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帮助学生提取阅读文本关键信息

帮助学生提取阅读文本关键信息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应以文本解读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辅以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取阅读文本中的关键信息。案例2: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五第四单元“Reading1 My First Work Assignment”Summarize the qualities of a good journalist案例分析:在本案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通过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推断出优秀记着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

帮助学生提取阅读文本关键信息

阅读是学生能力提升和思维发展的重要载体,阅读活动依托于阅读文本。对于文本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认知过程、情感发展和学习成效。那么应该使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呢?学生应能理解文本主题意义,感受到作者的意图、情感态度,分析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学生能否理解并提取出阅读文本中的这些关键信息首先取决于教师对这些关键信息的理解程度。教师对于文本定位的高度决定学生提取的深度。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好语篇这个载体,做好阅读文本的解读。文本解读作为阅读教学的逻辑起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阅读教学的方向和内容的深度。教师应以文本解读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辅以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取阅读文本中的关键信息。

6.1 解读阅读文本在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地位及概念界定

什么是文本解读呢?在英语教学中,文本是知识的载体,不仅涵盖了字母单词句子、段落和篇章,而且具有各种文体,包涵各种作者思维和情感文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对“解读”的释义是“通过分析来理解”(李行健,2014)。读者反应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解读才得以建构,它的生成与存在离不开读者的解读创造,“必须由读者来实现”(塞尔,1988)。只有重视读者解读过程对文本意义的建构与创造作用,才能赋予文本以生命和活力,揭示文本全新的潜在意义。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的方向,教师对于文本内容的解读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于关键信息的提取。

阅读教学是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语言能力提升和思维发展的重要载体,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阵地。在当前的英语教学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探究主题意义为目的,以语篇为载体,在理解与表达的语言实践中,融合知识学习与技能发展,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形成结构化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塑造文化品格,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教师利用好语篇这个载体,做好阅读文本的理解和分析,充分的文本解读是有效阅读教学的关键。教师要明确教学定位,在文本解读中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尽可能地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同参与文本开发与解读的过程(张强,2014)。阅读文本深层解读主要是指不局限于阅读文本内容的解读,更要深入其结构、语言特点,并通过一些教学活动激活其功能。

6.2 提取阅读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典型教学案例分析解读

6.2.1 基于阅读问题设计帮助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理解主题与内容

在解读主题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文本的具体内容,把握文本的内容结构,提炼出结构化知识即分析文本各部分的内容是如何围绕主题意义组织起来的。每一篇好的文本都有其明确的主题,主题之下又有其对应的若干分层意义,这些分层意义与主题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如从因到果、从主到次、从整体到部分、从抽象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一般等,语篇的这种内在逻辑关系就是结构化知识,也是关键信息。

案例1: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五第四单元“Reading1 My First Work Assign-ment”

案例分析:该文本是对话形式不明显的段落,但是这并不妨碍层级意义表达,只不过要对文本进行分析和概括,还要推断信息间的逻辑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该文本内容是关于以下4个问题:What happened in a real case?What to take?What to remember?What to keep in mind?针对这4个问题,学生可从文本中寻找关键信息,从而梳理文本内容,形成结构化知识(如图所示)。

6.2.2 基于上下文推断帮助学生提取关键信息,感受到作者的意图、情感态度

推断包括单词本意推断和深层意思推断。单词本意推断指学生基于上下文正确猜出生词的意思。深层意思推断是学生在阅读中基于上下文线索,用相关知识对文本进行超越单词层面的推断,目的是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感知作者态度、意图就属于这个层次的理解。

案例2: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五第四单元“Reading1 My First Work Assignment”

Summarize the qualities of a good journalist

案例分析:

在本案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通过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推断出优秀记着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教师可以先给一个短语“ask many questions”尝试让学生推断出该动作可以反映出优秀记者应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如果学生回答不出也没有关系,通过启发帮助他们回答。好记者不断问问题,刨根问底所具备的特点是什么呢?通过提示学生慢慢地感受这些品质,引导学生说出形容词“curious”。之后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文本感知并提取出优秀记者的更多优秀品质。

6.2.3 基于体裁特征分析帮助学生提取关键信息,明确文体特点

任何体裁的文本都有其内在的结构。从文本体裁出发开展阅读教学,能使学生明确文体特点,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庄志琳、沈萃萃等,2011)。

