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家级和省级主体功能区组成的城乡规划原理书中的资料

国家级和省级主体功能区组成的城乡规划原理书中的资料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国主体功能区由国家级主体功能区和省级主体功能区组成,省级主体功能区包括省级城市化发展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省级自然保护地、战略性矿产保障区、特别振兴区等重点区域名录。

国家级和省级主体功能区组成的城乡规划原理书中的资料

1.主体功能分区

(1)主体功能分区类型。

全国主体功能区由国家级主体功能区和省级主体功能区组成,省级主体功能区包括省级城市化发展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省级自然保护地、战略性矿产保障区、特别振兴区等重点区域名录。

1)城市化发展区。指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集聚人口和产业能力较强的区域。该类区域的功能定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重点增强创新发展动力,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保障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2)农产品主产区。指农用地面积较多,农业发展条件较好,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区域。该类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国家农业生产重点建设区和农产品供给安全保障的重要区域,现代化农业建设重点区,农产品加工、生态产业和县域特色经济示范区,农村居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

3)重点生态功能区。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生态脆弱区域为主的区域。该类区域的功能定位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重要区域,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主要区域。

4)自然保护地名录。指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的陆域和海域,包括纳入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三类区域。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守护自然生态,保育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地质地貌景观多样性,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服务社会,为人民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为全社会提供科研、教育、体验、游憩等公共服务;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永续发展。

5)战略性矿产保障区名录。指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的重要区域,主要包括全国和省级战略性矿产资源分布的国家规划矿区、能源资源基地、重要价值矿区和重点勘查开采区。该类区域功能定位是,关系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矿产资源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和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落实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实现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域。

6)特别振兴区名录。指因资源枯竭、人口收缩等原因致使发展活力不足、关系国家边疆安全,以及需要国家特别扶持的区域,主要包括边疆重要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传统工矿城市等。该类区域功能定位是,边疆重要城市是落实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区域,资源枯竭型城市和传统工矿城市,是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实现城市精明发展的主要区域。

(2)分区要求。

1)全域覆盖。国家级主体功能区与省级主体功能区叠加后,覆盖省级行政辖区内全部陆域和管理海域国土空间。

2)陆海统筹。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在确定各个沿海县(市、区)的主体功能区定位时,要统筹考虑当地陆地和海洋空间开发保护要求,根据陆海统筹、保护优先、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确定主体功能区。

3)分区传导。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确定的国家级主体功能区,在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必须确定为相同的主体功能区类型,不得改变。

4)因地制宜。城市化发展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必备类型区,省级人民政府可结合实际对三类主体功能区做二级细分;在自然保护地、战略性矿产保障区和特别振兴区名录外,也可结合实际将其他需在空间上加强管控引导的重要区域纳入名录进行管控。

5)基本单元。主体功能区的基本分区单元原则上为县级行政区,对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较大、县域面积较大的省份,可以乡镇级行政区为基本分区单元。

6)协调规则。根据双评价结果,应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市辖区以及自治州政府、地区行署、盟行署所在地的市辖区,可确定为城市化发展区;其他可同时作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与城市化发展区的,按照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原则,优先确定为重点生态功能区或农产品主产区。

按照陆海统筹原则,原海洋主体功能定位为重点生态功能区或海洋渔业保障区,陆域主体功能定位为农产品主产区或重点生态功能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具有生态功能导向的优先划定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具有农业功能导向的优先划定为农产品主产区;原海洋主体功能定位为重点生态功能区或海洋渔业保障区,陆域主体功能定位为城市化发展区的,依据海洋生态保护主要对象和布局、陆域开发内容布局和强度,综合确定县域主体功能定位,明确重点生态功能保护或海洋渔业保障管控要求。原海洋主体功能定位为重点开发区,陆域主体功能定位为农产品主产区或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优先判定为农产品主产区或重点生态功能区。

(3)技术流程。(www.xing528.com)

第一步,评估既有分区,提出备选方案。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对已有主体功能区进行评估;根据主导判别因素,识别需要优化调整的城市化发展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重点区域,衔接自然保护地、战略性矿产保障区和特别振兴区名录,提出备选方案。

第二步,衔接发展战略,提出初步方案。衔接国家和省级发展战略,结合农业、生态、能源矿产资源、自然保护地、边疆重要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传统工矿城市等有关成果要求,提出初步方案。

第三步,协调对接,形成最终方案。在与相关主管部门及相邻省市及县(区)充分衔接基础上,形成最终方案。

主体功能区划定技术路线见图4-2。

(4)主导因素判别。

1)城市化发展区。短板因素包括,地质灾害高易发、地震灾害危险性较大、水污染严重、不具备大规模开发条件的海岸带和海岛等;比较优势包括,国家和区域城市群、都市圈的中心和节点城市,人口、产业集聚度较高,人口密度较大、具备就地就近城市化发展潜力,交通和区域优势度较高,经济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较强。不具备大规模开发条件的海岸带和海岛地区,不应确定为城市化发展区。

2)农产品主产区。短板因素包括,水资源超载、土壤和水污染严重、耕地锐减等;比较优势包括,国家或省的粮食、经济作物、畜牧业和海洋水产品养殖的主要保障区,列入国家或省产粮大县、畜牧大县、水产养殖大县名单,粮食产量、肉产品产量、水产品产量之一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国家优质粮食基地县(场),以及其他农业资源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地区等关系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地区。

图4-2 主体功能区划定技术路线图

3)重点生态功能区。短板因素包括,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面积占比较大,林草湿地锐减等;比较优势包括,生态保护红线的集中分布区占比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维护、海岸维护功能的生态安全重要屏障区,天然林保护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地区、草原“三化”地区相对集中或占比较大。

2.生态修复和国土综合整治

(1)生态修复和国土综合整治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

在一定时间、区域和投资范围内,为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提高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效率和质量,对空间格局失衡、资源利用低效、生态功能退化、生态系统受损的重点区域,进行系统修复或综合整治的活动。依据规划目标和任务,按照工程分布相对集中、整治类型相对综合、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综合效益相对较强的原则,对工程目标、建设内容、投资估算、预期效益等提出科学安排和合理布置。

1)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针对生态系统功能整体不强、生态破坏严重、生态屏障脆弱等问题,结合各区域的生态系统特征和国家重大战略要求,提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行动重点区域,分析区域内的经济、产业、人口、发展方向和生态现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生态要素,整体谋划荒漠化防治、天然林资源保护、草原和湿地资源保护修复、防护林体系建设、矿山生态修复、水土保持、海洋生态修复等时序安排,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2)国土综合整治。包括农村和城镇土地综合整治、重大自然灾害灾后生态修复。主要针对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农村建设用地粗放、人居环境不优等问题,大力推进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进乡村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产品生产能力,优化乡村人居环境。针对城市化地区国土空间利用效率不高、城市病日益突显等问题,在主要城市化地区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建设用地效率和品质,改善提升人居环境。

3)矿山生态修复。针对矿产资源开发造成地灾隐患、占用和损毁土地、生态破坏等问题,通过预防控制和综合整治措施,使矿山地质环境达到稳定、损毁的土地达到可供利用状态以及生态功能恢复的活动。

4)海洋生态修复。针对开发活动造成的滨海湿地大面积减少、自然岸线锐减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受损、退化等问题,通过开展整治和修复,逐步恢复遭到破坏的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海洋生物多样性,促进海洋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2)重大工程安排。提出重大工程名称、工程类型、重点任务、实施区域、建设规模、主要技术指标、建设时序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