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风婆婆认识故事:幼儿园五动教育实践

风婆婆认识故事:幼儿园五动教育实践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9-3认识风婆婆第一阶段:风婆婆在哪里趁外面风很大的时候,我带着孩子们去亲密接触风婆婆。我请孩子们找找风婆婆会在哪些地方藏着。他们对风婆婆越来越好奇了。有的孩子甚至还用肢体动作来表示自己想象中风婆婆跳舞的样子。在第一环节中,首先赋予幼儿“风婆婆”的角色,以游戏的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风婆婆认识故事:幼儿园五动教育实践

随着天气逐渐变冷,孩子们每次到二楼进行户外锻炼的时候,总会被一阵北风吹得瑟瑟发抖,有些孩子会因此哭闹着不愿意到户外活动,有些孩子还想出“风来了,我们躲起来”的游戏。为了改变孩子们对风的抵触情绪,让孩子们发现风除了会带给我们一些不愉悦外,也有很多有趣的地方,于是,我决定让孩子开展与“风”相关的活动(图9-3)。

图9-3 认识风婆婆

第一阶段:风婆婆在哪里

趁外面风很大的时候,我带着孩子们去亲密接触风婆婆。我请孩子们找找风婆婆会在哪些地方藏着。孩子们最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了,听到找躲起来的风婆婆,立马在各个地方寻找起来,大型玩具上找一找,围墙的角落里找一找,房子的旁边找一找,甚至大树妈妈后面也找一找。

讨论的时候,子希是第一个要求发言的:“我发现风婆婆好厉害,她在大型玩具上面躲着,可是等我到下面的时候,她又跑到下来了,她肯定是会飞的。”石头说:“风婆婆在房子的角落里躲着呢,我刚刚在那里找到了。”涵涵说:“不对,风婆婆是在大树妈妈后面躲着的,我找到了。”哲楠说:“风婆婆一定会跑步的,不然她怎么跑这么快呀。”歆然说:“风婆婆还会转圈呢,因为我围着大树妈妈转圈的时候我都找到风婆婆了。”孩子们的讨论引起了大家强烈的好奇心,风婆婆到底长得什么样呢?他们对风婆婆越来越好奇了。

解 读

初步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

《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们在户外寻找风婆婆,通过在各个角落里寻找风婆婆的印迹,让他们对风婆婆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他们寻找风婆婆起初是因为好玩,但当孩子们在小组里交流自己寻找到的结果时,他们忽然发现风婆婆原来有许多不同的特性,也因此激发了他们想要进一步去研究风婆婆的兴趣,想要看看风婆婆到底长啥样。但风是无形的,有形的是被风吹得东倒西歪的物体,如何从无形变为有形,是需要做进一步探索的。

活动后,我针对孩子们提出的风到底长啥样,特地寻找了很多有关风中景物的名画和照片,如:名画《狂风中的橡树》、照片《风与景》等等,孩子们在欣赏有形的景物中想象无形的风会是怎样的。

第二阶段:风婆婆长啥样

我把找到的各种有关风的名画和照片打印出来张贴在孩子们随时都能看见的地方,经过几天的观察后,我组织孩子们来了一场有关于风婆婆长啥样的讨论活动。

可欣说:“风婆婆是扭来扭去的,因为画里面的树枝就是被吹得扭来扭去的。”楚婕说:“风婆婆是圆形的,因为那个画里的龙卷风就是圆形的。”嘉乐说:“风婆婆是弯弯曲曲的,因为画里的烟就是弯弯曲曲的,那是风婆婆吹的。”这时芷涵不同意了,因为她看到的另一幅画里的烟是直直的,所以她说烟是直直的。雯雯说:“风婆婆一定是会往上往下跑的,因为照片里的大树和下面的小草都在动。风婆婆一定是在上面摇一摇大树,再到下面摇一摇小草。”孩子们的想象力越来越丰富了,难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孩子甚至还用肢体动作来表示自己想象中风婆婆跳舞的样子。

解 读

音乐的形式来感受风

从无形到有形的想象对小班孩子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但他们在对风进行想象时,借用了景物这个载体,如:因为风婆婆是扭来扭去的,所以树枝才扭来扭去。这种方式让孩子的想象变得简单许多,也给了其他孩子一个借鉴的经验。在后面的想象中,孩子们开始将自己想象的东西聚象化,有了肢体上的表现,孩子们甚至还开始想象风婆婆的舞蹈

《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在孩子出现肢体动作的展现后,教师可以给孩子们加入一些音乐元素,鼓励孩子在音乐的变化中做进一步的想象。(www.xing528.com)

通过对我班幼儿的观察,发现他们对于节奏鲜明的乐曲不但感兴趣,还能在较熟悉的情况下理解其中的音乐情绪。因此我选择了钢琴曲《蓝色狂想曲》,它是一首节奏鲜明的音乐,能够充分激发幼儿的想象空间。

