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西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丰硕成果

陕西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丰硕成果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业结构布局调整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国家农业政策调整,农业生产从指令性计划调整为指导性计划,发展市场经济,还农业生产者经营自主权,再加上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应由短缺变为基本自给,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前提条件。粮食生产从追求数量调整为数量效益质量并重,再调整为追求质量、兼顾数量,引进多种作物及新型种类品种和栽培技术,进一步促进种植业结构布局调整。

陕西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丰硕成果

陕西省农业结构布局调整,按其特点大致分为两个阶段,2000年以前以政策改革为推动力调整种植结构,在逐步取消指令性计划、还市场对产品定价权后,农民适应商品经济多向调整;2000年以后的调整,基本以市场效益为主导,促进优势作物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基地加板块结构。总体来讲,1986~2015年陕西省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较大,调整的结果使陕西成为全国水果第一大省,苹果猕猴桃成为全球集中规模最大的区域,设施农业发展为全国西部地区最大规模。

农业结构布局调整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国家农业政策调整,农业生产从指令性计划调整为指导性计划,发展市场经济,还农业生产者经营自主权,再加上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应由短缺变为基本自给,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前提条件。粮食生产从追求数量调整为数量效益质量并重,再调整为追求质量、兼顾数量,引进多种作物及新型种类品种和栽培技术,进一步促进种植业结构布局调整。

农村经济政策调整、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促进农业增产,粮食供应形势好转,国家取消粮食统购、实行合同定购。1985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到陕西渭北、陕北考察提出建设“绿色宝库”,即乔(木)灌(木)草结合,吹响农业结构调整“号角”。陕西农业工作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方针,同年种植业产值中粮食作物占73.1%,经济作物占13.6%,其他作物占13.3%。全省农作物总面积中粮食作物占85%,经济作物占8.7%,其他作物占6.3%。粮食生产基本是夏、秋粮各占一半,小麦玉米占粮食总产量的75%左右。一年生经济作物面积550万亩以上,蔬菜瓜类绿肥饲料等作物面积400多万亩。

1986年省政府印发1986~1990年农村多种经营商品基地建设规划,提出1990年全省农村多种经营产值(含乡镇企业)达到128亿元,比1985年增长52%,建设20个骨干项目商品基地。由于粮食产量从1984年峰值下降,省政府提出2000年前粮食总产逐步登上1100万吨、1250万吨、1450万吨三个台阶目标,进一步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建立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棉花收购加价比例由1986年的60%提高到1987年的70%。1987年全省粮食总产987.9万吨,仅次于1984年,比上年增产22.4万吨;棉花生产扭转连续下降局面,达到5.6万吨;油料、茶叶、烤烟、蚕桑、水果等总产量均达发展峰值。

1988年省政府决定用三年时间,在关中、陕南建立12个商品菜基地县;决定除按斤棉斤肥挂钩标准供应化肥外,每亩间套棉再补助25公斤平价优质化肥,从1988年新棉上市起,每收购50公斤棉花,再由纺织部门价外补贴棉农2元钱,并对1987年棉花生产做出贡献的120个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省政府还印发《集中抓好十个农业多种经营重点项目的决定》,安排种植业项目6项,包括110万亩烟叶基地、150万亩苹果基地、25万亩蔬菜基地、30万亩辣椒基地、40万亩花椒基地等。

1989年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强棉花基地建设和纺织原料开发的决定》,确定每收购50公斤棉花,除执行国家规定236.42元收购价外,再给农民补助20元,继续执行每收购一担皮棉奖售50公斤优质平价化肥,再按综合价奖售碳铵50公斤。同年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油料生产和积极开发新油源的决定》,举行夏粮“丰收杯”竞赛颁奖大会,奖励了蒲城渭南县及5个乡镇、20个售粮大户。同时对荣获农业部优质果品称号的铜川市郊区、凤翔县、礼泉县,获得省优质果品荣誉的旬邑、淳化县,生产汉水银梭等25种茶叶被评为全国名茶的南郑县进行表彰。

这一时期的技术路线是推广间作套种,增加农作物播种面积256万亩,特别是粮食播种面积增加210万亩,其中大豆增加116万亩、玉米增加67万亩,粮食总产达到1049万吨峰值。经济作物中油料面积增加,棉花恢复性增长,烤烟面积增加73.7万亩,蔬菜面积持续增加达到252.3万亩。同期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但由于对市场容量缺少信息分析预测,1989年全省种植辣椒70多万亩,总产10多万吨,供大于求,价格跌至1980年后最低点。

