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具象引导到抽象:图形创意思维与方法

从具象引导到抽象:图形创意思维与方法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之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从具象引导到抽象:图形创意思维与方法

“形”在人们的心中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 或者让你来描绘一名同学的形象,你会如何表达呢? 头脑中第一反应是否就是一幅写实的素描形象,或者一幅漫画形象? 当人们去品味类似毕加索等现代艺术大师的艺术作品时,是否诧异原来大师眼中的人物却是这么一番景象。似乎在大师眼中人物的个性只是一些夸张的五官、抽象的色彩等。而这些较为抽象的图形似乎给了人们平面设计时一个全新的图形创意启示。

3.1.1 具象形和抽象形

具象是指客观实体的直观形象,具像生动地反映了实体的个性,而把共性掩盖在个性之中。人们通常把运用摄影、绘画、喷绘、概括以及夸张等手法反映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称为具象形,也有设计师称其为具象素材。通过摄影得到的影像是实体形象的复制品; 通过绘画、拓印、描摹所得到的民间工艺传统艺术品也都是实体形象的摹写与再现,这些形体都被称为具象形。如图3.1~图3.4所示。

图3.1 传统艺术形象

图3.2 工艺作品形象

图3.3 素描写生作品 (黄亮)

图3.4 影像

抽象一词原义是指人类对事物非本质因素的舍弃与对本质因素的抽取。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舍弃其非本质性的特征。抽象形是与具象形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概念。抽象的图形设计是指运用点、线、面变化形式构成的非具象图形,是对实体形象的概括表现,抽象图形在画面中具有广阔的表现余地,有着独特的表现力。如图3.5、图3.6所示。

图3.5 抽象图形表现的设计作品——克劳德·海瑟招贴作品

图3.6 抽象图形表现的绘画作品—— 《乐马》(张扬)

人们常说的抽象艺术是指那些艺术形象较大程度偏离或完全抛弃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抽象艺术在20世纪兴起于欧美。诸多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如抽象表现主义立体主义、塔希主义等均受抽象艺术的影响。现代抽象艺术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其一是对自然对象外观加以提炼或重组,使之简约; 其二是完全舍弃自然对象,以纯粹形式构成出现,称为纯抽象艺术。前者有两种类型: 一种以自己对事物的概念为创作依据,减去被认为是次要的、偶发的因素,追求一种本质的内容; 另一种则从个别特殊的自然对象中抽取艺术形象。后者分为情感型和理智型两类。情感型被称为热抽象,如W. 康定斯基、J. 米罗等;理智型被称为冷抽象,以K.C. 马列维奇和P. 蒙德里安为代表。抽象主义思潮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现代抽象艺术运动整体上是对模拟自然传统的反叛,对现当代艺术与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3.1.2 艺术大师眼中的“抽象”形

对具象形和抽象形的认识,其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从高考应试性的写实训练中脱离出来,能全面地认识现代艺术的全貌。20世纪的艺术舞台上出现了若干个流派,如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表现派、达达派、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欧普艺术、偶发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大地艺术、超级写实艺术,等等。

20世纪的艺术家们用狂热的激情见证着艺术从“再现”到“表现”再到“观念”的历程。“具象”与“抽象”似乎已经不是艺术家标榜前卫、树立观念的考量标准。但通过这些艺术大师的践行至少让人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形”的概念绝对不是恒定不变的,当然更不仅仅是写实的、具象的。这里我们将列举出几位绘画艺术大师,通过几位大师的作品来一同感受他们眼中的“形”到底是怎样的。

1. 巴勃罗·毕加索眼中的抽象“形”

巴勃罗·毕加索 (Pablo Picasso,1881—1973年) 出生于西班牙马拉加 (Malaga),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立体画派的创始人,他和他的画作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也是一位多产画家,据相关资料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 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毕加索一生不仅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而且风格丰富多变,充满非凡的创造性。代表作品有: 《亚维农的少女》、《卡思维勒像》、《瓶子、玻璃杯小提琴》、《格尔尼卡》、《梦》等。

