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激情教学,培养优秀学生

教师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激情教学,培养优秀学生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凡做学问,都有一个治学的态度问题;一个教师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热情教学,精心施教,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因此,一个教师治学的态度和对待教育工作的态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职业道德问题。首先要求虚心好学、学而不厌。荀子则认为,当一个教师必须具备“博学”精神。

教师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激情教学,培养优秀学生

教师职业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从事日常的教学工作,担任一门或几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健全学生的思想品德,为社会造就有用的人才。一个教师的业务素质如何,知识水平的高低,对待日常具体教学劳动的态度,会直接、间接地影响教育劳动的效果,他对学生和整个社会的利益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凡做学问,都有一个治学的态度问题;一个教师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热情教学,精心施教,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反之,粗枝大叶,飘忽不定,不学无术,对教学工作态度冷漠,敷衍搪塞,只会白白浪费学生的宝贵时光和社会财富,误人子弟,有损于教育事业和整个社会的利益。因此,一个教师治学的态度和对待教育工作的态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职业道德问题。

严谨的治学态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教师是学习者和学者的社会角色。首先要求虚心好学、学而不厌。俗话说:“学海无涯,艺无止境。”人类几千年文明史所积累的文化遗产,现代飞速发展的科学知识真可谓堆积如山,浩瀚如海,教师是人类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当先生必须先当学生,如果没有虚心好学,学而不厌的态度。就既当不好学生也当不好先生。同时,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求知欲极强的青少年学生,他们渴望了解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其需求可以说是无限的,而每个教师所掌握的知识总是有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教师在知识上供不应求的矛盾将越来越尖锐,惟一的办法就是要勤奋努力学习,通过广泛的阅览,日积月累,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增加知识的总量,优化知识的结构,所以教师的学习,将是终生学习,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永不满足,永无止境,终生以书本为友,才能永葆教育生涯的青春活力,适应形势的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要。

其次,要严肃认真、精益求精。如果说学而不厌能使教师的知识渊博,那么精益求精就是要求教师所掌握的知识要沙里淘金,好上加好。历史的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往往是真理与谬误相伴,科学与迷信并存,这就要教师在治学中,应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批判的眼光,明辨是非,去伪存真,吸取精华,扬弃糟粕,获得真正的科学知识,并在教学中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如果教师一知半解,真伪不辩,以讹传讹,就将害人不浅。教师更不能故弄玄虚不负责任地将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灌输给学生。否则,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备课、课堂讲授、板书、还是批改作业,个别辅导等,教师都应做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马虎。对于自己教学中出现的错误,无论是谁指出,或是自己一经发现,就应及时纠正。不要在同行与学生面前放不下架子。

再次,教师必须有比较广博的文化素养。在传授知识方面,要给学生“一杯水”,必须自己有“一桶水”,而且是一桶“活水”,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丰富多彩,更有说服力,上起课来才能左右逢源,融会贯通,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如果一个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严谨的学习态度治学,并且本身具有渊博的学识,那他就会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大批的学生,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受到学生的爱戴。对于中等专业学校高校教师而言,具备学识渊博的文化素养更为重要。因为在这两类学校学习的学生毕业后,再进行系统的学校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任何部门都欢迎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技能适应能力强的学生。对个别的发展和适应社会要求,个人的职业选择要求而言,具有综合的知识能力是有利的。宽基础的知识面是思路开阔、思维活跃敏捷、适应能力强的基础。只有思路开阔、知识渊博、事业心强的教师,才能激发学生“尊师重学”,也就是尊重教师、看重学问、崇拜真理和科学,对学习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和不倦的探索精神。(www.xing528.com)

同时,翻开中外教育史,人们历来把教师自身对待文化科学知识的态度,看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问题。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职业本身就责成一个教师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随时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大教学论》)在我国教育史上,自古以来人们就把钻研学问,不断求知看做是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修养。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认为,教师对待学问,要“学而不厌”。荀子则认为,当一个教师必须具备“博学”精神。他说:“育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在现代教育史上,人民教师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师每天问一下自己:我们学问有没有进步?在治学态度上做到“一”、“集”、“个”、“剖”、“韧”5个字,以便“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贡献”。在我国解放后的社会主义教育活动中,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进一步把“经师”(钻研知识,认真向学生传授知识)看做是:“敬师的人格”之一。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有了蓬勃的发展,教育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已突出地表现出来,党和人民对教师治学的态度,进一步提出了新的道德要求,要求教师努力学习,不断求知。

教师要教给学生丰富的、有用的科学知识,自己必须具备有真知灼见,真才实学,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本领。教师不可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教给学生,上海杨浦中学特级教师于漪同志说得好:“自己学识干枯,就不可能带领学生在智慧的海洋里扬帆远航。只有自己有源头活水,才能以丰富的新鲜知识滋润学生的成长。”教师对于知识和学问,要有一种九里之渊骊龙颔下取珠的精神,有一种马克思所说的敢入“地狱之门”的胆略,钻研知识宝藏,吸取新鲜营养,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精通业务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