1990年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粮食占种植业产值的71.3%,比1986年下降2.1个百分点,经济作物占种植业产值比重为15.5%,比1986年提高3.7个百分点。粮、经、菜、果面积比例为83.7∶7.6∶2.9∶6.1。与1986年相比,粮食占比下降3个百分点,水果增加3个百分点。粮食生产扭转徘徊局面,总产1070.7万吨,达到新峰值;经济作物面积717.7万亩,比1985年增加130多万亩,其中棉花产量7.8万吨,比上年增长39.3%,油料产量33.4万吨,比上年增长7.4%。蔬菜、瓜果占种植业产值比重增加幅度较大。

同年开始建设第二批10个国家商品粮基地县,省政府安排地膜2150吨、平价扶贫化肥7500吨,在贫困地区推广地膜玉米、地膜马铃薯技术,实施“温饱工程”;还举办第二届夏季粮油“丰收杯”竞赛颁奖活动,全省涌现出交售粮食超万斤的农户1298户,交售油菜籽超过千斤农户2401户。安康地区夏季粮油产量双创历史最高水平,成为受国务院表彰的粮油生产先进地区。

1991年年初,省政府决定对84个粮棉油生产达标地、县给予表彰奖励,奖励第三届夏粮“丰收杯”竞赛优胜单位和农户。同年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区划的通知》,确定在榆林地区建设60万亩商品粮和副食品生产基地,为大规模开发煤田建设储备“粮仓”。同期果树面积大幅增加,超过500万亩。

1992年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放手发展多种经营的通知》,当年种植棉花208万亩,为1985年后最大面积。全省规模最大的县级蔬菜批发市场泾阳县云阳批发市场、全省首家区域性粮食专业批发市场宝鸡粮食批发市场相继投入运行。

1993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农村改革和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健全农村市场体系,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确保粮棉生产稳定增长。同年省政府对汉中地区等33个粮油丰产达标地、县予以表彰奖励,继续在秦巴高寒山区、陕北白于山区,黄河沿岸贫困地区实施“温饱工程”,向交售定购粮农户发放预购定金;首次举办陕西苹果评优促销洽谈会,交易量6.6万吨,交易额突破2亿元。

1994年省政府推出优惠政策扶持棉花生产,要求种植面积达到180万亩,新棉上市后标准皮棉收购价由每50公斤330元提高到400元,在收购价格外再给农民补助奖售物资差价款14元和等级差价款5元。同年举办首届优质小麦品种评选,荔垦2号等6个品种被评为优质小麦品种。苹果面积发展到570万亩,总产170万吨,跃居全国第二。

这一时期的技术路线从追求高产转向高产、优质、高效,压缩产量低、品质差的谷糜等杂粮,扩大水稻、大豆、荞麦面包小麦、啤酒大麦等高效作物,蔬菜面积基本稳定。果树面积增加到911万亩,压缩小国光、黄元帅等传统品种,扩大新红星红富士等优质品种。

1995年农作物面积6745万亩,比上年减少464万亩,复种指数由上年140.5%降为132.5%。经济、园艺作物保持较高发展速度,粮、经、菜、果面积比为75.5∶7.4∶3.4∶13.5。与1985年相比,粮食下降9个百分点,水果增加10个百分点。苹果继续发展,梨、葡萄、猕猴桃发展加快,果树面积达到1028万亩。省政府召开果业发展座谈会,提出建设果业大省。同期基本形成渭北小麦、苹果、烤烟基地,关中粮菜棉油基地,陕北玉米、杂粮、秋油基地,陕南水稻、麦油桑茶基地格局。

1996年省政府印发《关于实施“米袋子”工程的意见》,当年粮食面积6079万亩,产量1217.3万吨。人工栽培猕猴桃23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46%。蔬菜面积291.5万亩,总产430万吨。1997年苹果区域布局优化,关中非优生区面积缩减,新发展50万亩果园主要在渭北,全部为优良品种,秦冠等效益差品种被红富士更换,嘎啦等早中熟品种面积扩大。日光温室等保护地蔬菜发展较快,淡季蔬菜供应量和精细菜比重增加,全省日光温室等保护地栽培75万亩。

