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研究:实现全程系统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研究:实现全程系统课程体系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国,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日益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重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与语文、数学、英语等这样传统型的基础课程大不一样,其具有以下特点。在美国,很多高校都早已建立了职业生涯指导课程体系,对体系内各门课程的目标设置较为具体完善,类型层次多样。以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和佛罗里达大学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目标设置为例,美国职业生涯指导课程目标体系建构的经验,值得我国各个院校借鉴和学习。

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研究:实现全程系统课程体系

(一)加强课程重视程度,厘清课程理念

开设职业生涯类课程已被全球教育界普遍认可。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开设该类课程都是提升毕业生就业平和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助于减轻本国的就业压力。在我国,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日益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重视。好多院校都把该课程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中,建立课程体系;形成从学校到院系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全员参加的组织管理机构;出台各种工作指导手册,以实现制度保障;加大经费投入,保证物质资源齐备。

首先,各所高校要摆脱课程过于知识化的错误倾向,走出以纯粹的就业指导代替职业生涯发展指导的误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与语文、数学英语等这样传统型的基础课程大不一样,其具有以下特点。

综合性,它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咨询学等多门学科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属于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它没有特别固定的内容范围,职业生涯理论也不胜枚举,都没有对错之分,各有千秋。

实践性,职业能力的掌握离不开实践经验。空洞的理论知识学习高速发展变化的社会面前是透明的,学生永远不会通过纸笔就能切身感受到职业能力的提升。要让学生走出书本,真实地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体验职业世界,借助这些直接经验,促使学生去挖掘、感悟、琢磨,由衷地树立职业生涯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发挥出课程的价值,激活课程的生命力。

发展性,这里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当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随着各种新兴产业的兴起,社会职业也日新月异,工作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细。所以,为了满足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高校构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加大教师定期培训的力度,与时俱进地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其二,职业生涯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学生职业发展意识的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塑造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要对大学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就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使之渗透学生发展的每一阶段。

总之,该课程首先要为学生提供就业帮助,关注学生的首次就业,满足于将学生打造成为合格的“匠人”。其真正的意义在于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准确地分析自身客观条件,尽可能地挖掘职业生涯发展潜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方向,明确要为之努力的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培育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素养以及职业竞争力和适应力,有效实现学生从学生到社会人的平稳过渡,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其次,要加大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为课程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与物质保障。课程顺利有效地开展,离不开相应的教学场地、教学设备、教学师资力量,各高校要合理规划课程建设资金,用于人员聘用、人员培训、业务工作;理论研究、校本教材、职业测评软件开发,职业咨询室、职业图书资料室、课程教研室的建设等方面。

(二)完善课程目标体系,确立各类目标

对于课程目标,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总体来讲,课程目标可以被作为一种预期的学习结果,反映课程最终希望达到的目标。它是确定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的基础,所以,建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明确课程目标。

职业指导课程与社会发展带动的职业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程目标的设置要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新兴产业不断出现,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对人职业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职业指导课程要突破对学生进行终结式教育的瓶颈,相对于给学生传授特定的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职业价值观,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拥有自觉学习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制订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显得更为重要。除了考虑职业变迁的因素外,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之一。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讲,大学生正处于从少年向成年过渡的边缘阶段,这一时期是个体自我意识的第二个飞跃期,是个体精神发展的特定阶段,是个体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大学生不再被高中紧张的学习、压抑的考试束缚,开始追求自己内部世界中存在的未来的、本质的“我”,更加注意发现自我、探索自我、关心自我;在这一阶段,大学生人际交往圈子不断延伸,生活范围不断扩大,开始认真考虑自身应该如何生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等更深层次的问题,人生观、价值观开始逐步成熟至稳固。因此,设置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要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心理、能力,培育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进一步确定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激发学生的求职热情,挖掘职业潜能,为今后的人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美国,很多高校都早已建立了职业生涯指导课程体系,对体系内各门课程的目标设置较为具体完善,类型层次多样。总体而言,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类课程都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总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个体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以人性的提高为准则,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生活、如何学习、如何生存”。在此基础上,各院系再根据专业的异同性、职业指导的内容以及目标完成的时间划分为具体的课程分层目标。

以伊利诺伊州立大学佛罗里达大学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目标设置为例,美国职业生涯指导课程目标体系建构的经验,值得我国各个院校借鉴和学习。

