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掌握科学发声技巧,预防职业病

掌握科学发声技巧,预防职业病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认识科学发声这个概念,是发声学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学界对科学发声概念的界定并没有统一的认识。科学的发声方法,不仅能发出动听的富有魅力的声音,还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发声器官,使其不受或少受发声活动带来的伤害。不同的嗓音职业应该有不同的科学发声方法。本书以下所说的科学发声,主要指的是科学的言语发声。胸式呼吸的标志是吸气抬肩,或锁骨上提,呼气时肩和锁骨下降。科学发声主要用软起声的方式。

掌握科学发声技巧,预防职业病

(一)科学发声的概念

每一种有声艺术门类都需要至少一种科学的发声方法,若要形成不同的艺术流派,发声方法的多样化是必需的。如何认识科学发声这个概念,是发声学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目前学界对科学发声概念的界定并没有统一的认识。

所谓科学发声,我们的理解是:首先,它对发声器官的伤害是最小的;其次,它是最能发挥发声器官工作效能的;再次,它对发声者的体力和精神消耗是最小的;最后,它是能够满足职业发声需要的。因此,我们对科学发声作如下界定:“科学发声就是以最小的能量消耗发出符合职业需要的最高质量声音的发声方法。”[24]

科学发声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融体力和脑力于一体的活动。这里的能量消耗,不仅指发声者的气息消耗,也包括他的体力消耗,还包括对他的精神的消耗。所谓最小的能量消耗,通俗地说,是指发声轻松,不觉得费劲,不觉得费神,不难受,可控制。符合职业需要的最高质量声音,是指能满足不同职业对声音的要求,包括声音的品质、声音的持久性的要求。科学的发声方法,不仅能发出动听的富有魅力的声音,还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发声器官,使其不受或少受发声活动带来的伤害。

不同的嗓音职业应该有不同的科学发声方法。目前,我国的声乐艺术已经在发声方法的科学性探索上颇有建树,同时各种有声语言艺术门类也基本建立了适用于各自专业领域的发声方法。

歌唱发声属于旋律性发声,对言语发声有一定帮助,但它与言语发声还是有很多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气息和声带的使用、共鸣的调节、吐词的方式等诸多方面。有声语言艺术门类的发声方法相对于歌唱发声来说更接近普通职业嗓音工作者的工作发声。不过,普通职业嗓音工作者的工作用声对发声的持久性要求高,对嗓音品质的要求没有那么高,照搬这些有声语言艺术门类的发声方法,显然也不合适,比如,话剧表演的发声状态往往较强,常常因角色塑造需要而讲究语声造型,盲目照搬这种在舞台上的夸张的发声方法,在工作和生活中会有不自然的感觉,是不可取的。再如,播音主持发声,特别是新闻播音的发声方法,如果照搬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会让人觉得太字正腔圆,有播音腔调,不太像说话。要掌握这些艺术发声方法不仅需要嗓音条件,更需要较高的艺术悟性,还需要长期、系统、科学的训练,这对普通的职业嗓音工作者来说要求过高,一旦把握不好,很可能降低他们学习的兴趣。目前,一些嗓音医学大夫在发声训练上进行了一定探索,在发声治疗和康复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在嗓音职业病的预防方面,研究还不够充分,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适合普通大众训练和使用的科学发声方法尚不多见。

本书以下所说的科学发声,主要指的是科学的言语发声。

(二)科学发声的特征

科学发声不同于日常的言语发声。日常言语发声具有非常强的随意性,由于说话人之间的距离多数情况下很近,对音色、音高、音强和音长没有较高的要求。科学发声是适用于职业用嗓需要的发声方法,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1.气息充沛,调控自如

气息是发声的动力,气息充沛,声音才能响亮。我国唐代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说“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清代陈彦衡《说谭》更明确地说:“夫气者音之帅也,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弱。”这里的“音”指的是“声音”。可见,气息对发声多么重要。

