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赣闽粤边地貌特征与客家方言格局

赣闽粤边地貌特征与客家方言格局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赣闽粤边的现代客家方言地理,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期间,除了历史行政区划、区域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转移等诸多历史文化因素之外,赣闽粤边的地形地貌特征、河流走向等自然地理的因素,也对客家方言的地理格局产生了持久而且深刻的影响。这里我们先从地形地貌的角度,来看看赣闽粤边的地貌特征如何具体而微地影响着客家方言地理的总体格局。[71]综合来看,以低山和丘陵为整体骨架,是赣闽粤边的共同地貌特征。

赣闽粤边地貌特征与客家方言格局

赣闽粤边的现代客家方言地理,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期间,除了历史行政区划、区域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转移等诸多历史文化因素之外,赣闽粤边的地形地貌特征、河流走向等自然地理的因素,也对客家方言的地理格局产生了持久而且深刻的影响。《礼记·王制》云:“高山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汉书·地理志》的作者也认为:“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声音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把不同区域内带有标志性地貌特征的“高山大川”或“水土之风气”与风俗习惯、语音的刚柔缓急联系起来,说明古人已经看到了在地理环境语言文化之间,具有某种内在的关联。当然,对于地理环境与语言文化之间到底存在着何种关联,古人并未予以深究。只是到了近代,人们才逐渐明白,地理环境对语言文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而实现的。正因为如此,要理解赣闽粤边的客家方言地理,我们还得从这个区域的山形水势谈起。

这里我们先从地形地貌的角度,来看看赣闽粤边的地貌特征如何具体而微地影响着客家方言地理的总体格局。

打开任何一幅中国地形图,我们便会发现,从总体上来看,赣闽粤边处在中国陆地第三阶梯的东南边缘,[67]在地形地貌上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是中国“东南地洼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板块构造的观点来看,赣闽粤边处在“扬子板块”中的“东南褶皱区”。在远古地质构造时期,由于“太平洋板块”以高速度先是向北北西方向(晚中生代),从琉球岛弧附近,再则向北西西方向(晚第三纪),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对亚洲板块进行俯冲,致使地处东南的“扬子板块”受到强烈的挤压,从而形成了一系列以北东或北西走向为主的山脉。地处“扬子板块”内“东南褶皱区”的赣闽粤边,其总体的地形地貌特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具体说来,赣南的地形地貌特征,明显地呈现出四周高而中间低、南面高而北面低的态势。东面的武夷山山脉,自北而南蜿蜒于宁都、石城、瑞金、于都会昌寻乌等县的东侧,并把赣南与闽西天然地分割成两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南部的大庾岭和九连山,自西向东盘踞在大余信丰全南、龙南、定南、安远和寻乌等县,并由此而形成赣粤两省的天然屏障;西侧的罗霄山余脉—诸广山山脉,自北而南,逶迤于上犹、崇义和大余等县的西陲,再将江西与湖南隔开;东北部的雩山山脉,起于宁都,迄于赣县,成为赣南地区的北部地理界线。

群山环抱于外的赣南地区,其内部大大小小的低山、丘陵和盆地更是星罗棋布。全区的平均海拔在300~500 米之间,最高点为西侧的齐云山鼎锅寨(海拔2061 米),最低处在赣县境内(海拔82 米)。其中,山地的总面积达8600 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2%;丘陵的总面积有24000 多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61%以上;包括谷地、岗地和平原在内的盆地,面积大约6700 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17%。[68]

与赣南一山之隔的闽西,地处武夷山南段的东翼,其整体的地势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特点。其中,武夷山南段、松毛岭、玳瑁山、彩眉岭和博平岭等山脉,沿东北西南走向或南北走向,大体呈平行状分布,从而控制着全区的地势。全区的最高点在东面的玳瑁山狗子脑主峰,海拔1800 多米,最低点在南部的永定县境内,海拔不到70 米。以上述5 大山脉为骨架,整个闽西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导致岭谷相间,丘陵和平地交错分布。全区平均海拔652 米,千米以上的山峰500 余座,低山和中山的面积达15000 平方公里,几乎占全区总面积的79%;丘陵面积3100 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总面积的16%;平原或盆地只有不到1000 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总面积的5%。[69]