如果单单从某一幅作品来界定毕加索这位画家是抽象派还是具象派是很不明智的。特别是对毕加索这样一位天性多变且极不安分的天才艺术家更是如此。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之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毕加索的代表作《亚维农的少女》,女人正面的脸上画着侧面的鼻子,而侧面的脸上倒画着正面的眼睛。这便是毕加索眼中的女人形象。

毕加索于1909—1911年“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绘画,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这一时期他笔下的物象,无论是静物风景还是人物,都被彻底分解了,使观者对其不甚了了。虽然每一幅画都有标题,但人们很难从画中找到与标题有关的物象。那些被分解了的形体与背景相互交融,使整个画面布满以各种垂直、倾斜及水平的线条所交织而成的形态各异的块面。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结构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现,可以即刻间便又消解在纷繁的块面中。色彩的作用在这里已被降到最低程度。画面上似乎仅有一些单调的黑、白、灰及棕色。实际上,画家所要表现的只是线与线、形与形所组成的结构,以及由这种结构所发射出的张力。《卡思维勒像》就诞生于这一时期。如图3.7、图3.8所示。

图3.7 亚维农的少女

图3.8 卡思维勒像

2. 彼埃·蒙德里安眼中的抽象“形”

彼埃·蒙德里安 (Piet Cornelies Mondrian,1872—1944年),荷兰画家,风格派运动幕后艺术家和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其作品对后代的建筑、设计等影响很大。蒙德里安是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与德士堡等组织“风格派”,提倡自己的艺术“新造型主义”。认为艺术应根本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现抽象精神为目的,追求人与神统一的绝对境界,亦即今日人们熟知的“纯粹抽象”。

蒙德里安把绘画语言限制在最基本的因素: 直线、直角、三原色 (红、黄、蓝) 和三非原色 (白、灰、黑) 上,称这种画为新造型主义。从1917年起,蒙德里安绘制了大量这种作品,题目彼此差不多,《红、蓝、黄构图》是其代表作品。如图3.9所示。

3. 杰昂·米罗眼中的抽象“形”

杰昂·米罗 (J.Miro,1893—1983年),20世纪的绘画大师,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伟大天才之一。米罗艺术的卓越之处,并不在于他的肖像画或绘画结构,而是他的作品有幻想的幽默——这是其中一个要素。另一个卓越之处就是米罗的空想世界非常生动。他绘制的有机物和野兽,甚至他绘制的无生命的物体,都有一种热情的活力,使人们觉得比日常所见更为真实。

米罗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简略的形状、强调笔触的点法、精心安排的背景环境,奇思遐想、幽默趣味和清新的感觉。米罗作画以漫不经心地笔划在画布上自由弯曲伸展游动,毫不考虑笔划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空间深度的要求,血红色或古蓝色的各式形状,散布在深浅不同的背景上,大小相间着的黑点、黑团、黑块,像爆炸四溅的宇宙流星。这些假装漫不经心乱涂出来的稚拙形状,构成一个反复无常的滑稽世界,一个多彩多姿的梦幻世界。如图3.10所示。

图3.9 红、蓝、黄构图

图3.10 杰昂·米罗作品

4. 瓦西里·康定斯基眼中的抽象“形”

瓦西里·康定斯基 (Wassily Wasilyevich Kandinsky,1866—1944年) 俄裔法国画家,艺术理论家。康定斯基在1910年创作了第一幅抽象水彩画作品,这幅画被认为是抽象表现主义形式的第一例,标志着抽象绘画的诞生。在这幅画中,人们看不到可以辨认的具体物象,画家摒弃了绘画中一切描绘性的因素,纯粹以抽象的色彩和线条来表达内心的精神。如图3.11所示。