科学发声的吸气位置比日常说话发声的更深,气息量更足,气息的密度更大,所以发声的动力更充沛,更能满足职业嗓音工作者对声音的响度、亮度、清晰度的需求。

生活中常见的呼吸方式主要有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式呼吸的标志是吸气抬肩,或锁骨上提,呼气时肩和锁骨下降。这种呼吸的优势是,吸气时扩大了胸腔的左右径,容易形成明亮音色,不足是气息很浅、吸入的气息量小、难以控制、易使发声器官紧张,看起来呼吸吃力。腹式呼吸的标志是吸气时小腹往前推,呼气时小腹往后瘪。它的优势是由于扩大了胸腔的上下径,吸入的气息量大,不足是难以控制、不易发出明亮音色,不利于发高强音。科学发声主要训练的是胸腹联合式呼吸,这种呼吸方式既扩大了胸腔的左右径,也扩大了胸腔的上下径,吸收了胸式呼吸容易产生明亮声音和腹式呼吸气息量充足的优点,也有利于对发声活动进行精细的呼吸控制。

要采用胸腹联合式呼吸,就要“气沉丹田”,气运腰腹,依靠腰腹部肌肉把气息“拉住”,使嗓子能放松地发声,从而大大减轻嗓子的发声负担。丹田是在肚脐下三指到一掌宽的一个区间。气沉丹田,指的是在吸气时,为了把气息吸得更深且又容易控制,在放松身体的前提下把气息吸到丹田处,用丹田处肌肉收紧的方式来控制气息的呼出,补充气息时丹田快速放松,再次吸到丹田。靠丹田控制呼吸,可强可弱,可松可紧,有利于发出各种色彩、各种强度、高度和速度的声音。

2.起声合理,气声平衡

起声,“就是发声时在气息的支持下声门由吸气状态转入发声状态的过程”[25]。起声可分为硬起声、虚起声和软起声三种类型。一般认为,硬起声对声带的损害较大,不宜多用;长期使用虚起声的方式发声,可能造成声带闭合不良,可能导致发实声的能力减退等后果,也不宜多用;软起声是一种既利于声带轻松闭合,也易于发出动听声音,还不会对声带造成伤害的理想的起声方式。

科学发声主要用软起声的方式。软起声具有气息和声音同步到达声门,气息和声音能达成平衡关系,声门处于轻松闭合状态等特点,因此,这样发出的声音柔和而明亮,有利于改善音色,并使发声活动能够持久,对嗓子的伤害降到了最小。当然,有时因为表达的需要,也可以使用虚起声,但不能经常性地用虚起声,况且,虚起声发出的声音不够响亮,穿透力较弱,要往远处传播声音就有困难。

气声平衡“是指一定音高、音长、音强和音色的声音,只需要一定数量和状态的气息支持,声音发在气息上,气息裹着声音出来,从而使声音高而不尖,低而不弱,强而不吵,弱而有势,明亮不失柔和,暗淡不失清晰。简单地说,就是每一个声音都有其最佳的气息状态,这种状态对发声者来说,也是发这个声音最轻松、最舒服的状态”[26]。气多声少、气少声多,都无法满足职业活动对声音的主要要求。唯有气声平衡,才是气息和声音最佳的匹配模式。

日常生活言语中,多数人的声音和气息是平衡的,一般不会觉得发声困难,除非嗓子患有疾病,或者连续说话时间太长。但是,在工作用声中,由于职业活动对声音要求的改变,声音通常要保持长时间的响亮、清晰,原来生活言语发声中已经形成的声音和气息的平衡不能满足职业发声的需求,如果不能建立新的平衡,说话就会费力。事实上,未经科学发声训练的人,在需要高强度发声的职业活动中,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吸很多气,此时冲击声带的气息过多,气息施加给声带的压力过大,声带的负担就会加重,长期这样发声就可能导致嗓音职业性损伤。

科学发声就是要把呼吸控制的任务交给腰腹肌肉,减轻声带的负担,使其专司发声职责,并使气息和声音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达到无论说高强音还是低弱音嗓子都处于比较放松的状态。