案例3:新版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模块二第五单元“Reading 1 A Sea Story”

以新版北师大版高中英语“Module 2 Unit 5 Humans and nature”中的课文“A Sea Story”为例。本文是记叙文,文本以时间为顺序,有one day,all at once,suddenly,after a while,soon after that,then,in the end等表示时间顺序的词汇,生动清晰地描述了事情的发展过程。拉波夫指出,完整的叙事包括六个部分:(1)点题(abstract):是叙述者在叙述故事之前对故事的简要概括;(2)指向(orientation):是叙事者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活动或环境的描述;(3)进展(complicating action):指故事本身的发生、发展;(4)评议(eval uation):是叙事者对故事发生的原因、要点及讲故事的目的的评论;(5)结果或结局(re-sult or resolution):指故事的结果、结局,其中包括人物的下场、目的的实现或失败等;(6)回应(coda):在叙事结构的结尾,往往有一两句话表示故事的结束,使读者对叙述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利用记叙的这种框架处理文本能够帮助教师围绕文章体裁知识信息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记叙文的结构,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培养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文本结构模式在课前对课文自主预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在课堂上基于主题意义进一步探究文本内容,挖掘故事主线做准备。

6.2.4 基于词汇间的关系与词性分析帮助学生提取关键信息,明确语言特点

案例4: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六“Unit 2 Poems Using language”

对文本体裁和结构分析时也要分析语言特点即词汇间的关系和词性,因为不同文体有着不同的语言表现手法。以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六“Unit 2 Poems Using language”里的一首诗“I’ve saved the summer”(如下所示)为例。本诗是基于单元话题Poems下的一首5段自由体诗。标题内容贯穿全文。虽然语言非常简单,对于高二学生来讲没有生词但意义深刻。其主题想要表达父母对孩子随时随刻的爱,以及对未来的寄语。本课主要由5个学习活动环节组成,其中前三个环节体现了词汇的分析。

案例分析:

环节1.通过第一遍阅读感知主题,即找到诗歌最后一段的“love”这个词,让学生了解到该诗表达了爱。

环节2.通过第二遍阅读,根据文本内容的上下呼应(词汇间的关系)的特点,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如:summer并且分析其表达的含义,即love之后让学生尝试基于主题找出其他意象并分析含义。学生按着这种关系可提取出以下关键信息:summer-warmth-love,the snow-coldness,sunlight-love,darkness-difficult,loneliness.

环节3.第三遍阅读找出诗歌里面的动词。诗歌中运用大量动词如:感觉和其他过程性动词增强读者感觉。找出之后分析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心情如:①saved the summer其内在心情表达是ready to give unselfish love;②keep your smile表达了feel happy;③know no answer表达了作者希望孩子independent。还有像give,hold on,help,need....他们都有各自的含义。这样分析完后,学生可以感觉到一首非常简单的诗也蕴藏了如此深刻的感情。在诗歌和记叙文中包含大量这样的词汇,对于学生提取文本深层信息非常关键。

I’ve saved the summer

6.3 帮助学生提取阅读文本中的关键信息的解决策略

6.3.1 基于主题意义的单元整体教学内容,锁定关键信息

案例5: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五第四单元“Reading 1 My First Work Assign-ment”

若要帮助学生提取关键信息,教师首先要解读文本,精确锁定关键信息。教师通常会把要讲的本课文本进行解读分析,但这还不够。依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主题语境内容要求”进行判断,但是要注意确定主题群下的子主题,不能只宽泛地确定主题语境。其次,教师要分析教学内容,要对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初步了解,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翻阅本节课教材和教参的层面上,而是要进行系统的梳理。教师可按照下面四个步骤进行内容分析:

案例分析:

步骤1:按教材某一单元呈现的自然顺序整理所有语篇的基本信息,包括文本形式、文本标题以及文本来源。教师可以通过表格的方式进行整理,如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5“Unit 4 Making the news”这一单元提供的所有文本的基本信息(见表)。

步骤2:初步判断每个文本(包括阅读语篇和听力语篇)的主要内容(What)和写作目的(Why)。

步骤3:确定主线,把握主题意义探究的大致方向,即单元教学的整体走向和核心素养培养的大致目标。通过初步分析和提炼每个文本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教师就能发现本单元的不同模态语篇的主要聚焦点即关键信息,这就是单元主题意义学习的落脚点。

