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荷兰腾飞:16-17世纪西欧与俄罗斯贸易交往阶段

荷兰腾飞:16-17世纪西欧与俄罗斯贸易交往阶段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603—1649 年是西欧与俄罗斯 16—17 世纪贸易交往的第三个阶段。1630 年,荷兰人还效仿英国人在莫斯科设立总代理人,代表所有荷商与俄罗斯政府打交道。荷兰人主要销售质量次一些的、价格更便宜的呢绒,而呢绒是英国人在俄罗斯主要销售的商品之一,结果荷兰人不仅瓜分了英国人的市场,还使俄罗斯人认为英国人要价过高,从而对英国人产生了不好的印象。英国人曾秘密上书莫斯科宫廷,称荷兰是一个传播纷争的危险国家,希望以此打击荷兰商人。

荷兰腾飞:16-17世纪西欧与俄罗斯贸易交往阶段

1603—1649 年是西欧与俄罗斯 16—17 世纪贸易交往的第三个阶段。17 世纪上半期,俄罗斯对欧贸易市场的格局发生了很大改变,英国商人占据主导的局面不复存在了,荷兰商人超越并取代了他们成为市场新的主导者,此外,德国和瑞典商人也在俄罗斯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份额。英俄贸易在俄罗斯白海贸易市场上的地位不断下滑,荷俄贸易主导了俄罗斯白海贸易市场。如 1630 年荷船达到了创纪录的 100艘,英船数据空缺,若按最大数目估算为 10 艘,荷船数目可能也是英船的 10 倍。1638 年荷英商船数分别为 76 艘和 4 艘,荷船数创纪录的是英船的几乎 20 倍。不仅与荷兰人完全无法相比,1635 年英国商船数甚至还差点被德国商船数追平,英德商船数目这年分别为 7 艘和 6 艘。[45]

英国商人在俄罗斯对外市场上地位下降主要有五方面原因。第一,17 世纪上半期,英国人独享贸易特权的局面被彻底打破。1603 年,戈杜诺夫赐予了德意志商人在伊万哥罗德、诺夫哥罗德和普斯科夫进行自由贸易的权利。 [46]1617 年 , 根 据 《 斯托尔鲍 沃 协定 》(Tready of Stolbovo)中的经济条款,瑞典商人可在莫斯科、诺夫哥罗德、普斯科夫和拉多加进行自由贸易,并可在当地修建住所和商铺[47]截止到 1630年,按所获贸易特权,荷兰人可在阿尔汉格尔斯克、霍尔莫戈雷、沃洛格达、雅罗斯拉夫尔、莫斯科、诺夫哥罗德和普斯科夫经商,还可在当地拥有住所和商铺[48],税费只需按半额支付[49]。由于英国人在贸易特权方面无新的收获,他们的法律地位实际是下降了。

第二,英国人在与荷兰人的商业交往中全面处于下风,荷兰人成了俄罗斯对外市场上的新霸主。在俄罗斯的外国商人中,荷兰人在贸易特权方面列英国人之后,居于第二位。他们进行贸易活动不如英国人那么自由,比如,若因经商活动要远行,需向俄方提出书面申请。[50]荷兰商人能够击败英国商人,原因有五点。其一,荷兰人以英国人为学习对象,他们先是买通莫斯科公司的商人为其向沙皇提交请愿书,恳请沙皇赐予贸易特权,当他们开始亲自与沙皇打交道后,便会在觐见时继续争取更优厚的贸易特权。1630 年,荷兰人还效仿英国人在莫斯科设立总代理人,代表所有荷商与俄罗斯政府打交道。[51]其二,荷兰商人以小公司和个人模式来俄贸易,自由度、灵活度大,而莫斯科公司机构庞大,17 世纪后公司组织和管理混乱的现象频出,作为英国唯一合法的与俄贸易个体,这必然会对英俄整体贸易造成不利影响。荷兰人以小公司或个人形式来俄经商,若一家公司有问题,尚且有其他的贸易个体,对两国整体贸易并不会出现严重的破坏性打击,因而更能保证整体贸易的进行。其三,采取针对英国人的商品销售策略。荷兰人主要销售质量次一些的、价格更便宜的呢绒,而呢绒是英国人在俄罗斯主要销售的商品之一,结果荷兰人不仅瓜分了英国人的市场,还使俄罗斯人认为英国人要价过高,从而对英国人产生了不好的印象。其四,贿赂宫廷实权人物以争取支持。英国人常以北方航路的开辟者自居向俄国政府请求贸易特权,这让俄罗斯人颇为不满。而荷兰人则采取了用金钱贿赂俄国宫廷重臣的方式以达成目的,宫廷里的荷商保护人不仅为其争取贸易特权,还为其打压竞争对手英国人。其五,采取不正当手段破坏英国人的名声。荷商将质量差的布料标为英国出产,以破坏英国商品的声誉。事实上,双方之间相互诋毁的行为都存在。英国人曾秘密上书莫斯科宫廷,称荷兰是一个传播纷争的危险国家,希望以此打击荷兰商人。[52]最终,荷兰人棋高一着,在俄罗斯对外贸易市场上战胜了英国人,成了新的主导者。

