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沙面岛上的洋行记事:哈罗德·斯特普尔斯-史密斯

沙面岛上的洋行记事:哈罗德·斯特普尔斯-史密斯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麦胜文《沙面要事日记》由英国人哈罗德·斯特普尔斯-史密斯先生编著之《沙面发展要事日记》和《广州弃守前后沙面要事日记》翻译合编而成。1856年12月,十三行商馆区被中国人纵火烧毁。不过,沙面填筑工程面临诸多难题,其中经费问题尤为凸显。精明的巴夏礼和马蒂诺并没有完全放弃西濠口东的选址方案。

沙面岛上的洋行记事:哈罗德·斯特普尔斯-史密斯

麦胜文

沙面要事日记(1859—1938)》由英国人哈罗德·斯特普尔斯-史密斯先生编著之《沙面发展要事日记(1859—1938年)》(Diary of Events and the Progress on Shameen,1859-1938)和《广州弃守前后沙面要事日记(1938年9月28日至1938年10月29日)》(Diary of Events on Shameen Surrounding the Surrender of Canton City,28th September,1938 to 29th October,1938)翻译合编而成。前者以大事记的形式,重点记载了沙面自1859年成为英国和法国租界区起至1938年广州沦陷前止的发展历程;后者以日记的形式,从沙面的视角,生动描述了1938年9月28日至10月29日广州沦陷前后发生的历史细节。前者的出版信息不详,后者由香港义澳印务公司(Hong Kong Ye Olde Printerie,Ltd.)于1938年12月首次印刷,1939年1月第二次印刷。

为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本书的历史背景,现将英国国家档案馆中与沙面租赁有关的档案,以及夏德新(Robin Hutcheon)于1990年编著之《沙面商人:的洋行的故事》(The Merchants of Shameen:The Story of Deacon & Co.)中的有关信息开列如下,权作译前序。

一、沙面的华丽转身

广州既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华南重镇,也是中国历代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1757—1842年“一口通商”期间,一代又一代怀揣着淘金梦的外国人慕名来到广州追逐财富。他们租赁了广州城太平门外西南侧的临江地块,建起了住宅、洋行、教堂和花园,在那里生活,并以此作为商馆区与中国人通商。“十三行”由此蜚声中外。

1856年12月,十三行商馆区被中国人纵火烧毁。次年12月,英法联军攻占广州,随即成立了由英国陆军上校托马斯·霍洛韦(Thomas Holloway)、驻广州领事官员巴夏礼(Harry Parkes)和法国海军上校马蒂诺(Martineau)组成的联军委员会,对广州实施临时管治。同时,他们就新商馆区的选址问题,与广州的官员反复磋商。对于这一系列发生在咸丰九年(1859年)的重要事件,英国国家档案馆有着较为翔实的档案记录。

(一)择优选址沙面。

六月初七日,巴夏礼和马蒂诺联名向署理广东巡抚毕承昭发出照会(档案编号:FO 682/1992/25c),称:“遵奉两国钦差大臣饬令,本使司等自四月杪连次向贵署部院,并由贵署部院转请粤海关部及绅士伍崇耀等,详慎会商本两国官员,应如何遵照和约,代两国商民人等拣择合意地基,以便建屋,久远居住。再三详细斟酌查看,惟拣有两处地基,于两国商民聚齐,足敷应用,可以合意。一为十三行旧基东边接连之西濠口一带。因丙辰年[1]被火将民房全行焚毁,现系空地一段。清理地基,即可建造屋宇。一为沙面滩地。全属旷闲,每遇潮水,长时多被淹没。虽间有搭盖寮蓬,在彼栖止及停泊船只,多系轻贱无籍之人,搬迁甚易。惟此处欲建房屋,必须先施人力,将水退干,以沙泥填平地基,然后方能修造。”

