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形势与政策课程问题分析: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研究

形势与政策课程问题分析: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研究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问题的成因,以学生的主体视角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原因。之所以同形势与政策课程貌合神离,主要是因为学生对课程价值存在困惑和迷惘,表现为认知上的偏移化。缺乏远景性学习动机也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效果不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多元化的学习动机以消极被动型居多。这都间接地导致了形势与政策课程不能引起广大学生的重视,也不能引起授课教师重视的怪现象。

形势与政策课程问题分析: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研究

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问题的成因,以学生的主体视角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原因。其中内部原因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认知及学习动机因素,外部原因则主要体现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等因素。

(一)学习认知的两面性和偏移化

“形势与政策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颇具特色的课程之一,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存在两面性。一方面,绝大多数的学生充分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对于开阔视野、促进成才的重要作用,从而对开设该课程的必要性和总体教学持肯定态度;另一方面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又表现出不太重视、敷衍了事的现象。”

1.认知的两面性导致了行为的差异性

具体来说,其主要的原因是:第一,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认识不到位,不能将形势与政策课程与之成长成才、健康发展联系起来。虽然在意识上承认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实际的学习中又苦于感受不到具体的实惠,故而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态度暧昧,存在可要可不要的选择。第二,当前学生在校的学业和毕业的就业考研深造)等又成为学生的无形压力,这也是学生无暇顾及此类课程的一个重要原因。以上两个原因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如此,也就形成了一方面能够肯定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又不能心甘情愿地积极参加课堂学习的怪现象。

2.认知的偏移化导致了认识的肤浅化

开展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目的在于:第一,引导学生认清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深刻理解政策纲领;第二,帮助学生学会用基本理论和观点分析形势,科学研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引领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对学生进行当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分析时要含有一定的价值倾向,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对于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目的与意义,学生并不排斥也不否认,但是在具体的学习中认同感不强。之所以同形势与政策课程貌合神离,主要是因为学生对课程价值存在困惑和迷惘,表现为认知上的偏移化。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表示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非常重要,但是具体到学习动机时就十分的空洞,没有具体的学习目的、要求等,人云亦云的较多。访谈时,部分学生反映,课程内容空洞,感觉和自己的学习、生活没有多大关系,故而课程学习的价值不大;也有部分学生觉得大学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专业课知识,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为一般任务,无须过于认真;还有学生认为要了解形势与政策,上上网、看看电视就能知晓,而不一定要通过课程学习。这种“事不关己”,不影响前途命运的认知态度,是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普遍存在的认知偏移。

由此可见,学生对于课程的认识十分肤浅,学习的功利性较强,简单地将其理解为统一思想、宣传政策的渠道,缺乏长远的眼光与境界,未能将课程的学习与个人的发展联系起来。意识决定行为,认知的两面性和偏移化外化为学生的行为就表现为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上课不积极、主动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效果不好等。

(二)学习动机的近景性和多元化

1.学习动机近景性成因

“学习动机有远景和近景之分。所谓远景性动机,是指动机行为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所谓近景性动机,是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当前学生的学习动机多为近景性。”具体表现为学习的功利性较强,学习具有很强的选择性,与个人切身相关、联系密切的,自我感觉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学习的兴趣浓厚;对于自我感觉不重要,没有实际意义的内容则兴趣寡然。如对十八大精神的学习,普遍反映需要学习,但是具体到实际内容就索然寡味,在日常的交流中很少主动谈起此类话题;与此同时,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考研政策的变化调整、食堂饭菜价格的上涨等表示出很大的关注热情。

可见,学生迫切需要了解的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要求也不例外,从自身利益诉求出发,“希望形势与政策课程中能够有对近景性内容的纵深解读,而不是从远景性内容着手,再向近景性内容印证”。这种需求和形势与政策课程自身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缺乏远景性学习动机也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效果不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

2.学习动机多元化成因

学习动机的多元化导致了行为的差异性。当前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多元化的学习动机以消极被动型居多。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动无疑都给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巨大冲击。当前,青年学生缺乏主导价值观,个性化趋势比较明显,体现在该门课程上表现为学习需求的多样化,要求能了解形势政策、国家大事,但在统一思想、领会政策精神的同时,也需满足解决个人工作、生活等实际需要,拓展学科外的知识,等等。学习动机多元化导致了学习需求的多样化,而当前的形势与政策课程远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也是形成学习动力不足、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

