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山市神湾镇教育行政及教育经费的管理

中山市神湾镇教育行政及教育经费的管理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重视教育,各村陆续取消私塾学校,借用祠堂会馆,搭建茅棚,办起了学校、夜校。镇教育办公室每年根据素质教育目标对所属中小学进行一次综合性评估督导,以目标体系量化评分,并把评分结果与学校及学校行政领导奖金挂钩,也作为评选年度先进单位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经费则按国家财政收支,实行三级管理。

中山市神湾镇教育行政及教育经费的管理

一、教育管理

清末至民国时期,公办学校(学堂)由县和区政府管理,私塾归当地管理,教学业务则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兴办私塾和私立学校须经县政府或县教育局(科)批准立案,公立和私立学校的各项工作均由校长负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重视教育,各村陆续取消私塾学校,借用祠堂会馆,搭建茅棚,办起了学校、夜校。到1958年,各村相继建起砖瓦房校舍。教师是由外地和从本地抽调有文化的中青年人担任,学校则由校长负责管理。小学设有少年先锋队组织,中小学的班级设班主任。“文化大革命”后的几年,学校管理工作一度十分混乱。1969年,各学校按规模大小分别成立“革命委员会”或“革命领导小组”,由派驻学校的贫下中农宣传队、师生代表和“解放”了的学校领导干部组成“三结合”的领导班子管理学校。

1985年,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分级办学、分级负责”的要求,对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后,镇(区)政府管镇(区)办的中学,村主要管村办小学、幼儿园,联村办的初中(芒涌中学和外沙中学)由联村共管。

1989年下半年开始,神湾镇中小学在完善教育外部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开展以“两聘两制一包一奖”(即聘任校长、聘任教师,校长负责制、教师岗位责任制,学校正常经费包干、部分浮动奖励工资)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内部体制改革。学校校长由办学单位聘任,实行校长负责制的管理制度。校长有聘任教师和按预算使用经费的权利,行使全面管理学校的职权。每届校长聘期一般为三年,并与办学单位签订办学合同。聘期期满,经考核合格可以续聘。

1991年起,神湾镇推行中小学素质教育目标管理,把学校素质教育目标分为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条件、素质教育管理、素质教育科研与教研、素质教育质量等五大类40小项,且用分数予以量化,指导学校按目标要求抓好各项工作。但办学管理和校长负责制不变。镇教育办公室每年根据素质教育目标对所属中小学进行一次综合性评估督导,以目标体系量化评分,并把评分结果与学校及学校行政领导奖金挂钩,也作为评选年度先进单位的依据。

1999年,神湾镇实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镇政府根据神湾教育实际情况,改变以往中小学校长直接由办学单位聘任的办法,实行由镇教育办公室组织进行民意测评、民主评议,然后向办学单位推荐人选,择优聘任。校长受聘后,仍实行学校校长负责制。

2001年,在神湾中心小学实行中小学行政岗位(校长、主任)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办法。竞岗者经过书面考试、演讲答辩、民意测评,然后根据竞岗考核情况向镇政府推荐人选,最后择优聘任。当年,12人参加竞岗,5人通过竞争被择优聘任。

2002年9月起,全镇进行学校布局调整,到2005年8月,全镇原有小学调整成1所公办神湾中心小学。当年,全镇有1所公办神湾中学(含附设职业高中),1所公办小学,2所民办学校。公办中小学行政岗位(校长、主任)实行民意测评、民主评议人选,然后推荐给镇政府择优聘任,仍实行学校校长负责制。

二、教育经费

(一)经费来源

民国时期,神湾尚无公立学校,仅有乡村办的简易学堂和私塾,均属民间办学形式,这些学校的校产和教育经费大都由宗族管理和当地乡绅把持。经费来源主要是各种形式的田产田赋、租项收入、侨胞捐资、学费和其他收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经费则按国家财政收支,实行三级管理。1950—1953年,实行中央统一财政,三级管理体制。1961年起实行“条块”结合,以“块块”为主的管理体制。1965年7月,神湾公社根据实际,制定《关于普及小学教育与解决民办小学(班)经费和教师口粮问题的意见》,实行政府补贴,各大队、生产队按学生、班级数计算负责教育经费。70年代,境内教育经费实行政府与各大队按学生、班级数计算负责教育经费;民办教师由所在的生产队计算工分,到年终在生产队按工分分值计发待遇。

