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山城区的形成和发展

东山城区的形成和发展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岗阜相连、村园错落、地旷人稀、空气清新的东山地区地价低廉,遂成公共建筑和住宅区开发的热土。并渐取代西方教会而成开发东山地区的主力。东山乡村地貌逐渐改变,城区逐渐形成。当年广州市东山区公所成立,为东山区得名之始。东山地区日渐兴旺。1921年,广州市政厅成立,东山地域属行政区。1923年,政府开始将广州市区往东发展。当年城墙已拆去,马路辟建,东山地区与原城区已通连,马路两旁商铺渐多,商业形成。沦陷期间被日军拆毁。

东山城区的形成和发展

清末民初时,城垣外东关区域已发展为城区,商业主要沿东濠东侧和珠江北岸发展,商铺较稠密的大致有3处:一处是沿东濠东侧的北横街、线香街(今荣华北)、永胜街、三角市、糙米栏、永安横街以及永安桥一带;一处是从八旗会馆(在今德政南路)到大沙头之间的珠光路、德政南路、东园路、广舞台、沿江中路、东沙角等地段;一处是由永胜里、安怀里、世仁居、泰来里、前鉴街组成在明代已有商业基础的江边大街(即今东华西、东华东路)。

商业区人口汇聚,已有相当密集的街巷。但百子路(今中山二路)以东仍是乡野地。“田畴弥望,曲径回合,绿荫夹道,古榕参天。”

当时东山乡民进城主要有两条路线

一是从东山庙北行折西,沿今中山路一线(当年是岗丘间泥路)至大东门进城。

一是经龟岗南行折向西,经紫来街、前鉴街(今东华东路一线)北经东校场抵大东门,或南入元运街、三角市达小东门进城。

清末民初,广州地区纺织、机械、制革、建材船舶修理等近代工业已兴起,广九铁路建成通车,城区流动人口大增。城东郊濒江平坦地已开发殆尽。岗阜相连、村园错落、地旷人稀、空气清新的东山地区地价低廉,遂成公共建筑和住宅区开发的热土。

欧美传教士在东山陆续兴建教堂,创办学校和慈善机构。

清末宣统三年(1911),东山地区开办的小学堂有:广才两等小学堂、尊孔半夜学堂、达时两等小学堂、启明两等小学堂、培英初等小学堂等。

官僚政要、工商人士、归侨侨眷随后亦纷纷在此购地建造房屋自用或出租出售。并渐取代西方教会而成开发东山地区的主力。东山乡村地貌逐渐改变,城区逐渐形成。

1915年,旅美归侨黄夔石等组织大业堂,在东山龟岗买荒地18亩多,筑成龟岗一、二、三、四马路,开归侨在东山购地筑路、建房之先河。龟岗范围大致北起庙前西街,南至东华东路,西起均益路,东至江岭下,此地至今仍多为民国时期华侨投资兴建的住宅区。

同一时期,华侨杨远荣、杨廷霭出资掘平龟岗岭附近江岭小丘,建筑江岭东、西街,并盖楼出售;钟树荣等则开辟广成路一带,先后建筑房屋。这些地产项目均获利颇丰,进而刺激了更多人来东山开发和修筑道路。

随着人口增多,龟岗、庙前直街等地开始出现商业店铺。

1917年,广东省警察厅厅长魏邦平在东山自建两座别墅,一在江岭东街,名猎庐;一在大沙头东端,名渔庐。当年广州市东山区公所成立,为东山区得名之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20年代初,东山房地产开发较前更为迅速,旅美华侨继教会之后成为开发东山的主力。不少军政要员亦纷纷从西关转移到东山兴建别墅、公馆。