(三)课程设置因素

1.上课时间不科学

在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多头管理的其中一个环节就是由高职院校的教务部分负责排课,由于受到传统的惯性思维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一直都被安排在专业课、基础课、公共课之后,上课时间都不太科学。在各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上课时间基本上安排在晚上或周末。这既是该门课程不受重视的一个具体体现,又是教学效果和质量难以提高的一大成因。

2.教学时间没保障

虽然当前的大部分高职院校已将形势与政策课程纳入各专业的教学计划,编有教学大纲,能进课表、入课堂,但相当多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时数未能按有关规定的学时数执行。比如,部分高职院校只以几次讲座的形式代替;有的高职院校虽安排正常上课但课时不够;等等。这都间接地导致了形势与政策课程不能引起广大学生的重视,也不能引起授课教师重视的怪现象。

3.大班教学效果差

作为一门必修课,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其他必修课一样,按照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组织课堂教学。这也是当前各高职院校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普遍做法,但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可一概而论。当前,不少高职院校正在扩建,实行多校区办学,或多或少都存在教学场地紧张的问题,为节约教学成本,其纷纷安排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行大班教学,动辄按专业或是按年级组织上课。如前所述可知,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上课效果已然不是很理想,如此安排大班上课,教学效果很难保证。

(四)教学内容因素

1.内容的时效性不强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但形势与政策课程又不同于其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固定的教育大纲与教材,“其课程内容体系基本由三部分组成,即基本理论、基本形势与热点问题”,如图7-1所示。

图7-1 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体系基本框架

由图7-1可知,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相比,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其变化性。应当说除理论知识相对比较固定外,其他的课程内容都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的,其变化之快可谓日新月异。国际形势跌宕起伏;行业形势推陈出新;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层出不穷。这些均使得课程内容要能与时俱进,能够随时增加贴近生活、紧跟形势的新鲜内容。但在实践教学中,一方面,由于形势发展变化速度太快,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很难及时做出调整;另一方面,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本身的信息量大、政策性强,同时又受到课时限制,因此很难在短时间内将新形势、新变化讲解透彻。这些都大大地影响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效性。

2.内容的实效性较差

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惯于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内容的准备上,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兴趣爱好,也未能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往往对问题的把握也不够准确。当前,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更多的还是在于理论的讲解、言语的交流,具体到实施层面的内容较少,未能找准教育教学的落脚点,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如长效服务机制的建立、帮扶救困等学生关心的问题都未能与之结合起来,实效性有待加强。(www.xing528.com)

教育是为人服务的。高深的理论、宏伟的蓝图,离开了实践,都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鱼,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一切依靠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体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价值与意义。现阶段,对学生施行形势与政策课程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的灌输、政策的宣讲、形势的漫谈、热点的争论等,而没有接地气,没有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与苦恼,使得教学内容缺乏实效性与针对性。

3.内容的实践性缺乏

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缺乏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理论与实践脱离。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根本任务在于阐明基本理论,弄清基本形势,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与方法,指导具体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实践活动。当前的形势与政策课程过多地宣讲了理论、政策,而忽视了具体的实践指导,只能导致学生的被动接受,学生能够理解部分的基本理论知识,但却无法灵活运用,更不能用于指导实践。第二,教学实践缺乏。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依然没有引起高职院校系统的足够重视,因而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完成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课堂教学任务已实属不易,更难有实践教学。如此,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多数还是空架子,高高在上,既不能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知识,又不能用于指导学生实践。故而,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有待加强。

(五)教学方法因素

进行课堂教学是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要渠道。教学方法的不科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形式单一

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方式基本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以任课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只注重上课的表象而忽视了学生的诉求,过多关注学生理论水平的提升而轻视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全面的政治分析能力以及学会理性分析问题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造成课堂的气氛不活跃,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和当前形势的认识判断作用不明显,削弱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吸引力。”另外,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工作未能因材施教,针对性不强,对普遍性的问题关注有余,而个体性的特殊问题关注偏少。同时,由于学生面临学习、心理及就业难等现实问题,而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基本没有形成“走进学生思想、深入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情感”的教学氛围,不能放下身段,因此也就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缺乏亲和力、说服力和吸引力,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考核形式单一

考核的严肃与否,体现了师生对于该门课程的重视与否。当下,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考核形式基本只要求学生提交期末小论文。只能对学生进行定性考查,而不能考核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运用情况。这种考核方式虽利于学生的自由发挥,但更多的则是造成网络抄袭,缺乏学生的主体思想,以完成任务的态度,敷衍了事,完成论文,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无疑让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性也打了折扣。