在新商馆区的两处选址方案中,巴夏礼和马蒂诺明显倾向于后者。他们在照会中写道:“至我两国商民人等,自丙辰年十三行被焚以来,将近三年之久,来粤贸易均无一定住址。深愿赶紧造成稳妥房屋、结实行栈,以便住居、存货。固以西濠口东空地一段,易于修建者为便……又思西濠口东一带,民产居多,不欲勉强价买。如果有他处可通融,但得两国商民有所住居,亦愿商酌办理。查沙面地方,兴工填筑,似须一年有余,或至十八个月之久,均未可定,未免延误两国商民,久无定居之所。贵国地方官若能承保十八个月内或一年内外,逾速逾善,定将沙面填平地基,可以开工修造房屋,我两国钦差大臣亦愿晓示商民久待,以免在西濠口东估实一定价值,勒买民产……填筑沙面,较之西濠口东,可免千百业户纷纷计价烦琐,似为妥便。”

不过,沙面填筑工程面临诸多难题,其中经费问题尤为凸显。巴夏礼和马蒂诺在照会中提出:“填平沙面需用匪轻。本省连年因军费浩繁,工费实难筹措等语。因有如此情形,本两国钦差大臣又设法帮同办理。愿将沙面工程彼此公平酌议,应用工料银两若干,将来在赔补两国军需项内照数抵扣。昨于五月初四日,本使司等已将前项各情节与贵署部院、粤海关部及各绅士等,彼此当面讲明。经贵署部院等面称,应由本使司等核明该沙面工程应如何填筑,共需价银若干。本使司等遵即转请香港管理工部首领官克前来,自五月初四以后至今,已将沙面应填地方条界丈尺绘图,并将如何填筑之法、共需工料银两若干,均开详细清单。兹将克工部所开填筑细单,并粘贴匠人合吉自愿承领各工程价银数目清单一纸,抄送贵署部院。查阅即知,沙面工程共需价银约二十六万四千元。全行报竣,可成地基……既已核算清楚,应请贵署部院赶紧召妥实能干匠人,按照工单填筑,具保何时完工,取字立据,以便即日兴工。自开工之日起,所有工程均责成克工部亲身在彼,或派人前往指示看管。地方官发给该匠人工价,亦应归克工部一手经理。”

精明的巴夏礼和马蒂诺并没有完全放弃西濠口东的选址方案。他们在照会中同时表示:“自西濠口东起将近靖海门止空地一段,遵奉两国钦差大臣饬令,转致贵署部院,暂不许民人修造房屋。俟沙面地基筑成,查看实在可以建屋,再当准令该处各业户一体兴修庶足,以保两国商民究竟有妥实住居之所。因沙面完工需时尚久,应先行出示,晓谕西濠口东将近靖海门止各业户,使知前项原由。是以暂时不能收回地基,以免疑虑。”

(二)达成开发共识。

六月初九日,毕承昭通过照会(档案编号:FO 682/1992/26a)答复巴夏礼和马蒂诺,表示“沙面地方虽在水中,内亦有淤积成地之处”,认为英法两国“租赁中国地基,原有务求平允之条,即如上海租地建屋,俱经平允议租”,指出“沙面一带系属官地,既经填筑,自应仍由贵国酌交租银,以符和约”。

六月十五日,新任广东巡抚兼署理两广总督劳崇光向巴夏礼和马蒂诺发出照会(档案编号:FO 682/1992/26c),认为日前巴夏礼和马蒂诺“来署拜晤,足见和好之意”,对此“不胜欣慰”。经中方会商,劳崇光提议:“将沙面地基定为两国商民建屋居住。召匠填筑,共约需工价银二十六万四千圆。将来地基筑成,查堪建屋,交与两国钦差大臣收领,在赔补两国军需项内照数扣抵。其西濠口东之地,仍行留住,以俟成工。”劳崇光表示,将会“饬令绅士等,督催匠人即日开工”,要求“各绅帮同随时照料,不得推诿,以昭和好”。劳崇光同时强调:“外国人在五港口[2]居住租赁地基,务求平允。今沙面系属官地,自应遵照和约办理。”

六月十七日,巴夏礼和马蒂诺通过联名照会(档案编号:FO 682/1992/26d)答复劳崇光,同意劳崇光的提议,感慨“烦琐已久之事,从此定章”。至于占用沙面是否需要缴纳租金,巴夏礼和马蒂诺表示:“应禀报本国钦差大臣知照。或者两国钦差大臣于彼此会晤时,即行议定沙面官租,亦未可定。自当听候办理。”