东山地区日渐兴旺。

1921年,广州市政厅成立,东山地域属行政区。

当年有洋人以非法手段侵地。他们先买下一些有墓葬的地段,然后每天向周围移动界碑若干尺,蚕食四邻。

工务局长程天固侦知洋人这种占地伎俩,于是传教会人士到政府,问他们是否知道地下有白骨。教会否认。程天固随即带上工役到现场,下令挖地,果然发现白骨多具,教会人士无言以对——依政府当时规定,买地后先要将墓葬迁移好了,才能兴建新房。教会显然违反了这一规定。政府责令教会赔出地价,并迁葬好遗骨。

今天东山的竹丝岗、马棚岗等处,过去都是荒冢之区。把坟迁出,清理好后,工务局再派人来铺渠架线。由政府划段出卖。市民得地,政府得利。

1923年,政府开始将广州市区往东发展。1927年,政府特规划筹建马棚岗、竹丝岗为东沙住宅区域,定为广州的“模范住宅区”加以推广。从1928年开始组织筹备委员会,负责全部的规划、设计和建筑等工作。

整个模范住宅区范围较大,面积有40.8万平方米(612亩),除了执信女子中学占去8万平方米(120亩)外,其余地区分为6期工程建设。在新区内计划设立市场、公园、小学、幼儿园、公共会堂等公共设施。可惜没有全部完成,在1928年至1936年只在执信路、松岗村和农林下路一带实施规划中要建的住宅。住宅区规划得整齐有序,居住环境得以改善。

梅花村、农林路至今尚存近现代住宅群,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着浓厚西方乡村别墅建筑形式和风格,多为二三层楼房,主要有西班牙式、英国乡间式等。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一是官邸式,这类建筑多采用西方建筑柱式风格,平面布局对称,建筑尺度较大,陈济棠公馆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住宅建筑。二是小型别墅式,前后建有花园,平面采用不规则的布局,建筑体量不大,建筑风格简约。三是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屋顶有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式样,也有西式的平顶式样。

1928年,工务局改建由百子路至东山的之字形路段,尽量将路取直,穿越过广九铁路,扩宽为马路,交通随之顺畅。当年,市政府公布《确定本市马路第一期路线》,确定路线共22条;《确定全市马路第二期路线》,又确定路线20条。当时东山地区的马路路线有7条,如下表:

1928年,10月,广州市教育界同仁提议,将一批墓地周围的马路,改以先烈英名为路名,永做纪念。提议经市行政会议核准,由教育、公安及工务等三局会同办理,把东山地区6个岗的10条马路以先烈英名命路名,如下表:

不过,除执信路外,以上纪念路名在民国时期广州地图上并没有标示出来。

当年城墙已拆去,马路辟建,东山地区与原城区已通连,马路两旁商铺渐多,商业形成。据《广州商业名录》1929年12月的资料,其时东山地区境内有715家店铺,主要经营汽车配件、工艺美术品、五金建筑材料、日用品、金银器、药材、丸散、酒米等。许多商铺是前店后厂,亦工亦商。

1915年,在今中山二路中山医科大学一带的台地上曾建加压水塔,是为东山供水之始。在此之前,东山居民主要靠挖井取水。近珠江边的居民则饮用珠江水。

1928年7月,东山自来水厂建成。1929年,在杨箕村北石牌龙潭建造了东山水塔。这是广州第二座水塔。沦陷期间被日军拆毁。(www.xing528.com)

1928年,嘉华储蓄银行总经理、南华置业公司董事会主席冼锡鸿在烟墩路以东(当时尚未开发)建二层住宅一座,遂带动了大批华侨在保安前街、保安后街、保安北街、保安南街、保宁路、保乐路一带建住宅。

1930年,广州市改设公安分局三十处,原东山区范围包括东山分局、大东分局、前鉴分局全部地段及小北、永汉、贤思、东堤、海珠分局部分地段。

陈济棠主粤期间(1929—1936),广州社会稳定,商业发展迅速。政府制定了鼓励华侨投资的优惠政策和法令,东山再度成为华侨投资房地产业的热土。

政府在东山一带进行了大规模开发,使之成了近代“花园式洋房”的集中地,形成了花园式洋房住宅群,一个可与西关大屋抗衡的高品位住宅区。在城市的东部和西部形成了两种极不相同甚至是对立的建筑风格。

