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视保护历史,沈祝三建武汉大学

重视保护历史,沈祝三建武汉大学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首批国立综合大学之一,湖北第一所高等学府。2001年,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建造武汉大学建筑群的过程中,沈祝三以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的崇高品德,感动了世人。时间追溯至武汉大学成立时期。经过一系列程序,沈祝三的汉协盛营造厂中标承建武汉大学第一期建设项目。1932年5月26日,武汉大学举行隆重的新校舍落成典礼。

重视保护历史,沈祝三建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首批国立综合大学之一,湖北第一所高等学府。它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它众多的早期建筑,气势恢宏、布局精巧、中西合璧,是中国近代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2001年,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新校舍一期工程,包括文学院、理学院、男生寄宿舍、学生饭厅及礼堂、珞珈山一区十八栋、运动场、国立武汉大学牌楼等共13项,主要由沈祝三的汉协盛营造厂建造。在建造武汉大学建筑群的过程中,沈祝三以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的崇高品德,感动了世人。他所诠释并坚守的,正是宁波帮的人文情怀和精神追求。

时间追溯至武汉大学成立时期。武汉大学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1897年,慈溪马径(今属宁波江北区庄桥街道)人张斯栒出任自强学堂总办(校长)。清朝外交官张斯栒先后任清政府驻英、德、美、西、秘、俄、法、意、比等9国的驻外翻译,驻外工作达17年之久,著有《环瀛日记》等,是最早走向世界、亲身经历西方文明的中国知识分子之一。自强学堂后改名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合并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20世纪30年代武汉大学早期全景

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决定改建武昌中山大学(原武昌高师)为国立武汉大学,暂以国立武昌大学旧址为校舍。但其40余亩的校园面积并不能满足一所国立大学的需要,因此,寻找新校址便被提上了日程。大学院指派刘树杞(时为湖北省教育厅厅长)等人组成国立武汉大学筹备委员会,由时任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长李四光教授负责新校舍的选址工作。校长秘书叶雅各先生是委员会委员,专办新校舍建筑一事,他是一位林学家,对武昌郊外的地理环境比较熟悉,提出“武昌东湖一带是最适宜的大学校址,其天然风景不唯国内各校舍所无,即国外大学亦所罕有”的观点。当年珞珈山一带尚属荒山野岭,荒凉颓败,从城里到珞珈山,不仅不通车,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但李四光透过一片荒凉的景象看到了未来。1928年11月28日,新校舍建筑筹备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委员长李四光,委员张难先、胡宗铎、叶雅各、石瑛、刘树杞等。经过讨论,一致决定在武昌城外珞珈山一带建设新校舍。[2]

新校舍工程于1929年3月18日开始规划,主轴线为李四光勘测所定。缪恩钊带领助手沈中清及另外四名测工负责新校舍的测量绘图工作,经过五个月艰苦努力,按时完成勘测任务。校址确定后,李四光亲赴上海,聘请在华的美国著名建筑师开尔斯先生设计新校舍。这位精通中西建筑艺术的大师,以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北京故宫为蓝本,按照建筑设备委员会“实用、坚固、经济、美观、中国民族传统式外形”的要求,秉承中国传统建筑“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思想,采用“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手法,巧妙利用珞珈山、狮子山一带的地形,历时一年多,完成了武汉大学新校舍的设计任务。新校舍设计构思精妙,融汇了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和西方近代建筑的优点。整体上既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又引入西方的罗马式、拜占庭式建筑式样,把对称式的传统格局和适应功能的现代风格进行了和谐的融合。

位于武汉大学内的李四光像

在校园建设的基础工作完成后,工程招标正式启动。招标采取了介绍推荐厂商即邀标的方式,参加投标的厂商为五家:汉口汉协盛营造厂(宁波人沈祝三开设)、汉口康生记营造厂(宁波人康炘生开设)、汉口袁瑞泰营造厂、上海六合贸易工程公司(宁波人李祖贤开设)、上海方瑞记营造厂。经过一系列程序,沈祝三的汉协盛营造厂中标承建武汉大学第一期建设项目。(www.xing528.com)

1932年3月,武汉大学王世杰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特别提到:“承包主要建筑物的是汉协盛营造厂,老板是沈祝三先生。他的出身原很微贱,在汉口经营建筑事业有数十年之久,汉口的大部分的主要建筑如汇丰银行等都是他造的。可是现在他的目盲已有十多年了。他每天自早至晚,都坐在他的小办公室的桌边接应电话,指挥珞珈山及其他部分的工人从事工作。我们真抱歉得很!在他投标之后,金价大涨,而他所用的材料中,外货又甚多,因此,据他交工时候的估计,亏本有24万元之多。他的估计是不是十分精确,我们虽不得而知,而他的亏累却是无可置疑的事实。可惜本校的经费也在十分困难中,无法补偿他。可是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感谢他,当时肯以比较低廉的标价,担任这个巨大的而且困难的工事。”

