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汉时期中国人衣饰的社会等级功能及发展特点

秦汉时期中国人衣饰的社会等级功能及发展特点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秦人所穿的衣服也改变了颜色,以黑色为主。在这里再一次验证了衣服的社会等级功能。这一时期中国人的衣饰样式的发展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继承了汉代服饰肥大的基本特征并将其进一步发展,第二是形式变化幅度大。在北魏孝文帝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改革运动中,孝文帝对衣饰制度的改革颇为重视。当然,这一时期少数民族的衣饰文化对汉人衣饰文化的影响也不小。

秦汉时期中国人衣饰的社会等级功能及发展特点

山顶洞人留下的骨针说明大约在公元前1万年左右,我们的先民就已经穿上了缝制的衣服,只不过是用兽皮做的。

考古工作者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了陶盘和黏贴在陶器上的麻织品的痕迹,还在南方河姆渡文化系统的遗址中直接发现了麻织品,说明在距今6000年左右时,人们已经穿上了用麻织成的衣服,只是衣服的形状我们无法看到了。

大概在公元前4700年左右,我们开始有了丝织品。考古工作者在良渚文化的遗址中发现了最早的家蚕丝织品残片。残片是平纹组织,经纬的平均宽度是167毫米,都是由20多根蚕丝合并成一条根丝织成的。

商代的人们制作的陶俑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民众和贵族穿着的一般样式,反映出华夏族上衣、下裳、束发左衽的服饰特点已经基本形成。同时,人们还在上下装上印上一些如意吉祥的图案,力求显示典雅和华贵的风格,说明衣服的作用在那个时候就不仅仅是满足于防寒遮羞,还有美化个性的作用。

根据文献和出土的文物分析,周代已经有了完整的冠服制度。自上而下,是首服(帽子)、上衣、下裳和鞋子。首服又分为冕、弁、冠、巾和帻等多种样式,以适合不同等级的人佩戴,比如冕、弁是王公贵族的首服,而冠则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佩戴的,一般人则戴巾或帻。戴冕、冠的人都要穿冕服。冕服分为上衣、下裳。上衣的形状是左衽,往往绘制有很多图案,比如日月星辰等,下裳则如现在的长裙,在两侧重叠相连。裳的上面往往还要扎一条带子,叫斜幅,起到护腿护膝的作用。周代还出现了上下衣裳连在一起的“深衣”,样式像现代的连衣裙,并且在腰间常常束有宽宽的绅带,中间还要系上样式各异的“韨”。

周代尤其是西周,是一个具有严格等级制度的社会,《左传·昭公七年》讲:天有十二,人有十等,所以下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不同的社会等级穿不同的衣服,反言之,从人们的穿戴上就可以辨别出其社会等级。衣服在这里超出了它的一般功能,成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工具。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秦人所穿的衣服也改变了颜色,以黑色为主。因为根据五行说,秦人属水,水主黑,秦人尚黑,连衣服也多做成黑色的。因为劳动者所戴的头巾也是黑的,故当时一般的劳动群众被称为“黔首”,意即戴黑头巾的人。在这里再一次验证了衣服的社会等级功能。

纵观古代衣饰发展变化过程,汉代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汉代一方面强化了服饰的等级标志功能,一方面在形式上继承了周代“深衣”样式,以其“宽大袍服”奠定了唐宋乃至以后中国古代服饰的基本形状。本来西汉时期一般平民头戴巾帻,官员戴冠,王莽时,据说因为他是秃头,就先带帻,帻上加冠。冠的样式也有不同,冠的前面分梁,按梁的多少来表明戴者身份的区别。衣服是深衣,上下一体,有较深的开胸,长得可以到脚面,衣服的颜色很低调,一般就是灰白色,上边的图案或装饰品很少。这种衣饰风格的形成可能与西汉初年统治者确定的治国思想有关。刘邦做皇帝的时候就倡导节俭。萧何把皇宫建的大了点,刘邦要治他的死罪,后来虽没治死罪,还是被关了三个月。文帝夫人要母仪天下,竟把深衣做成了衣不蔽膝的“迷你裙”,以示节约。不管怎么说,西汉王朝毕竟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大帝国,虽然低调,但是款式确实宽大随意,袖口宽阔,下端成喇叭形,很显大度。为了进一步表明自己的身份,汉代的官员们在腰上再系上一条绶带,以绶带的颜色和织法不同来分辨官级的高低。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人的衣饰样式的变化十分活跃,这主要是源于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所带来的影响。民族融合的走向是中原周边少数民族不断地内迁,多种文化互相交融,服饰文化自然也不例外。这一时期中国人的衣饰样式的发展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继承了汉代服饰肥大的基本特征并将其进一步发展,第二是形式变化幅度大。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门阀政治制度下,门阀贵族世代把持政权,他们可以“不学无术,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因为大权在握,所以不仅衣食无忧,而且是想尽办法吃得开怀、穿得潇洒。魏晋男性贵族继承了汉代宽衣博带的风格,而且喜欢戴高帽、穿木屐,脸上涂脂抹粉,不系衣扣,随风飘摇,以显示其自由潇洒的风范,所谓“出则车舆,入则扶持”、“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传说王羲之之子王徽之在军队里做的是负责养马的军曹,至于自己管理了多少匹马并不知道,但衣饰打扮却很用心,“蓬首散带,不综府事”,完全是一副“仙人”的形象。