步骤4:根据初步确定的主题意义学习的落脚点大致确定小单元。前面我们提到教师可以通过梳理单元内每个文本的主要内容(what)和写作目的(why),确定教学主线和主题意义学习的落脚点。我们还可以把聚焦同一内容、不同类型的文本归为一个学习小单元,这有助于突破按照课型进行教学所导致的教学碎片化问题。大家请看基于该表制作的学习内容小单元划分。教师可以灵活地将有共性的素材整合。如可将Reading 1和Listening 1进行整合,因其文本内容的关键信息有共性,这样的小单元划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将文本的关键信息持续性地、有深度地理解。这种探究的大致方向就是单元教学的整体走向和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www.xing528.com)

6.3.2 借助词汇衔接与连贯手段,提升对关键信息的敏感度

衔接是存在于篇章表层的有形网络,是通过运用词汇、语法、逻辑连接语联系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条理性和逻辑性;连贯是存在于篇章底层的无形网络,是语篇的语意关联。词汇衔接和连贯手段从语言知识的角度在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面上进行全面分析,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助于学生提取信息。

(1)词汇的复现关系。

词的复现指的是某一词以原词、同义词、近义词(near-synonym)、上义词、下义词(hyponym)、概括词(general word)或其他形式重复出现在语篇中,语篇中的句子通过这种复现关系达到了相互衔接,意义统一完整。词汇的复现关系可分为以下四种(胡壮麟,1994)。

①原词复现。

通过原词在语篇中的复现,我们能够直接抓住语篇中所要讲的中心意思。阅读中通过词汇复现来达到衔接与连贯,进而突出主题。

②同义词、近义词复现。

同义词和近义词指具有同样意义或相近意义的不同词项之间的接应关系,不管这个词的意义是指人、物、过程或性质。如:近义词的复现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它们所谈论的,所指的是同一种事物,从而达到结构上的衔接和意义上的连贯。

③上义词、下义词。

上义词是指那些具有概括意义的词汇,这些词汇涵容着许多表示具体指向的下义词。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下义词来回答就此类关系提出的阅读理解题。了解这种上下义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句中的含义。

④概括词复现。

概括词是指那些词义宽泛具有总括意义的词汇,如people,place,thing之类的词语在语篇中都可以和具体的地名、物名、动物名等相互呼应使用。这种衔接手段即概括词复现关系(黄国文,1988)。

需要注意的是,词汇的复现,特别是原词复现关系,无论是对已经出现的事物或话题进行重述,还是提供某种新的信息,都能对语篇的前后衔接发挥不可忽视的功能。有时,正是由于这些手段的使用,段落或语篇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意义完整、上下连贯的整体。但这绝不等同于语言表达中的啰唆重复。啰唆重复属于一种语病,而词汇复现则是有意识地重复使用关键词来达到连接语篇的目的(朱永生,1995)。

(2)词汇的同现关系。

同现关系指的是词汇共同出现的倾向性(黄国文,1988)。这种词的同现关系与语篇范围关系密切。在语言的实际使用过程中,一个特定的语篇必然要围绕某个特定的话题展开,那么,与这个话题相关的词汇出现的频率就比较高,比较集中,而其他一些词就不大可能会出现或根本不会出现。例如,谈论学校建设问题时,像“教学楼”“实验室”“办公室”“微机室”“操场”等相关词汇就会出现较多,而与这一话题无关的词,如“警察”“敬老院”等被使用的可能性就会很小。

反义词关系是词汇的同现关系的一种。反义词笼统地说就是意义相反。反义词在同一个句子或同一语篇中出现,其基本功能是使两个不同的语言成分在意义上形成明显的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某个或某些事物或现象进行描写,从而使所在的句子或语篇上下衔接,同时增强语言的表现能力,使读者得到全面而生动的印象(黄国文,2001b)。

(3)代词。

人称代词(及所有格形式)是语篇上下衔接中最为常用的词类之一。

(4)定冠词

定冠词the的作用与指示代词极为相似,不同之处是它不能单独使用,只有和名词连用时(作定语)方能起到指示作用。

案例6:2015年北京高考英语试题A篇阅读“The Boy Made It!”

