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楼兰与尼雅:古国消失之谜解读

楼兰与尼雅:古国消失之谜解读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00年,在被废弃1000多年以后,楼兰古城被重新发现。楼兰古城平面近正方形,边长在330米左右,几乎全部为流沙所掩埋。城中出土的各种文书、简牍,被称作罗布泊文书。楼兰因其地处要冲而成为丝绸之路上很重要的一个小国。其弟尉屠耆不满安归王的倒行逆施,出奔汉营,报告消息。鄯善国的辖区除罗布地区外,还西及尼雅(今民丰),北界高昌,成为西域的大国之一。但是楼兰绿洲的绝灭,则是在十六国北魏时期所发生的悲剧。

楼兰与尼雅:古国消失之谜解读

万里丝绸之路上,楼兰曾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小国,因其地理位置居中而起着枢纽作用。但令人颇为不解的是,这座历史上一直活跃于交通要道的小国,在4世纪前后,竟从中国史书中消失了,等到在唐代文献中再度出现时,已是一片荒漠。中外学者对楼兰衰亡乃至消失的原因众说纷纭,那么,楼兰王国的命运究竟掌握在谁的手中?

丝绸之路是汉唐千余年间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自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后逐渐形成。丝绸之路东起我国古都长安(今西安),沿着渭水向西行,经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然后分为南北两路,分别进入“西域”(今新疆及以西地区)。南路出阳关沿昆仑山北麓西行,北路出玉门关沿天山南麓西行,翻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进入今中亚地区,再往西,经今天伊朗等国到达大秦罗马帝国在中东的领地)境内。汉代多走南路。唐代多走北路。丝绸之路全长约7000千米,因运输西方人视为珍宝的中国丝绸而得名。

丝绸之路的拓展,极大地带动和促进了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西域的农作物胡麻、蚕豆石榴大蒜葡萄、苜蓿等也相继传入内地,被誉作“天马”的大宛马、乌孙马以及各种毛皮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地区,极大地丰富了内地人民的物质生活。与此同时,中原地区的丝绸和丝织品源源不断地传入西域,并经过此地西传欧洲。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例如铁铧、铁锄等铁制农具,掘井技术和冶铁技术以及农业经验,如代田法等也伴随着屯田士兵传入西域各地,极大地推动了天山南北农业、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

楼兰,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千米处。它北通焉耆和库尔勒诸绿洲,南通罗布泊南面的米兰和若羌,东有干线与敦煌相接,是丝绸之路北道上最重要的小国。

1900年,在被废弃1000多年以后,楼兰古城被重新发现。现在有人说是新疆农民首先发现的,也有说法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发现的。后来,他和英国人斯坦因曾多次前来盗掘文物。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学者进行了调查和发掘,今天已经被开辟为一处旅游景点。

楼兰古城平面近正方形,边长在330米左右,几乎全部为流沙所掩埋。城墙用黏土与红柳条相间夯筑。有古运河从西北至东南斜贯全城。运河东北有一座八角形的圆顶土坯佛塔。塔南的土台上,有一组高大的木构建筑遗迹,曾出土文书简牍、五铢钱、丝毛织品和生活用具等。运河西南的中部,有3间木构土坯大型房址,房中及其附近曾出土大量汉文文书、木简及早期粟特文和佉卢文文书,估计为衙署遗迹。其西的一组庭院,可能是官宦宅邸,南边分布着矮小的民居。城中出土的各种文书、简牍,被称作罗布泊文书。

根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前3世纪时,也就相当于秦朝初年,楼兰已建立了国家,是以粗放经营农业、畜牧业为主的奴隶社会,受月氏王统治。公元前126年张骞通西域,进一步打开了东西方直接交流的通道。楼兰因其地处要冲而成为丝绸之路上很重要的一个小国。《汉书·西域传》中这样记述:鄯善国,本名楼兰,首府是扦泥城,距离阳关1600里,距离长安6100里。国内一共有1570户,人口14100,有士兵2912人。土地多是沙漠戈壁,农田很少,需要从邻国输入粮食。国中出产美玉,植物有葭苇、柽柳、胡桐和白草等。人民逐水草游牧,牲畜有驴、马等,还饲养了很多骆驼