1.伊利诺伊州立大学

表6-1 伊利诺伊州立大学部分职业生涯课程

以上表格内容为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职业指导中心和学院开设的关于职业生涯教育类部分课程,专业和职业发展这门课程只是针对商业计量方法管理专业的学生,而类似于这样的课程在其他不同院系专业中也都有开设。可见,在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完全是以学生的需要设置的。除了高校从全局出发,制定职业生涯指导课程的总目标,各个院系专业也注重将学生的专业与可能的职业选择相结合,在总目标的指导下,制定适合本专业学生学习的职业指导课程分层目标,保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职业生涯课程教学工作。

2.佛罗里达大学

图6-1 佛罗里达大学职业生涯发展课程

佛罗里达大学文理学院职业生涯发展课程的总目标是教会学生生存,使学生意识到人生的责任,让学生意识到作为存在的人所富有的意义和内涵,让学生成为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的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健全的道德人格。为实现课程的总目标,佛罗里达大学开设了四门课程。其中包含 co-op work experience(带薪实习课):co-op 是指一种合作教育,学院根据各专业的特点把课程课堂学习与工作、薪酬整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情境体验。该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在职经验,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使其施展在工作岗位上,使学生达到学有所成、学有所获的目的。college study skills(大学学习技巧):这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更高水平的完成专业作业,提高专业基本技能与素养。

该门课程要求学生从自我评估开始,然后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强化:第一,workforce skills development(发展员工技能);第二,academic skills enhancement(提升学术能力)。

(1)motivation(学习动机):使学生意识到人生的责任,意识到个体的个性、兴趣、能力、专业在职业选择中的作用;设定学习目标,制订详细计划,采取具体行动。

(2)time management(时间管理):学会有效利用时间,养成遵守学习计划的良好习惯。

(3)active reading(积极阅读):有目的性地阅读,理解不同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想法。

(4)memory strengthening(强化记忆):培养选择性记忆的能力;提高注意力;合理组织、重复信息。

(5)test taking(知识测试):有效利用课程所学知识;建立求职文件夹,涵盖个体的专业发展方向、个体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表现、对个体专业和工作能力的评价、健康管理记录、导师和雇佣者的评语及推荐等。

除了以上两门课程外,佛罗里达文理学院开设的职业生涯类课程还包括 career planning(职业规划)和 job strategies(工作策略)课程。职业规划课主要针对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开设,旨在为学生展现职业发展和规划的理论模型和实践活动,增进学生对专业方向、职业选择、职业世界的了解;而工作策略课程,主要针对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开设,该课程是一门互动性较强的课程,最重要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成功就职,进行长期职业规划,以及在工作环境中成功生存。

佛罗里达大学职业生涯指导课程目标设置分类明确。首先,体现在职业指导课程把专业学习和职业选择相结合,在职业指导课程中同时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使得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能够共同提升,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受雇能力。其次,课程目标的设置完全体现了生涯发展的理念,将课程贯穿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整个大学生涯,分阶段设置不同的课程目标,使学生形成一个对读书与做人、职业与道德、学业与就业的完整概念,从观念、知识、技能各方面做好迎接挑战的万全准备,把握职业选择、职业规划、职业发展的主动权。而在呼和浩特市各地高校,对该门课程目标的设置大多比较单一、功利化倾向严重,且表述模糊。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综合性要求课程目标的设置同样要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各地高校可以借鉴仿效美国高校对职业指导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制定课程目标时既要设置总目标,又要设置分层目标,建立有层次的,蕴含不同任务的目标体系。总目标从宏观上对分层目标指引方向,分层目标对总目标具体展开与分解,起到完善与补充的作用。

首先,各地高校应变更各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总目标,由终结性目标向发展性目标转化。人的职业生涯是一生连续发展的过程,该课程不能以教会学生从事某一特定职业的知识、能力为最终目标。高校要把学生整个职业生涯发展作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基本出发点,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的介绍,引导学生自觉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加强对自我的认识和理解,确立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备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好选择职业的准备,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方法,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为将来的人生发展做好铺垫,使学生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中依旧能够探索自我、开发自我、超越自我。(www.xing528.com)

其次,各所高校还应该以总目标为指导方向,划分具体的分类目标,以更好地促进课程的安排与实施。对于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学生也要通过课程教学,扩大职业生涯知识面,培养职业发展能力,培养其他意志品质