1998年全省粮食面积6045万亩,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1303.1万吨;蔬菜面积325万亩,产量500万吨。省政府印发《苹果产业化发展规划》,实施苹果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产业化。继续执行高产、优质、高效的技术路线,推动优势作物向优势产区集中。但由于严重干旱,粮食面积、产量波动大,棉花、烟草面积连续五年持续下降。

2000年陕西农业发展思路调整为“稳粮、优果、扩油、增菜、兴牧”,渭北、陕北压缩低产作物面积,扩大果树和设施蔬菜,陕南压缩小麦,增加油菜和马铃薯,关中灌区扩大设施蔬菜,压缩普通粮食,扩大优质专用小麦和饲料用粮。粮、经、菜、果面积比调整为75.6∶6.6∶4.5∶13.1。与1995年相比,蔬菜面积增加一个百分点。粮食面积下降为5732.3万亩,首次跌破6000万亩,较上年减少308万亩。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增加,中高筋小麦430万亩,比上年增加150万亩。棉花面积45.1万亩,跌入低谷。烟草、黄姜、蚕桑等产业初具规模。蔬菜面积343.1万亩,总产556.5万吨,开始重视产品质量,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蔬菜提上日程。反季节菜、精细菜面积扩大,保护地栽培90万亩,泾阳县成为全国蔬菜标准化示范县。同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以苹果为主的果业产业化建设的决定》,提出陕西苹果创世界名牌奋斗目标。2001年粮食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全面放开,当年遇旱粮食面积减少到5276.4万亩,总产979.6万吨,较上年面积减少456万亩,总产减10.3%。(www.xing528.com)

2002年农业部把陕西列为中国优势苹果产业带。全省水果1055.63万亩,总产514.7万吨,其中苹果553.55万亩,产量392.16万吨,占全国总产的20%。渭北优生区新栽苹果26万亩,高接换头22.95万亩,专用加工苹果5.1万亩,早中熟苹果品种增加,时令水果中桃、葡萄、草莓石榴樱桃、杏、李等栽培面积超过150万亩,产量50万吨。粮食面积持续减少为5096万亩,较上年减180万亩。优质专用品种增加,种植优质专用小麦420万亩,高蛋白饲用、甜糯鲜食专用玉米144万亩,优质稻148万亩,优质专用大豆25.8万亩。低芥酸、低硫甙油菜发展到45万亩,占油菜总面积的18%。

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确定对陕西苹果实施原产地保护,农业部确定洛川县为优势区域苹果产业化建设试点县,陕西苹果开启国外推介行程。同年8月省政府印发《陕西省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粮食面积持续调减,跌入4736万亩低谷,产量徘徊下行,高效经济作物面积增加。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21世纪首个“一号文件”《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强调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增收潜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增加农民收入。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渭北绿色果品基地建设的意见》《陕西省粮食直补实施方案》《关于实施小麦良种统供工作的意见》,取消农业特产税,优生区果园面积进一步扩大,新增水果以时令果为主,新增苹果以鲜食早中熟和加工鲜食兼用果为主,柑橘、金钱橘等特优品种迅速增加。全省水果1182.71万亩,比上年增长5.1%。蔬菜面积451.9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50万亩,初步形成关中北部、陕北日光温室蔬菜优势产区,关中西部渭河、千河川道线辣椒优势产区,渭、洛河下游和黄河西岸芦笋优势产区,安塞日光温室菜、太白高山蔬菜等地方特色产业优势明显。棉花面积恢复到120万亩,总产8.22万吨;推广低芥酸、低硫甙油菜150万亩,占油菜种植面积的一半。茶园面积进入增加期,总面积84.5万亩,产量1.02万吨。这一时期的技术路线是高投入高产出。

2005年全省粮食面积5179.95万亩,比上年增加2.7%。秋粮面积增大,秋夏粮面积比由上年的56∶44调整为61∶39;优质专用小麦570万亩,占小麦面积的31.5%。粮、经、菜、果面积比为69.7∶7.0∶6.7∶16.5,与2000年相比,粮食面积下降6个百分点,蔬菜、水果面积各增加2个百分点。陕西苹果加入欧瑞金组织,成为国际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推广大改型、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4项技术,继续向生态优势区集中,27个苹果基地县面积占比由63%提高到77%,优生区面积占全省的81.8%,良种化率达到90%,早、中、晚熟品种比例调整到5∶15∶80,渭北、陕北建成38.8万亩酥梨基地,黄河沿岸建成166万亩红枣基地;秦岭南北麓建成24万亩猕猴桃基地,占全省的85.3%;汉中盆地、秦巴山地建成27万亩柑橘基地,渭北南沿建成19万亩红提葡萄基地,形成一批水果、蔬菜、药材、茶叶专业村、专业乡。

