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诗歌史 唐代的繁荣

中国古代诗歌史 唐代的繁荣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诗歌高度繁荣的时期。子昂素羸疾,入狱,忧愤而死,年仅42岁。唐初,诗歌的主要创作倾向,仍然是沿袭六朝的华艳风气。李白也因其在诗歌创作上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有数的伟大作家之一。同时,他还游览成都名胜,写有《蜀相》、《石镜》、《琴台》等诗。

中国古代诗歌史 唐代的繁荣

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晋南北朝时期,巴蜀诗坛寥落,除了西晋张载入蜀写的《登成都白菟楼》流传至今以外,基本上见不着这个时期有关巴蜀的诗歌,更不用说巴蜀还有什么诗人了。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诗歌高度繁荣的时期。在唐代众多的诗人中,巴蜀诗人陈子昂唐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图12-35 今存射洪县金华山陈子昂读书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县人。出身于豪强之家。“始以豪家子,驰侠使气,至年十七八,未知书。尝从博徒入乡学,慨然立志,因谢绝门客,专精坟典。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该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108]21岁出川,游学京师。文明元年(684),进士及第。“会高宗崩,灵驾将还长安,子昂诣阙上书,盛陈东都形胜,可以安置山陵,关中旱俭,灵驾西行不便。”[109]武则天览其书,遂召见于金华殿,拜麟台正字。秋满,随常牒补右卫胄曹参军。武则天称帝,数召见问政事。后以继母丧去官,服终,擢右拾遗。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建安王武攸宜率兵讨契丹,置幕府,以陈子昂为参谋。次年,即圣历元年(698),陈子昂“以父老,表乞罢职归侍。天子优之,听带官取给而归。遂于射洪西山构茅宇数十间,种树采药以为养”[110]。射洪县令段简贪暴残忍,闻陈子昂家有财,乃附会文法,将欲害之。子昂素羸疾,入狱,忧愤而死,年仅42岁。

陈子昂从一个“驰侠使气”的豪家子转而奋发向学,以诗闻名,其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虽然他的一些奏议,通篇高论,不得要领,立言虽高,于事无补,然而作为诗人的陈子昂,他的诗论对唐诗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唐初,诗歌的主要创作倾向,仍然是沿袭六朝的华艳风气。后经诗坛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努力,逐渐开始摆脱梁、陈的颓靡影响。而陈子昂则打着复古的旗帜,批判六朝绮靡的唯美文风,主张恢复汉魏雄建沉郁的风骨,从而成为初唐诗坛的古雅派。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并书》中有所说明: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废,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音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除了这篇有感而发的短评,陈子昂并没有其他的文论。然而陈子昂在其诗歌创作中,却努力实践自己恢复汉魏风骨的主张,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有《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正是这些诗歌,对后来的诗坛产生了重要影响,故《新唐书》卷107《陈子昂传》说:“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高棅在《唐诗品汇》中则称其为“继往开来,中流砥柱。上遏贞观之微波,下决开元之正派”。不过,由于陈子昂过分推崇汉魏风骨,所以他的多数诗歌,或以理胜情,或以气胜辞,以至质胜于文,缺乏感人的艺术性;从诗歌的形式来看,他强调继承汉魏以来的五言古诗的传统,故其诗作,几乎全是五言诗,其中绝大部分又是五言古诗,而在近体诗方面,建树甚少。

在唐代,除了陈子昂之外,巴蜀地区的诗人甚少,见于记载的有刘湾、苏涣、马逢、符载、仲子陵、雍裕之、李余、李远、雍陶、姚鹄、罗褒、唐求、黄崇嘏等人[111]。而活跃在巴蜀诗坛上的诗人,主要是客居巴蜀的外来文人,其中李白杜甫和薛涛最为著名。

