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展览: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的视觉与身体感知

展览: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的视觉与身体感知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说视觉感知是观众对传统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等主要的感知方式,强调展示空间的视觉效果,追求视觉冲力是中国传统艺术博物馆的主要策展方案,那么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更加注重展品与展览空间结合所营造出的空间感知强度,并引导观众对展览环境进行整体性的身体感知是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常用方式。换句话说,中国当代艺术展览为观众提供的是一个整体性的艺术场域,可以带动起观众整体性的身体感知。

展览: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的视觉与身体感知

如果说视觉感知是观众对传统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等主要的感知方式,强调展示空间的视觉效果,追求视觉冲力是中国传统艺术博物馆的主要策展方案,那么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更加注重展品与展览空间结合所营造出的空间感知强度,并引导观众对展览环境进行整体性的身体感知是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常用方式。除了视觉,触觉、嗅觉,甚至味觉都被调动起来,共同参与到中国当代艺术展览中。换句话说,中国当代艺术展览为观众提供的是一个整体性的艺术场域,可以带动起观众整体性的身体感知。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中的2016年“青年策展人计划”所呈现的展览空间就是一个具身化的展示空间。“青年策展人计划”,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特意推出的年度展览品牌,也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构建的一所不断尝试的实验室,让具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家与策展人有用武之地。例如2016年青年策展计划从众多参赛者选出了“连结者峰会”(刘益红、王岩、欧怡君)、“厦门肉食公司”(轴艺术项目小组)、“谷神变”(毛晨雨、周净、芬雷)四个方案并为观众呈现出来。“厦门肉食公司”作为一个看似有着明确位置的具体地点,却是从“街头霸王”这一虚拟游戏中被截取而出的,除此之外它真实的起源已无从可考,未来同样也不可名状。“轴艺术项目小组”在第二回计划中试图转变角色,成为一位能书写“历史”的小说家。策展团队从某些文本中找到了一类“进去—出来”或“进来—出去”的结构原型,并试图依照这一结构,进行新的书写:由一个具体和似乎熟知的地理空间展开,营造一种欺骗性的、明确的浸入感。在这里,宏大叙事将转为地方性小叙事,任何骗人者也将被欺骗和蒙蔽,而真实的书写者可以是作者,是主角,是隐含的读者,不论是谁,他们都将独身闯入这个世界,并在真实假象的犹豫中体验一种间离效果。小说的文本最终将被拆解成两个平行的部分进行剧场式呈现:一边是从时间线索上出发,通过戏剧语言的方式来演绎;而另一边则将文本中的空间结构化,以视觉展览的方式呈现。当每个观众进入这个由文本和艺术家共同伪造的现场后,文本随时准备退场,艺术作品则重新回归符号,并在观众新的编排中实现推翻原文本的可能。

图34 “连结者峰会”展场

“谷神变”源自一张来自1933年福建宁化的“借谷券”,围绕宁化农民与苏区红军的礼物事件,探讨城乡关系的赠予性,追踪被借走谷物的流变路径,考察其当代脉络,重识城乡与全球一体化语境下的中国乡村叙事:稻谷、乡野乃至整个乡村,与其说是债务性的,不如说是礼物性的。我们将这种激进乡村的礼物性或地方事件的赠予性,称为“谷神”,而将如此礼物性或赠予性之于当代中国的流变称为“谷神变”。从1933年到2033年,礼物流变的预演片段被搬演进上海斯沃琪艺术中心。来自宁化项目组的地方叙事与来自中国金融高地的上海叙事相遇,时空在这意外的相遇中,仿若废墟和集市的褶子:一个近乎历史遗址的“墟市”。在“谷神变”的墟场,我们将同时遇到过去和未来,并在剧场空间里撞见身体舞者、地方实践者、城市研究者、乡村建筑者等。在这里,乡村与城市是经常谈论的话题,礼物是反复的回响。此外,策展团队在展期期间,特意安排15场主题论坛,邀约重磅嘉宾针对这些话题和这一回响进行持续的回应。“连结者峰会”是“诸众之貌”团队借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青年策展人项目机遇所发动的一次实践。“诸众之貌”是一个从亚洲范围起,试图建立群体交往档案的平台。“诸众之貌”亚洲“社会—艺术”研究项目,源于对“人民”的社会性反思。在当下,无以计数的词汇被创造出来描绘社会的集合:人民、大众、群众、诸众、阶级等。“诸众之貌”企图重新构造这些词汇,目的不在于表达其正确意涵,相反地,是要歧义它们直到不同的面貌出现。

