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合作,成功拯救上海

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合作,成功拯救上海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曾国藩本决定以其弟曾国荃为主帅,由李鸿章辅佐募兵援救。但此时曾国荃正于家乡湖南募兵,一心想要攻破太平天国的天京巢穴,对救援上海并无兴趣,因此百般推托。于是,李鸿章得到独当一面的机会。不久后,经天京城外曾国荃的力战,李秀成撤回本部。1863年,淮军方面的程学启联合戈登之常胜军向苏州进发。1864年3月,曾国荃部合围天京。7月,天京城破。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至此完全失败。

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合作,成功拯救上海

此时,北方政局接连发生了几件大事,与大清的气数极有关联。1860年 9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郊区,咸丰帝北狩热河避暑山庄,并于次年8月崩逝。他临终前,以皇子年幼,命载垣、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主掌朝政。1861年11月,慈禧、慈安两宫太后联合恭亲王奕发动政变,议八大臣之罪,并建立了垂帘听政之制,这是慈禧太后掌权之开端。

大约正在此时,身在南方乱局中的李鸿章即将迎来人生中的重要转折。1861年下半年,太平军在浙江接连获胜,战火直逼上海。当时的上海已极为繁盛,为财赋重镇,与大量江南官绅及外国势力的切身利益极有关联。上海官绅因而派代表晋见曾国藩请援,而此时的湘军亦无兵可派。他们继而请于李鸿章。曾、李二人亦知上海干系重大,不可落于敌手,于是议定设法援沪。曾国藩本决定以其弟曾国荃为主帅,由李鸿章辅佐募兵援救。但此时曾国荃正于家乡湖南募兵,一心想要攻破太平天国的天京巢穴,对救援上海并无兴趣,因此百般推托。于是,李鸿章得到独当一面的机会。1861年12月,曾国藩保举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同月,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回到原籍安徽募集乡勇,编练为淮军。此一去,便如同猛虎入林、蛟龙出渊,其一生事业由此隆隆直上。

当时合肥一带的团练已比较强悍有力,那里又是李鸿章的乡里所在,他熟知当地人情风俗,因此决定对旧有团练加以改编,以期速成。在合肥,他得到张树声、周盛波、潘鼎新、刘铭传、吴长庆等团练首领的鼎力支持,很快便组织起了一支军队。1862年4月,李鸿章率淮勇两千余人先期从安庆走水路出发抵达上海,随后剩余淮军陆续分拨东下。

淮军是以湘军为蓝本而组建的,所谓“淮由湘出,尤有水源木本之谊”。淮军、湘军均实行“兵为将有”的制度,士兵为长官自行募集,故兵将关系亲厚,易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在战场发挥巨大的作战能力。但是,淮军的道德色彩和儒学意识远较湘军薄弱。曾国藩在募集湘军时,采用“选书生率乡农”的方式,尽量以在地方有科举功名之人担任统帅。对于士兵,他强调要选用偏僻之地未沾染市井气息的山乡居民,注重对士兵的思想教育,将忠孝节义的观念与长幼尊卑的秩序推广到军营之中。对这些方面李鸿章则不甚注重。他的淮军当中将官成分混杂,有地方实力派,有盐枭出身者,也有敌军降将,只要具备战斗力,能够为我所用即可。因此,与湘军相比,淮军是一支极具功利性的军队。

湘、淮二军的另一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西化的水平方面,而这种不同要归因于上海这座城市的特点。淮军初至上海时,衣衫多破烂,以布帕包头,军容不整、军纪不严,为沪上外国军队所耻笑。在军械方面,当时的淮军尚与湘军相同,冷兵器之外,均为每营备小枪百余杆,抬枪24杆。枪支需从前腔加火药,以药线为引,极易因受潮而成为“哑炮”。在上海,李鸿章亲眼见证了洋枪、洋炮之威力,他在致曾国藩的书信中称:“洋兵数千,枪炮并发,所当辄靡,其落地开花炸弹真神技也!”因此,他开始不惜巨资大力引进西方的军事产品。除为士兵配备新式洋枪之外,淮军还建立了独立的洋炮队,同时寻觅外国军官,为士兵教习武器,并逐渐采用西式操练方法。很快,淮军就成了中国第一支较为系统地接受了近代化武装和训练的军队。

李鸿章在上海所接触的外国军队是当时由沪上官、商出资,由外国人担任军官而组建起来的武装,被称为“洋枪队”。它的首任队长是美国人华尔。在淮军入沪之前,洋枪队承担了上海针对太平军的主要防卫工作。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北京和议达成后,法、俄等国即提出“借师助剿”,表示愿意帮清政府平定太平天国之乱。随后,洋枪队得到官方的正式承认,华尔被委任为副将,其洋枪队也改称为“常胜军”。在与太平军作战的过程中,这支军队发挥了重要作用。(www.xing528.com)

对于这支外国人率领的军队,新任江苏巡抚李鸿章既对其战斗力有所倚重,又未如前任巡抚一般对其表现出十足的热心。见了常胜军后,李鸿章产生了一番“自强”的信念,正如他在致曾国藩的信中所屡屡提及的“力求自强,不与外国人掺杂”,“无论军事如何紧急,鸿章却未求他出队帮忙”。在华尔战死之后,继任队长的是美国人白齐文。此人作风激进,索饷未得竟至强抢,李鸿章立即将其革职。对于随后继任的英国人戈登,他也时刻将“调停笼络”与“裁制控驭”放在心头。他对淮军的改造正是其“自强”观念的表现之一。随着日后职权与能力的增大,这番“自强”的愿景贯彻在他的许多事业当中。不同于以往士人从文化角度对“天朝上国”怀有的虚骄心态,李鸿章在与外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了切实必要的爱国观念。

1862年6月,即李鸿章赴沪两月之后,他率军与太平军接战于徐家汇一带,大破之,进而趁机肃清松江,自此淮军信心大增。在此稍前,曾国荃亦已率湘军扎营雨花台,进逼太平天国之天京。曾国藩则在安庆坐镇,统筹指挥。湘、淮二军上下呼应,一场大战即将打响。此时太平军的主力是占据苏、常一带的忠王李秀成,对他而言,上海的淮军是一个时刻相伴的威胁,而天京作为根本重地,险情亦不容不救,因而陷入两面受窘的困境。9月,李秀成率部分军队西援天京,留慕王、听王等留守。11月,趁李秀成在西路交战之时,李鸿章亲率大军与慕王、听王会战,歼擒一万数千余人。不久后,经天京城外曾国荃的力战,李秀成撤回本部。

1863年,淮军方面的程学启联合戈登之常胜军向苏州进发。经过数月围攻,李秀成于12月1日离城而去。数日后,太平军余部以郜永宽为首与淮军达成协议,以戈登为中保,率八王投降。为防止其降后复叛,李鸿章于宴席之上杀此八人。此事颇有失信之嫌,亦体现了李鸿章为人务实而不拘道德小节的特点。戈登甚至因此事与李鸿章反目,一度要取其性命以捍卫荣誉,费尽周折方才了结。因克复苏州之功,清政府赏李鸿章太子少保衔,穿黄马褂

苏州城破之后,太平天国胜利的希望已极为渺茫,李秀成劝洪秀全弃城率军而走,被拒绝。1864年3月,曾国荃部合围天京。5月,淮军攻克常州。6月,天王洪秀全去世。7月,天京城破。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至此完全失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