最后,要设置课程的分层目标。职业生涯发展指导是一个周期较长的过程,从国外经验来看,各高校要实现职业指导课程的全程化教学,将课程贯穿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在每一个年级设置不同的目标,以层层递进的形式安排课程。大学一年级,新生刚刚经历完高考,实现了人生中的一大目标,面对大学相对舒适的学习环境,学生需要及时调整心态,尽早树立新的人生目标。因此,在此阶段,高校职业指导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了解大学不同阶段的学习要求,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职业生涯基本理论知识,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方向,实现新生从中学到大学的重要转变。大学二年级,高校要为学生多创造走出校门参加实践课的机会,让学生从工作经验中进一步明晰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培养责任心、工作积极性、吃苦耐劳的精神,并提高职业相应的动手能力。总而言之,在这一阶段,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应该把唤醒学生内在潜能、全面了解自己、扬长避短,并根据自身情况辨认工作机会、修正职业方向、做出更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作为首要的课程目标。大学三年级,课程目标主要锁定在为学生进行职业分析、全面培养与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在这一阶段,要让学生了解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应职业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变化趋势,职业对人才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完善自己的知识水平,调整心理态度,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寻求更多的实践机会,把自己大学期间所获得的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大学四年级,学生已经经历了3年的知识储备、素质养成、能力锻炼,除了考研与出国留学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目标都是寻找理想的工作单位,实现成功就业,由校园人发展成为社会人。这一阶段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对学生进行求职技巧的培养,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树立积极、健康的求职心理,强化学生的社会角色意识,教会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新环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寻求职业发展。

(三)丰富课程内容体系,分阶段实施教学

当前各地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在广度上覆盖面虽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大多学校课程内容有涉及职业生涯发展意识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求职技巧能力培养,但如前文所提及,由于课时数的限制,因此在实际课程教学中,高校职业指导课的重点依旧以“就业能力的培养”为重中之重,其广度和深度上的扩展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而根据职业指导课程目标的建设要求,该课程除了要涵盖以上内容,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注重择业观、职业观、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的教育,涉及内容较为广泛。因此,在对课程内容进行构建时,要以大学生生涯发展规律为基础,坚持基础性、整体性原则,充分考虑影响就业的因素、个性化的需求,根据课程目标,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以系列课程或课程模块的形式进行教学。

构建全程化的、系统性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是大势所趋。把课程贯穿于新生、老生、毕业生三个阶段,以形成学生职业意识、自我概念为基础,以培养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为重点,以促进职业适应与发展为核心,以养成正确职业价值观为导向,合理、科学地把相应的课程内容组织为以下几个模块。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以及职业活动的顺序,可以分年级按照内容模块的分类组织开设相应的课程,如图6-2所示。

图6-2 职业指导课程模块示意图

模块一:入学教育。这一模块内容服务于大学一年级新生,新生刚入学,对新的学习方法有所不适,对自己的专业欠缺了解。有些同学可能会因为专业的填报不是自己的第一理想,而觉得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把自己的挫败感和现在的专业做了一个错误的连接,导致因为不能接受自己考学的失败而不接受现在的专业。也有同学是受周围舆论的影响,比如男生不适合学师范、男人当老师没出息等。还有一些同学觉得一些专业的发展前景不好。这些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令大学生迷失自己的方向。所以各学院要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对新生开展系统的入学教育,为学生介绍所学专业性质、对应的职业类别、相关职业和行业的就业形势、专业发展方向、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从而使学生及早做好继续深造或是转专业的准备工作。

模块二:生涯探索。这一模块的内容主要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包括自我认知、职业世界认知和各种通用技能的培养三部分。刚入学新生身心都处于松懈的状态,许多学生都抱有考上大学就是解决了人生大事的心理,认为获得休息放松的时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样一来,时间飞逝,自控力较差的学生就容易整天无所事事,荒废青春,难以重拾斗志。因此,在这一时期,高校要适时地引领学生重整旗鼓,通过生涯探索这一课程模块内容的学习,使大学生意识到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性,为重新拟定新的人生目标打下良好基础。首先,要加强大学生自我认识的教育。只有对自身有了清醒的认识,才能确定适合自己奋斗的目标,做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规划。这一模块内容主要详细介绍个体兴趣、人格、需求、价值观的评定方法以及它们与职业的关系,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了解自我,形成初步的职业期望。其次,要加强学生对职业世界的认知。通过课程,提供大量材料,使学生了解相关行业和职业,在头脑中形成对职业角色较为清晰的概念。调动学生的内在需求,使其自觉自愿地参与到职业指导课程的学习中。

