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中国插图艺术史:揭示读图时代对出版界的影响

新中国插图艺术史:揭示读图时代对出版界的影响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插图又出现了繁荣,不过它是以与商业紧密相连的面目出现的,这就是“读图时代”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受“读图时代”控制的出版行为已经成为出版界把“小书”做成“大书”的一条捷径和定型的思路。“读图时代”以及计算机的迅速普及让插图获得新的生机,不过这是从艺术角度来说的。“读图时代”是为加强图片的作用,使图片不再是文

新中国插图艺术史:揭示读图时代对出版界的影响

为扭转文学插图的低迷状况,相关部门也曾采取过一系列措施,如在各种媒体上做宣传,大量出版发行作品,组织群众参观展览,开展讨论,等等。但是由改革开放的大形势所决定,社会条件因素已发生巨大变化,力量被极大削弱的职能部门从“主导”变“指导”,要靠那双“看不见的手”来运作,即便是那些举动也缺乏以往的那种与之相辅的行政措施,所以这种努力的效果甚微。这本就是改革开放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实现的目标,低迷是一个必然的步骤。而随着前卫艺术的汹涌发展,形而上的艺术再次成为学术界关心的中心,插图淡出了学术焦点。“向东看”与“向西看”的转变前文已有论述。从读者角度来说,在商业社会中,一方面是在资本原始积累的初始阶段所引起的激烈竞争使得生存压力空前加大,深沉的文学作品缺少阅读;另一方面,低品质图书的大量出现,低级盗版技术的发展以及因压缩成本采用劣质油墨让阅读成为一件苦差事,影响了读者的阅读热情。不过,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插图又出现了繁荣,不过它是以与商业紧密相连的面目出现的,这就是“读图时代”的出现。

“图片越多越好卖?山东画报出版社1996年开始出版的《老照片》系列受到读者认可和追捧,以图片为主的图书似乎开辟了图书的新形式。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和革新,图书形态也在激流中勇进。随之而来的出版趋势呈现,似乎是书就要配图。出版商们高呼‘读图时代’来了。”[1]1998年,花城出版社从台湾地区引进的原版图书《红风车经典漫画丛书》[2]在内地发行,为推广这个名词,策划人钟洁玲提出了“读图时代”这个词。杨小彦曾经有一本书名为《读图时代》,书中就以图片的形式介绍历史和人物。可以说,由此开始,为出版物加插图已经不再是文学书籍、艺术书籍的专利,而是扩展到了其他领域。它代表了一种新的装帧概念,对于图片的运用采用了新的视角。

不过这个新表现却并不让人欣慰,因为它“叫座”却不“叫好”。之所以不叫好,是因为它的主要表现就是在图书中任意添加大量制作粗糙的插图,“读图时代”成为这种图片泛滥的理由。尽管生产者之间是激烈竞争的,但是,相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又构成了一种垄断——消费者自己不能生产,在图书被印制出来后,他们只能接受这一现状。如果存在不同的层次可以选择,那么消费者可以选择高质量的产品,一旦优质产品极少,或者产品处于等质化的低水平,那么这就形成了相对于消费者的霸权,消费者必须接受这样的产品。相对于插图来说,那就是在以往,读者可以选择含有优质插图的作品版本,而在当前,草率的插图普遍存在于各种版本的书籍里。出版社不能提供优质的插图,读者只能接受这些低质量的插图,消费者至多可以选择不看这些插图。“读图时代”的思维方式通过风行的《老照片》《黑镜头》风暴式地席卷而来。很短时间内,以图片、照片为主题的各种出版物泛滥成灾,成为出版业的一个兴奋点。在某种程度上,受“读图时代”控制的出版行为已经成为出版界把“小书”做成“大书”的一条捷径和定型的思路。图书出版界流行的“版本升级”话题,简言之就是把各种经典文本都做成“插图珍藏本”,要从用纸、封面到插图力求体现精品感、文化色彩和收藏价值。而这些“插图珍藏本”在很短时间内成为人文社科图书的佼佼者,销售业绩骄人。此外,这些书的价格都很高昂,特别是成套、成系列的图书,动辄几百、上千、近万,而在销售的时候则可能打数折乃至一折。这时,图书变成具有文化意味的礼品,它成为中国“送礼文化”的成员之一。崇高再一次戴着崇高的面具和低俗握手、拥抱。