原来,武汉大学校舍建造过程中,正值1931年历史上罕见的长江大洪水席卷武汉,加上开山、筑路等部分临时增加费用,又逢国际经济危机带来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在工程全面亏损的危急关头,沈祝三秉持诚信,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沈祝三依然坚持“三不原则”:一不主动向业主提高造价,二不拖欠供应商货款,三不拖欠建筑工人工资。他表示坚决信守合同,材料选优,检验甚严,保质保量,按期施工,着眼保固百年以上,且原来奉送水塔、水池等配套工程的承诺依然兑现。为此,他将三元里、三多里、德华里等多处私宅和阜成砖瓦厂抵押给浙江兴业银行,取得贷款40万元,使武汉大学工程得以继续。这笔债务后来本利滚成100万元,沈祝三变卖了几乎全部家产,直到武汉沦陷才还清贷款。因此,沈祝三的汉协盛元气大伤。

珞珈山新校舍于1930年3月动工,至1932年1月一期工程竣工,耗资150万银圆(因通货膨胀,实际耗资170万银圆),中央政府与湖北省政府各支持75万银圆,李宗仁拨款20万银圆资助。完工后的建筑群中西合璧,气势恢宏,布局精巧,置于群山起伏、湖水相伴、绿树成荫的自然环境中,呈现给世人以巍峨耸立、古朴庄重、轩昂瑰丽的风格。1932年5月26日,武汉大学举行隆重的新校舍落成典礼。蔡元培先生在典礼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称赞武大在短时间内有长足的发展,还赞誉珞珈山新校舍工程设计新颖,是国内最漂亮的大学建筑。王世杰校长在落成典礼上讲道:“十二年前,我和李四光在回国途中曾经设想,要在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建设一所大学,今天这个愿望实现了。……本校的工程,尚只完成一半,此后需要中央及地方的指导与帮助正切。我们的建设不仅是物质的建设,还有最大的精神建设,无论在学术建设方面或文化事业方面,我们都在努力。请大家看我们所走的路是不是中华民族的出路!是不是人类向上的路!”此后,王世杰与叶雅各亲自带领师生在珞珈山造林,半年植树50万株,使校园更为秀美壮观。1932年底,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赴武汉大学讲学,他在日记中写道:“校址之佳,计划之大,风景之胜,均可谓全国学校所无。人们说他们是平地起楼台,其实是披荆榛,拓荒野,化荒郊为学府。”1933年,一期工程完工后,曾昭安组织编印了《国立武汉大学建筑摄影集》,含有41幅精美照片。

令人惋惜的是,新校舍竣工时,沈祝三已双目失明,看不到这件他用全部心血创作出的精美作品。1941年,一身萧条的沈祝三在汉口与世长辞。甬籍武大学子陆方喆在《东湖长忆沈祝三》一文中深有感触地写道:“诚信与否是一个商人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宁波帮引以为豪的信誉。沈祝三把这个品质发挥到了极致……古人一诺千金而为后世称颂,沈祝三的一诺怕早已不止万金了吧。1938年,位于东湖之滨、珞珈山上的武汉大学新校舍落成,自那始,武大便一直以典雅的人文建筑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名满天下。身为一名武大的学子,我深深地感谢同乡先贤沈祝三先生,感谢他建造了武大的美,将它凝固在校园的每一栋建筑上。武汉人民也会永远记住他,记住这个以工程质量为本,宁可亏本也要信守诺言的宁波商人。他为我们留下的牢固建筑,就是记录着他高尚人格的不朽丰碑!”武汉大学历史系2000级校友李亚楠在《最美大学与曾经的建筑商》一文中写道:“武大的美,在山、在树、在花、在湖,尤在掩映其中的民国建筑群——沈祝三,正是这些建筑精华的营造者……虽然很少有人将沈祝三看作教育家,但他却以自己毕生实践写就了最宏大的人生教材,教材的精华矗立在珞珈山巅。教材的核心思想只有两个字——诚信。这是沈祝三骨子里流淌的血液,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稀缺的品质之一。所以,为人、为商、为政,皆当如沈祝三。”

沈祝三的一诺千金,展示了宁波帮锐意进取、以德立业、诚信为本的精神风范。诚信,这个最基本也最难坚持的原则,在沈祝三这位建筑商人的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鄞县阜成砖瓦厂广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