(三)实施填筑工程。

六月二十四日,劳崇光向巴夏礼和马蒂诺发出照会(档案编号:FO 682/1992/26e),委派时任番禺县知县方鉴源,将由粤海关筹措的二万元银票送交巴夏礼和马蒂诺,作为“填筑沙面地基先给匠人工价定银”,并商请“办具收到银二万元印单,交方鉴源带回,以凭存案备查”。

六月二十七日,巴夏礼和马蒂诺通过联名照会(档案编号:FO 682/1992/26f)向劳崇光确认,已于六月二十四日收到“番禺县知县方鉴源送来广恒二万圆银票一纸”,并于同日“发给合吉匠人收领”,提出沙面填筑工程“应自本月二十四日该匠人具结画押、领银二万圆即为兴工之日起,以十八个月内为期,全行报竣”。

巴夏礼和马蒂诺在照会中主张:“沙面工程彼此各有其责:地方官暨各绅士等,责在拣召匠人,照克工部所订工单填筑,与其议定价银二十六万零二百九十六圆,限日十八个月内完工;本使司等,责在会同地方官,议定由地方官将沙面地基在十八个月限内筑成,查勘建屋,交与两国收领,方由两国钦差大臣将所定填筑价银二十六万零二百九十六圆,全数在赔补两国军需项内扣抵。”巴夏礼和马蒂诺认为,“既已具结领银,即日可以开工”,要求中方“立即出示,晓谕沙面一带居民及所搭寮蓬、所泊艇只并新填地一角北边挑涌之处居民、店户,均令赶紧搬迁,毋许稍有迟延,致该匠人贻误工程得以藉口”。

《沙面要事日记(1859—1938)》记载:“沙面岛的填筑工程耗时大约十八个月,因为需要清理部分河岸,通过填充砂石将地面抬升至水平面以上,以及修筑一道高于高水位线5~6英尺的厚重石质堤岸。”直到1861年秋,沙面的填筑工程才宣告完工。英法两国分别承担了五分之四和五分之一的填筑工程费用,换取了相应比例的填筑土地,在沙面岛上建立了各自的租界区。

(四)签署租赁条约。

1861年9月3日,时任两广总督劳崇光和时任英国驻广州领事官员罗伯逊(D.B.Robertson),分别代表中英两国,共同签署了沙面租赁条约〔档案编号:FO 678/2960(中文文本),FO 678/1443(英文文本)〕。其中,租约明确了中英两国在磋商期间悬而未决的租金事宜。现将租约的中文文本抄录如下:

大清头品顶戴、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广东广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劳,大英钦命管理本国通商事务驻扎广州钦事官:罗,为同立约据永租地基事。照得向来大英国在粤东通商,因昔年所租地基不敷商民建屋之用。现查粤省城外西关地方有地一段,名为沙面。东界法国地边,北界新涌,西、南均界白鹅潭河面,丈量共计二百六十四亩,即照英国量地之式共计四十四挨格相同,全系官地。今经本部堂代大清国议,将此地租给大英国官宪,永归大英国随意使用,即以此约为租给议定之据。由大英国每年以铜钱纳租,每亩按一千五百文核算。自立约之日起,先交一年租钱,嗣后每满一年照数续交。如不缺少租钱,大清国均不能在此地内执掌地方、收受饷项,以及经理一切事宜。如此地大英国随意应用,并无阻止等事,即由大英国按年将所定租钱共计三百九十六千文按期交足,断不缺少。为此,同立约据两纸。各执一纸为据,须至约者。咸丰十一年七月二十九日,耶稣一千八百六十一年九月初三日。

紧接着,沙面英国租界区的地皮以公开拍卖的方式对外出售,沙面的现代化建设序幕由此拉开。《沙面要事日记(1859—1938)》的第一部分,从沙面英国租界区的视角,呈现了沙面从江边滩涂向现代化国际商住社区华丽转身的筚路蓝缕。

