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湾菠萝:产自中山市的特色水果

神湾菠萝:产自中山市的特色水果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方水土一方果——神奇的神湾菠萝1988年6月25日,《羊城晚报》记者下乡采访途经神湾时品尝神湾菠萝,惊叹于其独特风味,遂在该报发表《神奇的“神湾菠萝”》一文。神湾菠萝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清康熙年间,香山县已有栽培菠萝的记载。果农收割菠萝时专门留下果梗,方便人们削皮时抓拿,上市时带柄叶,成为神湾菠萝的传统特色。另一方面,神湾菠萝种植范围不能离开神湾镇。

神湾菠萝:产自中山市的特色水果

一方水土一方果——神奇的神湾菠萝

1988年6月25日,《羊城晚报》记者下乡采访途经神湾时品尝神湾菠萝,惊叹于其独特风味,遂在该报发表《神奇的“神湾菠萝”》一文(详见“附录”)。神湾菠萝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

丫髻山神湾菠萝生产基地的神湾菠萝

菠萝,拉丁学名Ananas comosus(Linn.)Merr.,因其果皮花纹凸起像凤毛纹,又名凤梨,属于凤梨科凤梨属的常绿植物,原产于美洲热带的巴西。16世纪中期由葡萄牙的传教士带到澳门,然后引进到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省。清康熙年间(1662—1722),香山县已有栽培菠萝的记载。到了清末,香山县种植菠萝的山地范围扩大。几经风雨,如今访遍中山市,神湾镇或许是仍有菠萝种植的一块宝地。神湾人代代相传坚守菠萝种植,不但将神湾菠萝培育成名扬港澳的特色水果,而且也将神湾菠萝打造成广东省优质水果,成为全国70多个菠萝品种中的佼佼者。

神湾菠萝的“神奇”,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神湾菠萝具有独特的品质。果型似纺锤,果眼大,果沟深,皮薄肉厚,果肉色泽金黄,肉细多汁,食用时不用蘸盐水,果芯爽脆无渣,甜蜜清香而无酸味,食后齿颊留香,经久不散,这是神湾菠萝最显著的特点。因为自然成熟,表皮青、黄两种颜色显得不匀称,即便熟透,亦保留黄绿两色相间,这也是神湾菠萝与其他菠萝的区别之一。果农收割菠萝时专门留下果梗,方便人们削皮时抓拿,上市时带柄叶,成为神湾菠萝的传统特色。至于近几年坊间流行着“个小的才是神湾菠萝”“拳头以下小的才是正宗”的说法,其实是误传,神湾菠萝一般每个0.75—1公斤重,最大的可达2公斤。

另一方面,神湾菠萝种植范围不能离开神湾镇。相距不过两三公里的磨刀门水道对岸的斗门区山头不能种出具有神湾菠萝品质的菠萝。即便与神湾镇相邻的几个镇区,同样无法培植出同样品质的菠萝。有人曾试验将神湾菠萝种苗移植到省内其他菠萝产区,并使用同样的种植方法,期望种出大量同类品质的菠萝,也从未成功。相反,外地菠萝种苗移植到神湾,却能够入乡随俗,所结果实一样有具神湾菠萝的独特风味。

漂洋过海的新种菠萝

1910年前,香山县第五区神湾段沙岗、柚柑埔等村庄一带只有馒头山有人种过菠萝,其他山头全是树木杂草。所种菠萝被当地人称为旧种菠萝,植株高大,可达3—4尺,叶子比较软,分蘖少,粗生易长,菠萝果型如凤冠,紫红色,个重有2—2.5公斤,最小的也有1.5公斤。在菠萝柄上有3—4个菠萝仔,形体如鸽蛋,果皮比较平。旧种菠萝六、七月份成熟,特别香,成熟的较甜,但吃起来有渣,容易损伤口腔。因为农民生活困难,没有多少人买菠萝吃,加上恶霸地主霸占山头,馒头山的农民被逼前往他乡,这块新诞生的菠萝园地不久就丢荒。因无人管理,菠萝苗被水冲在石壁上自行生长。有一段时间就流行这种传说:神湾自古就有野生菠萝。神湾人把现已失存的旧种菠萝叫野生种。

1915年,秘鲁归国华侨李国汉带回菠萝苗在沙岗村种植,此为新种菠萝,属凤梨科皇后类巴厘种系,当地人称之为“金山种”。新种菠萝比较矮小,一般2—3尺高,叶绿有锯齿且比较深,分蘖力强。果实比旧种菠萝果型小,只有0.5—1公斤重,果眼突出,果汁多且香甜,更具特色的是吃着有蜜味,果肉脆,吃后口内余味久存。特别是铁炉山脚和丫髻山脚低矮地方种的菠萝,连菠萝芯吃起来都无渣。运去石岐果栏销售,因神湾菠萝很香很甜无渣又好吃,一时名声大噪,很多人争着买,很快销售一空。第二年,李国汉在老村后背山坡沙石最多的地方种植新种菠萝,辛勤打理,及时施肥,在南风天摘下菠萝运到石岐凤鸣路,厚来、谓来、泰来三间大果栏竞相定购。此后,凡是神湾菠萝,不论大小都按照一级价格交货即收钱。这样一来,沙岗、柚柑埔农户开始跟着种植菠萝。

