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美术研究:工会组织的职能分析

中国美术研究:工会组织的职能分析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会”职能是协助地方县政府和总工会进行日常管理,兼顾协调劳资双方的矛盾。接下来由总工会接替“工会”组织协调各方关系[19]。总之,当时的苏州湖籍笔工因人数多、文化素质较高以及制笔工艺精良成为“工会”的实际领导者。“工会”对内实行的是三级管理制,受吴县总工会和吴县县政府共同领导,具体职能调解劳资纠纷和内部矛盾,维护会员的基本利益。

中国美术研究:工会组织的职能分析

“工会”职能是协助地方县政府和总工会进行日常管理,兼顾协调劳资双方的矛盾。委员会则需要定期召开例会,议题具体涉及日常工作及收支情况[15]

根据“工会”档案清册可知:“县政府来文一宗、总来文一宗、文稿一宗”[16],可见该组织实际上受到县政府和总工会的共同领导,接收并解读来自这两方派发的文件,在例会中传达给会员。另外,在“吴县制笔业工会家具清册”[17]中可知,除了常用办公用品如方桌、写字台、方凳、文件箱、砚台钢笔板、铁笔和算盘等外,还有会牌布、会牌、会旗帜、印泥、蓝印泥和硬印等,说明在日常事务中可能还会涉及对外商务接洽和对内的文件批复等诸事。

图5 吴县湖州籍笔工年龄结构状况分布(单位:人)

图片来源:苏州市档案馆归档号:I13-001-0257

“工会”的另一职能是协调劳资双方矛盾。在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三月二十七日发生“张文裕笔店侮辱理事事件”(下文简称“事件”)。在此“事件”中,“工会”代表会员向资方“事件店”协调,望能内部解决,但遭到对方拒绝,故由此上报总工会,然后再转呈吴县县政府受理,通过“派警前往告诫”,得到“李汉城等已接受训诫并愿遵章缴纳会费,嗣后不再违抗功令”(见图5)的处理结果;此外,在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中央银行推行法币券,导致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使得笔工生活难以为继,只有通过“工会”要求资方增长工资[18]。工会理事“沈”将整件事情的缘由、笔工诉求、处理过程和结果上报给了总工会。接下来由总工会接替“工会”组织协调各方关系[19]。总工会在工会的协助下将资(店主)与劳(工人)对立两方安排在一起,就“调整工资”一事各抒己见。先后进过两轮协商,第一轮:先由劳方陈述要求增加工资、再由资方回应工资已经“根据货价增减”;第二轮:还是劳方先述,认为按惯例增加工资已经不合时宜,应该以“生活指数”为标准,劳方反馈意见是不能接受。经过两轮的商谈,未能形成共识。在此情况下,工会理事长“沈”只有向更高一级的管理部门吴县县政府反映此事,以期待能尽快解决[20]

图6 申请书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最终,通过“工会”的斡旋,苏州笔工顺利渡过难关,笔业得以维系。1950年开始,湖笔业开始实行互助合作,通过成立联销处实行统购统销。直至1956年合作化运动兴起,又由善琏笔工俞振汉和虞宏海等人成立了苏州湖笔生产合作社。

受其影响,同时期善琏笔工也开始走互助合作道路,苏州部分湖州籍笔工陆续返乡,助其恢复生产。在善琏镇湖笔传承馆中藏有当时“申请书”(事由:为要求批准组织生产合作社并请迅速答复由。时间:1956年1月21日)(见图6),其中所示内容便是对于这次历史事件的有力佐证,具体如下(部分摘录):

“……自解放以来在党正确领导下,蒙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怀,成立湖笔手工业同业公会与湖笔手工业工会,并组织联购联销与中文公司及县联合作社建立购销关系,使我业的生产和生活均得有计划的发展……

代表:马步青、章元荣、许济根、许午生、郑三宝、锦轩、冯乃康、钱安林、邵品严、杨永泉、许凤翔、邵凤林、方惠林、陈鑫明、陆开云、张祥林”

结合摘录所示,署名处总计有十六名笔工代表倡导成立“善琏镇湖笔手工业工会”、“善琏镇湖笔手工业同业公会”和“善琏镇湖笔手工业联销工会”,其中许午生和杨永泉便是从苏州返乡援建的代表人物。湖笔工会为基层工会组织,会员为广大笔工,下设生产自救小组作为生产实体,从事制笔加工业务,解决作场之外笔工的就业问题;同业公会为行业组织,由各笔作负责人参加;联销处为湖笔联购、联销的业务机构,负责对外联系业务及善琏各作场、个体笔工生产产品的统一销售。在程建中的《湖笔制作技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9页)中记载,在建国初期湖笔销路不畅,通过联销处负责人宋锦康等人联名写信给毛主席反应情况,从而改善销路,促进了湖笔产业的发展。后来,上述三个组织又在1956年合作化运动中,于4月26日正式合并成立了善琏湖笔生产供销合作社(如今湖笔骨干企业“善琏湖笔厂”前生)。

另外,在王克明《湖笔制作技艺》中再次得到印证,即“抗日战争时期湖州沦陷,笔工为避战乱奔走他乡,生产严重衰落,1941 年产量跌至最低。到解放前夕,善琏的制笔业一片凋敝。新中国成立后,笔工纷纷返乡。1956 年 4 月办起了善琏湖笔生产合作社。1959 年创建善琏湖笔厂。”[21]可见这些从苏州返乡的笔工将“工会”模式带回到湖笔的发源地,促进了当地笔业组织的建立,具体可参照下文:

“1951年,成立了善琏湖笔同业会,次年成立湖笔集销处。1954年6月,建立湖笔生产合作社,湖笔生产得到恢复发展。1975~1990年湖笔累计出口1004.16万支,最多一年的1981年,出口101.98万支,并在制笔质量上大有提高。”[22]

所以,这批在“工会”庇护下解放后返乡的笔工不仅带回了传统湖笔制作技艺,还将该组织的管理经验应用在家乡笔业组织的创建上,有效地维护了善琏笔业的基础,为其后续发展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总之,当时的苏州湖籍笔工因人数多、文化素质较高以及制笔工艺精良成为“工会”的实际领导者。“工会”对内实行的是三级管理制,受吴县总工会和吴县县政府共同领导,具体职能调解劳资纠纷和内部矛盾,维护会员的基本利益。这些共同成就了苏州湖笔的美誉,才有后来郭沫若先生1963年7月11日为苏州湖笔社题词“湖上生花笔,姑苏发一枝”的赞叹,在当时形成湖州以外规模最大的、最有影响的湖笔生产基地。所以,“工会”一方面推动了湖笔业在苏州的延续与发展,另一方面也为解放后善琏湖笔业的恢复和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3]

注释:

[1]今苏州市吴中区和相城区。

[2]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上海民俗学会编:《中国民间文化稻作文化田野调查》,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215页。

[3]此数据来源于湖州市善琏镇蒙恬祠,作者拍摄于2013年11月6日,具体内容由俞振汉整理记录于1996年12月,以1956年苏州湖笔生产合作社社员名单为依据(此内容较多,出于节省版面考虑,故不在此罗列),其中涉及到“工会”主席沈珏卿等人。

[4]吴县制笔业职业工会:《关于吴县制笔业职业工会成立大会的会议记录》,1946年,I13-001-0257-018.内容:关于吴县制笔业职业工会成立大会的会议记录,成立时间:三十五年二月二十日下午二时,地点:玄妙观财神殿内,出席会员:六十二人原有会员人数七十六人,主席:沈珏卿,记录:李谷花。(www.xing528.com)

[5]吴县制笔业职业工会:《吴县制笔业职业工会会员名册》,1945年,I13-001-0257-004。

[6]吴县制笔业职业工会:《吴县制笔业职业工会会员名册》,1946年,I13-001-0257-035。

[7]吴县制笔业职业工会:《吴县制笔业职业工职员名册》,1946年,I13-001-0257-021。

[8]吴县制笔业职业工会:《关于吴县制笔业职业工会成立大会的会议记录》,1946年,I13-001-0257-018。

[9]表中数据参考如下:吴县制笔业职业工会:《吴县制笔业职业工会整理委员会委员略历表》,1945年,I13-001-0257-010;吴县制笔业职业工会:《吴县制笔业职业工会整理委员会委员略历表》,1945年,I13-001-0257-013;同“注[6]”;吴县总工会:《吴县制笔业职业工会第二届理监事履历表》,1949年,I13-001-0033-021。

[10]参考“注[6]”,分别有潘梅青、朱阿珍、王云、杨顺珍、吴启颖、赵菊英、施玲宝、沈金山、堵惠英、陈金华、孙少棠、堵丽荣、沈武荣、俞定宝、陈富珍、李耀南、谢桂珍、沈士良。

[11]同上。

[12]此文节选自视频《艺之城湖笔年代》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4678495/

[13]吴县制笔业职业工会:《关于吴县制笔业职业工会成立大会的会议记录》,1946年,I13-001-0257-018。

[14]吴县制笔业职业工会:《吴县制笔业职业工会理监事就职宣誓词》,1946年,I13-001-0257-003。

[15]吴县制笔业职业工会:《关于吴县制笔业职业工会成立大会的会议记录》,1946年,I13-001-0257-018“……开会如仪报告事项:(一)奉令派员整理经过;(二)工作状况及收支报告讨论事项通过会章草案依法选举”。

[16]吴县总工会:《吴县制笔业职业工会档案清册》,1946年,I13-001-0058-019。

[17]同“注[13]”吴县总工会:《吴县制笔业职业工会档案清册》,1946年,I13-001-0058-019。

[18]吴县总工会:《关于本会湖笔组工资纠纷经调解不成呈请》,鉴核仰祈,迅予召集调查的呈,1947年,I13-001-0257-071。

[19]吴县总工会:《吴县制笔职业工会湖笔组等协调调整工资的笔录》,1947年,I13-001-0257-076。

[20]吴县总工会:《呈请调查湖笔组工资纠纷一经调查未获转请鉴赐调查的呈》,1947年,I13-001-0257-078。

[21]王克明:《湖笔制作技艺湖笔》,《浙江档案》2006年第12期,第34页。

[22]杨静龙,庄新民,张小卫,阿农:《笔出湖州雅天下》,《浙江画报》2007年第11期,第24页。

[23]姚丹:《传统善琏湖笔研究的文化生态视角》,《创意与设计》2015年第04期,第68页。

(栏目编辑 张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