3.气声贯通,圆润响亮

气声贯通,是指发声过程中从丹田起动的气息与声音毫无障碍地通过每一个共鸣腔体,到达发声主体意念指定的位置,出现气息和声音上下贯通,流动自如的感觉。[27]气声贯通是实现气息与声音在共鸣腔体内自如流动的技法。

在发声用的共鸣腔体中,喉腔、咽腔、口腔都是可变腔体,它们是可以改变形状、大小甚至长短的。日常言语发声中,人们不太留意对这些腔体的控制与使用。但科学发声时,各相关共鸣腔体,特别是喉腔、咽腔、口腔是要根据需要适当打开以增加共鸣空间的,此时发出来的声音,经过这些共鸣腔体时是畅通无阻的,因而听起来声音是上下贯通的。

发声的共鸣腔体打开之后,其空间增大,腔体内壁更加坚韧、光滑,因而可以获得更加充分的共鸣,而共鸣具有加大音量、美化声音的作用,这就使发出来的声音更加圆润,更加响亮,音色更动听。当然,一般认为鼻腔和胸腔也起着共鸣作用。

喉腔、咽腔和口腔的打开,与喉部肌肉的放松,喉头的相对稳定、下巴的放松,软腭的适度上挺、牙关的打开、颧肌的适当上提有充分的关联。各腔体的紧张、关闭,是气声贯通的敌人。

4.声挂硬腭,集中明亮

明朗、集中的声音更具有穿透力,更容易传得远,所以科学的发声方法会追求这种声音。

这涉及声音位置的问题。声音位置,就是声音的安放位置,是在发声者意识引导下,在人体形成的声音目标位置的注意中心。通俗地说,就是发声者想象自己的声音送达身体的某个部位。

声音在口腔内有两个内感区:硬腭前部,口咽后上部。言语发声主要用的是前一个内感区。声音和气流送达硬腭前部,刺激了颅前部、面部、眼眶、鼻腔及口腔等处的三叉神经支配区,明显能提升喉肌的张力,增加嗓音的鲜明性、活跃性和尖锐性,进而使声音听起来更加明亮。如果能通过舌头把气息和声音收拢抱团,使声音形成一个亮点,则可使声音更加集中、动听。

在谈到声音位置时,不少人强调声音要“打面罩”,就是声音要送到面部。打面罩的说法跟声挂硬腭并不矛盾,所以王群、赵兵才说“正确训练声音的方式是:开牙关,要微笑,舌根松,下巴掉,一条声柱通硬腭,声音集中打面罩”。[28]

5.吐词准确,清晰优美

科学发声还追求吐词的准确、清晰、优美。多数职业嗓音工作者的工作语言是普通话,这里的准确主要是指普通话的准确。当然,有的时候,人们也会使用方言甚至外语交流。字音的准确,就汉语而言,就是指声母、韵母、声调、语流音变的发音准确。

字音的清晰,不是指每个字的声母、韵母、声调发音都像念单个字的时候那样,而是主要指在语流中字头的有力,音节的界限清晰。汉语每个音节的发音必须很清晰,才能让人听得明白。字音的清晰,关键在声母。声母是字音清晰的基础,所以声母的发音很重要。当然,音节界限分明也很重要,也就说,上一个音节的韵尾和下一个音节的声母的界限要很清晰。不过,汉语口语中有时会出现语音学上所说的发音同化现象,比如“面包”中的“面”字的韵尾n,由于受后面这个“包”字的双唇声母b的发音影响而变成了m尾,这种为了使发音顺口的现象往往不会影响到发音的清晰度,因而人们不容易察觉。

字音的优美则是指字头、字腹、字尾的处理具有美感。播音主持的吐字归音,讲究字头叼住弹出,字腹拉开立起,字尾归音弱收,这样就使字头清晰有力,字腹饱满圆润,字尾趋向鲜明,吐字呈现“枣核形”形态。在语句表达中,受多种因素影响,这种枣核形又会呈现不同的变化,形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动态枣核形字音,使吐词更加自然、流畅。(www.xing528.com)

