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境艺术设计的地域化特征-教学与实践研究成果

环境艺术设计的地域化特征-教学与实践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环境设计的地域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这种不同“使用”城市的设计方式,是源于地理地貌因素的直接反映。要强化这种认识,环境设计应首当其责。由此可见,使用地方化材料的原则,应是在更大范围里进行理性推论的结果。许多不为人知却又是地方土产的材料,原本具有极好的使用性能,应成为设计师研究和尝试的对象。(三)环境空间的地方化特征环境的空间构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环境艺术设计的地域化特征-教学与实践研究成果

现代环境设计的地域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地理地貌特征

地理地貌是时间最为长久的特征之一。任何地区之间,只要细致观察,就会发现相互间的差异。更多的差异则是体现在宏观的特征上,像水道、河泽、丘陵、坡地、山脉、高原等。这些自然界固有的因素无时无刻不作用于环境塑造的过程。如山城重庆与平原省会石家庄,西北城市西安与江南水乡绍兴,它们之间的地貌差异对一个敏感于这些特征的设计师来说,会产生极大的诱惑。而设计构思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要让那些特征彰显出来,也就是说,对有助于生活舒适的素材都要加以利用;反之,对不利的条件要予以弥补。例如,在重庆的山坡道上择距修筑一些落脚的平地或是石礅,让跋涉的人们有择时而歇的机会。这种不同“使用”城市的设计方式,是源于地理地貌因素的直接反映。

水,是城市里一道独好的风景。一座有河道湖泊的城市是幸运的。大多数河水在人们聚居生存的历史上都起到过滋养生命的作用。在建筑聚集的市区,使一道河岸保持天然岸线形式,不失为一种独特的构想。自然中野生的芦苇、杂草与人工绿化有机共处,会令风景格外鲜明。但是,保持环境卫生是使野生地貌成为风景的基本条件,因此必须对之格外珍视。不同地域的水,形态也会具有截然不同的风格,或平坦广阔,或曲折蜿蜒,或围城环抱,或川流而过,其独有的面貌完全可能成为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水的重要性及其历史地位,应成为人们认同其价值及强化其城市景观作用的原因。一条有代表性的河道,其重要性完全可以胜过一般的市级街道(当然科学并不赞同把环境分成三六九等,而是要全方位地一视同仁)。而现在的问题是,许多地方河水的静默与永恒反而成了人们忽视它的原因。发展中国家的人们不要轻易地被那些花哨把戏所迷惑(比如由于对“丰田”“宝马”的流畅曲线的膜拜而滋生了占有欲,从而得不断地扩充道路占有田野或水域),进而“迷失了心性”以致豁出生存的血本。实际上最珍贵的东西就在我们身边,它不可能由别人赠送,只能由我们科学合理地设计和运用。

对水的珍视只限于保持水面清洁和水质不受污染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够理解水面在城市风景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优化生活的能力远胜于任何人工建造的景观。要强化这种认识,环境设计应首当其责。呵护水面的办法之一是对岸线予以整理,就像为心爱之物披上盛装一样。岸线的形态常常既决定于天然地貌特征,又包含有历史遗留或改造的痕迹。其中,有的可临崖俯视,有的则浅滩渐深,有的齐如刀切,有的则参差有致,这是地貌与人文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也能为本节所解释的地方性特征提供佐证。此外,沿岸绿化和设置游览路线、活动场地等,不但是个普遍性原则,也应是深入挖掘地方化生活方式的着眼点。我们不妨看一看江南水乡重镇的例子,晚唐诗人杜荀鹤有诗言:“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相思在渔歌。”它栩栩如生地描述了当地人民傍水而栖的独特生活方式。那种地方风俗的魅力令人何等陶醉,凡有此经验者便不难领悟什么是对水的设计了。

(二)材料的地方化特征

追溯人类古老的建筑历史,就地取材则是最早的一种用材方式。就天然材料而言,使用的种类相当丰富,其中包括石料、木材、黄土、竹子、稻草甚至冰块等。如果再将同类材料中的差异加以分类,并考虑经初加工而得到的建材产品,其丰富程度则可想而知了。这种差异无不是由特定的自然条件天生塑就的。然而,将地方性材料提升到作为考虑设计的着眼点的地位,其由来还是从现代的建筑思想引发的。钢材、玻璃、混凝土这些材料是没有地方差异的,因为它们被“人造”得太彻底了。那些源于科学分析而发明的材料,完全摆脱了地域性自然特征的痕迹,最终导致材料质感效果的趋同。这与文明发展对客观世界的原本认识相矛盾。当人们反思标准化的“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所带来的弊端时,表现个性和人情味儿的理性思想便成为新一轮艺术思潮的追求目标。如果说传统的材质表现还处于含糊的无意识的状态中,那么现代人对材质特征的认识则更加明确主动了。材料被赋予从文化生态多样性的高度去表现地方生活的职责,便产生了比以往更强的表现力。