难以复制的种植环境

神湾镇位于中山市南部,具有得天独厚的菠萝生长条件。

特殊的地形。神湾菠萝喜高温气候,年平均温度须24℃,发育温度以20℃—28℃为宜。冬季降到0℃时嫩叶会冻死,再冷会冻死整株菠萝。沙岗东面是华光角山、飞鹅地山、南蛇山、丫髻山、铁炉山、馒头山。丫髻山山体东西长约3.1公里,南北宽约2.5公里,面积7.57平方公里。顶峰海拔386米,为全镇最高点。丫髻山居中,其他山分居左右,构成半弧形状,像一个人伸出两臂环抱大地。神湾菠萝主产地就在丫髻山山脚下的沙岗村,村左首背靠丫髻山西南麓、右首背靠铁炉山西北麓。丫髻山在铁炉山西北,其南麓略为朝东,当太阳从铁炉山顶探出头时,丫髻山南麓已是金光遍地,所以此地日照时间较长。而且丫髻山、铁炉山两地的西南坡,长年只吹温润的南风或东南、西南风,寒冷的西风、北风被阻挡。这一独特的地形造就沙岗一带年均温度在21℃—24℃,非常适宜神湾菠萝生长。

特别的土质。神湾菠萝喜略带酸性PH7—7.5之间、排水良好的土壤,空气流通的山坡或50度的斜坡向南背北的山脚尤佳。土壤要含黄泥粗砂的红壤土,最好是富含有机质、树叶枯草堆积的灌木树林火烧后新开荒地。丫髻山和铁炉山脚就有大片这种土地。尤其是丫髻山地表土含较多沙粒,土色稍白,含丰富铁质,因此种植的菠萝风味独特,特别好吃。

适宜的雨量。神湾菠萝耐旱性强,不适宜过湿的环境。年平均雨量以1200—2500毫米为宜,如雨水过多,很容易使菠萝产生各种病虫害而烂心死亡。神湾镇地处南海之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降雨量一般达2000毫米。神湾西南面是由北至南贯穿镇境直奔南海的西江磨刀门水道,源源不断的水汽滋润包括神湾菠萝在内的众多植物。

至于丫髻山北坡山脚的船溪、十二环、桂涌几个自然村,以及也有山地的外沙村,村民较少种植菠萝。

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

20年代前期,由于种植神湾菠萝须投入资金和人力开垦园地,购买种苗、肥料、农具,以及栽种后的日常管理等,而且收获期在三年后,一般农户、雇农连维持家庭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需求都难以保证,也就无力大面积种植神湾菠萝,只能在房前屋后的土地上少量种植,供家人食用。具备中等经济条件以上的少数农家或大户才有实力开垦菠萝园,雇请长、短工管理,通常种植面积为几亩至二三十亩不等。20年代末期,磨刀、芒涌等地也有少数农户开始种植神湾菠萝。

30年代初,神湾菠萝种植户渐多。所收获菠萝在本地销售,或是打包装后运至石岐、澳门果栏批发出售。1937—1939年,神湾菠萝种植发展最盛,沙岗、柚柑埔、鹿角树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栽种,少的几百株,多的8000—10000株。神湾菠萝畅销香港和澳门。船溪、十二环、桂涌等村庄的山地也种植不少。

由于 日军侵华,中山沦陷,神湾菠萝每担只值储备券(汪精卫政府钞票)17—18元,不足换取大米0.5公斤。因此,原有的菠萝园在1940年后大量丢荒,产量显著下降。抗战胜利后,神湾菠萝种植稍有恢复,但远远达不到抗战前的水平。

1949年后,神湾菠萝种植面积恢复较快。沙岗农户每年单种菠萝一项,收入即达30—100元人民币。1953年,中山县第二区除神湾乡外,还有古宥、外沙、磨刀等乡均种植神湾菠萝,合计近1000亩,年产恢复到50吨。1958年,神湾菠萝种植面积发展到1600多亩的顶峰。1959年,因粮食不过关,粮食生产成为农业生产的首要大事,神湾菠萝种植受到较大影响。