英国人在俄贸易地位下降的其他三个原因都是他们自身的问题。(www.xing528.com)

第三,莫斯科公司自身出问题,严重削弱了其竞争力。莫斯科公司是按合股公司的形式建立的,随着公司的发展,资本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他们以个人或者个人合伙的方式用自己手中的资本组织贸易活动,垄断了公司贸易以牟取私利。1623 年,詹姆士一世(James I,1566—1625,1603 年即位英格兰国王)来信告诉米哈伊尔沙皇,莫斯科公司将改组成为一个新的、宽松的组织形式,以便更容易吸引到资本。[53]这意味着莫斯科公司将由合股公司转变为规约公司。为了吸引资本,由合股公司的运作形式向规约公司转变实际是制度的倒退,导致了资产评估困难和财政管理上的混乱。[54]

第四,英国政府对莫斯科公司的支持不如从前了。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英国政府对莫斯科公司进行了有力支持。进入斯图亚特王朝后,来自国王和议会的支持不但减少了,甚至还出现了阻力。为增加税收,詹姆士一世一方面确认了现有的特许公司垄断权,另一方面却又赐予私商贸易权,甚至还批准成立了新的特许公司,破坏了莫斯科 公 司 原 有 的 垄 断 局 面 。 1617 年 , 他 批 准 成 立 了 苏 格 兰 公 司(Шотландская компания)。该公司拥有在格陵兰岛进行贸易的权利,这损害了莫斯科公司在北方海域的利益。[55]詹姆士一世事实上并非是想故意破坏特许垄断权,相反,他支持特许垄断权,并想借此生财,以解决财政困局。但他的行为损害了莫斯科公司的利益。莫斯科公司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被从国内破坏了。到 17 世纪,特许垄断的贸易模式已不再适应英国商业的发展。面对广阔的海外市场,由乡绅、律师、小商人、企业主等组成的新崛起阶层积累了相当的财富,跃跃欲试,希望投身于海外贸易[56],自由贸易模式顺应潮流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此形势下,若莫斯科公司继续坚持以垄断立足的贸易模式,便只能走向衰亡。

第五,东印度公司成立后,莫斯科公司的存在价值大为弱化了。进入 17 世纪,英国的海外扩张势头迅猛,莫斯科公司已不再是关注重点。1600 年英国人开启了在印度洋的贸易事业,实现了开辟到达印度商路的目标。莫斯科公司商人认为,比起海路来,陆路开辟到达中国和印度的商路更有利可图。他们一方面不断向沙皇请求开辟到波斯的商路,希望以此为基础进而开辟通往中国和印度的陆路商道,另一方面则向英王寻求支持,希望其在政治方面做出让步,以使沙皇在贸易方面施予英国人恩惠。1623 年,英俄联盟事宜的会谈几乎将要开启,但由于公司内部商人为私利进行阻挠,莫斯科公司的计划落空了。莫斯科公司没能再获得前往波斯通商的权利,其东山再起的计划便无从实施,最终走向了衰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