“读图时代”以及计算机的迅速普及让插图获得新的生机,不过这是从艺术角度来说的。从现实的发展来看,“读图时代”使得随便什么书都加插图,不管这些插图是否有意义,这些插图可能与作品内容没有任何关联,从装帧角度来看也很难说增益了书籍的美感,计算机的普及则让大量粗制滥造的插图获得广泛应用的便利,充斥于插图领域。这些制作粗糙的图片表现即为滥用色彩、造型草率。这一表现最为泛滥,随处可见,尤其是在各类通俗读物中,中小学读物、课本也成为重灾区。在印刷技术已经不再是制约之后,突如其来的自由没有诞生优秀的插图作品,相反却让色彩泛滥,日本动画是这一特点的始作俑者。在形象的塑造上,这些插图与文章内容几乎没有任何关联,要说有也只有它们处在同一本书中。在形象构成上,这些插图在用简单线条勾出轮廓之后,再按不同部位添加颜色,这是二维动画的表现方式。动画片是利用人眼对图画的瞬间记忆原理逐格变动画面使人产生画面在动的幻觉。为实现效率,动画片是大量图画连续播放,所以采用这种方式是可以理解的。但在文学作品中将这种动画的1/24秒的画面用作插图,以单幅的形式公然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这种制作图书的草率心态可见一斑。表现之二是任意添加人物形象。这在各类历史、哲学书籍中最为常见。介绍到某个历史人物时,旁边总会有一幅该人物的头像。“读图时代”类型的这些作品大概可以看作是对中国读者“相面”心理的满足——将人像大量印刷在书籍中,在不具备该人相片时,或者凭空想象或是找一个自认为符合该人物特征的图像。其中的线描形象本身可能是一幅较好的古代版画作品,但是完全没有相关性的任意添加使得这些图片早已背离了插图的本意。

对于这样一种状况,张守义曾介绍说“在20世纪初的欧洲,关于文学作品要不要加入插图的问题曾经发生过争论:一些人主张文学作品不要插图,认为文学作品是作家同读者之间在感情上的交流,书中加上了插图是在作家与读者之间出了一个第三者。另一些人认为,文学作品应配上插图,好的插图能补充、强化作品的内涵”[3]。显然,在几十年间,中国所走的正是后面一条路。而现实的情况是,这两种观点只能作为探讨的论题,却不能作为实际的操作,因为人们需要结合这两种思路的可取之处去满足现实的需要。(www.xing528.com)