图12-36 今存江油李白故居

李白(701~762),字太白。5岁时随其父入蜀,居于绵州昌明县(治今四川省江油市境)。李白在20岁以前,主要在家读书学剑,还曾与一位隐士东严子隐居岷山,养奇禽千计,广汉太守慕名前来观看,并因此举荐二人出仕,但被拒绝。明人杨慎在《李诗选题辞》中说,东严子就是当时著名隐士梓州人赵蕤。20岁以后,李白开始在巴蜀境内漫游。在成都,写有《登锦城散花楼》诗。在游历峨眉山时,写下了后人广为传诵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此外,李白还到过戴天山,写有《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登临过巫山之巅,写有《自巴东舟行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诗。李白在25岁辞亲远游,顺长江而下,离开巴蜀,以后再也没有回来。但是他在蜀中的20年中,学得广博的知识,养成豪放的性格,并确立起经世济国的人生奋斗目标,这对他以后的人生之路,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因为如此,李白在离开巴蜀之后,始终对故乡怀有浓厚的感情,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如《蜀道难》、《上皇西巡南京歌》等,都是以巴蜀为题材的名篇佳作。而李白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风格,更是扩大了诗歌的境界,把唐诗推向新的高峰。李白也因其在诗歌创作上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有数的伟大作家之一。(www.xing528.com)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曾投奔肃宗,被授予左拾遗,后因疏救房琯而遭贬斥。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弃官,携家由成州同谷前往成都,写有《发同谷县》、《剑门》、《成都府》等12首纪行诗。到达成都后,杜甫在西郊的浣花溪旁,盖起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先后写有一些田园诗,如《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同时,他还游览成都名胜,写有《蜀相》、《石镜》、《琴台》等诗。此外,杜甫还写有《戏作花卿歌》、《恨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笋行》、《石犀行》、《病橘》、《枯棕》等诗,用以表达对国家、民众的关注之情。肃宗宝应元年(762),剑南西川兵马使徐知道举兵叛乱,派兵扼守剑阁,阻止新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严武入蜀。作为严武好友的杜甫,遂前往剑南东川避乱,先后到过梓州、阆州等地,写有《春日梓州登楼》、《伤春》等诗。直到代宗广德二年(764),严武出任剑南节度使,杜甫才携家重返成都草堂。《草堂》一诗就表达了他返回旧居的喜悦之情。严武在任期间,曾任命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人亦将杜甫称为“杜工部”。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暴卒于成都,杜甫失去依靠,于是举家辗转迁往夔州居住。在夔州的两年多时间里,杜甫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既有歌咏当地山川景物和民众生活的诗,如《夔州歌十绝句》、《十二月一日》、《长江》等诗,著名的《秋兴八首》也是写于此时,也有对往事的回忆,如《壮游》、《遣怀》、《昔游》。由于此时杜甫老病煎熬,充满迟暮之感,因而诗中多带有萧飒的感情,韵调也更见悲怆。同时,为了陶冶性灵,他还学竹枝词,写俳体,并对律诗用功更深。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离开夔州,在江陵公安、岳州、衡州继续辗转飘泊两年后,于代宗大历五年(770)死于耒阳

图12-37 杜甫像绘像

杜甫客居巴蜀的10年,正是内忧外患纷至沓来的时期。在这动乱的岁月,杜甫写下许多感人肺腑的诗文,从不同角度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疾苦,记录了当时政治、军事活动及社会经济状况,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也是极为珍贵的史料。杜甫在蜀期间,是他诗歌创作的成熟时期,也是他创作大丰收的时期,在杜甫流传至今的1400多首诗中,有900多首创作于巴蜀地区。正因为如此,杜甫在巴蜀的10年生活与创作活动,便为后人所怀念。北宋时期,在浣花草堂故址修建了杜公祠,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年间重建。至今成都杜甫草堂仍是人们纪念杜甫之地。

图12-38 杜甫少陵草堂

图12-39 薛涛塑像

薛涛(770~832),女,字洪度,长安人,幼时随父入蜀。父卒,寓居成都。“及长,才调尤佳,言谑之间,立有酬对”[112],由此知名。德宗贞元元年(785),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之后,召薛涛侍酒,遂入乐籍。贞元五年(789),因事获遣,罚赴松州,献诗韦皋而得归。后脱乐籍,居浣花溪旁。宪宗元和二年(806),武元衡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欲以薛涛为校书郎,不果,但当时人却因此称薛涛为“女校书”,王建就写有《寄蜀中薛涛校书》诗:“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于今少,管领春风总不如。”[113]当时的著名官僚文人,如王建、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人,都和她有诗文往来,其中与元稹的唱和诗最多。薛涛晚年移居碧鸡坊,著女冠服,好制松花小笺,时号薛涛笺。文宗大和六年(832),终老成都。今存诗1卷,约90首左右。清朝人评价说,薛涛“送友人及题竹郎庙诗,为向来传诵。然如筹边楼诗曰:‘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南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其托意深邃,有‘鲁嫠不恤纬、添室女坐啸’之思,非寻常裙履所及,宜其名重一时”[114]。明代在锦江边的玉女津仿制薛涛笺纸,凿井取水,称其井为薛涛井,又于井旁造薛涛墓。清光绪年间,成都人马长卿即其地建崇丽阁、咏诗楼、浣笺亭等,从而使该地成为凭吊薛涛的游览之地。现为成都望江公园。

图12-40 薛涛手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