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素质创新人才: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发展

高素质创新人才: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发展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创造动机的分析,我们看到,社会的需求内化为大学生创造需要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受阻。高校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促进大学生创造动机发展上,应着重把握以下环节。因此,在研究大学生创造性个性品质时,需要探讨大学生的性格这一创造性人格的重要构成要素。这些性格特征,对于大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意志特征表现了大学生调节创造行为的

高素质创新人才: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发展

(一)大学创造动机与创造行为的关系

大学生的创造动机与创造行为的关系复杂。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关系可能存在下面几种模式:单一的动机产生单一的行为;一种动机产生多种行为;多种动机产生一种行为;多种动机产生多种行为,多种行为反映多种动机,其中有交叉和重叠。大学生的创造动机,不论它同创造行为处于哪一种关系模式之中,都存在以下几种功能。

1.始发的功能。即发动大学生产生某种创造行为。大学生的创造活动,总是要由一定的创造动机唤起。在大学里,社会的创造需求通过一定的途径不断“内化”为大学生的创造需要与愿望;在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在某种愿望的驱使下,不断地发现和确定一定的创造目标,作为动机的诱因;一定的创造需要与创造目标结合起来,便能唤起、触发大学生的创造活动。

2.维持的功能。创造动机能保证大学生在引起某种创造活动之后,使这种创造活动具有稳定而完整的内容;创造动机还能驱使大学生的行为指向目标,并维持创造活动达到目的。

3.强化与消退的功能。行为的结果对于大学生的创造动机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创造的成功,可以激发新的“动机性”行为,这是强化;创造不成功,可以阻抑“动机性”行为,这是动机的消退。强化与消退,实质上是一种调节与控制的作用。

4.转化的功能。大学生的每一种具体的创造动机可以因情况改变而发生。例如,如果某种创造经过努力没有获得成功,他们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动机性”行为,或调整原有的创造目标,以满足另一种创造需要。

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创造动机的分析,我们看到,社会的需求内化为大学生创造需要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受阻。也就是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校外部的环境因素发生作用的机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缺乏正确的、完整的目标。很多大学生的创造需要未能与一定的创造目标结合起来,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创造潜能估计过高,或者估计不足,这就影响了适宜创造动机的形成。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动机,就要按照它产生和发展的规律,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高尚的动机,避免消极的、错误的动机产生。

高校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促进大学生创造动机发展上,应着重把握以下环节。第一,发展大学生的创造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兴趣,就必须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入手。第二,提高大学生的“抱负水平”,即大学生从事某一活动之前,估计自己所能达到的成就或目标。这是某种程度上的自我估计,反过来又决定着大学生个体行为的结果。第三,通过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大学生个体的动机模式和行为指向。第四,注重大学生团队和合作精神的培养。研究表明,班集体、社团组织等对大学生创造动机的影响有时大于教师和家长的影响,是一种重要的校园文化因素。当前,有些高校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方面,以“拓展训练”方式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大学生创造个性品质的形成

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大学生的性格特征会影响他为人处世的精神风貌,具有明显的意向性;大学生的智力活动,也要受到性格的影响。因此,在研究大学生创造性个性品质时,需要探讨大学生的性格这一创造性人格的重要构成要素。

1.性格在创造中的作用

性格是主体在对现实的比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恩格斯曾说:“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9]这里“做什么”是指一个人追求什么、接受什么、拒绝什么,这反映了他对现实的态度;“怎样做”,反映了他的行为方式。这是性格的第一层含义。第二层含义是,它所反映的人对现实的态度是比较稳定、持久和经常的,表现人对现实态度的行为方式应是习惯化了的、反复出现的。第三层含义是,只有那些反映个性态度及行为方式的本质特征才具有性格的意义。

性格与创造活动密切相关。良好的性格特征有力地推动着人的创造活动。在实际生活中,富有创造性的人都具有某些良好的性格品质,如诚实、勇敢、谦虚、勤奋、坚毅、乐观等。这些品质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创造风格”。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开拓精神的人,无论从事什么课题的探索,都会坚持不懈、不断创新。

良好的性格品质对创造活动具有强有力的积极作用;相反,不良的性格特征则会束缚、阻碍创造性的发展。对创新人才的追踪研究,能够较好地说明性格在创造中的作用。有的科学家早期对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由于后来生活环境发生改变,他们形成了一些不良的性格特征,如不负责任、懦弱、迟钝等。于是他们的“灵气”消失了,创造力衰竭了。相反,有的在青少年时代,由于缺乏自信心、主动性和自制力,缺乏创新精神,没有什么创造性。但是,一旦他们获得良好的教育,逐步客服了原有的性格弱点,便能大器晚成,做出有价值的创造性成就。

2.大学生的性格特征

大学生的性格特征,是他们在专业学习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在行为方式上的个性特征。在性格形成的过程中,大学生通过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把自己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结构保存下来,并构成独特的对现实的态度系统。

对大学生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培养他们创造性的性格品质,也有利于他们在性格上的自我修养。

