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化教学的革命性变化及影响

信息化教学的革命性变化及影响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媒体要素的介入,引发了教学内容传递形式、表达形式的变化,引发了教学方式革命性的变化,媒体成为信息化教学系统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媒体、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构成了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四个核心要素。信息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具备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开展教学的能力。信息化教学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和灵活的学习平台,使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发生变化。

信息化教学的革命性变化及影响

(一)信息化教学的定义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伴随着教学环境信息化以及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一些新的教学观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正在形成,从而促进了新型教学模式不断应用于实践。正如教学是教育的主体和核心一样,信息化教学也是信息化教育的主体和核心,它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它注重现代教学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

信息化教学,就是指教育者和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它既是师生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的教学活动,也是基于信息技术在师生间开展的教学活动。[3]

信息化教学不仅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媒体和手段的改变,而且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整体的教学体系的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态,它是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等在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现代教学方法,调动多种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良好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并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化教学的要素

在传统的教学系统中,教育者、学习者、教学内容是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教学活动的落脚点;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赖以发生的基础;教学活动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动性来调整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学内容,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媒体在现代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媒体要素的介入,引发了教学内容传递形式、表达形式的变化,引发了教学方式革命性的变化,媒体成为信息化教学系统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媒体、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构成了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四个核心要素。

1.媒体

信息化教学系统中的媒体主要指现代教学媒体,现代教学媒体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利用科技成果发展起来并被引入教学领域电子传播媒体,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计算机等教学媒体,以及由它们组合而成的教学媒体系统,如多媒体综合教室、计算机综合教室、视听阅览室、微格教学训练系统等。

从电化教育到信息化教育,媒体观在不断转变。在电化教育阶段,教学媒体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传递教学信息,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教学中的重点,解决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信息化教育的初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主要的理论支撑,电视、录音、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CAI)等教学媒体进入教学,这一阶段人们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和学习工具。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校园网、Internet等进入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主要的指导理论,人们将教学媒体看作教育教学发生的物质基础和平台,媒体技术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数字化教学环境。

2.教师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其主要工作是收集、处理、传送信息,对学习者进行教育,实现教育的目标。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信息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具备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开展教学的能力。

3.学习者

当前,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主导思想,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是教学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习者来开展的,没有学习者就不存在教学活动。因此,学习者是教学活动的根本要素。信息化教学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和灵活的学习平台,使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发生变化。信息技术为学习者的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学习方式逐渐由被动接受式的学习转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信息化学习方式。

4.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传递学习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等内容。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学内容具有新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4]

(1)表现形态多媒体化。

(2)处理数字化。

(3)传输网络化。

(4)超媒体线性组织。

(5)综合化。

(三)信息化教学的特征

信息化教学的特征,可以从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来加以考察。

首先,从技术层面上看,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数字化使得信息化教学系统的设备简单、性能可靠、标准统一,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突破时空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信自然化、繁杂任务代理化,多媒体化使得媒体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www.xing528.com)

其次,从教育层面上看,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开放性使得教育社会化、终身化,学习生活化、自主化。可以预见在未来的若干年内,教育将从学校走向家庭、社区、乡村,走向信息技术普及的任何地方。学习将不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通过互联网,根据自己的需求、知识背景、个人喜好、学习风格来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进度,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开展学习活动。共享性是信息化的本质特征,它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大量的数据文件、档案资料、软件程序等形成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交互性使得学习者可以向教师提问,可以与其他学习者交流,可以围绕当前或当时的学习主题相互讨论,形成各自的判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相互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甚至于相互答疑、分析和评价。协作性使教师有更多的与他人协作和研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习者通过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

(四)典型信息化教学模式介绍

1.课堂讲授型

课堂讲授型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典型的一种模式。[5]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呼唤出更多各式各样的新型教学模式,如基于网络环境的探究型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环境的协作型学习模式等。新型教学模式的涌现并没有对课堂讲授型教学模式加以否定,而是对该种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课堂讲授型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被动地接受知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讲授型教学模式虽然同样以“教”为主,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它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强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教师与学生之间交互性较好,具有充分的感情交流。如何在课堂中恰当地引入信息技术?如何控制好信息技术的使用度?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用,是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讲授型教学模式面临的几大难题。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讲授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通过信息技术的引入,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创设了逼真的问题情境,将死板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形象化、生动化。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讲授型教学模式,不是纯粹地把纸质的教学内容搬到大银幕上,如何把握好信息技术的利用度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

2.探究型

探究型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教材,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信息的活动或过程。[6]探究型学习以“探究”为取向,以学习者的主动愿望和满足其求知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以促使学习者主动参与和自主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型教学模式往往立足于某一知识点或某个问题,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教师通过组织、指导学生在自主或协作情境下开展探索、研究来求得问题的解决,最终建构起知识的体系,培养了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与加工信息的实践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探究型教学模式具有多种丰富的表现形态,按照信息载体的不同,有网络探究(WebQuest)、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探究和基于专题知识型课件的探究;按照探究主体组成形式的不同,有协作探究、自主探究;按照探究客体类型的不同,不严格地说,有基于问题的探究、基于项目的探究,等等。

探究型教学模式一般包括创设问题情境(思考讨论、形成创意)、实践探索、意义建构、自评与互评四个基本环节。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习者对问题的思考,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学习资料,形成创新性问题解决的思路,并在实践中探索问题解决的具体方法,最终实现问题解决。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法会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达到建构主义理论所要求的对知识学习的自我意义建构。最后一个环节是通过对探究过程形成的作品或学习者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自我评价或互评,发现不足与成效。

探究型教学模式具有传统教学师生面对面交流、信息反馈及时和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方式灵活、学习资源丰富等特点。

信息技术在探究型教学模式中的作用一般体现为:生动问题情境的创设工具、学生思想交流的工具、教师与学生的演示工具、知识重构工具(如进行文字处理、网页制作)、评价工具(如进行形成性测试)等。

3.协作型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是指利用信息技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进行彼此交互与合作,结成若干个协作学习小组,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更深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7]与个别化学习相比较,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发展。

课堂讲授型教学模式与探究型教学模式中往往都包括协作环节。这里所指的协作型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的协作学习为主,教师只起到组织者、指导者与评价者的作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具有资源生动丰富、资源获取途径多样、成员交互方式多样、通信工具方便快捷、评价方式多样等特点。

协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如下:

(1)协作小组:小组的划分方式不同将直接影响到协作学习的效果。通常情况下,协作小组的人数不要过多,一般以2~4人为宜。

(2)成员:根据“互补”的原则将不同学习成绩、知识结构、认知方式的学习者分配到各小组中去。

(3)协作活动任务:任务是指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对学习者要完成的具体学习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操作流程和结果的综合描述。

(4)辅导教师:对协作学习的组织、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实现效率、协作学习的效率等进行有效的控制。

协作学习的基本方式主要有七种:竞争、角色扮演辩论、伙伴、设计、小组评价、问题解决。随着网络技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支持协作学习的网络手段也日益丰富,实时、动态可视化成为网络协作学习的发展趋势。同步交流的工具有网络聊天室视频会议、即时通信软件、网络视频广播等;异步交流的工具有博客、BBS、E-mail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