫩以米冬、尼额咪补嫁给了他,三个妻子为他生了六个儿子,他们分别是武(穆阿怯)、乍(穆阿姑)、糯(穆阿赛)、恒(穆阿卧)、布(穆克克)、默(穆齐齐),这就是彝族历史上的“六祖”。其后,笃慕的六个儿子已长大成人,阿普笃慕决定将六个儿子派往不同的地方,去寻求生存的空间,在洛尼山进行了盛大的分支庆典,这就是彝族十分有名的“六祖分支”。

阿普笃慕六个儿子向不同方向迁徙后,他就带着三个妻子回到了天堂,在其后的岁月里,阿普笃慕因年迈体弱,变做了一座山,守候着“六祖分支”后留下的“祖源”之地。这座山位于者海坝子的东南端,当地人称之为“毕慕山”。他的三个妻子回到了天神策耿苴的驻地,和父亲生活在一起。不知又过了多少时日,策耿苴的小女儿尼额咪补听到居住于东川境内的小儿子穆齐齐的后裔开采到铜矿,并将铜矿材料冶炼成币,铸造“嘉靖通宝”,因为当时正处明代嘉靖年间,按当时皇帝的年号命名,所铸铜币应起名为“嘉靖通宝”。云南在一两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购买物品时使用的是一种水生动物的贝壳——海贝。而所铸造的铜币,将取代海贝正式进入流通。故这一做法,意义十分重大,为了表示这一具有开创性的历史事件,人们将准备举行盛大的庆典,并首次将炼出来的铜水铸造成一个巨大的钱币——“嘉靖通宝”,作为钱范,也作为开炉纪念币。在天堂的尼额咪补听到这一消息,十分高兴,她骑着样子十分怪异的神象,下凡来参加庆典活动。当她驾着云雾到了人间时,冶炼铸币场地一片忙碌的景象,才开采出来的铜矿原料,像山峦似的高耸着。高大的炼铜炉,炉烟袅袅,殷红色的铜水,正流向巨大的钱范,山野之间,人们敲锣打鼓,人山人海,一片沸腾的景象。此时的尼额咪补已融入了人们的欢腾景象中。但她所骑的神象,已忘乎所以,看到铸出的巨大的纪念币金光闪闪,高兴得用象鼻去卷,瞬间大象被钱币烧伤了,躺在了云环雾绕的拱王雪山之下,它的两只耳朵变作了革勒梁子两面的丛岭,中大象长长的鼻子变作一条山岭,横卧于革勒梁子末端,成了有名的“象鼻岭”。尼额咪补也因此没有返回天堂,变成一座四千多米的山峰——牯牛神女峰,守卫着这块土地,会泽也因她的护卫,变得富足而祥和。她的两条飘带,变作了小江和金沙江,环绕着“象鼻岭”,日夜奔腾不息。

整个大型雕塑,可根据上面这个神话故事进行。因雕塑为造型艺术,可选择这一神话故事最有代表性的一个片段进行设计,基本构想为:

神女坐于神象背上,面容端庄、美丽,飘带飞逸。她所骑神象,造型奇特,它用象鼻去卷的开炉纪念币——“嘉靖通宝”,因才铸成,通体透红,红色的炉烟飘浮着。因此大型雕塑糅合了会泽两种主流文化,是会泽“铜商文化”和“彝族祖源文化”的生动再现,暂时以“神女赴庆”命名。

整个大型雕塑,若按此设计,它的确体现了以上四个方面的特点。有人说过,没有神话的地区和国家历史是短暂的,翻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可以说神话传说多如牛毛,如“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精卫填海”,一部《山海经》便是古代神话的集大成者。笔者就是想通过这一神话故事,展示会泽悠久深厚的历史,通过这种特有的造型艺术,让会泽三千多年的文明史一眼即可观之。除此之外,故事中涉及东川府秀美、雄奇的山川特点,给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游客观之,可以浮想联翩,极富视觉冲击力。