2006年蔬菜总面积534.6万亩,瓜类面积进入增长期,接近90万亩。水果面积1290.7万亩,总产882万吨。粮食面积5179.05万亩,总产1150.9万吨。2007年省政府印发《陕西省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规划》,推进专业村建设,水果面积集中发展到1327.4万亩,认证300万亩绿色果品基地。水果总产940.2万吨,其中苹果727.3万亩,产量701.6万吨,约占全国总产的三分之一、世界总产的九分之一。全省粮食面积5210.5万亩,总产1194.4万吨,较上年增加31.5万亩。棉花面积127.2万亩,较上年增加1.1万亩,总产9万吨,较上年增加0.3万吨。蔬菜面积553万亩,其中设施蔬菜进入快速增长期,面积130万亩。全省茶园96万亩,采摘园面积48万亩,产茶1.4万吨,产值8亿余元。花卉苗木以观赏苗木、盆栽植物鲜切花草坪、种苗、种球、种子及被子植物为主,面积达13.5万亩,销售额14.9亿元,涌现出宝鸡百合、渭南干花等全国畅销产品,形成周至、杨凌绿化苗木,长安盆花、太白球根鲜切花,汉中、安康盆景及观叶植物等花卉基地。

2008年棉花生产继续向优势产区集中,播种面积127.7万亩,总产10.1万吨。油料面积415.7万亩,其中油菜267.5万亩,低芥酸、低硫甙油菜占90%以上。蔬菜面积持续增加到578.4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38万亩,超过10万亩的大县20个,产值过亿元的县33个。茶园面积达到101万亩,产茶1.6万吨,产值8亿元。食用菌袋料栽培发展迅速,产量50万吨,产值28亿元。花卉苗木面积增加到26万亩,销售额逾11亿元。全省水果1426万亩,总产1067.7万吨;粮食面积4852万亩,扶风县万亩小麦示范区亩产超过千斤。

2009年省政府印发《陕西省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纲要》,建设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粮食单产提高工程、果业提质增效工程等;提出“粮食要安全,玉米挑重担”,压缩小麦、小杂粮等低产作物面积,扩大玉米、马铃薯面积,玉米面积超过小麦成为第一大粮食作物。蔬菜面积643.1万亩,总产1257.6万吨,陕北以精细菜、反季菜为主,关中以四季菜、变季瓜果为主,陕南以早春菜、秋延菜、野生菜、高山菜、食用菌为主。茶园117万亩,产量冲上2万吨,产值12亿元。苹果实施“北扩”(向延安以北、榆林以南地区扩展)“西进”(加快宝鸡地区发展)战略,面积847.4万亩,产量805.2万吨,首次超过山东省跃居全国第一,实现苹果面积、产量、品质均全国第一目标。这一时期技术路线是注重资源节约,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推广“一体化”栽培等技术。

2010年粮食面积占比继续下降,比2005年下降7个百分点,蔬菜增加2个百分点,果园增加五个百分点,粮、经、菜、果面积比为62.7∶6.9∶8.8∶21.5。粮食生产按照“稳面积、提单产、调结构、保总产”思路,提升综合生产能力。渭北地区压小麦扩玉米,陕南推进压小麦扩马铃薯间套玉米,陕北推进压低产杂粮扩高产马铃薯和春玉米。实施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按照“抓设施、上规模、提档次、保供给”工作思路,新建设施蔬菜27.4万亩。果业实施提质增效工程,推广果畜结合、果园标准化创建。2011年设施蔬菜面积增加到215万亩,洋县红米、宝鸡辣椒、潼关酱笋,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世界园艺博览会在西安举办,进一步推进花卉产业发展。

2012年省发展改革委印发《陕西省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纲要》,蔬菜面积增加到715.6万亩,其中设施蔬菜245万亩,建成25个5万亩以上城市周边供给区,40个2万~5万亩基地县自给区,多点食用菌时令瓜果特色区,百亩以上集中连片基地占55%。果业抓标准园创建、果品贮藏百库建设,水果面积达1732.1万亩,产量1437.7万吨。