粤东北地处南岭山脉以南,西面与粤北山区毗邻,东面和潮汕平原接壤。新编《广东省志·地理志》,将该区的地形地貌特征称之为“粤东平行岭谷州”,以区别于西侧的“粤北山地州”和东南侧的“粤东沿海平原丘陵州”。[70]在该区的东侧,由闽西境内的博平岭延伸而来的阴那山—莲花山山系(东北一段称阴那山,西南一段称八乡山),自东北向西南蜿蜒,沿梅州市所辖的大埔、梅县、丰顺、兴宁和五华等县,在穿越揭阳市的揭西县境内之后,继续向西南方向延伸,经过惠州市的惠来县和汕尾市的海丰县之交界处,一直延伸到深圳市的大鹏湾。该山系全长400 多公里,10 余座千米以上的高峰成一字排列,其中,位于丰顺县境内的铜鼓嶂,海拔1460 米,成为粤东的第一高峰。阴那山—莲花山山系,是粤东北的一条天然的地理界线。在它的东南侧,是潮汕平原;在它的西北侧,则是粤东北的山地和岭谷地带。在阴那山—莲花山山系以西,有一道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称的罗浮山山系。罗浮山的主体部分虽然在广东的中部腹地,但是,武夷山余脉在经过闽西的西侧之后,又向粤东北境内延伸,并最终与罗浮山连成一气,从而构成罗浮山山系。该山系沿东北西南走向,经过梅州市境内的平远、兴县2 县,向西进入河源市的龙川、河源等县,一直延伸至惠州市博罗县境内的罗浮山地区。由罗浮山山系再往西,则是九连山山脉。该山脉起于北部的连平县境内,向西南蜿蜒而去,沿新丰—从化一线,直到广州市的北郊,从而成为该区与“粤北山地州”的自然分界线。这3 组山系总体上都呈东北西南走向,几乎与东南面的海岸线平行。这种山川走势,使得粤东北的地形地貌恰似海面被风激起的波浪一般,此起彼伏,错落有致。以上述3 组山脉为骨架,整个粤东北地区被切割成较有规则的地理空间。山脉之间,有东北西南走向的狭长谷地和盆地,也有呈东西走向的低山和丘陵。岭谷相间,秩序井然。在该区域的内部,根据其地形地貌特征,从西向东依次可分为龙门—灯塔盆地丘陵区、罗浮山—项山甑中山区、东江中游谷地区、紫金—蕉岭山地丘陵区和梅江—西枝江谷地。其中,山地面积达16000 多平方公里,几乎占全区总面积的40%,丘陵和台地面积达20000 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总面积的50%,平原和盆地面积约4000 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不到5%。[71]

综合来看,以低山和丘陵为整体骨架,是赣闽粤边的共同地貌特征。正是由于这一整体的地貌特征,使得赣闽粤边在自然形态上俨然有别于同处东南丘陵地区的周边其他区域,如东南部的漳州—潮汕平原区域,南部的珠江三角洲区域,以及江西北部的鄱阳湖区域。在赣闽粤边的周边地区,只有粤北山区具有类似的地貌特征。或许正是由于地貌特征上的这种类似性,粤北地区后来才成为赣闽粤边之外客家方言群的又一个重要的聚居地。

显而易见,作为形态区域的赣闽粤边,其内部的同一性或均质性主要体现在不同地域单元之间地形地貌特征方面的相似性之中。这种地形地貌特征上的相似性,又决定了自然景观文化景观的相似性。如大地切割破碎,低山、丘陵、狭长谷地和平台纵横交错,成为赣闽粤边的主要自然景观。相应地,以小盆地和梯田开垦为主的耕作模式,则成为这个区域的主要文化景观,等等。(www.xing528.com)