6.富于变化,持久力

在生活中,发声器官正常的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变化声音的能力。在温馨的饭桌上面对家庭成员说话,人们的声音往往是柔和的;向远处喊人,声音自然要大很多,高不少;争论问题与促膝谈心,声音一定不会相同。但是,很多时候人们变化声音的方式不一定科学,比如在发高强音的时候,往往是依靠捏挤喉咙,增大嗓子的力量来实现的。偶尔为之,问题不会很大。但在职业活动中,比如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在保证一定响度、高度和清晰度的前提下变化声音,还要能长时间发声,就会更困难。

科学发声的目标在于提升嗓音的表现力和持久力。科学发声的气息控制机关放在丹田,充分解放喉咙,使其相对放松地发声,就可以通过丹田的松紧变化来调控气息的松紧、强弱,从而控制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和色彩的变化,进而提升声音的变化能力。

科学发声讲究发声器官的协调运动,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发声器官的发声效能,对发声器官的耗损是最小的,因而,发声器官持续运动的能力会得到很大提升,这使得发声活动可以更加持久。

(三)科学发声的机制

作为名词的“机制”是一个多义词,其中一个义项是“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29]。据此,我们认为,科学发声的机制是指科学发声活动中,发声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发声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方式。科学发声的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意在声先

科学发声中的“意在声先”,简单地说指的是发声的意念形成先于声音的发出。

第一,在声音发出之前,发声者要有发声的动机。也就是说,发声者要有发声的想法。不过,这个想法形成于瞬间,很多时候发声者自己还来不及觉察,声音已经发出来了。

第二,要有对发声要领的快速运用。声音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指挥下由发声器官发出来的。在调动发声器官进行发声活动时,气息要用多少,怎么用,声音送到哪个位置,共鸣腔体打开到什么程度,吐词用什么方式,咬字用多大的力度,这些发声的技术问题,是在刹那间快速综合“计算”好的。当然,对技能运用的准确程度和速度,决定于对技能的掌握程度。高水平的发声者,可以达到自动化地运用发声要领的地步。发声技能掌握不太好时,发声者常常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往往很难调控自己的声音。

第三,要有对所发声音的准确预判。由于职业用声的交际目的、对象、内容、场合等的差异,发声者要使用的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都会有很大的差异。比如,一对一近距离谈心和站在上千人的礼堂开讲座,用声的要求是很不相同的;在嘈杂环境中向很多人推销产品与在舒适的环境中近距离对三五人进行讲解,用声方式也会大相径庭。因此,发声者为了实现交际的目的,需要在发声前对声音进行准确预判,以便选择合适的声音进行交际。这种预判在歌唱发声中也普遍存在。英国梅丽贝斯·邦奇博士认为:“歌唱发音前,歌手们必须对理想的起音状态有明确的认识,起音前的几毫秒内,发声的肌肉已经对头脑中正确的起音概念做出了适当调整。如果歌手在发音前没有做好准备,他(她)将会遇到音不准、节奏不对、喉肌紧张等问题。”[30]

第四,在交际过程中,需要注意调整发声状态和声音。口语交际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发声者为了高质量完成职业交际任务,需要随时观察交际对象、环境,注意说话内容、交际双方情绪的变化,随时监控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声状态,以便发出符合交际需要的声音。当然,调整状态和声音,是有技巧和要领的。

许多未经训练的职业嗓音工作者在发声过程中,或因意识不到,或因没有专门的技能训练支持,难以注意到瞬息万变的发声活动中还存在一种意在声先的发声机制。

通俗地讲,意在声先就是发声前要想好怎么说,发声中要注意调整发声的状态,以便及时变化自己的声音,满足交际用声的需要。

2.内外协调

科学发声是一项系统性的生理、心理活动,是发声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发声系统和它的外部环境之间的协同作用的过程。

