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近代文化转型探析

中国近代文化转型探析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近代,因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而与东亚文化圈其他诸国严重对抗,造成东亚文化圈的一大劫难。笔者近十余年来多次参加以东亚文化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并从事相关合作研究,结识东亚列国学者,并研习其论著,亲炙东亚文化丰富的内涵,渐以推介东亚文化为乐事。受命后笔者即与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刘建辉博士从近二十年出版的相关论著中择得八种,延请译者,经两年劳作,成此“东亚文化研究书系”。

中国近代文化转型探析

20世纪初叶,文化传播学派代表学者德国人格雷布内尔(F.Graebner 1877—1934)与奥地利人施密特(W.Schmidt 1868—1954)提出“文化圈理论”,认为世界上存在若干文化圈,每个文化圈包含一定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共有成分。此说庶几反映世界文化史实际,故近一个世纪以来逐渐被普遍采用。

“文化圈”作为文化传播造成的文化场,指具有相近文化特质、文化结丛的文化群体所构成的人文地理区域,往往由某一先进民族或国度组成“中心文化丛”(或曰“文化核心区”“文化源地”),以其首创的文化播扬于周边地区(或曰“文化边缘区”“文化受容地”),在核心与边缘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圈。当然,这种中心—边缘关系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历史进程中有所异动的。时下学界的普遍看法是:希腊—罗马文化、从希伯来到伊斯兰时期的闪族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华文化,都曾是具有丰厚积淀与强大扩散力的文化源地,以其为核心形成各自的文化圈。另外还有一种更具全球视野的划分:东地中海文化圈(以后扩展为北大西洋文化圈,俗称西方文化圈)、西亚北非闪族文化圈(今伊斯兰文化圈)、南亚文化圈、东亚文化圈、中南美印地安文化圈。

文化圈可从地理、民族、语言、宗教民俗等多种角度划分与命名。上述“东亚文化圈”以地理属性得名,其范围约指东亚大陆及周边半岛和岛屿,大略包括今天的中国、朝鲜、韩国越南日本。从体质人类学言之,这一文化圈居民同属蒙古人种;从文化人类学言之,这一文化圈共同拥有汉字汉文(故有“汉字文化圈”之称)、儒学(故有“儒学文化圈”之称)、华化佛教、中国式律令制度,等等。

拥有若干文化共相的“东亚文化圈”,是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段,中国是东亚最先进、强大的国家,占据文化高势位,是文化输出国,中国的水稻、粟、麦栽培技术,冶金、养蚕、缫丝技术等传入越南、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与之相随,前述汉字文化的诸多门类也播扬周边列国。诚如唐太宗李世民(599—649)诗称:

指麾八荒定,怀柔万国夷。(《幸武功庆善宫》)

车轨同八表,书文混四方。(《正日临朝》)

越、朝、日等东亚文化圈周边诸国,皆有自己辉煌的文化创造,同时也都接受中国文化多方面的影响,以日本为例,曾一再派出“遣隋使”“遣唐使”,昭显了东亚文化圈边缘带研习核心区文化的热情与执着。日本学者内藤湖南(1866—1934)强调,日本是中国文明圈的一员,他打了一个著名的比喻:

日本文化是豆浆,中国文化就是使它凝成豆腐的卤水。(《日本文化史研究》)(www.xing528.com)

时至近代,东亚诸国都面对工业化西方的来袭,西学东渐构成东亚文化圈的新命题,东亚诸国在19世纪中末叶先后进入社会及文化近代转型过程。比较而言,日本较迅速地汲纳西方近代文明,实现近代化,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成为东亚文化圈的先进国和新的文化源地,中日文化势位对比发生异动,文化传输的主流方向逆转:古代是中国—日本,近代是日本—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出现留日热潮,便是中国人以日本为中介学习西方近代文明的一种努力。进入现当代,中、韩等国现代化取得长足进展,渐成迎头赶上之势,在新的文明水平上,东亚诸国发生着空前规模的文化互动,东亚文化焕发出新的光耀,对全球文明的影响力也日益巨大,东亚文化与西方文化成为当下世界最为强劲的两大文化圈,当然,其他文化圈的影响力也不可忽视。

概言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东亚文化圈诸国互为师友,由于文化互动而彼此受益。在近代,因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而与东亚文化圈其他诸国严重对抗,造成东亚文化圈的一大劫难。有人曾把中日两国关系史概括为“两千年玉帛,一百载干戈”。反顾东亚文化生成、发展的历程,我们有充分理由宣称:和则互利,战则两伤。化干戈为玉帛是时人的使命,也正是本书系的基旨所在。

笔者近十余年来多次参加以东亚文化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并从事相关合作研究,结识东亚列国学者,并研习其论著,亲炙东亚文化丰富的内涵,渐以推介东亚文化为乐事。2004年夏至2005年夏,笔者研习于日本京都的“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出版社邀约笔者选取一批反映东亚文化的日文书籍,译介给中国读者。受命后笔者即与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刘建辉博士从近二十年出版的相关论著中择得八种,延请译者,经两年劳作,成此“东亚文化研究书系”。

本书系着眼东亚文化圈生成与发展的曲折多致历程,所选择的论著,或总论整个东亚文化圈诸国间的文化互动(如池田温的《东亚文化交流史》、福井文雅的《汉字文化圈的思想与宗教》),或用力于东亚文化圈某一国度的文化史(如铃木美的《日本的文化民族主义》、森贞彦的《〈菊与刀〉新探》、上垣外宪一的《日本文化交流小史》),或研讨东亚文化圈内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史(如古濑奈津子的《遣唐使眼里的中国》、阿部洋的《中国的近代教育与明治日本》、刘岸伟的《小泉八云与近代中国》)。就浩博的东亚文化而言,这些论著所述当然只是冰山一角,却也可以一斑窥豹、以蠡测海。

2007年10月24日拟于武昌珞珈山

【注释】

[1]本书系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