赣闽粤边的这种地形地貌特征,对于我们理解客家方言的地理格局,具有极其重要的指标性意义。

众所周知,在古代的交通和资讯条件下,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就赣闽粤边的情况而论,其周边的山脉走势及其内部的岭谷布局,就对客家方言的整体格局及发展态势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以赣南地区而言,其境内的最高点位于西部的诸广山山脉。这道山脉不仅成为江西与湖南的地理界线,而且也是客家方言在赣南的西部边界。在赣南的西北部,由于没有高山大川的阻隔,使赣南的西北部和赣中的西南部得以连成一气,故而客家方言地理得以延伸到赣中西部的遂川、万安、泰和以及井冈山一带。在赣南的东北部,雩山山脉自东北向西南蜿蜒,起于宁都,经兴国、于都,止于赣县。这道山脉不仅是赣南东北部与赣中东南部的地理界线,而且也成为客家方言在赣南的东北部界线。在雩山山脉的东南侧,赣南的客家方言顽强地延伸到赣中东侧的广昌一带,并对当地的方言格局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在这道山脉东北侧的赣中腹地,则是赣方言一统天下的格局。

闽西客家方言的地理格局,也很能说明问题。该区东面有一道自东北向西南蜿蜒的彩眉岭,再向东则有一道与彩眉岭大体平行的博平岭,这两组山脉不仅成为闽西山区与闽西南平原的地理界线,而且也是闽西客家方言与闽南方言区的地理边界。彩眉岭以西、以北的宁化长汀连城武平、上杭和永定等县,都是客家方言的集中分布区域,而博平岭以西、彩眉岭以东的漳平和龙岩,则成为客家方言向闽南方言的过渡地带。再越过博平岭,向东进入漳州地区,则完全是闽南方言的天下。

粤东北境内的地形地貌特征,对客家方言在广东的地理分布,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区东面的阴那山—莲花山山脉,不仅是“粤东平行岭谷州”和“粤东沿海平原丘陵州”(即潮汕平原地区)的天然地理界线,而且也是粤东北客家方言区与潮汕闽南方言区的分界线。阴那山—莲花山山脉以东的潮州—汕头—汕尾一线,是粤东闽南方言的集中分布区域;而该线以西的大埔、丰顺、梅县、兴宁、五华、紫金等地,则是客家方言的集中分布区域。

位于阴那山—莲花山以西、并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罗浮山山系,虽然将整个“粤东平行岭谷州”划分为东西两翼(大体上就是今梅州市与河源市的地理界线),但是,该山系的主体部分却集中在龙门—增城—博罗这个三角形的地带,并在这里形成了以罗浮山为核心的中山区。而在龙门以北的粤东北腹部地区,该山系的整体部分并不高峻,尤其是东江以北的那一段,地势很低,只有一系列自西向东的地垒状低山。正因为如此,位于罗浮山山系以西的和平、龙川至河源一线,也都成为客家方言的集中分布区域。

位于“粤东平行岭谷州”西侧的九连山山脉,是该区与“粤北山地州”的自然地理界线。大致而言,九连山山脉以新丰为界,可以分成南北两段,北段以中山为主,山高在1000 米以上,而南段则逐步下降到800 米以下。不过,与东侧的阴那山—莲花山自北而南一气呵成不同,九连山山脉在自东北向西南的蜿蜒过程中,并没有连成一气,而是留下了一道又一道低矮的垭口或谷地。尤其是横贯新丰县境内的新丰江,更是将九连山拦腰切成两段。这样,生活在阴那山—莲花山山系以西至九连山山脉以东的客家方言群,就很容易通过新丰江河谷地带,进入粤北山地。而与新丰江河谷地带西侧毗邻的又是滃江谷地。正因为如此,位于滃江谷地周围的连平、新丰和翁源等地,也都成为纯粹的客家方言区。

至于粤东北南侧的罗浮山,对客家方言地理格局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如前所述,罗浮山的主体部分集中在龙门—增城—博罗的这一三角形地带。而粤东北客家方言地理的南部界线也恰好就在增城—博罗一线。两者之间的重叠,当然不是巧合。

如果把赣闽粤边的整体地形地貌特征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现代客家方言的整个空间格局,明显地受到东西两个地理屏障的双重作用。闽西境内的博平岭和粤东境内的阴那山—莲花山,不仅在走势上连成一气,而且还构成了客家方言与闽南方言的分界线;而赣南西侧的诸广山以及粤东北西侧的九连山,则大致构成了客家方言的西部界线。这个区域的北侧,则是赣南东北部的雩山山脉和闽西境内的松毛岭、玳瑁山北段,其南侧则是位于粤中腹地的罗浮山。这两组山脉则分别构成了客家方言地理格局的北界和南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