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评价历史人物方法:科学效果

评价历史人物方法:科学效果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评价历史人物要考察其动机背后的原因。因此,评价历史人物,应正确认识经济地位和阶级性对人的影响力。阶级分析法是用阶级的观点,探寻人的动机和行为的阶级根源的方法。历史人物之所以在历史上有显示度,是因为做出了影响历史的事情,但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都有其缘由,这与其坚持的政治立场紧密相关。

评价历史人物方法:科学效果

评价历史人物要考察其动机背后的原因。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批判过唯心史观对历史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活跃在历史前台的少数英雄人物,夸大他们及其意识对历史的推动作用,看不到任何动机背后的社会历史根源,因此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主要是囿于意识和精神的范围之内。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现实的个人,将人的本质定位在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也启示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定要坚持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历史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是指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要尊重历史事实,如实反映历史人物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如实反映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因为任何人都不是抽象意义上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73]。“现实的个人”参与实践活动,都有着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这些动机和目的背后都有现实的利益根源,而这些利益根源又与社会经济政治的状况紧密相关。因此,评价历史人物,应正确认识经济地位和阶级性对人的影响力。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人的关系,这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体现得更为明显,人的社会性主要地表现为阶级性,人的个性是受到具体的阶级关系所制约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刻地指出了阶级性对于个人的影响:“阶级对各个人来说又是独立的,因此,这些人可以发现自己的生活条件是预先确定的:各个人的社会地位,从而他们个人的发展是由阶级决定的,他们隶属于阶级。”[74]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不代表无产者的利益,而代表人的本质的利益,即一般人的利益,这种人不属于任何阶级,根本不存在于现实界。”[75]马克思还进一步分析了社会性、阶级性同经济地位之间的关系,他于1867年《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指出:在阶级社会里,资本家和地主等,这里涉及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76]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工人隶属于一定阶级的这一现象,在那个除了反对统治阶级以外不需要维护任何特殊的阶级利益的阶级形成之前,是不可能消灭的。也就是说,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最终消灭一切阶级的社会诞生之前,阶级性始终都是不可去除的人的本质属性。

列宁将对阶级这一概念的界定,直接归于经济范畴,他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77]毛泽东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去分析中国社会,也是基于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由此影响到的生活水平和政治诉求。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指出:“我们要分辨真正的敌友,不可不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作一个大概的分析。”[78]毛泽东正是从分析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经济地位,及他们基于自己的经济地位所做出的各种行为,到底给中国的社会发展和社会革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由此推断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如,他对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的分析,就认为他们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代表中国最落后的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与中国革命的目的完全不相容,属于极端的反革命派。对于小资产阶级的分析,毛泽东更是基于中国社会阶层的复杂性,从小资产阶级内部不同群体的经济状况出发,将其分为三个不同的部分,即:经济上有余钱剩米的、经济上可以自给的和生活水平下降的。他基于各阶级阶层的经济状态和对待革命的态度,来确定党应如何处理与他们的关系。

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在批判当代反马克思主义者时指出:“他们深信阶级已经如冷战一样寿终正寝,并因此把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了文化、身份认同、种族渊源和性别等问题上。然而,在当今世界,这些事物依然像过去那样同社会阶级紧密交织在一起。”[79]在当代社会,评价历史人物采用阶级分析法仍然具有重要价值,主要是因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存在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对立。虽然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白领”的数量超过了“蓝领”,工人的生活有所改善。工人与资本家一样也穿着白衬衫、开上汽车和听流行音乐,但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情况并没有改变。发达国家在当代的阶级矛盾集中体现在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和工人的罢工、游行示威等活动中。近年来爆发的美国的“华尔街运动、法国的黄背心运动等等,被称为民粹主义运动,但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基于经济利益对立的阶级矛盾尖锐引起的运动,说明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没有消失,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就可以认清这些运动背后的缘由,也可以认清一些著名人物言行背后的经济动因。

阶级分析法在社会主义国家仍有其适用范围,中国共产党永远都不能丢掉自己的阶级基础——工人阶级,永远都要依靠工农联盟。习近平强调:“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80]就是从阶级分析的角度去认识工人群体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的。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是以阶级性为深刻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事业就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解放的事业,这一点从未改变。

阶级分析法是用阶级的观点,探寻人的动机和行为的阶级根源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离不开阶级分析法。历史人物之所以在历史上有显示度,是因为做出了影响历史的事情,但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都有其缘由,这与其坚持的政治立场紧密相关。历史人物都是“现实的个人”,是特定阶级的代表,为特定阶级的利益服务,其思想、感情、行为等都带有一定阶级的烙印。分析历史人物要与其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认清其所属阶级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分析其为哪个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将其命运与所属阶级的命运联系起来考察。

总之,对于运用阶级分析法去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时要有这样的态度,阶级分析法可用,但不可滥用。要让它管用,就要注意它的适用范围,要严防用阶级成分的高帽子压制人,把人的社会性与阶级性简单等同,忽视人的社会关系的多样性,否定人的本质的历史发展性,把阶级关系固化;也要纠正阶级矛盾熄灭论,忽略历史人物动机背后的利益关系和政治立场的分析。

【注释】

[1]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59页。

[2]张同基,包哲兴:《精神生活:一个属人的世界——有关精神生活中若干问题的研究札记》,《宁夏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3]苗力田,李毓章:《西方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7页。

[4]叔本华:《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任立,孟庆时,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51页。

[5]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6页。

[6]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74页。

[7]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71页。

[8]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85页。

[9]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8页。

[10]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0页。

[11]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15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8页。

[13]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82页。

[14]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32页。

[15]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下卷,管士滨,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16-17页。

[16]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8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43页。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0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5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3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7页。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6页。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5页。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2页。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25页。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6页。

[27]李志:《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人”》,《哲学研究》2007年第1期。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八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74页。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4页。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页。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89页。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12页。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92页。

[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73页。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9页。

[3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7页。(www.xing528.com)

[3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6页。

[3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3页。

[4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3页。

[4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8页。

[4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2页。

[4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6页。

[44]奥尔曼:《异化:马克思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概念》,王贵贤,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0页。

[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0页。

[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八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6页。

[4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5页。

[4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页。

[4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6页。

[50]丁立群:《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被误解的命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3年第1期。

[5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93页。

[5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1-52页。

[5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5页。

[5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9页。

[5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0页。

[56]《列宁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68页。

[57]李志:《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人”》,《哲学研究》2007年1期。

[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1-222页。

[5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2页。

[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页。

[61]伊思·罗伯逊:《社会学》,黄育馥,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38页。

[62]戴维·波普诺:《社会学》,刘云德,王戈,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26页。

[63]杨心恒,宗力:《社会学概论》,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101页。

[64]赵克荣:《论人的社会化与人的现代化》,《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1期。

[65]转引自宋迎法:《西方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研究概述》,《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6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3页。

[6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4页。

[6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71页。

[69]《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04页。

[70]贾立政,王妍卓,张忠华:《重大社会思潮十年发展变革趋势研判》,《人民论坛》2020年第1期。

[7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2页。

[7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5页。

[7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页。

[7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8页。

[7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7页。

[7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77]《列宁全集》第三十七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5页。

[78]《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79]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李杨,等译,重庆出版社2017年版,第179页。

[8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