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统编新课教学设计的关联之链

小学语文统编新课教学设计的关联之链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很明显,建构主义理念在此刻成为支撑,让整个教学设计合拢为完整的系统。这一理念,应当成为坚定不移的硬核。以统编三年级上册“阅读策略”单元中的《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文为例,我们来关注教学间的“关联”在设计时的存在价值。关联的设计理念,在针对整个单元的观照时,已经融入。我们主张先完整读,读通、读顺、读好教材中这个有趣的故事,这是预测的前提。解读故事的第二个环节,是发现故事中可贵的细节。

小学语文统编新课教学设计的关联之链

具备以上两条之后,就要注重打磨细节,让各个环节前后连贯,相互承接,让整个设计浑然一体。就像组装一个模型,大的部件已经成型,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如何链接,怎样组合。很明显,建构主义理念在此刻成为支撑,让整个教学设计合拢为完整的系统。

有的教师特别注重某局部的设计,认为“一白遮百丑”。例如在某句话的朗读上反复训练,追求极致;在某句话的欣赏上反复提炼,力求尽善尽美。局部的完美,孤立的设计,确实可以构成风景,但如果不能和其他系统链接,那就成为沙洲中的“电线杆”,雄立四野之时,就是寂寞无援之境,产生的学习价值也相对低廉。

注重各个层级间的粘连,着眼于引发各个学习板块之间的连锁反应,增强学习内容的逻辑关联,带动情感体验的联动效应,从系统化的角度对各个教学板块进行进阶式、立体化、交互性设计,就会更为有效促成学习目标达成。这一理念,应当成为坚定不移的硬核。长期坚持这样系统化、关联性的设计思路,会形成一种学习图式。即便是这一课学完了,学习目标达成了,图式也不会消失。相反,每一次学习活动,都是对图式的强化,都会促使图式不断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方法再不断上位形成应对同一类问题的策略,策略不断升级为更高层次的思维水准,形成“越学越聪明”的美满状态。

以统编三年级上册“阅读策略”单元中的《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文为例,我们来关注教学间的“关联”在设计时的存在价值。同时,也通过这一完整的设计,检验之前的“认知势能”设计思想与“学习项目”设计方式在一课教学中的综合运用。

首先,本单元安排了三篇课文,第一篇为《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作为单元首篇,意在实施教读,学习“预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作为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标注星号,为自读课文,意在练习预测。第三篇《小狗学叫》,课文安排了多种结局,为学生创设了尝试预测的学习平台。作为单元的第二篇,学生在《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学习之后,立刻要运用所学的“预设”方法,尝试在这一课的阅读学习中,借助方法顺利实施预测。教学的目的性明确,教学要达到成效的难度也显而易见。关联的设计理念,在针对整个单元的观照时,已经融入。

阅读策略中的“预测”,该怎么教,学生又该如何学呢?请注意,这里提到的“预测”,就是整个单元的教学主题,也是本案教学的主题。主题先行,在备课时就应该得到确证。如果说,《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只是集中介绍了方法,提供了概念式的学习,到实际运用层面,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转化为真正的能力呢?我们发现,统编教材在自读课文的编撰上别具匠心,为每一篇都安排了“阅读提示”,指示本文的阅读和学习的要点。例如,《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的提示语为“读下面的故事,一边读一边想: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在备课时我们更感觉到:跟着“阅读提示”设计教学环节,就能顺利完成教学,抵达目标。基于此,我们分享关于此课的“四步”关联教学设计,希望提供一个针对统编教材“自读课文”的基本设计思路——自读课,如何解读“阅读提示”,如何因循教材中的导引系统,顺畅施教。请注意,这里的“如何”就是学习项目。显然,本案设计就是“主题先行”之后,设定“学习项目”,之后依据关联,实施教学,抵达目标。具体说,分四步教学:

第一步——读故事。

“阅读提示”中明文提醒“读下面的故事”。可见,“读”要先行。教阅读,就是教导学生自能读书。对于教学而言,读,就是预热,就是储备,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重要学习起始环节。

