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兵役制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古代兵役制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论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夏朝时期,所有成年部族族众均有承担兵役的义务和权利。上下同欲,举族一致,是这一时期兵役制度的基本特点。其中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改变了此前的贵族兵役制度,在兵役制度上形成了全民义务兵役制。秦朝时期,17-60岁的男子均要服兵役,继续推行秦国时期的兵役制度。汉初在全国实施劳役和兵役合一的征兵制,即徭役。东汉后期,由于军阀割据,坞堡林立,大批农民成为依附于军阀豪强的部曲,全国征兵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中国古代兵役制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论

夏朝时期,所有成年部族族众均有承担兵役的义务和权利。部族贵族在战争中带领本族成员参加战斗,战利品属于氏族社会全体共有。上下同欲,举族一致,是这一时期兵役制度的基本特点。

商代的军队主要由贵族阶层组成,将帅士兵多由贵族充任,只有军事后勤劳役工作交由强迫征发的奴隶。这一时期军队的本质就是王室军队的贵族武装。贵族成员的兵役义务是维护贵族的统治,兵役权利是维护在兵役特权的保护下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奴隶的兵役义务是强迫性的,也没有兵役权利。商末周武王伐纣时,在牧野之战中,商纣王的贵族军队大多在外征讨,只能临时强征奴隶七十万抵抗周军,结果是因奴隶军缺乏必要的军事训练,在战场上一触即溃,甚至“皆倒兵以战”。

西周时期,王国与诸侯国之师都以族军为主体。与夏商时期一样,“族”是氏族社会军旅组织的遗迹,族军参与战争,其征伐和保卫是部族所承担的固定职事,这些部族军战时作战,平时务农,并不脱离农业生产。此时的兵役范围有明显的限制,并不具有广泛性,其突出特点就是“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国人”即周族的族众,居住在城市里或近郊,“野人”即殷商遗民、工商业者和奴隶,他们没有服兵役的权利和义务。国人和野人,作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在兵役权上有着明显的体现。

战国时期,随着兼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扩充兵源,各国都纷纷展开兵役改革。其中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改变了此前的贵族兵役制度,在兵役制度上形成了全民义务兵役制。随着郡县制的推广,秦国的户籍制度逐步完善,政府能够掌握各家各户的基本信息,为普遍征兵制提供了依据。此外,此时的奴隶也需要服兵役,如获得军功可升为庶民。秦朝时期,17-60岁的男子均要服兵役,继续推行秦国时期的兵役制度。

汉初在全国实施劳役和兵役合一的征兵制,即徭役。根据规定,老百姓服徭役还要实行正卒更番制度:23-56岁的男子都要服三年兵役,先是在本郡当一年的“车骑材官卒”,称“正卒”,即郡国兵;期满后返回家乡务农,作为国家的“编户齐民”,成为国家的预备兵;剩下一年兵役,根据需要或在边防军服役一年(“戍卒”),或在京城警备部队服役(“卫卒”)。汉武帝时期,因北方战事频仍,政府增加募兵、选募和谪兵等新的征兵方式。其中募兵制西汉后期以后成为重要的士兵来源。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废止了正卒更番制度和郡国的常备兵,征兵制逐渐被放弃,兵源大多通过募兵招募。东汉募兵制主要是通过财物或者免除赋税的利益来招募农民、商贾和少数民族。

东汉后期,由于军阀割据,坞堡林立,大批农民成为依附于军阀豪强的部曲,全国征兵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为了保持固定的兵源,汉末曹操开始实行“士家制”,把士兵及其家属固定为“士家”,与民户分籍登记,由专门机构管理。士家制人身依附性较强。男丁终身为兵,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不准更改;士家身份低于平民,婚配只能限于士家内部;士逃亡,家属要受严酷的惩罚。西晋时期,继续实行士家制,并加以完善,称“世兵制”,凡军户之家有17岁以上男丁者,“二丁三丁取一人,四丁取二人,六丁以上取三人”,有时年龄不足17岁,也会被强制入伍。东晋时期,军户兵役劳役负担沉重,世兵大量逃亡,加之私兵部曲对军户的分割,世兵制逐渐衰弱,南朝时期的兵源则主要来自募兵。北魏时期的兵役制度也是世兵制,其军户的主要来源是鲜卑部族兵,社会地位较高。但是随着北魏社会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降兵、逃兵甚至罪犯及其家属也被强制编入军户,军户的社会地位日趋下降。

西魏时期,政府为了赢得与东魏作战的胜利,宇文泰一方面不断收编关陇汉人豪族的乡兵部曲,一方面又创立了府兵制。北周时,大规模向汉族老百姓征兵。北周时期的兵籍制度实施军民异籍,老百姓家中一人征兵入伍,全家就编入军籍,不再归州县管辖。隋朝时期的府兵制是兵农合一的,府兵战时从军打仗,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平时在田地耕种务农,农隙训练。唐初继承隋朝府兵兵役制度,至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为盛唐的强盛奠定了军事基础。武周时期,随着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府兵土地的买卖禁令也遭到破坏,府兵无力承担沉重的兵役,大量逃亡。唐玄宗天宝年间宣布废止府兵制,改用募兵制。