1980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1984年后,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级负担教育经费的制度,办学经费采取分级包干的办法,中山市教育局将国家和地方财政拨给的教育经费,按编制、按标准拨给镇(区)包干经费,镇(区)再按规定下拨到学校。根据镇(区)办中学,村办小学及村幼儿园的分级办学原则,不足的教育经费,中学由镇(区)负责,小学由村负责。经费来源有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华侨、港澳同胞捐资,区(镇)乡(村)集体经济拨款,征收教育费附加,学费及其他收入。其中,市财政拨款约占总经费的12%,镇、村两级拨款占44%,教育费附加占11%,收取学生学杂费占33%。

1991年,神湾镇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人数增多,工资待遇不断提高,镇村投入教育经费大幅增加,全镇正常教育经费投入43.3万元。1997年正常教育投入98万元,是1991年的2.26倍。

2001年,神湾全镇正常教育经费总收入762.3万元,其中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94.52万元,占总经费的12.4%;镇村拨款(含教育费附加)419.2万元,占55%;学杂费收入248.58万元,占32.6%。2002年,全镇实行教育“一费制”,镇增加投入教育经费100多万元。

2005年9月,神湾镇完成学校布局调整,全镇有公办中小学校各1所,民办学校2所。镇内户籍学生绝大部分并入神湾中心小学和神湾中学就读。镇属公办学校1所小学,1所中学,教育经费从此由镇财政全额负担,改变了维持20年之久的村负担小学经费的办学体制。当年神湾镇投入教育经费1052万元,其中投入760万元完善神舟学校基础设施,投入170万元为神湾中学建设400米标准跑道和购置150台电脑等配套设施。

神舟学校和育才学校为民办学校,经费由办学者自行进行收支管理。

(二)经费支出

民国时期乡村办的小学和私塾,教育经费支出项目主要是教师薪酬和办公费。一般教师薪酬占学校总支出90%以上,其他费用占总支出不足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经费支出项目增加。1984年实行分级办学,神湾教育经费的使用范围分为人员经费(包含教师工资、福利、奖金)和公用经费(含办公费、业务费、设备费、修缮费等)两大部分,1986—1990年,两个部分约占比例为:人员经费占70%,公用经费占30%。1991—2002年,教学设备设施投入较多,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分别占总支出的60%和40%左右。

2005年,神湾镇公办学校正常经费总支出823.7万元,其中人员经费603.3万元,占总支出的73.2%,公用经费220.4万元,占26.8%。

(三)经费管理

民国时期,乡村小学经费多由宗族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由学校统筹管理,按章支出,支出单据要经校长签名同意,每年年终,学校财经管理小组对收支进行审查核算。实行分级办学后,办学单位参与学校的财务审核。2002年起,神湾镇公办学校教育经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每年由教育部门拟制年度经费预算,经镇政府审核批准,学生学杂费由镇财政部门统一收取。教育经费支出按分级办学渠道管理,教办、中学须经镇主管教育的领导审核签名,小学由村委会审批。中小学所有经费均纳入财政收支,会计由镇会计中心兼管,学校仅设出纳

2005年,神湾镇学校布局调整后,经费由学校独立预算和使用,仍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经费收支由镇主管教育的领导审批。(www.xing528.com)

表6—1—1 1991—2005年神湾镇中小学正常经费支出统计表 单位:万元

表6—1—2 2003—2005年神湾镇正常教育经费收支一览表 单位:万元

三、校舍和教学设备

(一)校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境内没有专建的校舍,只是借用庙宇、祠堂和民房上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逐年投资兴建校舍,但由于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办学经费不足,用于基建和维修校舍的经费紧缺,许多校舍年久失修,危房也逐渐增多。

1979年以后,新湾公社和教育行政部门利用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充分调动各大队(乡、村)、广大群众和侨胞的办学积极性,大力抓“一无两有”(即校校无危房、班班有课室、人人有桌椅)的工作。

1983年,神湾公社投资8.755万元,修建校舍1076平方米,基本实现了“一无两有”,在此基础上,开始着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