二、的洋行的发展历程

说起沙面的发展历程,有一家商行是很难绕得开的。这家商行与沙面共同成长,商行的多位高层多年来一直积极参与沙面公共事务。这家商行就是的洋行(Deacon & Co.)。

(一)创业:梦想从广州启航

洋行的创始人是英国人艾伯特·的(Albert Deacon),他的家族以营商见长:祖父丹尼尔·的(Daniel Deacon)在火车铁路尚未出现的19世纪初,就经营着英国第二大私人马车公司;父亲詹姆斯·的(James Deacon)则在伦敦拥有航运保险生意。

1833年,艾伯特·的在伦敦出生,在十五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七。他14岁辍学后,在伦敦师从茶叶代理商,开始了四年的学徒生涯。由于茶叶代理商扮演着中国茶商和英国进口批发商的中间人角色,因此他逐步学会了鉴别不同茶叶品种的方法,同时掌握了茶叶贸易的规律。在学成出师之后,他选择前往中国一试身手。在经历了近十年的专业磨砺后,他毅然从琼记洋行(Augustine Heard &Co.)辞职,于1856年7月31日在香港《德臣西报》(China Mail)上刊登广告,宣布自己已经于早前的7月24日在广州自立门户。

奈何天意弄人。就在艾伯特·的踌躇满志对外宣布创业后的第五个月,即1856年12月,广州十三行商馆区被纵火烧毁。他由此丧失了居住之所和营商之地,无奈之下撤往香港。由于艾伯特·的无法预计刚刚爆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何时才会结束,加上他对当时香港紧张的华洋关系感到焦虑不安,于是便返回了英国。

1857年12月,英法联军攻陷广州,一切趋于平静,原本因战事而停止的通商活动也渐次恢复。1858年春,艾伯特·的怀揣着追逐财富的梦想,再次踏上了驶往香港的轮船,同行的还有他新婚燕尔的妻子和兄长詹姆斯·本福德·的(James Benford Deacon)。在确信局势安全无虞后,他们从香港出发,回到广州。同年7月1日,艾伯特·的再次在《德臣西报》上刊登广告,宣布与詹姆斯·本福德·的在广州合伙创办一家贸易公司,名曰“的洋行”。

由于19世纪50至70年代的茶叶贸易利润相当可观,加上艾伯特·的熟稔行情,因此的洋行在成立的头二十年,几乎就没有做过除茶叶以外的其他生意。的兄弟大胆创新工艺,加工出风味独特的茶叶新品,风靡欧洲市场,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年轻的艾伯特·的由此在伦敦和广州业界享有盛誉。

然而,艾伯特·的在事业的上升期选择了急流勇退。在27岁那一年,即1861年,他携妻子和女儿乘船返回英国,留下詹姆斯·本福德·的在广州独自经营的洋行。回到英国后,他与另一位兄长艾德蒙·的(Edmund Deacon)在1864年创办了一家茶叶进口公司,专门承接的洋行从广州发出的货物,生意做得非常红火。同时,功成名就的他凭借在中国经商八年积累的财富,与家人在故乡过上了悠闲富足的生活。(www.xing528.com)

1895年,艾伯特·的与世长辞,享年61岁。在人们的眼中,他是一位勤奋、受欢迎、善于交际和爱好户外运动的成功商人。

(二)拓展:涉猎多门生意的领军企业。

留守广州的詹姆斯·本福德·的是一名单身汉。没有家庭负担的他全身心投入工作,将的洋行的事业推向了另一高峰。一方面,随着公司业务量与日俱增,詹姆斯·本福德·的先后邀请到富有茶叶贸易经验的茶师托马斯·奥德尔(Thomas S.Odell)和爱德华·佩蒂特(Edward Pettit)加盟成为合伙人,公司的业务管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詹姆斯·本福德·的通过竞标,买下沙面粤海关税务司官邸东侧的临江地块,建起了的洋行的办公楼、高级合伙人寓所和货仓,在办公楼对开的江边修筑了用于装卸货物的的埠头,在沙面岛西端修建了单身员工宿舍,公司的硬件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在詹姆斯·本福德·的的带领下,的洋行除了经营好原有的茶叶贸易,更将业务拓展至航运、保险和银行领域,成功获得了多家行业巨头在广州的业务代理权。此时的的洋行风头正劲,名扬港澳,广州外商鲜有出其右者。

