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师说心语》:一路走过的记录与思考

《师说心语》:一路走过的记录与思考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和李福新校长、赵文刚主任,还有利津县的部分同行踏上了南行之路,准备考察江苏省翔宇教育集团,然后一路走过去,到杭州参加“运河之声”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活动。再次见到卢校长,是3月31日在宝应高中的接待室。校园环境一尘不染自不必说,淮河地区此时已春暖花开,姹紫嫣红,校园中春波荡漾,水、花、楼、人相处和谐。

《师说心语》:一路走过的记录与思考

2005年3月30日,春寒料峭。我和李福新校长、赵文刚主任,还有利津县的部分同行踏上了南行之路,准备考察江苏省翔宇教育集团,然后一路走过去,到杭州参加“运河之声”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活动。

尽管气温偶尔往上蹿一下,但毕竟没有常势,只有柳树略带了春意,还不过是绿色遥看近却无,其他的一律是瘦干枯枝。我们此一去是酝酿许久了的,因为除了网络,已经有些时间没有和教育的先行者们直面交流了。夜深人静的时候,通过“教育在线”和报纸杂志,只能远观教育的纷繁和间杂的无奈了。

个性的卢志文

我们见到的第一个教育名人是卢志文。

卢志文是江苏省翔宇教育集团的总校长,是在网络和教育传媒上非常走红的一个人。曾经是卢志文搭档的现苏州市小语教研员袁卫星,专门有一篇写卢志文其人的文章,介绍了如此的卢志文:

他要求学校中层干部做“法家”,落实“制度第一”的管理理念;要求副校级干部做“儒家”,协调好学校人际关系,处理好学校各种矛盾;而他自己,则做“道家”,掌握大方向,把握大原则,放眼光,拿策略。

学校两周召开一次教职工例会,例会分五大板块:一曰“艺术鉴赏”;二曰“道德建设”;三曰“科研论坛”;四曰“时政速递”;五曰“校务工作”。为什么这样安排?卢志文这样解释说,对于一个人来说,品位第一,然后是道德,然后是方法。这三个问题解决了,没有做不好的事!他还在集团近万名师生员工中掷地有声地宣称,他的教育理想是:“翔宇人不随地吐痰。”

因为有李校长朋友的推荐,在赴江苏的路上,我们就和卢校长联系上了。车到江苏宝应,在酒店的总服务台,我们见到了匆匆赶来的卢志文。卢校长细长的身材,普通的面相,随意热情的举止(和他的办公室主任兄弟般地勾肩搭背),彼此之间先是寒暄,然后是一个劲儿地解释工作是多么忙,不得不出面的公务应酬是如何多,今晚只能是办公室主任代为接待,等等。

身为万人教育集团(三个学校)的总校长,真的是日理万机。令人意料之外的是他每天都在读书,每天都在上网。卢校长的上网可不是一般的浏览,而是主持“卢志文在线”的“斑竹”,发帖,回帖,没有相当的功夫——思考的深度、高超的文字水平和足够的时间是不行的。难怪袁卫星写道:“如果有大把八小时外的时间攥在志文兄手里,我们的国家也许会多一位教育理论家,多一位书法篆刻家,多一位谜坛高手。两年一届‘五四杯’,他连续四届获得一等奖;书法篆刻,不仅被地方政府作为礼品送给外宾,而且还拥有国家发明专利;灯谜制作,堪称大家!”“如果你凌晨时分在教育在线遇上一个孤独的散步者,朋友,请你看清,他是不是卢志文,如果是,请你发个短信给他,告诉他,今天的太阳,就要升起……”

再次见到卢校长,是3月31日在宝应高中的接待室。宝应高中堪称环境优雅,设施一流。单是体育场就令人瞠目结舌,恐怕大多数人只有在电视赛场上见过,可是在翔宇教育集团,这却是学生们常用的地方。校园环境一尘不染自不必说,淮河地区此时已春暖花开,姹紫嫣红,校园中春波荡漾,水、花、楼、人相处和谐。卢校长和我们面对面坐下,清茶一杯。他说,搞教育没有秘诀,校长要当闹钟,敲打自己,去警醒别人;教育要实行多元化,才能满足多层次的需求;学校工作的改革在微观(备课、上课)上是大改革小困难;在中观(分配制度、人事安排)上是小改革大困难;在宏观教育体制上是不改革更困难。校长的管理有三个层次:门房(教职工的考勤)、课堂(教师是否在出工出力)、心房(真正的以人为本)。校长一定要和教职工形成共同的愿景,减少盲目的、随意的、不确定的决策因素,不要让人无所适从。

会谈结束的时候,我请卢校长为我们写一句话,他答应了。他用隶书写下了“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赠山东省东营市实验小学”,字写得很秀气。中午饭还是翔宇教育集团做东,作陪的还是办公室主任,卢校长照例是忙。