模块三:职业生涯规划。本模块主要针对大二、大三的学生,经过大一对模块一和模块二的学习,学生已深刻认识了自己所学专业。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大学生就要在此基础上初步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并推进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实施。因此,此模块的内容应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首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其成为职业生涯的导航仪,指导生涯发展;其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权衡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介绍各省市、地区的经济形势、发展战略优势以及从基层开始工作的价值所在,探索其对学生职业发展的有利方面;再次,具体介绍职业生涯与发展的决策类型、影响决策的因素、决策相关理论,加强学生在职业决策过程中对实际困难的应付和方法上的指导,使学生在面对决策情境时,能正确地界定并解决问题;最后,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与方法,让学生明确自己努力的目标,制订好职业规划方案。同时,要让学生知道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绝对的,要学会审时度势,根据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对自我和职业了解程度的变化而随时调整。所以,学生在做职业规划时,并不是把自己限制在狭小的职业圈子内,而是要不断放宽眼界,适时调整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路和方向,不断对其加以完善,促进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早日实现。

模块四:创业教育。在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大的环境下,许多大学生都有“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自己当老板”的梦想。自主创业,不但可以有效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而且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是学生在竞争的大潮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一条不错的途径。针对这种情况,在职业指导课程中,把创业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颇有意义。所以本模块可以针对大学三年级学生开设,让学生了解创业的内涵、创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创业的基本政策与法规、创业的风险系数、创业的原则与步骤、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等, 最终帮助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做好创业的准备。

模块五:心理素质指导。近年来,大学生因学业、就业、社会关系等频频发生自虐、自杀、他杀的事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可以有效帮助其应对挫折、战胜困难,对学生的发展有不可小觑的作用。所以该模块的教学应该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阶段。在大学一年级,主要开展有关心理学基础常识的教学;大学二年级的内容包括大学生心理适应与发展、团体心理咨询;在大学三年级,大学生课程内容主要为就业心理调适,减少学生盲目的自我心理、悲观失望的自卑心理、争强好胜的攀比心理、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最后在大学四年级,对学生进行个体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克服就业前焦虑、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

模块六:职业适应与发展。这一课程模块主要针对大四学生开设,毕业生面临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过渡,所以该模块内容主要包括: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具体内涵;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变;角色转化的途径与方法;在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比如影响职业适应力的因素、提升职业适应力的方法、促进职业更好发展的方法等。

模块七:就业指导。该课程模块重点向大四毕业生开设。大四学生即将毕业,即将跨入社会,这一模块的课程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就业政策法规。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困难重重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家陆续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尽量为毕业生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毕业生要熟悉相关的政策法规。第二,就业的基本权益。在熟悉国家政策法规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就业权益的指导,让毕业生学会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基本权利以及明确自己应该履行的基本义务,避免在就业或是创业的过程中上当受骗。第三,求职技巧。这也是影响成功就职的关键因素,尤其对于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礼仪规范都是可以在短期内学成的内容。因此,以上种种要素都要涵盖在就业指导模块的内容中,增加学生顺利入职概率。第四,就业的流程。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向毕业生详细介绍就业的相关事宜,即如何规范使用报到证,如何处理户口的入迁,如何建立归口档案和党组织关系。

模块八:职业能力。这一模块的学习应贯穿于大学四年。在大一阶段: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职业对个体人际交往、表达沟通能力的要求,这些技能的提高方法,对社交礼仪的介绍;在大二阶段,主要包括职业对个体素质(如自信心、诚信、自立等)的要求,职业对团队合作、组织管理能力的要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大三阶段,学生对职业生涯相关知识已有了足够的了解,这时候主要就是帮助学生直面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提高自信心,更好地做出职业决策,提高生涯决策能力;在大四阶段,全面提升学生实战能力。

模块九:社会实践。这一模块应对大学二、三、四年级学生全部开设。在大学二年级,组织学生以团体形式进行企业参观,进行团队训练;在大学三年级,课程内容多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制作职业生涯规划、组织规划大赛为主;在大学四年级,以撰写求职简历、举行模拟面试等内容为主。该模块以活动课程的模式开展,可以仿效国外高校组织实践的形式,展开共读计划、合作教育计划和义务工作计划,让学生亲身感受职业氛围,适应工作环境。

可见,各个模块的内容并不是孤立的,每一个模块都是相互贯通、有机联系的。这样,把职业指导课程分成九个模块,可以根据模块内容灵活多变地安排相应课程进行教学或是以专题教学的模式授课,形成科学、系统、全程化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四)采用多元化的课程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职业指导课程的目标在于充分挖掘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潜力,促成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人职和谐、教学内容的构建也要求以注重基础性与有效性的统一、文本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统一、学生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统一为重点。所以,在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同样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讲授与训练结合的原则。教学中可采用课堂教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训练、小组合作学习、职业咨询等多种方法。另外,在课程的教学中,还可以配合使用多种职业测评软件与工具、网络资源与材料,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调动更多的社会人力资源进行培训和讲授,尤其是将成功校友、职场成功人士作为典型为学生进行专题讲授,以增强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信心。让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将他们的奋斗成长经历作为自己职业选择的重要参考。