词汇的同现关系在高中阅读的文本中出现非常频繁,尤其是在记叙文中,而教师可以利用此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贯穿语篇语义链条,挖掘语篇的内涵意义。例如,2015年北京高考英语试题中的A篇阅读“The Boy Made It!”一文以记叙文的形式讲述了一位名叫Nicholas的少年被暴风雪所困,面临绝境时非常冷静,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最终被救援人员找到从而脱险的过程。由于学生已有一些对文本理解的能力,所以一开始,便让学生根据记叙文的问题特点绘制思维导图,及对文本的What和How的理解。绘制完导图后,学生开始展示。在该过程中,对记叙文的几个基本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及故事背景都问题不大,但是针对事件发展过程的内容提取信息时,内容五花八门。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语篇知识,找不到故事发展的主线。所以,笔者让学生回到文本从标题入手,分析每一段,找出使得主人公能够幸存下来的关键词。经过细读,学生突然发现了“tips”这个词,接着便提示学生所有的过程都应围绕该词展开,这样学生便顺利地找到了主人公所做的一系列努力的相关词汇。如:

案例分析:通过该过程,学生明白了本文仅仅围绕“tips”这一关键词展开,这些词也展现了这个平凡少年为了生存而做了惊人的努力。从而很好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也使学生对“tips”与这9个词,还有built a snow cave与gathered,dug out,piled都属于同现关系有了进一步理解。经过不断练习,学生可以形成分析词汇间关系的能力,与文本形成了很好的互动,对关键信息有了敏感度。

案例7:北师大版高中英语必修三“Unit 7 ART Reading1 Masterpieces”

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分析本单元的“lesson 1 Masterpieces”中第三幅作品时,对画作内容与特点的提取,很多学生只是简单地提取了a beautiful house,surroun-ded by the darkness of the night,以及the house和the tree。原文如下:

It shows a beautiful house lit by lights from inside,surrounded by the dark-ness of night.What is strangeis that above the house and the tree,we see a day-time sky full of brightness and soft white clouds.It seems like quite a mysterious scene.

但是这样的提取是不够的。因为从学生提取的内容看没能把文中提到的what is strange is that...和It seems like quite a mysterious scene所要表现的内容反映出来,而这恰恰是这幅画要体现的重点。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其实这是学生没能注意到语篇上下文连贯性和词汇间的关系。如词汇复现:strange和mysterious。词汇同现:a beautiful house lit by lights from inside,surrounded by the darkness of night与a daytime sky full of brightness and soft white clouds之间形成的视觉上的反差,而mysterious scene正好概括了这一内容,而缺少语篇意识的学生就将眼皮底下的关键信息给忽略了。

6.3.3 借助提取法,提取关键信息

提取法是指根据不同文体课文的行文特点获取信息的一种阅读方法。

(1)要素提取法。

要素提取法是指提取记叙类文体的要素who,what,when,where,why,how和result,以达到理解该类文体文章目的的一种阅读方法。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边读边摘录要点,提取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这些要素并将其联结成文。配合记叙文框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会提取文章主要信息的方法,而且还会使他们对课文所表达的意思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很容易能够理清全文的脉络。具体使用已在前文详细介绍,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该方法受到文体的限制。

(2)文章主题句提取法。

主题句是揭示文章主题的句子,对整篇文章起点睛作用。正确提取主题句对正确理解文章至关重要。主题句提取法一般适用于说明类文体,该类文体的文章大多开门见山,文章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往往是概括全文的主题句。例如,新版北师大版必修三“Unit 9 Learning Reading1 Active Learning”文章开头第一段里的“These kinds of learning behaviors are called‘active learning’”,就直接阐明主题。

(3)段落主题句提取法(或称文章梗概提取法)。

文章段落主题句是整个段落的核心,段落中的其他句子一般都是围绕主题句进行说明的支撑句。有的文章每一自然段为一段落,还有的文章几个自然段为一个段落。一般来说,文章段落的主题句多位于段落之首。还以北师大版必修三“Unit 9 Learning Reading1 Active Learning”为例,从文章第二段到最后一段都是以一个主题句开头,其他句子围绕其展开。该课设计的是让学生读完后自己概括提取每段主题句。可见这种设计和该方法不谋而合。把提取的各段主题句连接起来,就形成了这篇文章的梗概,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全文主题和内容。

总之,教师要有意识地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对文本深入解读,盘活文本内容,实现文本功能是学生具备了相关的核心素养能力后的思维产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