此外,詹姆斯·本福德·的还热衷于沙面租界区的公共事务。他被推选为广州花园基金理事,积极推动沙面绿化工作。如今沙面岛上绿树成荫,就有他的一份功劳。

1866年,在中国追逐了八年财富的詹姆斯·本福德·的返回英国,并在两年后的1868年彻底放弃了的洋行合伙人身份。1893年,詹姆斯·本福德·的心脏病逝世。

(三)守业:家族生意后继无人。

就在詹姆斯·本福德·的离开中国前后的1864年和1868年,他的两位胞弟欧内斯特·的(Ernest Deacon)和悉尼·的(Sidney Deacon)相继加盟的洋行,并很快获得了合伙人资格。虽然的洋行是一家家族企业,但是苦于无法在家族成员中进一步物色到合适的合伙人对象,的兄弟不得不将目光转移到资深茶商艾尔弗雷德·哈奇森(Alfred Hutchison)身上,成功邀请他成为公司合伙人。

值得一提的是,艾尔弗雷德·哈奇森开创了的洋行合伙人在沙面英租界工部局任职的先河:1871年,他被英国租界区的200名纳税人推选为工部局主席,并一直连任至1873年;欧内斯特·的也获选为1880年、1881年、1886年、1887年和1888年等五届的沙面英租界工部局主席。的洋行的高层在沙面英租界工部局任职主席或委员,为公司在一众外侨中赢得了热心公共事务的良好声誉。

不幸的是,悉尼·的于1875年在澳门的离奇饮弹自尽,以及艾尔弗雷德·哈奇森于1876年在英国休假期间的突然离世,为的洋行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独力支撑着家族生意的欧内斯特·的先后邀请了丝商艾尔弗雷德·杜瓦尔(Alfred Duval)和琼记洋行合伙人之一的乔治·费伦(George Fearon)加盟,并开始雇用中国职员为公司服务。

1890年中,欧内斯特·的因感染痢疾而引发高烧,延至7月1日终告不治,享年46岁。香港《德臣西报》和《士蔑西报》(Hong Kong Telegraph)等多家知名报章,对欧内斯特·的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他诚实、仁慈、心胸开阔、和蔼可亲和没有坏心眼,是英国商人的尊贵典范。

由于家族生意后继无人,欧内斯特·的的逝世意味着的家族与的洋行的诀别。从1856年艾伯特·的在广州自立门户,到1890年欧内斯特·的在广州逝世的近四十年间,的家族四昆仲通过在广州创办的洋行,经营茶叶和废丝贸易,代理航运、保险和银行业务,在中国积累了巨额财富,成就了家族企业的辉煌。

(四)转型:从家族企业到股份公司。

在接下来的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乔治·费伦和新加盟的艾德蒙·邦德(Edmund T.Bond),共同以合伙人的身份引领着的洋行继续前行。由于中英茶叶贸易在这段时期逐渐衰落,使得公司的利润一落千丈。一方面,他们不得不抛售公司在沙面岛上的临江物业,将办公楼、寓所和仓库迁往岛上另外一处位置稍逊的地方。另一方面,他们顺势而为,将公司的主营业务从原来的“茶师和佣金代理”转为“航运和佣金代理”,并尝试经营风靡一时的威士忌等洋酒业务。

此外,乔治·费伦继承了的洋行合伙人热心沙面英国租界区公共事务的优良传统,在1894年、1895年、1898年、1899年、1901年和1902年等六届的沙面英租界工部局主席任上,积极推动社区公共设施建设:兴建了沙面岛上的第一家酒店,在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对开的空地上建起了草地保龄球场和门球场,架设了电报杆和电线杆,更换了新式消防设备……