受中原地区精神文明的影响,中原地区汉人的衣饰习惯也多被周边少数民族所效仿。在北魏孝文帝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改革运动中,孝文帝对衣饰制度的改革颇为重视。孝文帝规定“禁胡服,一从正音”,不仅要求鲜卑族说汉语,而且要穿汉服,尤其是在职的官员必须穿汉服才能上朝,体现了孝文帝等已经被“汉化”的大多数鲜卑族人的衣饰美学倾向。

当然,这一时期少数民族的衣饰文化对汉人衣饰文化的影响也不小。由于骑马拉弓射箭的需要,少数游牧民族的上衣一般都做成了圆领小口、窄袖紧袖口,便于拉弓射箭;而下衣则是开衩式的,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裤式,便于骑马。汉族多数民众不骑马,更多的是因为胡服上衣的简洁明了,穿着行动方便而被广泛采纳,并逐步形成了唐宋时代人们喜欢穿着的圆领长袍。而开裆裤则主要流行于下层劳动者中间,主要是因为劳动时行动方便。

从这里,不难发现,中国古代的衣饰除了我们讲到的具有鲜明的等级标志功能外,还有一个是随时代潮流而发展变化的特点,它说明衣饰的样式同时又是一个时代下人们某种文化心理的反映。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尤其在它的前、中期,社会安定、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裕,时人可以有条件和精力来尽情地打扮自己,而且唐朝的政治比较宽松,政治文化禁忌较少,思想比较自由,这就给予了人们很大的衣饰文化的发展空间。唐朝服饰文化上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其特征可以用“艳丽堂皇”来形容。

唐朝男性衣饰分为礼服和常服。礼服又叫做冠服,制作讲究。分皇帝用冠服和官员用冠服。皇帝用冠服又分为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等14种,分别用于登基、出行、祭社、祭祖等不同场合;群臣用冠服又分为衮冕、冕等,分别在祭礼、朝会、办公、出征不同场合下使用。这些衣饰的基本格式为紧袖圆领的袍衫,显得十分精神大方,艳丽华贵,符合唐朝经济发达、政治修明、人们精神焕发的时代风貌。在平时,自天子群臣至一般百姓都穿常服。唐朝的常服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上襆、中袍、下靴。常服的样式大同小异,但是颜色图案不一样,主要用以区别等级身份。唐太宗时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用紫色,四品、五品用绯色,六品、七品用青色,一般百姓用灰色或白色,士兵则用红色,而黄色则为皇帝专用。男性衣饰的等级特征表现特别明显。

不管哪个时代,还是哪个民族,最喜欢表达服饰风格的是女性。唐朝女性把唐代服饰的基本风格表达得淋漓尽致。唐代女性的服饰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衫(短襦)、披肩和裙子。衫为小领短袖,披肩则大小不一,裙子长能曳地,特别能显示出庄重、高雅的女性风韵。尤其是在面部,唐代的妇女下了十足的功夫进行打扮,比如额上要涂“额黄”,眉间要贴“花钿”,鬓畔要画“斜红”,两颊要点“妆靥”,眉要“黛眉”,口要“朱唇”。这反映出了唐代社会经济繁荣,天下太平,人们心情舒畅,思想开放的时代特征,也反映了人们努力想尽情美化生活的快乐心态。(www.xing528.com)

宋代的服饰风格基本沿袭唐代,但变化也很大,这些变化主要与宋代统治者倡导理学,宣传“存天理、去人欲”,扼杀人性有关。宋代的衣饰从男到女都变得特别拘谨,而且色调暗淡,同时,服饰上的等级制度更加严格。《东京梦华录》里讲“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