(1)科学发声是发声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协调运动的过程

科学发声的内部系统包括呼吸系统、振动系统、共鸣系统和吐词系统。声音的发出,是这些内部子系统之间协同运动的过程。

第一,呼吸系统和振动系统的协调运动。

气息是发声的动力,没有气息,就发不出声音。气息充足,声音才能响亮。声音要高亢,气息的密度和深度就要增加。声音要柔弱,就要降低气息的密度和深度。科学发声,就是要在气息和声音之间建立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

科学实验表明,口腔里的空气压力越大,歌声的基音频率就越低,相反,人为地降低口腔里的空气压力,基音频率就会升高[31]苏联有人“用X线透视和肌电图证实,声带与呼吸器协调性可因呼吸运动不当而被破坏,从而引起喉神经肌肉装置病变”。[32]这说明,振动系统和呼吸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多么重要。

根据有关发声机理的肌弹力-空气动力学说的认识,声音的发出需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发声时,声门先闭合。声门闭合后,声门下的空气由于积聚,压力升高,其结果先把声门的下部吹开。声门下部吹开后,声门下的空气压力继续使声门向外向上方运动,结果声门的上部也被吹开了。整个声门被吹开后,声门下的空气压力变低,即低于声带上面的空气压力时,由于压力的变化,声带开始闭合。声门闭合时也是由下部开始,然后上部再闭合。声门完全闭合后,声带就完成了一个振动周期。紧接着,声带又开始了一个新的振动周期。”[33]这也是科学家利用高速摄影机和电子喉动态镜等仪器观察到的结果。

科学发声中,并非气息的量越多越好。气息和声音之间的最佳关系是气声平衡。也就是说,一个声音,只需要刚好够它使用的气息即可。当然,要实现这种平衡,关键在气息的控制方法和喉部肌肉的放松,而膈肌的运动、腰腹肌肉的控制非常重要。

第二,振动系统与共鸣系统之间的密切配合。

声带振动产生的喉原音若不能得到共鸣腔体的放大,是很难让别人听清楚的。共鸣腔体还有美化喉原音的功能。喉原音向下行走,在胸腔得到了扩大和美化,使声音变得扎实、圆润、有厚度。喉原音向上经过喉腔、咽腔、口腔、鼻腔,不仅扩大了音量,还使声音更加明亮、圆润。有些人在医学检查时并未发现振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异常,但其声音单薄、干涩,原因多半在共鸣的调节上。共鸣腔体狭窄,反射声音的能力不足,缺乏充分打开共鸣腔体的技能,上部共鸣、中部共鸣和下部共鸣中任一类型的缺失,都可能影响到振动系统和共鸣系统的配合,从而殃及声音的听感效果。当然,振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不佳,比如声带闭合不全,即使共鸣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正常,也不可能发出高质量的声音。具有良好声音色彩的人,其振动系统和共鸣系统往往处于一种高度和谐的状态中。

第三,呼吸系统与共鸣系统之间的协调运动。

没有呼吸的支持,就形不成声带的振动,共鸣扩大音量、美化音色的本领也就无处施展。正是因为呼吸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声动力,才使得共鸣腔体内贮藏了大量的空气,声音的扩大和美化有了可能。气息不足,会使某些共鸣丧失,声音会给人虚、飘的感觉。一般说来,声音的高亢,跟上部共鸣相关,对气息的密度有较多要求。声音的厚重低沉,往往与下部共鸣相关,对吸气的数量要求较大。