(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对现实能持比较一贯的态度并具有较稳定的行为方式,是大学生性格的主导方面。首先,在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方面,大学生常表现出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守纪律、诚实、真诚、有同情心等特征;其次,在对学习、工作、劳动态度方面,不少大学生表现出勤奋、有责任心、认真、有首创精神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再次,在对自己的态度方面,有些大学生具有严于律己、谦虚、自信、自尊等性格特征。这些性格特征,对于大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现实中,极少数大学生还存在对祖国缺乏感情、个人第一、没有同情心、虚伪等性格特征;有些大学生表现出自由散漫、懒惰、没有责任心、保守、虚荣等性格特征;有些则有自负、自备、自傲等性格特征,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创造性的发展。高等学校在开展创造教育的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对此加以转化。

(2)意志特征。在行动中经常表现出种种意志努力,是大学生性格的重要方面。这些意志特征表现了大学生调节创造行为的水平。例如,有些大学生表现出自觉、独立、主动、自制、果断、勇敢、持之以恒等性格特征,有些则表现出一定的盲目、依赖、被动、冲动或者优柔寡断、怯懦、敷衍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3)理智特征。这是大学生在认知态度和活动方式上表现出来的特征。如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审慎性和灵活性等特点都是大学生性格的理智特征。研究表明,这方面也存在显著的个别差异。性格中的理智特征对创造性发展的影响是比较直接和明显的。

(4)情绪特征。大学生在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情绪特征。有的大学生情绪不易激动,表现出冷静沉着、情绪平稳、体验持久、恬静安宁等特点,有的则喜怒无常、难以控制、任性冲动。性格中的情绪特征只要是健康、积极的,就能形成一定的创造激情。

大学生性格结构的上述四部分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系统。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1.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特征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一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及其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和体验。简言之,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是他们对自己的意识。就大学生而言,其自我意识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探讨,如表4-4所示:

表4-4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系统(www.xing528.com)

近年来,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较高;他们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者的发展水平较协调;大学三年级可能是大学阶段自我意识的“转折期”。有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感觉的意识明显增强但矛盾突出;自我分析的广度拓展但深度不够;自我评价能力增强但欠客观;自我感情体验丰富、深刻但两极性明显;自尊心、独立感增强但把握不稳;自我体验从封闭性向开放性过渡,等等。[10]

2.大学生自我意识对其创造力的影响

大学生的任何思想行为都是在其自我意识调节下表现出来的。大学生的创造活动同样受到其自我意识的影响。

自我意识通过对大学生情绪和情感的调节,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可以起到“情动力”的作用。[11]

自我意识对大学生情绪的调节作用表现在:他们已能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评价;能自我掩饰、抑制某种情绪,使情绪体验的表现形式与他们内心的体验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大学生的情绪越来越丰富,而且逐渐形成和发展为高级的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

3.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1)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本研究的访谈和咨询工作中,对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同时参考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上容易出现以下的问题:首先,自我评价的极端化,如过高估计自己身心各方面的情况,自我评价高于现实的身心发展水平。其次,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相背离。在大学生的自我体验方面,存在一定误区,如大学生遇到具体问题时,容易出现认识片面、自尊心过强等情况。自尊心强烈、易波动,是大学生自我体验发展不成熟的突出表现,而另外一个极端表现就是自尊心过低。再次,在自我控制方面,常表现出自我控制不足。自我监控能力差的学生往往行为自发、冲动,易受外界环境及情绪的左右和控制,严重者甚至出现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偏离行为。

(2)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许多,只要遵循高等学校创造教育的基本原则,就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通过不同的途径,采取不同的方法。从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角度看,我们可以通过强调和改革个性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首先,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要关注和引导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并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通过对外界的认识,使大学生找到自我认识的“参照系”。

其次,引导大学生正确地对待自我。应当通过适当的教育方式使大学生具备积极健康的自我情感体验。因为积极健康的自我体验是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自我体验的核心成分是自尊感。

最后,引导大学生进行积极的、有效的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主动定向地改造自我的过程,也是个人对待自己的态度的具体化过程。大学生自我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三个条件:理想自我的正确性和适宜性;实现目标的坚持性;自尊自爱之心。自我控制是一种意志行为,它是通过克服困难来完成的。意志在大学生创造活动中的作用,包括“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一方面,坚强的意志能推动他们进行创造,取得创造性成果;另一方面,坚强的意志表现为大学生有能力制止自己的某些行为,使精力专注于创造的过程。引导大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控制,关键在于培养他们自立性、果断性、坚毅性、自制力等意志品质。当前,在大学生成才指导中,由于现实的需要,人们比较关注“大学生挫折容忍力”的培养问题。实际上,“挫折容忍力”与大学生的情绪与感情有关,也与意志密切相连。国外的研究多从这两方面入手,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新动向。

【注释】

[1]备注:a指含有该节点访谈材料的数量;b指所有访谈材料中含有该节点的出处。

[2]a指含有该节点访谈材料的数量;b指所有访谈材料中含有该节点的出处。一共11名受访者。

[3]陶国富.论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型人格[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4):151-158.

[4]备注:a指含有该节点访谈材料的数量;b指所有访谈材料中含有该节点的出处。

[5]杨治良,郭力平.认知风格的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1(3):326-329.

[6]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5-13.

[7][德]海纳特.创造力[M].陈钢林,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6:61.

[8]潘懋元.高等教育学(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83.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2:344.

[10]王剑敏.网络背景下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与德育创新[J].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4):131—133.

[11]庞学光.创造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学科课程的改革方向[J].高等教育研究,2011(6):3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