图3.11 瓦西里·康定斯基作品

这是康定斯基与其他画家的不同之处,也是他用一种新的创作方法试验的第一幅作品,不同于以往他所创作的任何作品,成为他创作的新起点。他认为艺术创作的目的不是捕捉对象的外形,而在于捕捉其内在精神。因此,康定斯基一直努力试验摆脱外形的干扰,尝试用水彩和钢笔素描的效果来揭示对象的精神。这幅画就是他试验的结果。在画面中,除了一团团大大小小的色斑和扭曲、激荡的线条以外,人们几乎看不到其他东西。康定斯基还用淡淡的奶油色打底,造成了一种如同梦幻般的效果,而笔触又是轻盈和快乐的,一切都没有规则性,似乎是在精神世界中一闪而过的东西却又无法清晰地辨认出来。

5. 保罗·克利眼中的抽象“形”

保罗·克利 (Paul Klee1879—1940年),最富诗意的造型大师。出生于瑞士艺术家庭,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瑞士人。家庭对后来他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基础。克利年轻时受到象征主义与年轻派风格的影响,产生一些蚀刻版画,借以反映出对社会的不满。后来又受到印象派、立体主义、野兽派和未来派的影响,这时的画风为分解平面几何、色块面分割的画风走向。后来在1920—1930年任教于包豪斯学院,认识了康丁斯基、费宁格等学者,被人称为“四青骑士”。

克利在对色彩、形式和空间方面创立了独特的表达方式。这位伟大的幻想家创造了一门抽象艺术,他的北非和欧洲之行,以及他对梵高、保罗·塞尚和亨利·马蒂斯的崇拜,对他的作品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保罗·克利的画作多以油画、版画、水彩画为主,其代表作品: 《亚热带风景》、《老人像》等人物画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如图3.12所示。

6. 杰克逊·波洛克眼中的抽象“形”

杰克逊·波洛克 (Jackson Pollock,1912—1956年) 是20世纪美国抽象绘画的奠基人之一。

图3.12 保罗·克利作品

波洛克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先驱,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以其在帆布上很随意地泼溅颜料、洒出流线的技艺而著称,他的作品往往具有难以忘怀的自然品质。波洛克绘画所创造的神奇效果几乎与他使用的笔和画布毫无关系。他的绘画已经完全替代了创作的本身,是一种近似表演艺术的创作形式。

波洛克的作品有《男人和女人》、《野营和加油站》、《闪烁的物质》、《图形》、《茶杯》、《月亮与女人》、《死亡》、《眼睛》、《蓝》、《秘密的保护人》、《教堂》等。如图3.13所示。

图3.13 杰克逊·波洛克作品

3.1.3 抽象造型元素中的点、线、面

任何一门艺术都含有其自身的语言,作为抽象艺术大师的康定斯基在其著作《康定斯基论点、线、面》中精辟的揭示出了图形符号的基本造型要素就是点、线、面。点的轨迹形成线,线的位移又形成了面。如图3.14所示。

点,《辞海》中的解释是: 细小的痕迹。在自然界里,海边的沙石是点,落在玻璃窗上的雨滴是点,夜幕中满天星星是点,空气中的尘埃也是点。具体为形象的点,可以用各种元素表现出来,不同形态的点呈现出不同的视觉特效,随着其面积的增大,点的感觉也将会减弱。如人们在高空中俯视街道上的行人,便有“点”的感觉,而当人们回到地面,“点”的感觉也就消失了。

图3.14 点的构成

几何学中的点是没有面积和体积的,人们只能理解到点的存在。正如康定斯基所言,“从物理的角度来看,点等于零。”但作为视觉呈现的图形而言,点则不仅能被看见、感知,还具有大小、形状。由不同数量的点所构成的视觉效果也是不同的: 单一的点,有集中视线的作用; 两个或多个点,能使视线不断移动; 点的聚集形成面的感觉。由许多点形成有秩序的大小、形态的变化又会产生虚实感、远近感和立体感。