除了在建筑上发挥特定材料的工艺性能之外,环境设计中应用材料最多的地方当数地面铺装了。在中国,传统的皇家或私人园林庭院的铺装多有优秀的范例。苏州园林的地面铺装中对卵石的各种拼装方法所呈现的艺术魅力,简直是现代设计观念的活现。可是这种方法若搬到北方皇家园林中使用就要费些周折,因为材料并非源自本地土产。由此可见,使用地方化材料的原则,应是在更大范围里进行理性推论的结果。现代的地方化观念还向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启发,即人们对材料的认识不应只局限于惯用的、已被前人熟练掌握的种类。许多不为人知却又是地方土产的材料,原本具有极好的使用性能,应成为设计师研究和尝试的对象。对于铺地材料的技术性能要求并不苛刻,何况还有现代技术条件下的水泥、砂浆等的辅料手段支持。此外,更新和开发一些新的加工方法,也是使旧料变新以及新材料走向实用化的有效手段。沥青、石子和水泥抹地是最简陋也是最没有特色的设计;而全国都铺一种瓷砖,应视为设计师的无能。现代设计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是精致严谨的加工,材料加工则列为其中之一。地砖和各种壁面的拼花图形、质感对比,有时并不总要借助于材质变化去实现,同种材料的不同加工效果也是追求质感趣味的办法之一。在许多地方,当地特色的传统加工工艺常常能表现出现代工艺所没有的独特效果。(www.xing528.com)

(三)环境空间的地方化特征

环境的空间构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个有历史的城市,其建筑群落的组织方式是相对稳定和独特的。现有状态的形成往往取决于下列几种因素:①生活习惯。②具体的地貌条件。尽管在那些相邻的地区,地貌的总体特征相同,但一涉及具体方面,还是存在一些偶发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造成聚落方式的变化。③历史的沿革,即曾经发生于久远年代的变革与文化渗透等。④人均土地占有量。总的来说,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居住密度比较大。客观地看,我国城市(包括乡镇等小聚居区)真正的现代化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起步的,至今不过40年,在这段不长的时间里,我们完成的是远远大于40年的建设量,本该精雕细琢的城市面貌,大多沦为粗放型产品。其中,有些原因是不可控的,如人口过度膨胀,现代化建筑技术手段虽先进但显得单一等因素,导致城市地方化特色的快速丧失。另外,环境文化意识的淡薄,设计者对地方文化所产生的情蕴和对当地环境构成的特征缺乏体验和观察,也是造成今天城市粗放结果的重要原因。

城市风貌的载体并非完全由建筑的样式所决定。这里不妨想象一下,眼前有一个鸟瞰的城市立体图,如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苏州的水巷,人们的实际活动都发生在建筑之间的空白处,即街道、广场、庭院、植被地、水面等。如果将这些空白用“负像”的方式加以突出,再把不同地方的城市空间构成加以比较,就不难看出异地空间构成的区别。例如,北京的胡同,通常宽度相同,略窄于街道,一般只用于交通,可供车马通行。每到一定深度,某座四合院的外墙就会向后退让丈把距离,且与邻院的一侧外墙和斜进的道路形成一块三角地,那便是左右邻里聚会谈天的活动场地。当然,通常还要有一棵老槐树和树下的石桌、石凳。上海的里弄则不像北京胡同那样“疏密相间”、开合有致,而是显得更加公共化、群体化。弄堂里的路呈鱼骨式交叉,一般是直角,宽度由城市街道到弄堂再到宅前过道依次变窄。与北京胡同体系比较而言,上海的住宅与弄堂的关系更为贴近。这些道路形式规整,既用于通行又用于交往联络。

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地方人们就是那样使用建筑外的环境。前几代的设计师们已经考虑过生活行为的需要,就空间的排布方式、大小尺度、兼容共享和独有专用的喜好提出了地方化的答案,而后世的人们则视之为当然的模式并习以为常。虽然这些答案并不一定是容纳生活百川的最佳设计方式,但毕竟是经过了生活习惯的选择与认同,在人们的心理上形成了对惯有秩序的亲和。在其后的设计追求中,并不存在什么绝对理想而抽象的最佳方式,新设计所能做的不过是模仿、补充,一切变化应是在保持原有基础上的改良。当然,新的室外空间在传统格局的城市里并非完全不能出现。它通常是随着新功能的引入而产生。例如,在德国一些室外空间设计的限定条件相对自由的一些新兴的、人均用地相对宽松的城市。以宾根到科布伦茨一带的莱茵河谷的设计为例,350千米长的罗曼蒂克大道把几十个小城市串联在一起。这里有古朴的建筑、铺着小石板的道路和大片的绿地,加其特有的古堡、宫殿、葡萄种植园等景观,吸引了众多的游人。城里的古建筑是德国历史的缩影和文化的精华,也是德国人追溯历史的好地方。这种用大道将不同城市内容和形式的特点串联起的文化长廊式的综合设计理念,在传统城市中并不存在,因此也可以看作是随着文化的变迁、新功能的需求而产生的更新。

如果说城市环境的出现包含形式和内容两部分的话,那么建筑的外部空间就是城市的内容,而且空间的产生并不是任意的、偶发的,更不是杂乱无序的。它的成因深刻地反映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复杂秩序,其中有外因的作用也有自身的想象。一个环境设计师必须使自己具备准确感知空间特征的能力,并训练自己的分析力,以便判定空间特征与人的行为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这种职业素养是创造和改善环境设计的基础之一。

不过,地方化城市环境的特征,主要是针对历史悠久、人口集中的城市而言。在我国,许多定型化了的古老城市正在经历一个新的历史性的改造过程,为的是使城市的发展既能满足功能的需求,又不致使文化风貌遗失。在变革中有序地延伸和更迭环境的形态,是城市建设中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