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妇女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机会及女子教育的发展

上海妇女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机会及女子教育的发展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之前,上海妇女目不识丁者十占八九,封建社会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之理念,妇女缠足禁锢在家无缘上学。女校开张,使上海妇女有机会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清末,梁启超、秋瑾等人鉴于外国教会女校不断扩展以及女子教育对争取女权和强国强民之重要性,提出必须大力发展女子教育的主张。清末民初,中国人在沪开设的女校还有成东、崇德、养性、坤范等。

上海妇女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机会及女子教育的发展

或问,如今的女校究竟有何存在的必要?我很茫然。一种历史现象,当它的历史使命完成之后,应该说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女校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当然应当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沉淀下来。但现在的情况好像有点令人失去方向。

女校是对男女不平等现状的反拨。不要说中国,欧美发达国家女权运动那么发达,女校照办不误,难道社会真的那么不平衡?恐怕未必。

有一种可能,是我们出于对历史的尊重,沿其旧制,既无不可,又无伤大雅。还有一种可能,是出于对相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而所谓的“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功能在退化或转化,似乎在“保护”某种形式,甚至是一种固有的观念。

女校的出现,本质上是开放意识作用的结果,然而在实践中,又不可避免地掺入了一些和人的原意不太合拍的因素。比如对于女生在社交方面的限制,以及在前途和择业方面的设计,都有可议之处……

但不管怎样,女校对于社会所作的贡献,有目共睹,中西女中贡献了宋庆龄、北京女师大贡献了许广平、贝满女中贡献了冰心、北京女师贡献了庐隐、圣玛利亚女中贡献了张爱玲、苏州女师贡献了吴健雄金陵女子大学贡献了吴贻芳、上海平民女学贡献了丁玲……至于著名的金陵女大的办学成果,决不在一般大学之下,它先后为社会培养了999名毕业生,被誉为送给社会的“999朵玫瑰”;美国的威尔斯利女子大学走出中国的宋美龄和美国的希拉里、奥尔布莱特等风云人物,更是不可小觑。

“存在即是合理”是一句很有歧义的话,但不可否认,女校在上海的命运,历一百多年而不亡,现在(如市三女中)还很热门,说明它还有值得人们信赖和期待的地方,不管是出于安全、伦理或教学方面的考虑。

关键词:老上海的女校(www.xing528.com)

相关背景:1850年4月的一天(清道光三十年),上海南市道教白云观隔壁,今西林后路102号,由美国基督教会开办在上海最早的女子学校裨文女塾(裨文女中)宣告成立。

在这之前,上海妇女目不识丁者十占八九,封建社会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之理念,妇女缠足禁锢在家无缘上学。女校开张,使上海妇女有机会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旧时申城外国教会办的女校,当以“中西”“晏摩氏”“圣玛利亚”最有名气。

现在市三女中前身,是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创建于1892年的中西女塾(中西女中),当年建于今西藏中路沐恩堂东侧。1916年教会将校舍出售给扬子公司建造扬子饭店,得款后在沪西忆定盘路(今江苏路155号)购地另造分校,1930年改为中西女中。1952年6月,圣玛利亚女中并入后,改名为上海第三女子中学

早期沪城此类女校还有清心女中、惠中女校、文纪女塾、徐汇女中、启明女中等18所,大多创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以前。

清末,梁启超秋瑾等人鉴于外国教会女校不断扩展以及女子教育对争取女权和强国强民之重要性,提出必须大力发展女子教育的主张。于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维新人士经元善创办的经正女学在上海城南桂墅里(今江南造船厂附近)成立,学生数十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蔡元培等人创办爱国女学、吴怀久创立务本女中之后,启秀女中和民立女中相继开办招生,这是国人在沪上早期创办并在当时影响很大的5所女校。1912年,民族资本家凌铭之创办南洋女子师范学校。清末民初,中国人在沪开设的女校还有成东、崇德、养性、坤范等。此外,为纪念秋瑾而创办的竞雄(秋瑾号)女校,以及上海市立女子师范、博文女校、上海平民女学等,都是办学比较有特色的女校。

“五四”时期,要求大学开放女禁之呼声日益高涨,在当时一般大学仍拒收女子情况下,上海十几所女子高校如上海女子美专、两江女子体专、上海女子商科学校等应运而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