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期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研究-社会背景的迫切性

新时期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研究-社会背景的迫切性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国家就业指导课程政策出台的契机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毕业生分配制度由统包分配向毕业生自主择业制度的改变,教育部要求各地、各高校逐渐设立人才中心,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和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这些年来,教育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指导政策和文件。

新时期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研究-社会背景的迫切性

(一)毕业生严峻就业形势的现实需求

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高校实行扩大招生政策,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快速发展并呈现大众化趋势。普通本专科的招生人数由1995年的92.6万,提高到2002年的320.5万,再到2012的688.8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招生数目的扩大必然导致需要找寻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大幅度增长:普通本专科毕业生由1995年的80.5万人提高到2002年的133.7万人,再到2012年的624.7万人。需要工作的毕业生与日俱增,每年在招聘季都可以看到毕业生百万大军齐聚招聘会现场的景观。造成“大学生毕业即将失业”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问题与中国整体就业形势息息相关。我国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劳动力总体都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的机会必然相应减少。所以高校就业制度的改变、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整体就业形势等多种因素共同交织在一起,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大环境。除此之外,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的职责也不可以被忽略。

笔者通过对自己的亲身体验以及对身边同学的了解,发现虽然毕业生们对于就业有所了解,但都只知皮毛,只能从客观环境上认识到就业压力巨大,而不能从主观因素上建立生涯发展与职业意识,对此更无从进行正确的决策,最终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只会随波逐流。所以,在高校或高职院校都存在一种很普遍的现状,即学生拥有的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贫乏的职业生涯知识形成鲜明的对比。就好比是用圆规画圆,毕业生大多以专业学历背景为支点,以就业为半径,把自己限制在自己所画的这个小圆圈里,那么这个小圆圈里必然就会出现摩肩接踵、人满为患的局面。笔者认为,应该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对于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不应以学生的专业成绩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学生个体素质的提升、就业观念的调适、就业技巧的增强、职业知识的积累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就业竞争力的提高。专业知识可以通过学校专业课程学习来获得,而个人素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等的获得则需要高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而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所以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可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使学生掌握就业、创业的基本知识,了解国家当前的就业政策方针、职业发展知识,帮助他们尽早对自己的优劣势、职业性格、职业能力有所认识,明确自己能够做什么、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职业,以便学生可以更好地选择职业发展方向,制订职业发展规划,应对求职过程中以及在职场中所遇到的挫折与困难。

(二)国家就业指导课程政策出台的契机(www.xing528.com)

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毕业生分配制度由统包分配向毕业生自主择业制度的改变,教育部要求各地、各高校逐渐设立人才中心,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和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2003年4月25日,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地方和高校要把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确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模的重要依据,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日常教学。”2007年12月28日,教育部公布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中要求:“从2008年起,全国普通高校将全面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所有高校都要开设就业指导必选课或选修课,各高校需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明确列入教学计划,依据该要求,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在该要求中,明确把课程定义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由此开启了就业指导课程的新时代。在此之前,各个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课程以及教材在名称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毕业生就业指导、毕业生就业概论、职业生涯规划,等等。名称的不同映衬出就业意识与观念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就业指导发展的历程。现行的名称可以统揽之前的各种概念,“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作为两个独立的核心概念同时出现在一门课程中,体现了对二者的同等重视程度。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包括让学生意识到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性,树立正确择业价值观,了解职业知识、求职准备、原则、方法与技巧;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进行自我认知,端正就业心态,从而合理进行职业规划,确定人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目标及其对应的生活模式。这门课程实质上是涉及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的一个综合体,是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素质教育类课程。

这些年来,教育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指导政策和文件。这些政策和文件印证了我国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重视程度的提升,并反映出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趋势,即从无到有,从单纯的就业指导到全程化的职业生涯教育,从宏观调控到针对课程建设的微观指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