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学校及学历等次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论中

古代学校及学历等次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论中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代官方教育包括国学和乡学,国学和乡学有相应的级别等次。太学属于大学性质,学和校属于中学性质,庠和序类似于小学性质。到了晋武帝,在太学之上另立国子学,专以教养五品以上的子弟。北朝学校较南朝学校发达,道武帝在首都平城建立太学,太武帝在城东建立太学,献文帝时规定州郡学校制度,每郡设乡学一所,遍开乡学。

古代学校及学历等次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论中

古代官方教育包括国学和乡学,国学和乡学有相应的级别等次。三代到西周时期,两汉到魏晋时期,隋唐明清时期,这三个时段差异最为明显。

(一)先秦时期

孟子》:“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篇》宋儒朱子认为孟子的“校、序、庠”皆是乡学,乡学就是小学;而“学” 谓之国学,国学就是大学。乡学三代的名称不同,国学的名称三代相同。但是陈青之先生在《中国教育史》中说:“虞、夏、商三代只有王畿或诸侯都市的国学,未见有什么乡村之学;即或有之,也太荒渺。”到了西周,国学与乡学,大学与小学,一一备设。此时的教育分为三级,两个阶段:第一级为幼稚教育,第二级为小学教育,第三级为大学教育,其中第一级施行于学校以外,严格来说就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教育为第一段,初等教育;大学教育为第二段,高等教育。升格考试分三步。第一步,由乡大夫初试,取中了的录入乡学肄业,称秀士;到相当期限,经过复试,取中了的由乡大夫造册报告给司徒,称选士。第二步,由司徒初试选士,取中了升入大学肄业,称作俊士;到相当期限,完成了大学的学科,经过复试,取中了的称作造士,是将来候补的官吏。第三步,由教官大乐正报告给天子,经过选拔,发交司马量才录用,此时称作进士。

(二)两汉到魏晋时期

两汉时期,汉平帝元初三年,制定了中央和地方学制,学校分为五级:中央只有太学,为第五级;地方包括学、校、庠、序四级,学为第四级,校为第三级,庠为第二级,序为第一级;由郡国县邑举办的称学和校,由乡聚举办的称庠和序。太学属于大学性质,学和校属于中学性质,庠和序类似于小学性质。他们并没有中小学正式的名称,等级并不明显。学、校、庠、序四级,相互之间没有直接的关联,不统属于中央太学,但是从学和校毕业的学生才有资格升入中央太学求学,这些都属于直系的学校。还有另外的两种旁系:一是宫邸学,是政府专门为皇室及贵胄子弟创办的,二是鸿都门学,是由帝王一两人的意旨临时举办的。

到了武帝,在太学之上另立国子学,专以教养五品以上的子弟。南朝学校之不振兴,与魏晋同一情形,只有两个时代:一个是宋元帝元嘉的时候,一个是梁武帝天监的时候。在元嘉时,京师开办了四个大学:“玄学”“史学”“文学”“儒学”。在天监时,在中央地方建立国学以外,开设五馆,学生只问程度,不限资格,果具才能,虽寒门子弟皆有入馆求学的机会。北朝学校较南朝学校发达,道武帝在首都平城建立太学,太武帝在城东建立太学,献文帝时规定州郡学校制度,每郡设乡学一所,遍开乡学。孝文帝时,在洛阳设立国子太学以外,还在四门设立四门小学,但是到了孝昌以后,北魏领土东西分裂,四方学校残毁殆尽。(www.xing528.com)

(三)隋唐到明清时期

自隋唐到清代时期,科举制度历经1300多年的发展历史。隋炀帝创立科举制,到明清时期尤为完备。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共分为三个步骤:乡试、会试、殿试(殿试由唐代武则天首创,宋太祖时成为定例)。从童生到状元,先参加乡试,再参加会试,最后参加殿试。童生,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

1.乡试,(大比)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参考者为秀才,考中的为举人,可称老爷。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二至十名称亚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2.会试,在乡试的基础上进行,时间是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地点在京城礼部官衙,举人才有资格参加,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3.殿试,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贡士才有参考资格,合格的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第一甲只有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