一般官服颜色比较单一,图案简单,显得严肃而且格调低下,只是在官帽上较为讲究。宋代官员所戴的帽子叫“襆头帽子”,内衬木骨,外罩漆纱,不用绳系,可随意戴。身份不同,襆头的样式也不同,高官戴展脚襆头,公差和仆役戴无脚襆头,一般士大夫只能戴方顶重檐桶形帽(亦称东坡巾)。

宋代女性服饰变化较大,她们没有了华丽的长披,上身多为小袖对襟上衣,上衣长至膝盖。下裙比唐代的裙子短了不少,接近脚面而已,给人一种朴素简洁又略带沉闷压抑的感觉。这种服饰风格同样是理学控制了广大妇女思想意识的结果。理学宣传“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宋代女性背负理学沉重的精神包袱,没有人可以在穿戴上敢于张扬自己的个性,这与唐代女性的服饰风格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元代服饰文化受汉族服饰文化的影响较小,变化也较小。大多数蒙古人并非像多数鲜卑人一样进入中原地区由原来的游牧生活变成了农耕生活,鲜卑族人改易汉服不会给他们的生活和劳动带来不便。大多数蒙古人则不同,他们依然保持了自己的游牧生活。男性头戴帽笠,身着便于防寒又易于狩猎的“质孙衣”(上下衣连体,但前有开怀),或披比肩,或披前无衣襟、也无领袖,便于骑马的比甲(类似斗篷),脚穿可在草地泥泞之地跋涉的高筒靴。女子所穿“质孙衣”的形制与男士所穿基本相同,只是女性为左衽,即大襟左掩,而男士的则是右衽,即大襟右掩。汉族服饰文化对蒙古人服饰文化有影响的地方主要在已经进入中原地区的蒙古人群中,其中有许多蒙古人改易汉服,只是两种不同风格的民族服饰混搭。比如蒙古族贵族妇女,喜欢穿长袍,袍子宽大而长,长至拖地,需要女奴帮提,比之唐代妇女的裙子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她们首服所戴“顾姑冠”则纯粹是蒙古族特有的装饰。冠体高耸,冠顶缀有彩帛、串珠等,足有半米多高。元朝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政府也效仿唐宋制订了严格的服饰制度以强化社会成员尤其是朝中百官的等级差别,并规定朝中官吏在不同场合要穿着不同形制的服装,所以,也有朝服、公服、常服等之分,这些服饰多是照搬宋代。

朱元璋建立明朝,为努力打造一个新的汉族政权的形象,极力清除元政权遗留的政治色彩,包括在服饰制度上,也大刀阔斧地禁胡服和恢复唐宋时期的服饰,并进一步完善官服制度,强化平民衣着禁忌,为大明政权的政治统治服务。明代官服基本承袭了唐宋时期的襆头、圆领袍衫、玉带和皂靴等,明确了明代官服的基本型制。明代的官服最主要的特征是具有鲜明的等级规定。比如朝服中规定官员须戴梁冠,以冠上的梁数明确等级: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七、八品二梁,九、十品一梁。官员平时穿常服,常服上打补子,文官绣禽,武官绣兽,且用不同的禽兽体现不同的等级。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武官一、二品绣狮子,三、四品绣虎豹,五品绣熊,六、七品绣彪,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而且不管是文官服还是武官服,一至四品服色用绯色,五至七品用青色,八、九品则用绿色。

明代贵族妇女穿着豪华,但同样也有严格规定。上自皇后、后妃,下到八、九品命妇,皆有冠服。其基本服饰为衫、袄、披、背子、比甲和裙子等。但上至凤冠、下到裙子,在形制、图案、颜色、纹饰以及点缀上都截然不同,以显示穿着者的丈夫所在品级不同。至于便服,与普通妇女的穿戴大同小异。比如明代女子多着背子,贵族妇女多为合领、对襟、大袖,而普通妇女则多为直领、对襟和小袖。比甲也是明代妇女喜欢穿着的服装,其形制与元代的比甲类似。实际上明代的比甲上承唐代的半臂,下启清代的马甲,只是明代的比甲比半臂或马甲更修长,更能表现出女性的文静典雅的气质风范。女性裙子的样式繁多,分凤尾裙、月华裙、合欢裙、百褶裙等。