我们回过头来思考卢志文校长,从他的管理行为和他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他很睿智;在教育网站“卢志文在线”上,我们会发现一个对教育高度敬业和有敏锐感觉的急先锋;生活中的他又是那么随和,没有正襟危坐,和人交往显得热情洋溢。其实,他真正是一个在中国教育荆棘中艰难前行的思想者和行动者,他生活得并非潇洒,像我们看到的纵横捭阖游刃有余,他的身后定是一串串深深的跋涉的脚印。

两节“家常课”

在宝应县实验小学(隶属于翔宇教育集团),我们分头听了两节并非特意准备的“家常课”。

刚进学校的大门,正是课间操时间。学生们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昂首阔步,所有人的臂膊大幅度甩起来,就像香港警察的队列行进一样,全场鸦雀无声,这确实让我们耳目一新。走廊里,到处是学生的书画作品,其中书法作品楷书的、行书的、隶书的,软笔的、硬笔的,都有。

我听的是一节低年级语文课《木兰从军》。讲课人是周红艳老师,刚刚加盟翔宇集团不久。一上课,周老师利用“英勇善战”和“文静俊美”两个词语,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在说话中,根据语感,学生明白了这两个词一般是用来形容男女不同性别的。然后引入到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上,开始学文。学文的过程无非先是生字生词,扫清阅读障碍。接着以读为主,使学生知道木兰虽然是一位文静俊美的姑娘,但在战场上却是位英勇善战的“男”战士。最后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这不是名义上的环节,是扎实的写字训练。老师的字好,学生的字也好,看来绝非一日之功。联想一下该校走廊内的书法作品,也就不觉奇怪了。我们学校也在重视学生的书写,甚至把书写当成了必须考核的内容,经常得到兄弟学校同行们的表扬,但尚未把汉字的书写当成一种能够从教风学风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来追求。写是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是传承中国文化的一种载体,万万忽视不得。值得一提的是,周老师的字词教学的设计颇有技巧,是按照词语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以突出人物性格和事迹为目的而做了巧妙安排。读完后你就能觉得文章的脉络已经出现在眼前,对后面的读文和理解很有帮助。我觉得,这是一堂非常扎实的语文课,她的教学思路和我们的没有迥异,展示了大多数语文课堂的常态,说不出它到底有多好,也说不出它有多少不好——事实就应该如此。

李校长和赵主任听的是一节数学课,反响也不错。李校长认为在没有特意准备的情况下,课上到这种程度已经很不错了。这位数学老师从学生生活的空间里挖出了许许多多的教学资源,而且运用得恰到好处。

这两节“家常课”,就像我们在饭馆里吃到的家常菜一样,用料普通,风味合众,常吃不厌,毕竟高档宴席和名厨制作是少有的。愿我们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像这样的两节“家常课”,要求不高。

路过张家港

经卢志文校长的推荐,我们又到了张家港。大街小巷,见到的是苏南地区的繁荣昌盛。(www.xing528.com)

4月1日早上,我们参观了张家港高级中学。在校门口就看到了高挂在教学楼上的巨幅对联:百年长久人家终归积德,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我不禁想起了曾经在报刊上读过的一篇文章《为师生打点文化底色——高万祥校长的教育批判和文化建设》,看来这是一座书香校园。

果然不错,在高校长的办公室,进入眼帘的是层层叠叠的书;在图书馆里,看到的是默默读书的学生,环境优雅,令人悄然起敬。我仿佛也受了影响,轻移脚步,徘徊在各式各样的书架旁,随手翻看,竟忘记了随队前行。张家港高级中学的硬件建设不如宝应高中,但学习的紧张气氛却山雨欲来,扑人耳面。教室的后墙壁上,赫然张贴着学生的考学志愿,谁上一类大本,谁考二类大本,教室的门窗上也有教育学生恒念父母艰辛和物力维艰的对联。这些都是在给学生施加无形的思想压力,让外力来推着他们学习。

高校长在接待室表达了他对教育的无奈:我原本想做中国最好的校长,当然现在也不放弃这个理想,可是中国教育的环境迫使我们教的是考生而不是学生。高校长的真诚和豁达,真让人敬佩,他丝毫不隐瞒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苏南地区应该说是中国教育思想最活跃、教育行为最先进的地区,这与富庶的经济条件有关,也与人们灵活的经营思想有关,商业思想和教育思想结合得很好。江苏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许许多多在中国教育界赫赫有名的教育行家,不能不说这里的教育是先进的。但高中,这个受高考指挥棒直接调遣的阶段,即使是在苏南,也逃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截击。

临走的时候,高校长送给我们一些张家港高中的材料,其中有一份是他们的校刊《为了学生》。但愿这个在教育界为了学生而呼号奔走的高万祥校长早日实现他的梦想。

在张家港实验小学,我们见到的是另外一番景象。学校里书声朗朗,生机一片,看来小学和高中在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上还是大相径庭的。我没听校长的介绍,只是独自一人在他们的校史展室默默地转来转去。学校的办学需要沉淀,沉淀久了,校风学风也就酝酿而成了。这所老校有泛黄的照片为证,有耄耋之年的校友为证。我在想,这个社会在经济繁荣的背后到处泛滥着浮躁,包括文化快餐和思想潮流,可唯独教育,这个与子孙后代有关的行业不能浮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啊!