第四,呼吸系统、振动系统、共鸣系统与吐词系统的和谐运动。

这种和谐运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呼吸系统、振动系统和共鸣系统制约着语音的形成。声音形成于声带的振动,与呼吸系统、振动系统、共鸣系统都有紧密联系。语音形成于口腔,嗓音是语音的载体,因而吐词系统要是离开了呼吸系统、振动系统和共鸣系统,将无法发出各种语音。词语的吐送主要依靠唇、齿、舌、牙、腭等吐词器官,这些器官也是作为呼吸通道和共鸣腔体的口腔的组成部分,因而吐词的优劣,与呼吸、共鸣甚至振动系统都相关。第二,词语的吐送也会影响到声音的质量。比如一些舌位靠后的元音韵母,如o、e、u、ɑo、iɑo、uo、ou、iou、ɑnɡ、enɡ、inɡ、onɡ、iɑnɡ、uɑnɡ、uenɡ、ionɡ等,发音时容易使声音在口腔的位置后移,出现声音靠后的现象。有些人在读普通话上声(第三声)字时,由于音高从半低的2度起音后下降到最低的1度时气息支撑不住,出现字音落喉的问题。一些开口度较大的音,如ɑ韵母,有人发音容易散,声音不集中。一些开口度较小的音,如齐齿呼韵母i、in、inɡ和舌尖前元音[ɿ](zi、ci、si中写成i的元音)和舌尖后元音[ʅ](zhi、chi、shi、ri中写成i的元音)等韵母,容易因开口度不足而出现元音不响亮的问题。科学发声在处理吐词技巧时对这些问题都有考虑,比如要求前音如i、ü略往后发,后音如o、e、u略向前发,扁唇音如i、e、ɑ略圆一点发,圆唇音如o、u、ü略扁一些发,开口音如ɑ的口腔稍微闭一点发,闭口音如i的口腔略微张开一点发。这样发音,在保证字音准确的前提下,既有开口度,也注意了圆唇度,能使字音位置相对集中到一个较小的区域,能使字音更加优美。若是第三声送不出来,发不响亮,则要先解决呼吸的支撑问题,然后再注意声音向硬腭前部吐送,仿佛是“挂”在硬腭前部似的。

(2)科学发声还是发声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协调运动的结果

发声系统的功能实现,还要受制于人体的其他系统,比如神经系统等。第一,发出声音的指令,是由中枢神经系统下达的,所以,发声者的神经系统要健康才行。第二,发声者的身体状况、精神面貌、性格心理、审美追求都会影响发声活动。身体健康、精神饱满的人,气息才会充足,发声的动力才充沛;反之,气息就会虚弱,声音也难以响亮。性格急躁,好胜心强的人,往往声音偏刚、偏硬、偏高,语速较快,嗓子也容易受到损害;性格沉稳的人、遇事冷静之人,声音多柔和、下沉,语速偏慢;矫揉造作之人,声音多大起大落,夸张矫情。情绪紧张时,呼吸急促,喉头上抬,声门偏紧,声音就会偏高,语速会加快;反之,情绪平和,声音就会沉稳、放松,语速变慢。所以,艺术语言发声讲究情声和谐。有人以阳刚为美,故而声音多刚劲有力,扎实响亮;有人以阴柔为美,因此声音则柔和轻飘,虚弱乏力;有人好圆润,声音则饱满;有人喜沧桑,声音则暗淡、沙哑。

当然,发声者所处的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发声交流的对象(听话人)、发声的内容等外在因素也会制约发声活动。面对空旷的广场发声,声音响亮才能传远,因而发声气息就要更充足,丹田要更用力;说话的空间很小,就不必高音大嗓地发声,否则令人烦躁生厌;在嘈杂的市场说话,常常得提高音高,扩大音量发声;在静谧的环境中说话,自然要收敛发声的状态,才不至于破坏宁静的氛围。有话筒时往往不用那么大的劲儿就能使声音响亮,无话筒时要在大庭广众场合说话,当然会更费劲。战争年代、政治气氛紧张时期与和平时代、政治开明时期,人们说话的声音自然有别。对不同年龄、性别、数量、文化程度、心理的人说话,用声也会不一样,正所谓说话要看对象,用声也如此。说不同情感的内容,用声应该有差异,否则就没有表现力和吸引力。

科学发声,就是需要把这些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协调一致,才能实现发声的目标。

科学发声,从美学上看,追求的是发声系统的整体和谐。有时我们会遇到局部不够和谐,但整体是和谐的情况,比如,气息和声音是平衡的,声音是通畅、优美的,声音的控制是自如的,但还存在一些字音上的瑕疵,这不影响发声的大局。一些人的声音偏高或偏低,只要它听起来清晰、流畅、圆润、自然,也没什么不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