美艺设计师们常常通过点来进行表情达意。在画面空间中,一方面点具有很强的向心性,能形成视觉的焦点和画面的中心,显示了点积极的一面; 另一方面点也能使画面空间呈现出涣散、杂乱的状态,显示了点的消极性。点还具有显性与隐性的特征,隐性点存在于两线的相交处、线的顶端或末端等处。

点的构成具有以下特征:

(1) 有序的点的构成: 这里主要是指点的形状与面积、位置或方向等诸因素,以规律化的形式排列构成,或相同的重复,或有序的渐变等。点往往通过疏与密的排列而形成空间中图形的表现需要,同时,丰富而有序的点构成,也会产生层次细腻的空间感,形成三次元。在构成中,点与点形成了整体的关系,其排列都与整体的空间相结合,于是,点的视觉趋向线与面,这是点的理性化构成方式。

(2) 自由的点的构成: 这里主要也是指点的形状与面积、位置或方向等诸因素,以自由化、非规律性的形式排列构成,这种构成往往会呈现出丰富的、平面的、涣散的视觉效果。如果以此表现空间中的局部,则能发挥其长处,比如象征天空中的繁星或作为图形底纹层次的装饰。

线是点运动的轨迹,又是面运动的起点。在视觉中呈现的线与几何中的线也有区别,视觉中的线不仅仅只有长度,还有宽度。而线的粗细、浓淡、曲直、刚柔以及方向、聚合,都能表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可以说在点、线、面中,线条是最富表情的表现要素。(www.xing528.com)

画家克利在包豪斯学院授课期间,曾这样给线下了定义: 线就是运动中的点。更为重要的是他把线形象地分成三种基本类型: 积极的线、消极的线和中性的线,积极的线自由自在,不断移动,无论有没有一个特定的目的地; 一旦有哪条线临摹出了一个连贯一致的图形,这条线就变成了中性的线; 如果再把这个图形涂上颜色,那么这条线就又变成了消极的线,因为此时已经由色彩充任了积极地因素。

线性上讲,线具有整齐端正的几何线,还具有徒手画的自由线。物象本身并不存在线,面的转折形成了线,形式由线来界定,也就是人们说的轮廓线,轮廓线是艺术家对物质的一种概括性的形式表现。如图3.15所示。

图3.15 线的构成

通常我们把线划分为如下两大类别:

(1) 直线: 平行线、垂线 (垂直线)、斜线、折线、虚线、锯齿线等。直线在《辞海》中释意为: 一点在平面上或空间中沿一定 (含反向) 方向运动,所形成的轨迹是直线,通过两点只能引出一条直线。

(2) 曲线: 弧线、抛物线双曲线、圆、波纹线 (波浪线)、蛇形线等。曲线在《辞海》中释意为: 在平面上或空间中因一定条件而变动方向的点的轨迹。

由于线本身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表现性,线条作为造型艺术的最基本语言,被人们关注。中国画中有“十八描”的种种线形变化,还有“骨法用笔”、“笔断气连”等线形的韵味追求。学习绘画总是从线开始着手的,如速写、勾勒草图,大多用的是线的形式。在造型中,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线不仅是决定物象形态的轮廓线,而且还可以刻画和表现物体的内部结构,比如,线可以勾勒花纹肌理,甚至可以说,物象的表情也可以通过线来传达。

威廉·贺加斯在《美的分析》一书中写道: 直线只是在长度上有所不同,因而缺少装饰性。直线与曲线结合,成为复合的线条,比单纯的曲线更多样,因而也更具有装饰性。波纹线,是由于由两种对立的曲线组成,变化更多,所以更具有装饰性,更为悦目,贺加斯称之为“美的线条”。蛇形线,由于能同时以不同的方式起伏和迂回,能以令人愉快的方式使人的注意力随着蛇形线的连续变化而移动,所以被称为“优雅的线条”。贺加斯还谈道,在用钢笔或铅笔在纸上画曲线时,手的动作都是优美的。

