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浮梁历代学宫书院记文笺析-修建学舍记

浮梁历代学宫书院记文笺析-修建学舍记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文恭逢我圣天子右文①崇学,凡省会之区谕令督抚各立学舍。特治⑦东向⑧置学舍,仅存基址,余心欲建而力未逮也。历年皆假绅士别业为学舍。丙辰冬,余捐俸首倡,诸绅士踊跃争先,因旧址而修建之。前则大门三间,中则正舍,左右旁舍各三间。向日治东学舍始置之者亦不知几费经营矣。余惟期夫人文日盛,增益扩充,俾学舍垂之永久而勿替。

浮梁历代学宫书院记文笺析-修建学舍记

沈嘉征

作者简介

沈嘉征,字怀清,浙江绍兴人,生卒年不详。清雍正四年(1726)任乐平县令,六年后由乐平调补浮梁县令,前后在任十六年,劝农重教,勤政廉明,体恤民瘝,兴利除弊,为浮梁历史上少有的廉吏。后因政绩卓异被朝廷擢任广西象州牧。临行时,百姓以万民伞送别,并立碑于贤侯祠。

原文

恭逢我圣天子右文崇学,凡省会之区谕令督抚各立学舍。择文行素优者为掌教,训迪通省士子,资以膏火,诚千古之旷典。而百尔有司其敢不钦遵圣谕,黾勉以从者乎?余自戊申由乐邑奉调至浮。初莅之日,即延师训迪。特治东向置学舍,仅存基址,余心欲建而力未逮也。历年皆假绅士别业为学舍。丙辰冬,余捐俸首倡,诸绅士踊跃争先,因旧址而修建之。前则大门三间,中则正舍,左右旁舍各三间。后则正舍,左右旁舍亦如之。他若厨厕,有所一切需用器具毕备。不数月而告成。今乃生徒众多,朝夕诵读之声不辍。每阅课艺,竿头时进,余心差慰。而窃有虑焉。向日治东学舍始置之者亦不知几费经营矣。至此而仅存基址。倘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揆之始置者之心,其能慰欤?余惟期夫人文日盛,增益扩充,俾学舍垂之永久而勿替。庶足慰余之心矣!当俟后之君子。爰立碑勒石以为记。

注释

①右文:崇尚文治。[宋]欧阳修《谢赐〈汉书〉表》:“窃以右文兴化,乃致治之所先。”[元]曹之谦《应州庙学释奠》诗:“右文遭圣代,备礼引诸生。”[清]龚自珍《说刻石》:“南唐、北宋,始刻于石,以为天子右文,儒生好古,颇在于是矣,名为帖。”

②文行:文章与德行。《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明]刘基《深居精舍记》:“上人名允若,字季衡,以文行闻于时贤。”[清]刘大櫆《郑氏节母传》:“督学使者及郡守多重其文行。”

③素优:素来优秀。

④训迪:教诲启迪。《尚书·周官》:“仰惟前代时若,训迪厥官。”[宋]周辉《清波杂志》卷八:“前哲训迪后进,拳拳如此,为后进者,得不服膺而书绅!”[清]刘大櫆《〈海门初集〉序》:“余友鲍君步江,生于古南徐之乡,无师友以为之训迪,而少即善为诗。”

⑤膏火:本义为灯火,亦常用以指求学的费用。[唐]杜甫《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诗:“不是无膏火,劝郎勤六经。”[宋]苏轼《送蜀僧去尘》诗:“十年读《易》费膏火,尽日吟诗愁肺肝。”《明史·杨爵传》:“兄为吏,忤知县系狱。爵投牒直之,并系。会代者至,爵上书讼冤。代者称奇士,立释之,资以膏火。”[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凡族中为官者,皆有帮助银两,以为学中膏火之费。”(www.xing528.com)

⑥黾勉:勉励,尽力。《诗·邶风·谷风》:“黾勉同心,不宜有怒。”毛传:“言黾勉者,思与君子同心也。”[宋]苏轼《屈原庙赋》:“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明史·夏时正传论》:“金纯等黾勉奉公,当官称职。”

⑦治:地方政府的所在地。如县治,省治。

⑧向:过去,往昔。《庄子·山水》:“向也不恕而今也恕,向也虚而今也实。”《孟子·告子上》:“向为身死而不受。”《吕氏春秋·察今》:“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寻向所志。”

⑨课艺:研读制艺(八股文)。[清]魏源《陕西按察使布政使严公神道碑铭》:“夫人手缫车以教纺棉,二子杂诸生以课艺。”

⑩竿头时进:语出[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亦作“竿头日进”,比喻学问不断上进。[清]无名氏《后会仙记》:“(青青柳)复吟云:‘学问无穷水接天,竿头日进古人言。’”苏曼殊《冯春航谈》:“又春航数年前所唱西曲,无如今日之美满,实觉竿头日进,剧界前途,大有望于斯人云。”

⑪差慰:指某种情况使人满意。[唐]李贺《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不闻今夕鼓,差慰煎情人。”[宋]苏轼《答范梦得二首》:“频得潞公手笔,皆详悉精好,富公必时见之,闻其似四十许人,信否?君实固甚清安。得此数公无恙,差慰人意。”

⑫揆:忖度。《说文》:“揆,度也。”《楚辞·离骚》:“皇览揆予初度兮,肇锡予以嘉名。”[汉]王充《论衡·实知》:“凡圣人见祸福也,亦揆端推类。”[清]李汝珍《镜花缘》:“揆其所以,虽未必尽由于此,亦不可不以为戒。”

⑬勿替:语出《诗经·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勿替引之。”意思是不要用其他的替代,亦即长久继承沿袭。

简析

沈嘉征前后任浮梁知县十六年,劝农重教,勤政廉明,体恤民瘝,兴利除弊,为浮梁历史上少有的廉吏。他莅任浮梁之初就借绅士别业为学舍,延师训迪。但一直抱憾于县治东面原本建有学舍,可如今仅存基址,“心欲建而力未逮”,所以捐俸首倡,诸绅士亦踊跃争先,共襄盛举,在旧址修建起昌江书院。书院开办之后,“生徒众多,朝夕诵读之声不辍。每阅课艺,竿头时进”,他心中感到非常欣慰。但又想到以前书院荒废的历史教训,殷切期盼后来者能够承先启后,将之发扬光大,使“人文日盛,增益扩充,俾学舍垂之永久而勿替”。于是撰写这篇文章以表达自己内心深切的期望。字里行间蕴含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望让人为之深深感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