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持续改善:向着设备零损失努力

持续改善:向着设备零损失努力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从更广的视角来看,对于设备的“零损失”,也就不只是“零故障”了。我们把这个设备零损失的概念,拓展到人、物料、能源、方法,就可以更加全面地建立起一个“零损失”的概念。而我们的持续改善的目标,就是要向着零损失的方向努力前进。

持续改善:向着设备零损失努力

问到TPM的追求目标,很多人都会回答“零事故,零故障,零缺陷”。在第一章《TPM是个什么玩意儿》里面,我们追溯历史,探索了全员生产维护理念的历史沿革,从最初的设备坏了才修,到催生了专门的维修人员的分工,到预防维护概念的产生,再到改善性维护和维修预防,再到集大成的全员生产维护理念的产生和实践推广,这些实践活动,所围绕的关键,都是设备。实际上TPM理念在形成之初,关注更多的,就是“零故障”。

六西格玛的改善活动,最初的关注是“零缺陷”。它的推行,最初起源于美国半导体行业内推行的持续改善活动。这种策略主要强调制定极高的目标,通过收集数据以及分析结果,利用质量控制的各种手法,来减少产品和服务的缺陷。

詹姆斯·沃麦克(James Womack)和丹尼尔·琼斯(Daniel Jones)在提出“精益思维”之初,它的核心思想,关注于“零库存”上,通过“及时适量”“零库存”“传票卡”等现场管理手段实现“订货生产”,从而确保产品质量并降低成本。

无论是TPM,还是六西格玛,或者是精益思维,这些致力于持续改善、追求卓越的体系、理论,它们虽然关注的角度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探寻,那就是“如何将所关注的损失降低为零”。

我们越过这些体系、理论的不同之处,所可以看到的共性,就是追求“零损失”。

在设备这个维度,设备的突然停机故障,将导致计划生产量在计划的时间内无法达成,我们不得不投入更多的开机时间、人力、甚至物料,来完成既定的产量计划,而设备故障的修复,也需要投入维修的人力和相关零部件等维修成本。这些成本都是故障停机所带来的损失。(www.xing528.com)

对于类似设备故障停机这样的停机损失的衡量,就产生了一个很多生产制造企业都在使用的衡量指标:综合设备效率(OEE:Overall Equipment Efficiency)。但是这个衡量指标,有一个对于损失认知上的缺陷。这个缺陷,源于在OEE的概念里,只考虑到了设备在开机的过程中,所发生的非计划的停机事件,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停机时机损失。

但是,设备在没有开机的状态下,就不算损失吗?我们投资一条生产线,当然是希望它用来生产,而不是躺在车间里睡大觉。对于设备来说,任何不能用来开机生产出合格产品的时间,其实都是损失,是机器利用率的损失。在这个衡量维度里,我们停下设备,用来做设备预防保养活动的时间,就是一种损失,因为在这个时间里,我们是无法开机生产的。再进一步,我们那些投资后即遭闲置、或者设备利用率不足的设备,它们睡大觉的时间,更是一种严重的损失!

所以,从更广的视角来看,对于设备的“零损失”,也就不只是“零故障”了。任何时间,设备没有为我们制造出合格的产品,就是损失。因为,我们没有做到物尽其用。

我们把这个设备零损失的概念,拓展到人、物料、能源、方法,就可以更加全面地建立起一个“零损失”的概念。我们对于上述任何资源,如果不能做到物尽其用,不能让其价值最大化,就是损失。

而我们的持续改善的目标,就是要向着零损失的方向努力前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