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工智能时代基础教育中师生关系研究成果

人工智能时代基础教育中师生关系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学要素产生了重要的、根本性的影响。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成熟促使人与技术关系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技术引发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亦是技术对教学的又一个重要影响。(一)技术与人关系的重新定位尽管早在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就已经诞生,但技术应用于教育才能称之为教育技术。首先,对教材及教师权威性的挑战。其次,对教学内容的挑战。

人工智能时代基础教育中师生关系研究成果

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学要素产生了重要的、根本性的影响。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成熟促使人与技术关系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技术引发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亦是技术对教学的又一个重要影响。

(一)技术与人关系的重新定位

尽管早在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就已经诞生,但技术应用于教育才能称之为教育技术。在我国,计算机进入教学过程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教育技术经历了兴起、发展到普及,从起初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互联网改变思维和学习方式,研究者开始了对教育与人关系的反思。

最初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阶段,教育技术用来支持教学,丰富视听,帮助学生减轻认知负荷,人与技术是使用和被使用的关系。教育技术价值的本真意义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既是教育技术的价值起点,也是教育技术价值最终实现与否的判断依据。但随着技术的完善和丰富,负价值相伴而生,“双刃剑”“辩证关系”等成为人们讨论技术的关键词,技术是否能促进人的发展成为教育技术价值能否实现的终极判断依据。技术经历着正负价值的博弈,教育领域也面临着技术飞跃带来的欣喜和恐慌。

如今,网络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技术与教育走向了融合。融合就意味着技术不仅是一种教育工具,更是一种教育方式,人在改进优化技术的同时也面临着技术对人的改造;融合更意味着不能脱离技术谈教育过程,也不能脱离教育过程谈技术的应用。技术与人关系的重新定位是讨论微观教育问题的前提,所有研究应当在对此的客观认知下开展。

(二)技术引发的学习方式变革(www.xing528.com)

信息时代对教学直接、深刻的影响就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它极大地拓宽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改变了教与学的关系,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学习兴趣、效率能动性。现代信息技术使资源共享成为可能,智能终端的不断完善使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网络的普及使终身学习成为可能。教育+互联网的时代已成为历史,互联网+教育已成为新的走向。其区别就在于过去是互联网的工具进入教育的本体,如今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开展教育,学校教学必然要面对这些挑战。

首先,对教材及教师权威性的挑战。过去,教材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教材都是不容挑战的权威。但是信息社会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认知渠道,每个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和接触到的信息不同,头脑中会形成自己的认知。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信息源,师生的交流和互动也是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不论是教师还是教材都无法占有所有的知识,教材和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其次,对教学内容的挑战。信息时代经济的新模式和职业的新形态、社会生活的新特点和个人自我实现的新需求,对传统工业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挑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03年末发布的《为了成功人生和健全社会的核心素养》提出了交互使用工具的能力、在异质群体中有效互动的能力、自主行动能力三类核心素养。欧盟列出了母语交际、外语交际等八大核心素养。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提出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综合世界各地对于核心素养的认识,可知信息时代需要协作交往,需要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更需要与时代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这对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今的教学不再是向学生传递言语文字信息,而是培养适应未来生活、适应信息时代、能够终身学习的各项能力。

最后,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20世纪末叶澜教授前瞻性地提出了未来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包括与时代精神相同的教育理念、不同于今日教师的知识结构,以及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今天,教师要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要让自己真正不可替代,必须聚焦于四个方面的能力:授课能力、创造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以及科研能力。不断优化的智能设备可以为教师分担大量机械重复的工作,今天更加智慧的计算机可以通过深度学习进行学情分析,找到教师发现不了的潜在关联。这对一线教师的研究和反思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必将推动理论和实践走向深度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