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师生关系特征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基础教育研究

高校师生关系特征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基础教育研究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师生关系特征,既具有和其他院校共同的普遍特征,又具有由于学校类型、教育模式不同导致的独有的特点。作为传统师生关系,恰当的描述莫过于“师徒如父子”。作为一种价值判定,“师徒如父子”是将师生关系赋予了父子自然血亲伦理关系的特征,这成为古代教师实施教育权、惩戒权的伦理基础。所以,自古以来,中国特别注重教育及师生关系。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的契约关系对教师及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校师生关系特征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基础教育研究

现代社会师生关系是在教育活动规模化后产生的一种社会关系,包含道德关系、工作关系、心理关系、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是师生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互动关系。例如,从教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即基于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互动。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基于不同社会角色之间的互动。因此,教师除了对学生知识、能力方面的影响之外,还体现在知识、能力、思想、人格等各个方面。尤其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道德和情感方面的影响,它不像知识和能力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传授,更多的是在举手投足、言行举止之间传递和感染,这种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而学生对教师在知识和能力之外的表现会给予相应反馈和评价,这是现代从事教师职业的群体面临的新的压力和挑战,也是现代师生关系区别于古代师生关系的较为显著的特征。因此现代社会倡导的师生关系主要体现为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和相互促进,即以学生为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是知识和经验的传递者,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更是多元价值和文化观念的传播者;而学生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又是信息的评价者。

高校师生关系特征,既具有和其他院校共同的普遍特征,又具有由于学校类型、教育模式不同导致的独有的特点。下面主要通过现代师生关系与古代师生关系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对比分析,更加全面客观掌握高校师生关系特征,从而更好地指导高职教育教学实践,处理好师生关系中遇到的问题,构建高职院校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一般性:由伦理关系到契约关系转化

通过对我国不同历史阶段师生关系发展梳理,我们看到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师生关系逐步发生着一系列变迁,但核心的体现是从伦理关系到契约关系转化,教师和学生法治观念得到强化,这也给师生关系处理带来巨大挑战。

中国自古以来,对教育特别看重,所以对教师也特别看重。除秦代以吏为师以外,其他朝代的老师都是独立父亲,独立于君主,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和系统来看待。作为传统师生关系,恰当的描述莫过于“师徒如父子”。作为一种价值判定,“师徒如父子”是将师生关系赋予了父子自然血亲伦理关系的特征,这成为古代教师实施教育权、惩戒权的伦理基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其对于教师身份赋予了一种强制力,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对教师顺从与依赖,从而使教师获得了高于学生的伦理身份。换句话说,在古代,教师身份就是对父亲身份权利的一种伦理延续,从而为尊师重道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持。师父人伦体系中实际已演变为父子关系扩展及延伸,所以民谚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由于受重教尊师观念的影响,在传统的观念中,父亲和老师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旧时更为普遍使用的“师父”一词,就是这种观念的典型体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父亲有生养之恩,老师有教育之谊。“师父”的称呼,在保留了原有传授知识或技艺的意思之外,还表现了古人对老师犹如对父亲一样的感情。

中国古代是以手工业农业生产为基本方式的宗法社会,与以畜牧业渔业为主的游牧文明、海洋文明不同,农业文明下的农业生产涉及物种行业五花八门,五谷的种植、六畜的蓄养等不仅劳作对象差异万千,需专门技术处理,而且由此衍生出来的各类手工业工种繁多,故在我国以农耕为主的地区,有“百工”之名,“三十六行”之称。一个社会人要生存,必须具备一项谋生技能为立身之本,而技能非与生俱来之物,乃学而得之的东西。所以,自古以来,中国特别注重教育及师生关系。在中国传统中,师道是很重要的一伦,五伦中的天、地、君、亲、师,师跟国家和家庭放在一体,处于第五位。五伦中的“天、地”只是一个比喻对象,真正起作用的是君亲师,国家、家庭、教育三足鼎立搭建并夯实了中国传统社会生产秩序,稳定了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是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无从选择,人之天性加之后天生存的共同利益,会自然形成亲近、和谐的关系。君臣关系,是少数人对一人的关系,更集中存在于朝堂上,众臣子与帝王之间的认知差异、利害冲突。这种关系,重心鲜明,涉及当事人有限,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而作为社会基本关系中的师徒关系则是非血缘关系中具体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缺少血缘关系的天然存续,没有来自权威的强制维系,是在社会生产中依照约定俗成的规则自然产生的。