曲直、浓淡、多变的线是造型艺术强有力的表现手段,这类线条是形象和画面空间中最具表情和活力的构成要素,也是古今中外艺术家一直钟爱的视觉表现元素。美学家杨辛在谈到新石器时代的半山彩陶时写道: “它的图案装饰是线,由单一的线发生出各种不同的线,如粗线、细线、齿状线、波状线、红线、黑线,等等,运用反复、交错的方法,把许多有规律的线组合在一起,使人感到协调,好像用线条谱成无声的交响乐。”

点的扩大、线的加宽、点和线的集合都能产生出面的感觉。

面的形态可分为: 几何形态、有机形态、偶然形态、不规则形态等。

(1) 扩大的点形成了面,一根封闭的线造成了面。密集的点和线同样也能形成面。在形态学中,面同样具有大小、形状、色彩、肌理等造型元素,同时面又是“形象”的呈现,因此面即是“形”。

(2) 面的种类通常可以划分为下述四大种类:

①几何形: 也称为无机形,是用数学的构成方式,由直线或曲线,或直曲线相结合形成的面。如特殊长方形、正方形、一般长方形、三角形、梯形、菱形、圆形、五角形等,具有数理性的简洁、明快、冷静和秩序感,被广泛地运用在建筑、实用器物等造型设计中。

②有机形: 是一种不可用数学方法求得的有机体的形态,富有自然发展,亦具有秩序感和规律性,具有生命的韵律和纯朴的视觉特征。如自然界中的鹅卵石、枫树叶和生物细胞、瓜果外形以及人的眼睛外形等都是有机形。

③偶然形: 是指自然或人为偶然形成的形态,其结果无法被控制,如随意泼洒、滴落的墨迹或水迹,树叶上的虫眼,无意间撕破的碎纸片等,具有一种不可重复的意外性和生动感。

④不规则形: 是指人为创造的自由构成形,可随意地运用各种自由的、徒手的线性构成形态,具有很强的造型特征和鲜明的个性。

(3) 面的构成。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面在平面空间 (画面) 中同时出现时,其间便会出现多样的构成关系。面的构成即形态的构成,也是平面构成中需要重点学习和掌握的。如图3.16所示。

图3.16 面的构成

如图3.17所示,面与面之间的关系概括如下:

①分离: 面与面之间分开,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平面空间中呈现各自的形态,这里空间与面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

②相遇: 也称为相切,是指面与面的轮廓线相切,并由此而形成新的形状,使平面空间中的形象变得丰富而复杂。

③覆叠: 一个面覆盖在另一个面之上,从而在空间中形成了面与面之间的前后或上下的层次感。

④透叠: 面与面相互交错重叠,重叠的形状具有透明性,透过上面的形可视下一层被覆盖的部分,面与面之间的重叠处出现了新的形状,从而使形象变得丰富多变,富有秩序感,是构成中很好的形象处理方式。

图3.17 面的关系

⑤差叠: 面与面相互交叠,交叠而发生的新形象被强调出来,在平面空间中可呈现产生的新形象,也可让三个形象并存。

⑥相融: 也称为联合,是指面与面相互交错重叠,在同一平面层次上,使面与面相互结合,组成面积较大的新形象,面与面相融会使空间中的形象变得整体而含糊。

⑦减缺: 一个面的一部分被另一个面所覆盖,两形相减,保留了覆盖在上面的形状,又出现了被覆盖后的另一个形象留下的剩余形象,一个意料之外的新形象。

⑧重叠: 相同的两个面,一个覆盖在另一个之上,形成合二为一的完全重合的形象,其造成的形象特殊表现,使其在形象构成上已不具有意义。

(4) 面的表情。面的表情呈现于不同的形态类型中,在二维的范围中,面的表情总是最丰富的,画面往往随面 (形象) 的形状、虚实、大小、位置、色彩、肌理等变化而形成复杂的造型世界,面的表情是造型风格的具体体现。