东山别墅式洋房星罗棋布,典雅别致,造型华丽;以新河浦地段为代表。至今农林上、下路,梅花村,东皋大道等地仍保存有大量这样的建筑。其建筑特点为:造型受西方风格影响,多为古典柱式;建筑面积较大;布局灵活,二、三层居多,前后有庭园;多有柱式门廊,也有门上方设三角山墙式屋顶遮雨,似欧洲乡间别墅;室内装修较好,地面多铺优质水泥花阶砖。梅花村陈济棠公馆可谓典范。

梅花村位于今中山一路中段北侧。大致北至广东省气象局,南至中山一路,东至水均南街,西至福今路南段。20世纪20年代曾称模范村。1931年陈济棠在此营建官邸(陈济棠公馆),并在路旁广植梅花,故改名梅花村。20多位国民政府军政要员,包括陈济棠、陈维周、林翼中、余汉谋、孙科、林云陔、李扬敬、缪培南、香翰屏、林逸民、李汉魂、邓龙光、陈玉琨、周宝衡、陈庆云、杜益谦、黄光锐、张达、周景臻、李务滋等,先后在此兴建西洋式楼房住宅。

除梅花村外,一些国民政府军政要员还在东山其他地方占地建屋,如陈济棠曾在寺贝底村西开辟马路,将土地分段出售建房;余汉谋在保安后街建两层楼房3座,在百子路建两层楼房1座;李汉魂在新河浦建三层楼房1座,面积达886平方米。胡汉民在达道路,林森在烟墩路均有住宅。连一向在外省的阎锡山于右任也在东山曾有房产。这些权贵在东山买地建房,推动了东山区房地产的开发,故当时民间流行“有钱有势住东山”之说。

此外,东山地区还有西式洋房新村相继兴建,成为小区开发中心。这类小区的选择已由平原向台地、坡地转移,以城外近郊岗地为主。早期多由外国教会投资办慈善事业,继而华侨进行地产开发。

东山地区西式新村主要集中在以下各路段:

龟岗大、二、三、四、五马路。为1915年后开建的框架结构洋房区,缺乏花园式建筑。

合群中、西、一、二、三马路。合群置业公司地产,为缺少花园的框架结构洋房区。1920年前后建成。

新河浦路。1921年后兴建成花园洋房,为2—3层庭院式混合结构住宅。

农林上路。1930年后建有二至三层小洋房花园,并形成横路多条。

东平一、三、四、五路。多为1930年后建成的花园洋房区。

东皋大道,多为1930年后建的二至三层混合结构楼房。

永安北街二、三、四巷,1931年后成街,多为二至三层庭院式混合结构洋房。

梅花村。1931年后建成花园洋房区。为当时显要住宅区。

竹丝岗二马路、三马路。多为1925—1938年修建的花园洋房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侨、市民还建造了不少西式简化住宅,现恤孤院路一带尚存较多这类住宅。

抗日战争爆发,东山龟岗、烟墩岗、寺贝通津、恤孤院路、庙前西街、美华路、新河浦一大片地域的建筑已基本连成一片。

抗日战争爆发后,东山房地产业进入低潮。

据统计,自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这百年间,华侨在东山开发房地产共建筑房屋884幢。其中,晚清时期21幢,抗战以前764幢,抗战时期14幢,战后至建国前85幢。

1945年5月15日深夜,一批盟军美机轰炸东山。6月30日,再袭东堤一带。

1948年3月21日,国史馆馆长、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在东山小东园2号寓所服安眠药自杀身亡。

自治会、学校及其他单位

1934年《广州指南》载东山有如下自治会、学校及其他单位,见下表:

此外,还有如下学校、幼稚园、公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