3.重理论轻方法教育

按照方法论进行划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和青年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重点问题;二是用来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方法。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偏重于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讲解与动态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忽略了分析问题的方法教育。只有理论讲解,没有方法解决,广大青年学生只能够关注到存在的问题,却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准备上,也未能将方法教育列入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要点,缺乏使学生正确分析、科学掌握形势与政策方法的研究成果,更缺乏专门分析把握形势与政策方法的教材与著作等。

(六)师资建设因素

1.缺乏精干的师资队伍

现阶段,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师人员构成广泛,既有专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又有学生工作队伍的教师,还有高职院校的党政领导及机关干部。人员构成广泛自然符合全员育人的要求,但同时,术业有专攻。这些师资人员有的理论水平高深,有的学工经验丰富,有的有着丰裕的高职院校管理实践,但是数者兼备的却占少数,或多或少都有“偏科现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机关干部,杂事、琐事较多,教学准备、上课效果难以保证;专任教师科研任务较重,对于教学工作,部分教师也仅满足于工作量的完成;学生工作人员虽然身处一线,了解学生思想,关注学生变化,但是他们大多属于年轻后生,缺乏理论知识的累积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课教学应有的魅力不能得到体现。

2.缺乏有效的教研小组

如果说教研室是一个办公组织的话,那么教研小组就是一个研究学习的平台。教研小组的建立旨在解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学标准的统一、严格限制教师的随性发挥等。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特点而言,“更需要教研小组约束和规范教师教学,但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设立此类组织,教师都处于单兵作战的状况,所以经常出现不同的教师讲一个专题,不仅风格不同,内容侧重点也不同”。

3.缺乏多元的师资培训

形势与政策是常变常新的,自然对于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也有着与时俱进的要求。“形势与政策课程领域宽、跨度大,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践总结。没有长期的专门知识积累,没有宽广的知识结构,往往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授课效果也会参差不齐,无法获得学生的认可和信服。”故而,及时地更新知识,加强培训,是提高师资水平的重要举措。但当前,囿于诸多因素,虽然国家层面的培训定期开展,但由于名额限制,因此参与量不够,同时各省市乃至高职院校自身多元化、系统化、常态化的师资培训工作相对缺乏。

(七)教学管理因素

1.高职院校思想认识不到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和学生的就业产生了密切联系。当前,学生就业工作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点工作,更被视为民生工程。做好就业工作的前提就是做好在校学生的专业学习,因此,不少院校过分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术知识的教育教学,而对形势与政策这类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重视不够。如高职院校的定位在于培养社会急需的实践型、技术型的一线人才,为当地政府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与人才支撑,强调的是专业技术与技能学习。在这一大背景下,为了合乎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应用型高职院校自然就忽视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更谈不上对它的研究与思考。甚至有些高职院校认为只要把相关材料准备好,能应付上级检查就行,没必要花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有部分高职院校迫于上级的压力,也安排开设课程,但课时减了又减,只走过场,流于形式,根本没有把形势与政策课程当作一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程来看待。

2.高职院校管理机制不健全

从当前的课程教学与管理的实践来看,“突出表现是管理制度缺失,无完善的制度保障机制,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体制。致使过程课程教学秩序混乱、过程考核无人实施、教学质量缺乏保障”。此外,院校各部门的职责分工也不够明确。例如,目前现行的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管理形式多样,管理部门过多,且没有统一明确的工作分工,管理责任和实施分工分散于宣传部、学工处、社科部或马克思主义学院等。

3.高职院校考核体系不科学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作为一门和其他专业课程一样的必修课,对课程体系进行考核评价是必要的,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在现行的形势与政策课程过程中,高职院校的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或是存在遗漏,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忽视了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

虽然高职院校有详细的教学计划与安排,但由于知识的传授是隐性的,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很难以量化的标准来进行考核评价,具体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授课教师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加之师资不稳定或是缺乏,因此对于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的考核也被淡化,或是不进行考核。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缺乏监督就导致现有的授课教师上课懈怠,责任心不强,也就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2)简化了学生的学习考核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效果缺乏有效的监控和评价,这是当前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众多增添了考核监控的工作量,考核多因此而被简化,没有了监控、评价也就很难及时收集到学生反馈的有效信息,这样既不能将形势与政策课程形式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功能充分体现出来,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没有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教学管理也就形同虚设,教学效果也就很难保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