明代平民男子的服饰主要有直身、罩甲、网巾、四方平定巾、瓜皮帽等。直身即右衽、阔袖、长至脚面的大袍子,是士子官绅的常服。平民男子则多穿罩甲,戴网巾。罩甲是类似无袖的斗篷,网巾是束发的网罩,将头发罩起来便于劳动。同时,据说网罩还是明代男子成年的标志,又由于网罩能裹住头发,有“万发聚齐”之意,所以又称作“一统河山”,朱元璋曾诏旨天下成年男子皆戴网罩。明代中后期流行的以黑纱制成的高而四角方正的“四方平定巾”和用六片帛拼合而成的“六合一统”瓜皮帽,相传都是朱元璋创造并颁令令儒士、职官以及百姓穿戴,具有浓烈的政治意义。

清朝早期的服饰有着浓重的满族的影子。在满族对关内进行军事征服的同时,伴随着强烈的文化侵略,他们禁止汉人穿汉服,强迫汉人改易满洲服饰,并命令各地民众一律遵照满族的习俗剃发,以示归顺,否则“杀无赦”,叫“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种野蛮的文化征服激起了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由此也招致了清政权的残酷镇压。

清政权在完成了对全国的武力征服,政治形势基本稳定之后,其服饰文化政策也有所缓和。规定:女性、死者、皂隶、小儿、释道、优伶、新娘、新郎等于一般场合可以用明代服饰,而男性、官吏、儒士、娼妓等必须一从满族服饰。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文化自然融合的原因,满族服饰也不断吸取汉族服饰的优秀之处,并逐步形成了清代别具一格的服饰文化。

清代官服由三部分组成:首服为顶戴花翎,完全去除了明朝的乌纱帽;上衣是马褂,去除了明朝的袍衫,但马褂上依然有“补子”,也是文官绣禽,武官绣兽,是对明代“补子”的继承,但是清代的“补子”比明代做得更精致;马褂下边是长至小腿的袍裙,袍裙内外多层,并佩戴朝珠、荷包香囊、圆版等,重叠反复,以示雍容华贵。

清代平民男子的服饰则相对简练。冬天戴暖帽,夏天戴凉帽,上着无“补子”的马褂,下穿袖口呈马蹄形的袍裙,也可披马甲。马甲就是一种无袖上衣,最初为官服的一种,后来渐至民间流行。

清代女性的服饰,贵族和平民之间差距较大。贵族妇女需按照规定着装,贵族妇女均需戴冠。冠的形制多样,用料点缀复杂,制作精美。冠分皇后、皇太后戴的冬朝冠、吉服冠,皇贵妃戴的夏朝冠等。清朝命妇多披霞帔,霞帔类似无袖的上衣,但比一般上衣的下摆多点缀绣穗,上面也绣有不同的禽兽以示其夫品级的补子,下则着旗袍。清代传统旗袍为直筒式长袍,长至脚面,两边开叉,圆领口,卡腰,下摆收敛,领、袖、襟及下摆的边缘均镶袖。清代的形制变化较大,至清中后期,贵族生活日益腐败,所穿旗袍也变得越来越繁复。面料要提花,纹样一般取龙蛇、凤雀、百兽、八宝以及福禄寿禧,色彩艳丽,用以彰显穿着者的社会地位。满洲贵族喜欢穿旗鞋,旗鞋有三四寸的高跟,在鞋底的中间有“花盘底”或“马蹄底”之分。满族女人不缠脚,所以旗鞋大小均与穿着者的脚的大小相协调。在发束上,则一直流行“一字头”,既在头顶后边向左右两边梳出一水平发髻,用一块薄板固定,并将大花插于上,形如汉字的“一”字,故称“一字头”,梳“一字头”的女性尤显端庄、华贵和时尚。

清代汉族女性的着装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明代的服饰风格。她们上着夹领、短袖、左衽、镶边绣彩的小袄,下穿裙子或是裤子。裤子上端肥大,需抿着,裤口则用长布条缠裹,扎住裤口。脚穿弓鞋,弓鞋小巧,专为汉族缠脚女子用。自南北朝兴起女性缠足之风以后,女子自幼缠足,并自己亲自为自己缝制“小鞋”。弓鞋的形制为前尖后圆,短脸绣彩,形制单一,但是颜色绣彩丰富,以皂色与绣花为常见。

服饰有着深刻的文化含义,国家的、民族的、时代的以及等级文化在服饰文化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从人们的穿着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政治制度、经济生活、文化心理以及不同的价值观念。封建社会的服饰,除了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外,还打上了深刻的政治统治和等级制度的烙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