在“面”中最具代表性的“直面”与“曲面”所呈现的表情: 直面 (一切由直线所形成的面) 具有稳重、刚毅的男性化特征、其特征程度随其诸因素的加强而加强。曲面(一切由曲线所形成的面) 具有动态、柔和的女性化特征,其特征程度随其诸因素的变化而加强 (或减弱)。

点、线和面之间的关系如图3.18所示。

图3.18 点、线、面的构成

①点最重要的功能在于表明位置和进行聚焦,点与面是通过比较而形成的,同样一个点,如果布满整个或大面积的平面,它就是面了,如果在一个平面中多次出现,就可以理解为点。

②点与点之间连接形成线,或者点沿着一定方面规律性的延伸可以成为线,线强调方向和外形。

③平面上三个以上点的连接可以形成面,同时,平面上线的封闭或者线的展开也可以形成面,面强调形状和面积。

以上3点可以概括总结点、线与面之间的微妙关系。

3.1.4 从具象到抽象

抽象形是一种很好的图形表现手法,学会从具体的形象中跳出来去诠释设计的主题,人们会发现一种别样的设计趣味。特别是对于某些比较抽象的设计主题,比如爱情、城市印象、味道,等等,抽象形的表达便显得更加游刃有余。

德国著名设计师克劳德·海瑟也经常采用抽象的点、线、面来表现相关的设计主题。比如设计讲座、2006年德国足球世界杯以及武汉印象。特别是2011年海瑟应邀参加武汉印象海报展的作品“红线中的发现之旅”摒弃了“黄鹤楼”“龟山电视塔”等具象的图形符号,从个人感受出发,运用线条的凌乱疏密,以及蓝线与红线的对比表达了一个城市形象的主题。在众多展览作品中脱颖而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无疑是抽象图形的表现魅力所致。如图3.19~图3.21所示。

图3.19 讲座海报设计

图3.20 2006年德国足球世界杯视觉设计

图3.21 武汉印象海报展

招贴设计大师尼古拉斯则将抽象的点、线、面与具体形象完美地结合起来 (如吹奏乐器的乐手、乐器等)。初看大师的招贴视乎只是一些轻松堆砌的线条,仔细品味却能发现一些具体的形象。这些作品使得观众无不啧啧称奇、拍手叫绝。这正是抽象图形的魅力之所在。如图3.22、图3.23所示。

案例3.1: 学生作品,如图3.24所示。

设计的题目为《都市畅想》英文名为《Modern Legend》,学生将都市与季节结合起来,不仅设计了一系列招贴,并围绕这一主题设计四本书籍,而每一本不同季节的书名加上了各自季节的英文,例如春天就是《Modern Legend spring》,这样更直观明显地表达了内容的划分。

在封面的设计上学生追求一种简单又不失时尚的感觉,并结合四季的特征。在海报、平装书籍封面、折页与部分书签里都结合了同一种主打的元素,主要是通过不同的形状重复组合及其他效果完成。春天用花的抽象形态来不断重复拼贴,色彩偏多彩,主色为绿色。夏天用水果的抽象形态不断重复拼贴,色彩偏红色,表达一种夏日炎炎不失活泼的感觉,主色为红色。秋天通过果实累累的初步想法延伸到宝石累累,有一种丰韵的感觉,用同样的方式组合,主色调为金灿灿的黄色。冬天则是以冰为主体形态,整体一种冷魅的感觉,主色为蓝色。除此外用不同的布料与季节结合,也正好结合了书中的题材内容与流行趋势。以丝绸、蕾丝、毛线及皮草代表春夏秋冬。通过一系列的元素结合,更为明显的表达主题,但又不直白。朦胧的透露着信息,更有一种神秘感。

图3.22 尼古拉斯作品

图3.23 尼古拉斯作品

图3.24 学生作品《都市畅想》抽象招贴设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