楼兰城中,街巷纵横,商贾辐辏。来自长安、贵霜(即大月氏)、安息、大宛、康居等地的使臣、商旅和僧人,经过长途跋涉,越过干旱缺水的戈壁盐碱地和沙漠之后,终于来到了罗布泊绿洲上的楼兰城。人们纷纷在此停留,以减缓旅途中的劳累,补充给养,随后再次踏上遥远的旅程。在楼兰城内,流通着汉朝的五铢、贵霜帝国的金币等各种钱币,交换着汉朝的织锦文绮、大宛的琉璃、安息帝国的香料、中亚的玉石等,一片繁华热闹的景象。

汉武帝征和年间,楼兰国成为汉朝在西域的重要盟国,经常充当汉朝使节的向导,为使团提供粮食和淡水。西汉昭帝元风四年(公元前77年),楼兰的国君安归王投降匈奴,转而与汉朝为敌。其弟尉屠耆不满安归王的倒行逆施,出奔汉营,报告消息。于是,大将军霍光派遣部下傅介子出使楼兰,用计击杀安归王。

傅介子假装擒获了尉屠耆,并率四十余骑驮着金银珠宝、绸缎布匹,献于安归王。他带领两名全副武装的甲士押解捆绑着的王弟尉屠耆进入大帐。安归王一见尉屠耆狂妄地大笑起来,洋洋得意地说:“你去汉朝报信,没想到还会落在我的手中吧?你还有何话说!”尉屠耆冷笑道:“你投靠匈奴,遮杀汉使,阻断交通,鱼肉百姓,倒行逆施,只怕是你的死期到了!”安归王一听暴怒,狂叫:“给我绑下去砍了!”话音未落,持刀押解尉屠耆的两名甲士抢步上前,手起刀落,安归王的一颗人头滚在地上。左右两厢各部贵族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傅介子乘势拔剑在手,大声宣布:“安归反叛汉朝,投降匈奴,欺压各部,切断商途,罪不容赦,今奉大汉天子之命斩首示众,另立尉屠耆为王,有不服者,斩!”当即拥尉屠耆居中坐下,各部贵族纷纷拜伏于地。傅介子又将带来的金银珠宝、绸缎布匹分赐各部贵族,众人皆大喜,一场反叛就这样不费一兵一卒巧妙地平息了。

后来,尉屠耆迁都伊循,改国名为鄯善。应尉屠耆王的请求,汉朝遣使屯田伊循,兴修水利,传授农耕技术,发展农业经济,并设辅国侯、却胡侯、鄯善都尉、击车师都尉、击车师君、左右且渠、驿长等汉制官职,治理内政,抵御外侮,维护丝绸之路的通畅。鄯善国的辖区除罗布地区外,还西及尼雅(今民丰),北界高昌(今吐鲁番),成为西域的大国之一。

鄯善国迁都伊循后,楼兰故地处境即走向衰落。但是楼兰绿洲的绝灭,则是在十六国北魏时期所发生的悲剧。其主要原因在于罗布泊地区气候的巨大变化。具体来说,风沙作用逐渐加强,加之河流沉积作用,使河道逐渐淤塞,孔雀河自今尉犁境内铁千里克以北的铁曼坡口子,主流逐步南移改道入台特马湖一带,造成楼兰绿洲的缺水和断流干旱。

在楼兰遗址得到的汉文简牍中,有不少关于用水紧张、不能下种,要求配水和对水源严格控制的记录。水源的减少,使灌溉难以保证,收成自然不好。由于水源日益缺乏,昔日茂密的胡杨林,也逐渐缩减和枯死。大片的林地,逐渐变成了荒野。而干旱荒漠地区的自然环境结构很脆弱,某一种因素的变化,特别是水分的变化,很容易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引发环境的大改变。

从出土的文书上可以得知,楼兰的农业用水状况的恶化程度是逐步加深的。在楼兰昌盛之时,每人每月的粮食供应量是黑粟一斗二升。之后,口粮标准逐渐减少,从一斗二升减至一斗、八升甚至六升。在减少口粮的同时,还强调节约粮食。可见问题日益严重。(www.xing528.com)

目前,考古工作者虽然仍未找到当时楼兰人撤离家园的具体史料,但可以肯定当地人曾顽强地与恶劣自然环境拼争过,但终因环境日益恶化,最后被迫放弃了他们的故土。

像楼兰这样的古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还有很多。但是,它们都先后像楼兰一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今天人们再到这些地方去,见到的都是流沙中的断壁残垣。也许,是干旱摧毁了这些文明,而又正是干旱,保存了这些文明的遗迹,使今人得以追寻、凭吊。