宋朝时期,国家主要实行募兵制,招募对象多为灾荒饥民,并实行灾年招募饥民为兵的养兵制度。此外,宋朝还鼓励营伍子弟接替父兄当兵,并将罪犯充军定为常制。新兵入伍,即在脸部或手臂刺字,以标明军号,故招募又称“招刺”,一经应募,一般需60岁退役,其家属可随住军营。宋代大规模募兵养兵,常备军兵额超过之前历代,仁宗时期达到125万之多,养兵之费占宋朝政府财政开支的八九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宋中叶王安石提出了兵役改革,在全国推行民兵制。王安石的民兵制是和保甲法一起推行的。保甲之法,以十家为一保,设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设大保长。五百家为一都保,设都保正副。家有两丁的,以其一为保丁。教以武艺,籍为民兵。民兵制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而被废止,推行的时间并不长。

元朝时期,军队按十进制编制分为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牌子四级,分由万户、千户、百户、牌子头统领。元朝军户户籍世代相袭,不准脱籍。元朝国家常备军主要由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和新附军四部分组成。前三种军户设立“奥鲁”进行管理,负责军户的征兵工作,并要向军户征发其服役亲属所需的钱物。蒙古军、探马赤军的家属多随军迁徙,其“奥鲁”隶属于服役军人所在的万户府、千户所之下;汉军出征,家属在乡里留守,其“奥鲁”由所在州县管民官兼领。蒙古军、探马赤军和汉军军户,占地四顷以内的就可以免交地税,还可以免除科差杂役。新附军大多不设置“奥鲁”,其军户直接由所在地区管民官与本军协同治理,也没有免税特权。

明朝建立后在全国建立卫所,控扼要害。明朝实施军民严格分籍的制度。卫所的家庭全归入军籍,称军户,归都督府管辖,不受地方行政官吏管束,其权利是可以免除家中一成年男子的差徭,其身份和经济地位都与民户不同。明朝的军队征兵固定由军户承担,父死子继,世代为兵,住在指定卫所并随军屯戍。军户的划定依据是垛集更代法。垛集即强征民户为兵,以三户为单位,其中的一户称正户,负责参军入伍,其余为贴户,如果正户参军的人战死,贴户再出丁补足。永乐年间,朱棣重定垛集更代法,由正户与贴户的壮丁轮流参军入伍,贴户家如只有一男丁,则可免兵役。明中期以后,军屯和商屯废弛,卫军大批逃亡,卫所制逐渐瓦解。1449年“土木之变”以后,明朝兵源告急,政府开始大规模推行募兵制,募兵逐渐成为军队主力,如抗倭名将戚继光之“戚家军”,俞大猷之“俞家军”等。(www.xing528.com)

清朝常备军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兵。满洲社会实行八旗制度,兵民合一,全民皆兵,世代相袭,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入关以后,清朝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开始差额征兵,具体是在16岁以上的八旗男性子弟中挑选,“三丁抽一”。剩下的男丁和未成年的男性为预备兵。绿营兵得名是因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绿营兵是参照明朝卫所制度改编和新招的汉兵,其兵籍皆注于册,由兵部管理,征兵依明朝制度世代相袭。

思政实践

国家公务员考试,全称叫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招录公务员考试,因此也简称为“国考”。国考是从1994年开始实施招考的,当时只提供了490个招录名额,报名人数不多。随着国考招录人数增多,报名人数也相应增多,从2009年开始至今,报名人数一直保持在百万人以上。2021年国考招录25726人,13172个职位,而报名过审人数则达到了157.6万人,仅次于2018年。

“国考热”已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竞争愈加激烈。

2021年度“国考”招录呈现出向重点人群倾斜的特点,招录的2.57万人中有近1.5万是用于招录应届毕业生;招录也向一些重点地区倾斜,有8300多个计划是向西部或偏远地区县级以下的基层倾斜。此外,2021年度的“国考”招录中一些岗位对应届生报名资格放宽了限制。以前很多岗位要求具备两年及以上工作经历的考生报考,而2021年度招录则是把择业期限放宽至两年。另外,“国考”还进行了差异化的设置,如一些岗位仅限应届生、仅限本科生、仅限硕士或限工作年限等,设置更加人性化。

请你结合材料和时事热点,从中国官吏选拔的传统文化角度,谈谈你对“国考热” 的看法。鉴于“国考”政策向应届毕业生倾斜的趋势,作为大学生,你会报名参加“国考”吗?

【注释】

[1](宋)范浚.香溪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8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