插图创作者的任务是要进行再一次解读,这种解读是简单的形象化或者是加入了自己的思考,但是无疑经过这次解读之后,读者能够更加轻松或者更加深刻地接受、认识原作的思想。泛滥的图片不但不能完成这种解读,反而成为视觉障碍,那么对于图片的作用就要重新审读一下是否在认识上发生了偏差。“读图时代”是为加强图片的作用,使图片不再是文字的从属,而是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用视觉传达的方式更丰富有效地表达。这其实还是缘于文字与图片这两种表达方式在传达上的特点所作的因应扩展。文字的表达能力极为强大,声、色、形、时、空都不能限制文字表达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带来了另一个缺陷就是它的虚拟性。的确,它拥有任意的表达能力,但是它的所有表达却要通过读者的想象完成。在读者的脑海中,一切都予以展现,但这就存在一个问题:每个人脑海中的内容都可能是不同的。那么,是否每个人的想象都能反映文学本义,无须知道他人的想象的情形有,而且也很多,更多的情况是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我们需要关注他人也需要被他人关注。另一个问题就是,在各人的想象中总是有一个多与少的问题,在再现的时候总有再现能力高低的问题。想象丰富而又具有相对高的再现能力的人就能向对方传送更多的内容,而想象弱再现能力低的人虽然向外传输的内容少,但是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他所想到的可能恰恰是对方没有想到的。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对等的个体。但是,多与少、高与低的区别使得优势者更能扮演传输的角色。在这个互相关注的交流中,一种是以语言的方式(这也是以另一种文字的方式进行再现)进行描述;另一种是以形象的方式,最简单的就是将这些可以表现的内容以画笔再现出来。当然,由于还有许多内容是以画笔也无法表现出来的,那么这就需要发挥这两种表达方式的优点,将它们二者结合起来。还有一个问题则是是否每个人都愿意、是否每部文学作品都值得付出精力进行这一系列工作?显然,忙碌的人们毕竟精力有限,无暇他顾,在主要工作耗去主要精力后,休息的需要使得娱乐成为人的一种需求——尽管现代科学证明一种劳动相对于另一种劳动可能就是一种休息,娱乐本身也需要劳动,但这是另外一种意义的休息,而且毕竟人还需要真正的休息,不可能总是以劳动区位的置换来实现休息——懒惰的人也乐于直接地享用他人的成果。

因此,“读图”如果尚不能实现上述目标,那么,第一步还在于插图创作者发挥自己想象与表现的优势,创造能极大满足读者要求的形象,以富有意义和趣味的形式与读者分享自己的思想,然后才能奢论其他。

这是一种复杂的状况,但却需要历史地看待这个过程,这是新装帧理念的一次肆无忌惮的爆发,它本身就是过程性的、非理性的。它是建立在以往朴素装帧设计理念基础上的一次颠覆性的对以往阅读经验的改版,它使大家意识到“原来书还可以这样做”。阅读不再是冷漠的严肃,而对读者露出了欣慰的笑。这种笑是出于牟利的目的,但也终于能体会到一点上帝的感觉了。它所蕴含的新生在于插图的这种状况并不罕见,它是商业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自从出版社要自负盈亏以后,对成本的考虑必然在一段时间内让出版社选择拒绝插图,这是在一定出版发行阶段里的必然。鲁迅所在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曾出现过这样的情形,他明晰地指出:“不过出版家因为成本贵,不大赞成,所(以)近来很少插图本。历史演义颇注意于此,帮他销路不少,然而我们的‘新文学家’不留心。”[4]一般来说,这是插图的低谷期,而如果结合出版业的发展来说,这种现象的意义其实是积极的。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艺术,插图艺术不能永远停留在一种固定的状态,它需要与新的时代磨合,因此,今天插图状况的低谷也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当前,出版社、出版公司大量出现,市场极为混乱,那么就是说书籍出版的发展异常快速。这种混乱也正反映了一种进步,因为相对于计划控制来说,在自由竞争的初期出现大量低劣产品也是一种自由经济的表现,它将以往被掩盖的矛盾释放了出来,经过竞争之后,它们会被淘汰,从而使高水平的产品涌现出来,这在我国的家电业已被证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将来的插图可能是一种完全崭新的形态。

其实归于一点来说图书出版是一个商业行为,它要谋利,而谋利最直接关乎的自然就是销售量。为未来的销售做估计是没有准确公式的,所有的只是权衡哪一个可能会高一点。而法国的经验是先出简装本,如果销售良好,再出精装本。而目前的网络时代则发展出一个类似模式:通过论坛、BBS这些浏览量大、目标群比较集中而又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空间发布,如果点击率高,就可以考虑出版了。约自2007年开始在网上几掀风波的《明朝那些事》在某论坛上引起足够的轰动之后,也因为网络风波转而在当年明月自己的博客上发布。“文化”与“平民”是这次事件中为读者制造热捧情绪的一个因素,借助网络,平头百姓有了一个进身梯。中国友谊出版社适时选择双方合作正式出版,一本轻松的历史书在销量上击败各类图书而成为翘楚。盯名家的策略改为更直接的点击率,效果更直接也更有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