第三阶段:风婆婆跳舞

音乐在孩子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有体现,因此我将这首歌曲渗透到了孩子们平时的活动中,让孩子们充分地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中的风婆婆在跳怎样的舞蹈。通过一段时间的感知后,我和孩子们来了一场风婆婆的舞蹈晚会。当音乐响起的时候,瑾瑜第一个跳起来了,她随着舒缓的音乐节奏往上往下地舞动着;惟宵紧随而上,他在慢悠悠地走着;景茹在慢慢地转着圈。这时音乐突然改变了,变得快速而沉重,梓龙挥起了他的胳膊,不停地在用胳膊转圈,他说这是龙卷风舞蹈;惟宵开始跑步了,而且随着节奏的加快,他也越跑越快,他说这是台风的舞蹈;美琪开始用力往上跳,她说大风的舞蹈就是跳来跳去的;歆然跳的是扭来扭去的舞蹈,因为她最喜欢扭来扭去的舞蹈,可她也会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快慢和幅度。孩子们的舞蹈变化越来越多。

解 读

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风的变化

孩子已经有了从无形到肢体的想象,教师开始考虑如何帮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分析孩子们在舞蹈中的肢体动作,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动作里有许多线条。圆圈舞蹈(圆形)、扭来扭去的舞蹈(曲线)、跳上跳下的舞蹈(往上往下的直线)、走过来走过去的舞蹈(直线)。

在艺术领域,音乐和美术其实是相通的,为了帮助幼儿能够更好地在音乐中感受风的变化,激发幼儿根据音乐的变化大胆地用线条来变现不一样的风,也进一步促进幼儿从无意识的涂鸦到有意识的表现,我设计了美术活动“给风婆婆画像”,将音乐和绘画结合起来。材料的提供上我增加了黑色背景(画有各种景物)、音乐(蓝色狂想曲)、白色炫彩棒、图片。活动目标调整为:能根据音乐的变化大胆地用各种线条来表现不一样的风;感受听音乐玩画画的乐趣。

第四阶段:给风婆婆画像

本次活动是一次将音乐和绘画大胆相结合的活动,“风婆婆来了”的游戏情境贯穿整个活动,真正实现了让幼儿“玩画画”。在第一环节中,首先赋予幼儿“风婆婆”的角色,以游戏的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倾听和交流刮风的动作时,唤醒幼儿已有的经验,并以简单易操作的工具来帮助幼儿快速地完成和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二环节让幼儿听着音乐玩“风婆婆”的游戏,在听听玩玩画画中激发幼儿的创作激情,丰富情感体验,帮助幼儿有意识地进行创作。第三环节是情感和想象的延续,让幼儿对风吹到哪里去有一个期待和想象,进一步感受风的有趣。

活动中孩子们的参与程度非常高。在第一个环节中感受音乐并用肢体动作来表现时,因为孩子们有了前期的经验,所以能够随着音乐的变化跳出不同的动作。但在第二个环节中问题就来了,孩子们虽然想出了各种动作,也能大胆尝试用线条来表现,但因为所有的线条全部都画在一张纸上,又是同一种色彩的,因此前面的线条就会被后面的线条覆盖,很多线条叠加在一起,看不出到底是在跳什么舞,更多的是一个个大的圆圈。因此在第二次的线条绘画中,重音节奏出现时孩子们大致画出的都是圆圈线条和上下线条的居多。从孩子情绪角度观察,孩子们在这个活动中一直表现得非常快乐,愿意主动地表达表现,在最后一个环节中,他们提出每个人都要讲讲风婆婆刮到哪里去。因此最后一个环节我让所有的幼儿都去跟客人老师们介绍一下自己的风婆婆刮到哪里去了。

解 读

在情境中更深入的表现对风的认识

第二环节的第一次游戏,因为教师忽视了线条被覆盖这样一个问题,导致第二次原本可以进一步提升的环节反而没有第一次的有拓展性,很多孩子对重音节奏的表现反而被局限了。但音乐结合绘画这样一种方式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他们的情绪始终处在愉悦中。而情境的创设促使他们能够大胆地表达表现,并能积极主动地向不认识的人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二环节中针对线条覆盖问题,教师可以另外拿一张白纸对幼儿的各类线条进行梳理,帮助其他幼儿提升,第二次绘画是给他们再次尝试的机会。第三环节欣赏的不仅仅是线条,还有色彩饱和度等其他元素的思考。因此前期的背景应该选用淡色系或者白色,可以事先将各类事物画上去,用同一色系不同深浅的颜色来表示风。

在开展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主题下的每一个教学活动都不是单一存在的,教学活动与教学活动之间都是相互关联和渗透的。因为每个教学活动中孩子经验的获得不可能割裂开来,只有一系列教学活动的串联才能水到渠成。如教学活动“给风婆婆画像”,看似只是一节单纯的美术活动,孩子根据音乐的变化大胆地用线条来表示风的不一样,可其中却涉及了孩子前期对风的感触,对音乐的感知,对名画中“风”的欣赏,对不同风的了解。涉及的领域包括了科学和艺术,因此一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往往包含了多个系列活动,也就是一个主题活动的多领域联动。

在这种形式下开展的主题活动,孩子们知识经验的获得更全面也更深入,从一个点激发出多个点之间的联系,从一个领域的思维发散到多个领域的思维。这样的学习活动更能促进孩子主动思考,有效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洪 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