运河之声

杭州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站,风景秀丽甲天下。

4月2日,我们一行和学校的燕老师、徐老师在树人大学汇合。杭州市拱墅区教研室组织的“运河之声”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活动即将拉开序幕。

来自河南省濮阳市实验小学的武凤霞老师执教第一堂课《检阅》。听课完毕,我在听课记录的后面写下了对武老师教学的总结:“深掘教材,拓展文本,训练思维,拷问灵魂。”

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来自江苏吴江市(现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薛法根校长执教的《军神》。他刚下车,连饭都没有吃,就匆匆站在了讲台前。他长得很儒雅,语言和善,很有亲和力。《军神》这篇文章写的是刘伯承将军在年轻时忍痛治疗眼伤的故事。薛老师从让学生分析题目“军神”入手,大体了解文章的概要,然后处理生字词。他的这个环节设计和上面提到的周老师的设计相似,分别学习表现沃克医生的词语和刘伯承的词语,对理解课文内容很有帮助。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薛老师告诉学生一定要把自己认为生疏的地方多读几遍,然后让学生汇报读懂的内容。当学生出现出理解障碍的时候,老师又介绍了时代背景。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真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在阅读升华阶段,薛老师问学生:“如果你是刘伯承,你怎么样?刘伯承在治疗时真的很痛吗?”

看看薛老师的板书设计,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的教学思路:刘伯承在动手术时“一药不用”“一言不吭”“一刀不漏”。不管听课的是谁,看了板书,稍微联想一下课文内容,有谁不佩服刘伯承是军神呢?这说明,薛老师在分析教材的时候,抓住了文章的精髓所在。

窦桂梅一节《秋天的怀念》,讲遍了大半个中国,但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讲法。窦老师很会分析教材,抓住能够引起人们感情共鸣的句子、词语,反复地读,反复地体会,最后一定让你把感情读出来。听窦老师的课,参与感特别强,你也会被她的激情投入所感动,欲罢不能,那种东北人的语言天赋也被她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也不妨看一下窦老师的板书设计:娘俩、我俩、我们:都好好儿活。这里的“娘俩、我俩、我们”是根据文章的描写顺序而出现的有不同含义的对象,但围绕的都是母亲的那句话“好好儿活”。《秋天的怀念》经窦老师讲来,那是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窦老师的这节课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立足文本,同时又在不断地拓展文本,数次把史铁生的相关文章片断补充进来,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使学生的情感酝酿得更充分。在结课的时候,她又向学生推荐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病隙随笔》《务虚笔记》等读物。第二个特点是窦老师在指导阅读时,先酝酿,厚积薄发。当学生感情不充分时,先让学生谈感受;多个学生谈完了,教师一总结,告诉学生带着这种感觉再读;体会仍觉单薄,就拓展文本加以铺设,使学生的感悟越来越深,读得也就越来越好。窦老师也很尊重学生的感悟差异,但总的价值取向不能变。

今年4月份,“教育在线”挂出的一个帖子《窦桂梅对语文教师的启示》中这样写到:窦桂梅认为,对于经典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怀着虔诚的心情走进文本,仔细揣摩文字的魅力,而对于那些不够精彩的课文,教师则应具备一双慧眼,或略“讲”、不“讲”,或大胆“手术”。

在读的问题上,窦老师做过一个精彩的比喻:“如果没有品读、交流环节,没有引导学生在情感和文字里走个来回,仅仅有从文字到情感的‘读懂了什么’就引发开去,就好比电力很猛的钻头在水泥地上擦滑,没有深入到文字的骨头里。”

拱墅区教研室的小语教研员闫学老师是山东章丘人,32岁就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2004年应聘到了杭州。这次她讲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突出的是读,强化的是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感悟,教学效果不错。另外,杭州卖鱼桥教育集团和拱宸桥小学的几名老师也分别上了观摩课。

回想这些课给人的感觉,与我们东营市实验小学的课、翔宇教育集团的课是有很大不同的。我们都注重阅读,但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更多地重视了语言文字的训练,“运河之声”这些课表现出来的却是多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更加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我认为,薛法根老师的课能够很好地做到两者的统一,很值得学习。

活动结束了后,因为是闫学老师的老乡,所以李校长和我被请去喝茶。做东的是卖鱼桥教育集团的张敏校长,他的网名叫“管得宽”,很多人称他为“管校长”或者“宽校长”,在座的还有武凤霞等。这些人大多是在网络上结识的同行,对教育的追求很执着。这些人被称为中国语文新生代的老师,不管结果如何,他们在奋力前行,就像真的勇士不畏任何的艰难险阻。当我打开《教师之友》的时候,当我在教育在线上浏览的时候,李镇西、干国祥、韩军等这些关注中国教育的先行者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敏锐的专业嗅觉,还有永不停滞的足履,给我们开辟了一条改革的路。真应该谢谢这些中国教育的急先锋们!

2005年4月4日,我们回到了东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