也有不少老师将“读下面的故事,一边读一边想”操作为“读”和“想”同步进行,希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马上进入状态,立刻拿出“预测”的结果。同步实行一边读,一边猜想。读一会儿,就分享一些猜想的结果。这样做,看起来热闹,但所有的猜想结果价值都不高,都不是借助方法,冷静思考而来,大多属于随机的、仅凭经验的、临时反应的结果。虽然“预测”这一策略中,有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预测,但“根据感受预测”,可以在课外阅读时更多体会与运用,课堂教学上,我们更希望练习的是“从读中来”的有方法、有具体路径的阅读策略习得。

我们主张先完整读,读通、读顺、读好教材中这个有趣的故事,这是预测的前提。“读”为先,读后再预测,这是教学的序列,即确保阅读课的主流学习不偏不倚,也确保了阅读策略的获得不再是本能的条件反射。教材的“阅读提示”开篇即要求“读”,也给我们做了这一重要的指导。

第二步——解读故事。

解读,是三年级学生学习的必备能力,也是三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力训练和培养的能力。这一能力,前承信息的检索,是对检索的信息进行加工,后接阅读的鉴赏、评价、批评等能力,是关键的枢纽环节。当学生完整地读完这个故事后,老师可以借助问答的方式和学生展开互动,师生共同关注故事要点,解读故事的思想内涵、人物特质、情节推演、写作特点等。

首先需要解读的,就是故事的大概内容。例如:一起了解这个故事的主角——一个非常可爱,而且很善良的胡萝卜先生;一起发现主角的神奇特点——他有一个独特的地方,就是长着浓密的胡子;明确这个故事基本内容——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总是被大家使用,解决大家的燃眉之急。

解读故事的第二个环节,是发现故事中可贵的细节。

例如,文中写道:“胡萝卜先生常常为胡子发愁,因为他长着浓密的胡子,必须每天刮。”建议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特别关注这个“愁”字。胡萝卜先生是因为胡子多而发愁。“愁”,作为故事的情感基调,就为故事的延续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预测提供了参考要素。学生在未来的预测中,不会担心胡萝卜先生因为胡子被剪而难过或者是责怪别人。相反,胡萝卜先生可能不知情,或者因此而感谢对方,因为对方剪掉一部分胡子,我自己解开了“愁”。解读中,我们关注了故事中的情感基调。

细节,还推动着故事的情节演变。例如:我们发现故事的起因是“有一天,胡萝卜先生匆匆忙忙刮了胡子,就吃着果酱面包上街去了”。这里的“果酱”就是很有意思的细节。胡萝卜先生的这根胡子正好被甜甜的果酱粘到,拥有了更为特殊的魔力,能够更快地不断疯长。有多快?文中写道:“于是,胡萝卜先生一步一步走的时候,这根胡子就在一点一点地变长。只要回头看看胡萝卜先生走了多长的路,就可以知道他的这根胡子已经长了多长了。”可见,作者有意交代增长的快速,一来可以增加阅读的趣味,也构成了故事的奇幻色彩;二来也配合着之前的“愁”来理解,让读者感觉到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能无限生长,他并不会因为剪掉胡子而对身体和心灵构成损伤。当然,之后的故事发展环节,也有许多细节值得揣摩。(www.xing528.com)

情节中透露的是故事的写作框架。最重要的解读,就在对故事基本结构的认识上,这有助于我们实现“庖丁解牛”,因循故事创意的结构,看到故事可能的延续。这个故事有着典型的“反复结构”。例如,故事中写到这样一个情境:“在很远的街口,有一个男孩正在风筝。线实在太短了,他的风筝只能飞过屋顶。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刚好在风里飘动着。‘这绳子够长了,就是不知道够不够牢固。’小男孩说完就扯了扯胡子,他确定足够牢固,就剪了一段用来放风筝。”这个环节中,作者设置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之后“借助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解决了问题”,在问题解决之后,胡萝卜先生“继续前进,毫不在意”。这样的三部曲,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当胡萝卜先生继续往前走的时候,又遇到了下一个问题——正在找绳子晾小鸟尿布的鸟太太。