1990—1993年,神湾镇在开展创“四优”(优美校园、优质教学、优良校风、优化管理)工作中,13所中小学,有7所学校校舍建设竣工投入使用,有2所正在兴建,其中古宥髻山小学建设两层教学楼1076平方米。神湾全镇新建校舍总面积7860平方米,总投资500多万元,是历年来校舍建设最多的一年。1993年,镇投入500万元新建教师宿舍楼四栋,共4000多平方米。1994年,镇村投资60多万元改建外沙二小校舍1100平方米。1997年,投资15万元重建外沙一小校舍,将原来的砖瓦结构改建成水泥结构平房,建有7个教室。

2001年,镇政府增加360多万元用于兴建校舍和完善学校办学条件,兴建海港小学、古宥髻山幼儿园、神湾中学和神湾中心小学教学楼各1幢。

2003年,神湾镇政府开展创建“教育强镇”活动,进行全镇教育布局调整规划,将全镇原有10所公办小学合并成1所公办小学。2004—2005年,镇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在神湾市场西面迁建神湾中心小学,学校校园占地32168平方米,建筑面积14978平方米,绿化面积11257.1平方米,2005年9月1日建成投入使用。神湾中心小学校园布局合理、美化、绿化,环境优美,教学设施设备完善。

(二)教学设备

民国时期的私塾与学堂除了桌椅与黑板外,基本没有教学设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的教学设备虽然有所改善,但仍然远远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标准。教学设备简陋,课桌椅破旧,甚至有的学生自带课桌椅。学校只有地球仪、珠算盘、三角尺、圆规、量角器等简单的教学器材。据1984年统计,神湾区三所中学和所有小学均没有实验室,只有少部分具有供演示实验用的教学仪器,设备非常简陋。

1985年以后,为达到普及初中教育对实验室和教学设备的要求,各校在办学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纷纷新建实验室和增添教学设备。1989年,神湾中心小学将当年杂费9040元全部用来购置教仪和体育器材。至1990年,全镇三所中学开设有实验室,能够做演示实验,部分项目可以开展分组实验。学校图书室的藏书数也达到中学平均每学生20本、小学平均每学生10本的要求。

1990年以后,由于创“四优”活动和推进素质教育目标管理的要求,每年均安排一定教育经费添置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并按规定在增收学杂费中按每生每年30元的标准统筹教学设备经费,投入仪器和电教设备建设。1995年,神湾中学、神湾中心小学、古宥髻山小学、定溪仁爱小学、外沙二小学五所中小学校被中山市教育局评为“四优”达标学校。

1998年,神湾镇抓住新建校舍的契机,高标准配备教学设备设施,全镇有中小学实验室9个,学校常规仪器总值达到110万元,其中电教设备总值43.5万元。中小学实验室全部按一类标准配备,教师演示实验开出率100%,学生实验开出率90%以上。1999年,电教设备迅速增多,学校陆续配备电视机、投影机、录像机、VCD和电脑等先进设备。

2001年,神湾镇投入67万元建成神湾中学、神湾中心小学、古宥髻山小学3间电脑室,配备电脑93台。全镇各种型号的投影机64台、录音机110台、彩色摄像机2台、多媒体机2套、彩色电视机10台。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均能按要求开设电脑课。

神湾镇积极开展创建“省教育强镇”活动,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调整教育布局,神湾中学按照“市一级学校”标准配备设施设备,新神湾中心小学按照“省一级学校”标准配备设施设备。

2005年,神湾镇政府投入近4000万元全力改善神湾公办学校的办学条件,兴建教学大楼、体育馆、标准运动场,建设快乐体育园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环境整治,建设历史室、地理室,装修和装备图书馆、师生餐厅、地理生物园、展览室、办公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完善信息化、网络化装备。通过改造和配置,学校每间课室装有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师人手1台教学用电脑,平均5个学生拥有1台电脑,其他常规教学仪器和电教设备,音乐美术、劳技和科学探究仪器设备等均达到省一级标准。

表6—1—3 1990—2005年部分年份神湾镇校舍建设投资统计表 单位:万元

注:神湾中心小学分别于1991年和2005年两次建设校舍,其中2005年迁建的校舍为全镇公办小学合并后的神湾中心小学新校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