另外,彝族的“六祖分支”在数千年彝族历史发展长河中,是一次真实而又可信的历史事件,只不过大量的彝文经典给它披上了一层古老而神秘的神话面纱。它在整个彝族的历史上,具有绝处逢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创世纪的性质,故进行分支的地点,有回族麦加、基督教伊甸园的源头性质,成了彝族的“祖源”的发祥之地。但因六组分支的历史十分遥远,分支的地点又无法确定,故这么多年,成了一些县市“争夺”的极佳的旅游资源。但从会泽现存的地名以及很多地方彝族的“指路经”提供的材料,大多数专家都把这一事件确定于会泽。笔者曾于21世纪初,在所著的《会泽文化之旅·民族篇》中专文介绍了这一历史事件,基本将这一历史事件确定于会泽。该书未出版前,曾将文稿报省民族宗教事务局进行审定,民宗局对笔者所持观点,没有非议,给予认可,准许出版。但这么多年,会泽因六祖分支而形成的“彝族祖源文化”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更因资料的欠缺,研究这方面的文章也十分稀少。我们正可以抓住古城广场建设这一契机,再现彝族祖源文化这一风采,让彝族六祖分支永远成为会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大型雕塑的后面或西侧,建议可做浮雕的设计,浮雕的内容应体现会泽的主流文化,即绵亘数千年的“铜商文化”和“彝族祖源文化”两个方面的内容,与大型雕塑遥相呼应,形成一个整体。“铜商文化”史的内容大体如下:

(1)3200百年前,古堂琅的铜料运往河南安阳,成为了妇好墓随葬品的主要原料。

(2)东汉时期,“堂琅铜洗”的锻打和铸造成功。(www.xing528.com)

(3)两晋时期,“白铜”的发明。

(4)五代十国时期,后汉主刘䶮派太监到东川采办铜矿,死后葬于矿山的“采银太监坟”。

(5)明代嘉靖年间所铸“嘉靖通宝”。

(6)明代万历年间东川铜料所铸昆明金殿”。

(7)清代,铜商文化的鼎盛时期铜的开采、铸币及“东铜京运”。

以上可作为浮雕一个方面的内容,另外一个方面浮雕应以“彝族祖源文化”史为主线,反映以下内容:

(1)漫天洪水,彝族首领阿普笃慕带领其部落来到高高的洛尼山,暂避洪水。

(2)天神策耿苴叫阿普笃慕于“拜谷楷嘎”参加歌舞,把三个女儿嫁给了他。

(3)洛尼山,阿普笃慕带领六个儿子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进行“六祖分支”。

(4)六祖的第六个儿子穆齐齐第十二代孙德阿施强取豪夺,成了云贵川交界处的霸主。

(5)唐朝时,六祖的第四个儿子穆阿卧的后裔从曲靖一带迁往东川,成为了有名的闷畔部,形成了滇东北一支较强的政治势力。

(6)清康熙三十八年的献土设流及雍正八年的“庚戌之变”,清王朝施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以上即为“铜商文化广场”雕塑及浮雕的全部内容,若按此设计,“神女赴庆”这一大型雕塑,它融会泽主流文化为一炉,充分展示了会泽“铜商文化”和“彝族祖源文化”的历史风采,然后通过两组浮雕,分别展示这两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让外地游客通过一次“铜商文化”游,就可掌握了解会泽源远流长的两种主流文化史

注:2016年,会泽县委及县人民政府拆除了影剧院片区两大现代建筑,准备建“古场广场”及“历史博物馆”,并向社会征求意见,为此我写了此文,虽没有被全部采纳,但笔者认为,此文阐述并界定的“广场文化主题”以及“古城广场的命名”“新建博物馆的命名”,特别是所提广场雕塑及浮雕的设计,融铜商文化及彝族祖源文化为一炉,将神话传说与现存的山川相结合,想象丰富、寓意深刻,实为难得的以雕塑及浮雕展示会泽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的最佳方案。今录于此,可供其后执政者进行城市雕塑设计时参考。

近些年来,在宣传会泽的导向上,宣传“铜商文化”有余,而对彝族的祖源文化的宣传十分不足,本文对整个雕塑的设计方案,可以说弥补了这一缺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