解读,就是教师陪同学生细读故事,分解要素,这本身就是一种阅读策略的实施。学生自读后,结合教师的指引,能明确关注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同时解构出故事重要的、可以复制的情节,即“走——剪——走”,其实,童话故事反复的情节出现,是典型的创作手法。而这一手法,在接下来的预测中,尤为重要,这将为接下来的猜想做好准备。

解读,作为教学的第二步骤,也是核心步骤,要留有充分的时间。因为这才是阅读提示中说的“一边读一边想”的真正含义。“想”,就是沉入故事,去解读。解读中要注意的就是将故事中的各个要素予以关联,这既是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也是解读本身就应有的“注意事项”。

第三步——编故事。

预测是本案教学的重点,但不是难点。为什么?因为之前的教学中,学生读得充分,解读到位,预测就成了顺理成章的自然流露。

到此,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总体性问题:“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大家大胆预测。”发现了吗?这一问题,依然是“阅读提示”中的内容。可见,教学序列排得科学,教学就是水到渠成的美好状态。其实,预测不是随意猜测,预测是基于对文本内容关联的了解和把握。所有的猜测,要与之前的情节相关联;表述预测,实际上是对故事情节的一种复制,对故事语言的模仿。

通过前文的学习与教学铺垫,学生能明白:小鸟妈妈也会像小男孩一样,直接剪下一段胡子,作为晾晒小鸟尿布的绳子。学生同时也能体会到:胡萝卜先生也会像前文一样,毫不在意,继续往前走。因为胡萝卜先生的懵懂,因为他的糊涂,也因为他的善良,更因为他的“愁”。至此,一切都产生关联。在关联性思维作用下,教师只需要鼓励学生进行模仿表达,悦纳学生的创意,就能促使学生比较轻松、准确地预测,用自己的预测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

创编,绝非让学生完成“原创”,借助预测实行的编写,学生完成的是“仿创”。即根据故事中“反复”结构,结合对故事中已有情节的解读,学生自由设定新的角色,构思新的情节,让胡萝卜先生不断遇到新问题,同时不断施与爱心,替他人解决难题。一切创意都和前文有关,都是对情节的解读和模仿。著名教育学者刘佛年先生将其称为“仿创”。

这一环节,能看到效果。学生在课堂上创编出属于自己的全新故事,体会着预测带来的创意乐趣。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可以更多的放手,引导班级同学进行合作,结合集体的智慧,创作出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的“续集”。之前的教学在这个环节就会起到作用,能辅助学生顺利创编出全新的故事。教学设计,也在此处形成一个呼应与回望。

第四步——读原文。

预测之后,还需继续指引学生,回到课文。此时,“阅读提示”所指示的教与学的行为已经基本完成,教师可以按照“课后问题”的要求,继续推动学习。例如,本课的课后问题提出:“故事还没结束,你认为后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你为什么会这样想?听老师把故事讲完,看看自己的预测和故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根据这道题,重点由老师提供完整的故事,让学生进行听读与比对。让学生回答:与作家创作比一比,自己创作的故事好玩在哪里?作家的创作有趣在何处?同时向作家学习语言、学习构思,也向作家展示自己的童心。

本课为自读课文。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教学行为作为辅助,更多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第一,安装步骤,确保课堂教学顺利推演;第二,准备好素材,确保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故事原文,并按教材提示进行故事讲述;第三,在关键和难点处进行提点,让学生明白故事的情节与反复手法的运用;第四,组织班级同学合作,创编故事,分享智慧,让每一个同学都感受到预测的乐趣,实现本单元“感受乐趣”这一阶段目标。

最后,在全文学习完结束之前,还可以引导学生读一读课后的“对话框”,再次复习与巩固预测的学习,将预测的方法熟记于心。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由阅读《夏洛的网》《小灵通漫游未来》《躲猫猫大王》等,在课外阅读中不断增强预测能力,让预测成为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线教师要获取有目标、有实际效果、有意思、得到小朋友喜欢的设计,以上三条,值得深度思考,多次尝试。只有自己的实践,才会带来属于自己的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