随着乔治·费伦和艾德蒙·邦德先后于1902年和1907年退休,的洋行的接力棒渐次交到了埃德温·艾尔弗雷德·斯坦顿(Edwin Alfred Stanton)、哈罗德·斯特普尔斯-史密斯和爱德华·哈罗德·史密斯(Edward Harold Smyth)等人的手中。1914年2月21日,他们将的洋行改制成为股份有限公司,发行200份股票,每股票值1000港元。的洋行由此从一家家族企业发展成为一家股份制公司。

为了摆脱广州沦陷之后在沙面岛上经营所面临的重重困难,时任的洋行主要合伙人之一的乔治·罗纳德·罗士(George Ronald Ross)于1938年年底在香港创设了办事处。在中国政权更迭后不久的1955年,的洋行撤离广州,结束了在沙面岛上长达九十九年的苦心经营。

时至今日,的洋行假座位于香港九龙摩地道的南洋中心,继续开展国际贸易,主要涉猎亚洲古董和家具、高档成衣、全方位环球采购解决方案、专业工程产品、专业牙科制品和高级宠物产品等领域,业务遍及全球六大洲。

三、哈罗德·斯特普尔斯-史密斯与沙面

哈罗德·斯特普尔斯-史密斯生于沙面,长年在沙面英租界工部局和的洋行担任要职,是沙面岛和的洋行发展的重要见证者和参与者。由他编著的《沙面要事日记(1859—1938)》,可信度是有保障的。

(一)沙面英侨之子。

1878年,哈罗德·斯特普尔斯-史密斯在沙面出生,父亲乔治·麦克里尔·史密斯(George Mackrill Smith)早年在怡和洋行(Messrs.Jardine,Matheson & Co.)上海办事处担任茶师,后来成为的洋行派驻伦敦的茶叶经纪人。在沙面工作和生活期间,乔治·麦克里尔·史密斯还兼任过广州花园基金理事,以及沙面英租界工部局第一至四、第八和第十届委员,是沙面英租界工部局早期的主要组成人员之一。

(二)执掌的洋行。

1901年,哈罗德·斯特普尔斯-史密斯在伦敦完成茶叶贸易学习后回到广州,入职的洋行,并于1906年4月2日在沙面完婚,婚后育有长女厄休拉(Ursula)和次女伊冯娜(Yvonne)。经过十多年的打拼,哈罗德·斯特普尔斯-史密斯在1914年的洋行的改制中成功晋升第二大股东,持有公司200份股票中的62股,仅次于持有120股的埃德温·艾尔弗雷德·斯坦顿。1916年,埃德温·艾尔弗雷德·斯坦顿返回英国,将的洋行交给哈罗德·斯特普尔斯-史密斯掌管,后者由此成为的洋行的实际掌门人。

对于哈罗德·斯特普尔斯-史密斯的商业能力,旁人的评价较为负面,认为他领导的洋行的手法既独断专横又碌碌无为:一方面,他在公司有着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说一不二;另一方面,他过分讲求实效,极其注重眼前利益,宁可将公司的盈利用作分红,也鲜少拓展业务,或是做盈利再投资。

(三)热心沙面事务。

哈罗德·斯特普尔斯-史密斯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父亲对沙面公共事务的热忱,先后担任过1916年、1919年、1921年和1938年等四届的沙面英租界主席,以及1917年、1918年、1920年、1935年和1936年等五届的沙面英租界工部局委员。他在沙面公共事务上的常年付出,尤其是1938年9—10月广州沦陷前后对沙面社区的卓越领导,赢得了各方的赞誉和嘉奖。

1939年5月30日退休当天,哈罗德·斯特普尔斯-史密斯收到了一块银质纪念托盘,上面刻有英国驻广州总领事、美国驻广州总领事、粤海关税务司等沙面各界代表约70人的签名,感谢他多年以来,尤其是在沙面英租界工部局主席任上,以及日军攻占广州前后的非常时期,为沙面社区做出的巨大贡献。1943年,英国政府向这位侨居广州六十余年的“老广州”颁授了大英帝国官佐勋章。

退休后的哈罗德·斯特普尔斯-史密斯移居津巴布韦。1972年8月3日,哈罗德·斯特普尔斯-史密斯逝世,享年94岁。

【注释】

[1]丙辰年,即1856年。

[2]1842年,中英两国签署《南京条约》,议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