根据《汉书·西域传》的记载: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在历史时期曾是我国西北农业发达的地区之一。两汉时期通往西域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鄯善、且末、精绝、扜弥、渠勒、于阗、莎车等及位于北道上的楼兰、危须、犚犁、渠犁、龟兹、姑墨、温宿、尉头、疏勒等绿洲城国都有较发达的农业或畜牧业。

这些绿洲城国都兴建在河流的下游三角洲或沿岸地区,如精绝国就位于尼雅河下游三角洲,且末国就位于车尔臣河沿岸的冲积平原上等。这些绿洲城国的农业用水主要依靠河流的灌溉。

20世纪初,在今天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北130多千米沙漠深处,发现了一个深埋于流沙之下1600余年的古老王国——尼雅古国的遗址。尼雅古国在《汉书·西域传》中被称为精绝国。它地处尼雅河的尽头,背依莽莽昆仑,面向无垠沙漠,在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向东倾斜。

1901年1月,英籍匈牙利人A.斯坦因首次来到尼雅。短短两周他即掘获大量的怯卢文(印度西部土著民族的语言)和汉文木简,其中有不少要求配水和对水资源严格控制的记录,还有键陀罗(古印度艺术风格的木雕,以及玻璃器、铜镜、五铢钱等文物,装了12大箱,运回伦敦。斯坦因的发现使西方学术界为之震惊。尼雅随之成为考察的热点

目前在尼雅已发现了150多处遗址。较大居址,建筑面积达一两百平方米,四周用红柳、芦苇围成防护墙,居室多间,可以看出客室、卧房、储藏间、厨房、畜厩之别。而较小的民居,或只有住室一间,与畜厩为邻。在尼雅一百多千米的范围内,还发现了引水渠、农田、粟粒、葡萄园、沙枣、杨木和桑林,也见到了羊、马、骆驼的骨骸。在出土文物中有木制的锁钥,还发现过一只陶蚕。

1995年,联合国考察队中方学者发现并发掘出尼雅贵族墓地。死者已成干尸,保存相当完好。他们以锦绢盖头,身着锦袍、锦裤,上覆锦被。锦纹是汉代统治阶层使用的典型的带有“长乐大明光”“延年益寿”等字样的图案。随葬的还有汉朝丝绸艺术精品锦、绫、罗等,也有颇具罗马艺术风格的华丽毛织物。

近些年来在尼雅遗址发现的怯卢文,与斯坦因当年所见的一样,不少并未开封拆阅。它们或有序地放置在休息的土炕炕沿,或藏至陶瓮之中。这些宅邸周围有许多被风沙拦腰折断的直径超过50厘米的胡杨枯树。

生活在沙漠绿洲上的精绝人,从他们的先辈时候起,为了生存,就首先认识到:兴修水利,引水灌溉,是提高农作物单产和总产,取得农作物丰收的重要保证。他们已经掌握了在沙土地上修筑堤埝、涝坝以及开凿渠道,建造水池、冰窖的技术。他们不仅把尼雅河水引到了自己住宅周围的果园里,而且把渠道修到大田间。不仅使自己家园四周绿树成荫,花果飘香,而且使广袤的田野上处处五谷丰登,杨柳成排、成行。不仅保证了日常生产、生活的用水,而且建造凌阴设施、运用冰镇低温贮藏技术,保鲜和贮藏肉类食品及水果蔬菜,进一步提高了生活的质量。

相关资料显示: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部边缘和南部边缘,均有地质时期形成的黄土层,黄土层的承水性较强,因而河流的尾闾多在黄土地区积聚为沼泽湖泊,形成绿洲。人类的聚落、城镇在绿洲上的出现,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选择和利用,同时也对这一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构成了破坏。因为人类所进行的各种生产活动都是在黄土层上进行的,沙漠边缘的黄土层,一般都比较薄,经过人们长期的耕种以及其他各种生产活动,诸如修渠、植树、建造房屋、城池、凿墓,等等,黄土层常常遭到破坏,地表支离破碎,在黄土层下,是深度达数百米以上的粉沙,当黄土层出现破坏以后,河水很容易出现渗漏现象,大量的河水渗漏到地下的粉沙层中,从而减少河水的径流量,致使河流退缩。黄土层破坏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导致地下粉沙出露,在风力作用下飞扬移动,形成流动沙丘。

历史上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不少绿洲城国的消亡,除了人为的战争因素以外,无不与自然环境的变迁,即河流的消失、耕地的沙漠化有关。精绝国在尼雅河尾闾地带的生存消亡过程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