在中国古代的现实生活中,文化传承还是一门手艺传承。知识和经验传授,主要靠年长一代传给年幼一代。人类社会有秩序的存在,就需要有一种共同体的认同,这种共同体的认同,就得依赖于教师传授。中国古代讲师徒如父子,因为怕年轻人认识不到师道的重要,所以三纲五常中重要的父子关系来比拟。

而现今的师生关系则随着社会发展变迁,逐步由伦理关系演变为契约关系。双方契约的缔结是建立在通过付出较小的社会成本而获得巨大的社会利益的基础之上,尤其以教育规模化发展和学校制度建立为标志。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普通高等院校开始实施并轨,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需要缴纳学费等费用,学校为学生提供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和教学服务。教育作为产品开始进入市场,并建立了相应的法律保障机制。至此,在高等教育领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契约关系逐步建立,传统的服从与被服从、管理与被管理的伦理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教师与学生的契约关系中,教育主体开始以民事主体的身份出现,高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逐步建立起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师生关系的这种转变,要求社会和教育研究工作者重新审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www.xing528.com)

在师生身份转变的同时,随着法治社会建设深入开展,依法治校逐步推进,高等学校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学生缴纳学费的成本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感受到自己是教育产品与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应获得消费者的权利。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的契约关系对教师及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按照自己的特点和知识系统去组织和设计教学,而是要按照教育消费者——学生的愿望和需求来设计教学产品,提供教育服务,要紧紧围绕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要来调整教育教学目标、教学管理组织等各项教育工作。学生有权提出教育服务要求,做出消费选择,使自己的教育权利得以实现,学习需要得到满足,使教师与学生权利义务均衡分配。而教师与学生相互利益实现,必须建立在维护双方共同利益的基础上。

(二)特殊性:民主、高效的师徒关系

由于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教育民主化的发展,高校师生关系的特征在沿袭了古代师徒关系的基础上,又被注入了时代的元素,即变成了民主、高效的师徒关系。与古代师徒关系相比,其主要有以下不同之处。

第一,专业化教育。与古代全程式教育相比,现代高职院校教育是具有系统教学设计、学生预先可知、可控、可选择的教学活动。高职教育是基于工作岗位群、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业教育。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的无论是知识,还是实际操作、动手技能,都是与某个专业或某种职业、某个工种密切相关的。

第二,知识与技能的系统化教学。在现代高校的教学中,特别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统一,这也是古代师徒关系所不具有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要做到“一专多能”。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原来传道、授业、解惑式的教师角色要转变为教练型角色。

第三,学生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与古代师徒关系不同,现代高校师生关系更多体现为学生的现场实践和教师的现场指导。而教师的指导是建立在系统知识理论和操作技能讲授和演示的基础上的,而不是靠现场观察和模仿。学生的现场学习是系统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教师会根据专业教学安排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学生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学习变得高效而有目的性。

第四,互为评价主体的关系。与古代的师徒如父子不同,现代高校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从考核评价角度来看,体现为一种互为评价主体的关系。当然这一特点在现今的教育过程中已经普遍存在。在传统的教师评价学生学习表现的基础上,现代民主的教育氛围为学生评价教师的表现提供了平台和环境。对于高校教师,学生不仅会对教师教学整体表现进行评价,而且还会重点对实践教学环节,即指导学生操作技能方面进行评价。因此,与普通教育相比,这就对高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一特点充分体现了现代师生关系的民主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