2013年建设关中灌区粮食主产区、陕南品种调剂区、渭北陕北增产潜力区,粮食总面积4657.7万亩,总产恢复到1215.8万吨。蔬菜面积730万亩,其中设施面积265万亩,产值240亿元。食用菌鲜品总产82.5万吨,产值53.5亿元,香菇、黑木耳占总产的70%。茶产业快速发展,茶园162万亩,干毛茶产量4.3万吨,产值55.9亿元,发展势头强劲。西乡骆家坝金家岭茶园、棋盘梁茶园、牛背梁茶园等上千亩茶园及产品通过欧盟有机食品认证、美国和日本有机农业认证。花卉产业高档智能温室增长快,宿根花卉、观赏苗木面积增加,花卉苗木基地45万亩、产值35亿元。陕南形成200万亩无公害中药材基地,关中渭北形成240万亩药食两用中药材生产带,陕北形成40万亩中药材生产区。农业部扶持的花椒示范点在凤县白石铺村建成,启动国家级眉县猕猴桃批发市场建设,白水苹果代表陕西果品首次出口到智利、蒲城酥梨代表陕西果品首次出口美国。

2014年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全省茶产业发展的意见》,重点建设无性系种苗基地和优质高产茶园,全省茶园面积192.4万亩,产值220亿元,突破单一发展绿茶,促进黑茶红茶白茶均放量生产。省物价局确定放开种子、桑蚕茧等商品价格,蚕种、桑蚕茧由企业自主定价,不再制定政府指导价。全省桑园面积稳定在120万亩,其中养蚕用叶桑园60万亩。设施蔬菜面积达到285万亩,食用菌鲜品总产92.2万吨,产值65.3亿元,珍稀野生食用菌受到重视,天麻猪苓灵芝等药用菌类备受追捧成为新的发展点。这一时期技术路线是标准化,农产品安全认证种类多、规模增加;粮食产业面积、产量较稳定,设施规模扩大较快,果业成为陕西种植业亮点。

2015年种植业产值中粮食作物占18.1%、经济作物占10.2%、园艺作物占36%、水果占35.7%。按面积分析粮食仍是种植面积最大作物,但面积占比由1985年的83.7%下降为59.7%;经济作物面积占比相对稳定,在7%左右;果园面积占比由1985年的3.5%增加为24.2%,种植面积仅次于粮食;蔬菜由1985年的2.9%增加到9.8%。全省粮食作物面积4610.3万亩,总产1233.8万吨,其中夏粮1837万亩、总产491.7万吨;秋粮2773.3万亩、总产742.1万吨。与1985年相比,面积减少1338.1万亩,总产增加281万吨,其中夏粮面积减少1055.3万亩,总产增加32.5万吨;秋粮面积减少282.8万亩,产量增加249.6万吨。粮食生产扶持项目向6个转型升级示范县、20个高产高效创建县、30个主产县、20个旱作农业高产县倾斜,向小麦、水稻、马铃薯等主要口粮作物倾斜,向新型经营主体延伸。蔬菜生产稳定发展,面积755万亩,比1985年增加572.7万亩,产值510亿元,设施蔬菜面积300万亩。水果面积1865万亩、产量1630万吨,面积是1985年的43倍;其中苹果面积1022.70万亩、产量988.01万吨,猕猴桃面积93万亩、产量120.59万吨。同年省政府决定扶持陕北发展300万亩山地苹果,改造乔化、发展矮化、优化布局,实现质量效益同步提升。茶产业按照以销带产思路,全省茶园215.9万亩,产量8.5万吨,产值113.7亿元。陕西成为中国西部特色产业强省。

农业结构布局调整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体制改革衔接不到位、市场组织没有形成体系,市场预测和供求信息反应迟钝,生产者一般按照当年市场价格确定下年种植作物,难以摆脱盲目性,不时出现“卖粮难”“菜难销”类似问题;还有农产品流通市场调节机制不完善,调控手段缺乏、效率低下,导致农产品收购价格波动大,市场上降价幅度小、涨价幅度大,陷入销区市民意见大、产区农民未受益的“怪圈”,困惑着种植业结构布局调整健康发展。

1986~2015年主要农作物种类结构布局及产量情况见表3-1-1。

表3-1-1 陕西省1986~2015年种植业面积结构及产量表 单位:万亩、万吨

续表

注:表中面积含复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