课堂教授法:课堂教授法是教师运用语言讲述,向学生传播知识的一种传统教学方法,也是职业指导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职业生涯理论知识。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通过模拟或重现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借助典型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索、讨论和反思一系列活动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中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利用案例贴近学生可能在职业选择、求职过程、职业适应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直观地为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使用案例教学法,教师不会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每个学生都要独立地去思考,去创造,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景模拟训练:情景模拟训练是由教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融入真实情境中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以设置求职面试场景,分别让不同的学生担当求职者与面试者,表演完成后师生共同点评。通过这种即兴表演和互评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锻炼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思维敏捷力,更能加强学生对职业、对职场的直接认知。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由学生组成小组,为完成相同的教学任务,展开合作式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在生活、学习中,每个人都有寻找自我统一的心理动力,所以组成一个工作团队很重要。把这种教学方式应用于职业指导课程中,让学生们互帮互助,互相倾诉自己的想法和计划,无形之中的压力就会增加学生行动的动力。这样构建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职业咨询:职业指导课程涵盖内容广泛,涉及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一系列课程内容,使用职业咨询的教学方式可以为当事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满足学生了解自我、塑造健康心理的需求。在进行职业咨询时,可以由专业化教师运用科学的职业指导测评工具,指导学生清晰地认识自己,为学生确定职业目标、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只有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满足不同课程模块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五)改革单一的评价方式,注重多样化

课程评价是检验课程实施效果必不可少的环节,对课程的发展有监督作用。在本书中,笔者所探讨的课程评价主要强调发挥评价的教育学生功能。如前文所讲,目前呼和浩特市5所高校依然把撰写报告或考试作为检验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学习效果的主要评价方式。首先,这种定量评价方式只能体现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层面的进步,忽视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情感、态度、技能方面的成长与进步;其次,这种终结性评价方式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反馈的问题,不能突出评价的反馈功能,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严重制约了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所以,5所高校对课程学习评价的重点应聚焦于学生的发展,秉持“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以下几方面的职业指导课程评价理念。

第一,评价主体多元化。我国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均是以教师作为课程评价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评价结果,长此以往,学生丧失了主体精神,无法发挥积极主动性。职业指导课程实施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学生对于自己人生的发展最有发言权,其最有资格对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教师等教学要素进行客观的评价。同时,在职业指导课程评价时,要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培养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自我反思的意识与习惯。当然,提升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并不代表就要无视教师的作用。教师要科学地评价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适切性,学生掌握程度等,教师的评价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从而加深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强化自己的专业素养与能力,研发解决课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方案。除了重视学生和教师在课程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外,同样要考虑社会用人单位、同学和家长。用人单位可以明确指出学生的可雇佣性与职业世界的现实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以职业人士的视角为课程的调整与改进指明道路,有利于促进课程的发展。同学作为同龄人,更能理解相互间的心理活动变化,互评更能激发双方的求知欲和竞争欲,促使学生通过同学对自我的评价,加深对自己的了解,更进一步寻求自我发展。家长的评价通常可以反映社会、邻里之间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并提供学生的成长记录,有利于课程职业咨询、心理指导内容模块的开展。这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吸收来自四面八方、不同角度对职业指导课程的评价,较好地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第二,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对职业指导课程进行结果评价,就是在结课后,教师依靠书面作业或试卷测验的成绩来判断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这种评价方式只能反映出学生对部分职业生涯理论知识的把握情况,然而职业指导课程目标十分注重学生知识、态度、能力的全面培养,并且课程内容体系庞大而复杂,涉及面广泛,单凭一次的书面作业和考试,根本无法监测学生学习态度、职业意识、内心情感和能力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学生的诸多变化与收获是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反思与体悟的,为确保能够全面、真实地记录学生的活动表现,就需要多加关注教学过程,利用多种评价方法考核学生的发展状况。

第三,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是采用数学的方法,把学生学习的结果用数字表示出来。这种评价方式简便、明了,但过分依赖于纸笔测验,脱离教学情境与实际操作,运用在职业指导课程中,仅仅局限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简单再记忆。而对于学生技能、态度的考察,就要通过在平时的角色扮演、心理测验、职业咨询、实地见习等课程活动中,运用档案袋评价、轶事评价、访谈观察等质性评价方法。只有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互为补充,才能获得全面、准确的评价信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