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昆明史话:屯田实边,以农为本

昆明史话:屯田实边,以农为本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明一代以来,汉族移民到云南达三四百万之多,带来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云南特别是昆明的城市化进程,强化了云南边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明代从沐英起,在移民、屯田、开荒的同时,高度重视兴修水利。海口是滇池泄洪的主要地区。在整治疏浚前,每遇大雨,湖水暴涨,宣泄不及,就会造成严重水灾,沿湖田禾,大乡淹没,人民生命财产遭到损失。嘉靖年间仅云南府6个卫的屯牛就有4544头。

昆明史话:屯田实边,以农为本

有明一代以来,汉族移民到云南达三四百万之多,带来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云南特别是昆明城市化进程,强化了云南边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尽管朱元璋、朱棣统治时期,实行专制、高压政策,但是沐氏家族对云南的统治相对较为宽松,这对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是有利的。经济方面,在沐氏主持下大量开垦荒地,继续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副业畜牧业,同时还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明代向云南大批移民和大规模军屯民屯的结果,最直接的是农业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仅在沐英、沐春父子统治云南的十六七年间,就垦田130多万亩,在以后的200多年间,垦田数还在不断增加。昆明地区开荒情况也大体如此,云南府从正德五年到嘉靖十九年(1510—1540)的30年间,耕地由3671顷增加到3875顷,增加了2万多亩。从嘉靖到天启的80多年间,由3800多顷增加到10740多顷,共增38.7万亩。在这110多年间,耕地面积就增长了3倍。当然,这还与滇池水位降落,出现了新的可耕地有很大关系。与免征新垦荒地、荒田税收以鼓励垦荒亦有关系。

明代从沐英起,在移民、屯田、开荒的同时,高度重视兴修水利。到正德年间的近200年间,所有汇往滇池的各河道、水渠,都曾开浚、清沙、凿石、筑坝、修堤。不仅随时动员军民投入水利建设,而且还有岁修的规定,各州县长官,都需按期完成。

海口疏浚工程是这一时期水利工程的重点。海口是滇池泄洪的主要地区。在整治疏浚前,每遇大雨,湖水暴涨,宣泄不及,就会造成严重水灾,沿湖田禾,大乡淹没,人民生命财产遭到损失。明弘治时期(1488—1505),巡抚陈金自螺壳滩至青鱼滩,修浚20多里,使滇池泄洪畅通,减少了洪灾;同时定有大修、岁修之例。万历年间(1573—1620),布政使方良曙于牛舌洲左豹山下,尽力疏通,水流大畅。

谷昌坝水库原为土坝,后为发挥拦蓄调剂作用改为石坝,又修了闸门,解决了原来土坝不易控制水量的问题。石坝所选石块皆较坚厚,长短相制,高下相纽,为犬牙状,如鱼贯之,而钤以铁,灌以铅,使之坚固异常。

至于其他河流(习惯上称为“六河”)的疏导、开渠、增修坝闸,亦尽力而为,特别是对金汁河、银汁河和盘龙江的治理,以及横山水洞和南坝的修建,是下了功夫的。仅金汁河、银汁河的疏浚,就修筑了80多里的石堤。不仅增加了土地的灌溉面积,而且有效减轻了城市的水患危胁。(www.xing528.com)

这些水利工程都较为浩大,动员的民工军工甚多。如1490年修海口时,用工1.5万名;修谷昌坝水库时用工5.7万多个;南坝闸用工8.3万个。

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畜牧业的发展。云南地方政府在牛、马的繁殖和驯养上下了很大功夫。嘉靖年间(1522—1566)仅云南府6个卫的屯牛就有4544头。而马由于军事需要,更受重视,嘉靖年间,昆明地区的云南左卫、右卫等六卫及安宁御所军马即达2053匹,占全省各种军马总数的30%左右。

明代昆明地区粮食作物种类繁多,包括稻谷、大麦小麦、豆类、薯类、蔬菜、荞类等。经济作物有桑、麻、木棉等。副业有渔、猎、养蜂、采药、编织以及农产品的加工、棉麻丝的纺织等。

明代昆明很重视积谷防灾,府、县均设有预备仓、义仓、屯仓等,遇有灾害,常进行抚恤。

明初云南通行的货币仍然主要是贝币,但铜钱、银钱和钞、币的地位在逐渐上升,到了大批移民到来后,贝币就被迅速淘汰,铜钱和银钱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