展览题目中的“连结者”就是将诸众的奇异性(singularity)在共同的行动中形成复点(plurality)。正如大卫·哈维(David Harvey)的提醒:“这个世界的行动就是一个长战线的前沿剧场(frontier theater),每个行动实践者都觉得自己是聚光灯下的主角”,而其中的关键在于知道彼此的位置与力量。本展览企图将连结者与艺行者联结,让彼此站在共同的舞台上。连结者与其社会实践是展览主体,艺术家成为艺行者,重新图绘(re-mapping)连结者们的行动、文化与思想。在这里,连结者看见彼此、互相翻译与理解,推动不同群体的自我增殖、代谢与升级,在共同行动中构造大同世界(common wealth)。此次展览以“戏剧”“教育”“音乐”“替代空间”“书店”“媒体站”作为联结媒介,企图将美术馆空间媒介化,展场为晒场,邀请连结者从各自的堡垒中出走,将个人的收成“献”为集体的丰收仪式,从中缔造新的可能性,呈现殊异而有同一(unit)的当下亚洲社会力量。(www.xing528.com)

图35 PSD“2016青年策展人计划”现场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韩国艺术家具贞娥致力于通过创作特定场域的作品,来探讨关于空间再造的问题。她的作品经常在特定的环境中融合对于空间、物体、图像、感官元素的思考,表面上看起来司空见惯的事物,经由她深思熟虑、精确制作之后,常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和不易被察觉的细微变化,改变人们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多年来,她对世界万物的关注、对自然事物的运用和互动都呈现在她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中,涵盖建筑元素、绘画、装置、雕塑、影像、声音、小说、诗歌以及建筑项目等。体验具贞娥的作品,如同是一场毫无限制的旅行,她会带给你没有预设的惊喜,带你进入神秘的空间以及一些似曾相识的在记忆中出现的场景。龙美术馆上海西岸馆的项目空间展览“起始之谜”力图从一个切入点开始,来展现艺术家多样化的探索和实践。具贞娥通过作品《无题》(2012)——一片荧光粉色地面,戏剧性地改变了整个空间。由于光的反射作用,整个展厅似乎都充满了这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颜色。一旦你的眼睛适应了这强烈的色彩,才能逐渐聚焦在环绕墙面而悬挂的60幅纸上蓝色墨水绘画。透过近距离的仔细观察,画面上的纤细线条和复杂的图案渐渐跃然眼前。如同有具贞娥日常生活和想象世界的摄影日记,她用常见的书写工具描绘了这些卡通式的画面:悬崖和池塘老鼠寓言故事、在练瑜伽的裸体的人、如同水草和石头一般的有机生物形态、拟人化的器官、互相交流的人们、未知的风景和生物的轮廓线等。在粉色的光晕衬托中,这些绘画简单、安静,却十分古怪幽默,惹人喜爱。当观众以为整个展厅只充斥着刺眼的色彩,仿佛身处一片空白和虚无的荒诞之中时,展厅内的一面墙会突然间歇性地摇晃振动,就好像整个建筑在颤抖,就好像大楼是活着的一样。如同作品的名称《它的灵魂》(2012),建筑似乎也是有灵魂的生命体,通过振动在向人们证明自身的存在。在具贞娥的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值得被发现和敬畏的。在其极简的、不虚饰的作品外表下,掩藏着事物微妙的变化,引领观众放慢脚步,动用所有身体感官,去感受这个未被感知到的“全新”的世界。

图36 龙美术馆“起始之谜”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