1960年,神湾公社安排一位党委委员专抓神湾菠萝生产,从柚柑埔村抽调50个人从事种植及管理工作。当年,神湾菠萝种植面积跃升至2000亩。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神湾菠萝生产陷入低谷。1964年,深湾供销社在神湾、古宥大队组织发动各生产队恢复神湾菠萝生产。生产队干部普遍认为,种植菠萝需要肥多,管理上需要费很多劳力,加上资金不足、种苗欠缺等,集体生产有困难,只适宜一家一户少量种植。神湾供销社一方面与生产队签订生产合同,约定每种植一亩菠萝立即发放化肥50公斤作座肥,每交售50公斤菠萝奖售化肥7.5公斤;一方面协助生产队向银行申请菠萝生产贷款5000多元,并协助生产队组织专业队20多人,农闲时集中劳动力开荒种植,种下后到组包工管理等措施。当年,神湾菠萝恢复种植480亩,上市4吨。1965年,神湾公社菠萝场(后称为知青场)在南镇大队后门山塔沙地开办,职工80人,其中60人为来自广州的下乡知识青年(简称知青)。塔沙地群峰峡谷,山岭重重。知青们提出“奋战三年,办好菠萝场”的雄壮口号,披荆斩棘,展开一场大规模会战。奋战一年多,开垦荒山近500亩,其中种植神湾菠萝350亩,从30米高的山腰种至山顶上。1966年后,神湾菠萝作为出口产品,每年由新湾供销社收购站收购。

“文化大革命”时期,因在农村发动批判“资本主义”和“割私有制尾巴”,新湾公社尽管仍有一定的菠萝园,但基本放弃管理,任其自生自灭,结果产量大减。1968年2月,公社菠萝场由社办场改为队办场,菠萝山园、竹子及果树等划分给古宥大队、南镇大队和新湾大队的生产队,知青分配到各生产大队、小队务农。1975年,新湾供销社收购菠萝仅为277担,其中古宥大队26担、新湾大队187担、定溪大队8担、磨刀大队22担、芒涌大队34担。鹿角树生产队原来是神湾菠萝主产地之一,32户家家种植神湾菠萝,但菠萝山也被丢荒殆尽,连菠萝苗也死净卖光。1976年,全社菠萝种植面积不足百亩。

1977年11月,新湾公社向中山县委上送《关于恢复神湾菠萝生产要求解决几个问题》的报告,希望在种苗款、奖售、收购价格等方面得到帮助。1978年,新湾公社制定谁种谁收的神湾菠萝种植政策,每种一亩种苗补助20元,并成立公社菠萝管理站统一管理,银信和供销部门优先供应资金和物资。新湾供销社为解决菠萝种苗严重不足的问题,组织一支菠萝苗采购队伍,到宝安县等地组织种苗7万株供应各生产队,并加强自繁自育种苗,减轻供应和生产成本,同时把神湾菠萝作为重点扶持传统产品和骨干产品,制定菠萝派种派收政策,对新开荒户,给予每亩补贴发展费40元,一颗种苗补贴1分钱,为全社378户发放补贴费7560元,扩种菠萝189亩,全社菠萝种植面积达到520亩。

表—专—1 1974—1978年新湾供销社菠萝收购情况表

注:1担=100斤=50公斤

1979年,经中山县委同意,新湾公社制定《关于恢复和发展神湾菠萝生产的若干规定意见》,主要内容有:

神湾菠萝生产采取公私并举的方针。1979年以私种为主,公种为示范。1980年后大力发展公种,这是长期稳定发展的方针。公种方面采用三种形式:(1)国、社公办。实施管理责任制形式。(2)队办队种。实施专业人员管理,责任到组到人,超产奖励的形式。(3)生产队组织社员开山种植管理,任务按劳力划归到户,实行按亩定工钱,定上调,超产归私人处理的形式。私种数量以不超过自留地面积为原则,超过部分划入公种,即第三种形式处理。任何个人只要不违反规定,就可长期稳定而且受到政策的合法保护。

私人屋前屋后或生产队(经大队同意)指定的地方给私人种植果树,实行谁种谁收,长期归私人所有。

私人开山荒地种植花生、番薯、木薯等旱粮作物,从1980年开始一律列入生产队所分配的养猪饲料地,统一计算面积,超过部分一律按公种菠萝地第三种管理形式处理。

集体菠萝地管理到户,这部分园地实行每亩定工钱,定任务,全社统一为:头年(种植后12个月为头年计算)生产队付给社员开山种植管理工钱,每亩定15—20个劳动工日,第二年(以足年计算)定为有收成年。每年每亩由生产队兑现给私人25—30个工日。私人则一年一亩计算要缴交二级菠萝250公斤给集体的死任务,如不完成任务,再实行按担果担粮的办法,用口粮顶替任务处理。

有山地的各生产队应积极恢复发展神湾菠萝,各级领导班子应把发展神湾菠萝看做是壮大集体经济、增加社员收入、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光荣的任务。公社党委对发展菠萝生产条件较好的大队、生产队下达开山种植菠萝的任务。

1981年,鹿角树生产队恢复开荒近20亩,平均亩植1500株,共种植3.2万株菠萝苗。每株平均一果一斤重计,八成收,均价0.7元计,收入1.84万元,户均570多元。1982年,鹿角树生产队再开垦菠萝山48亩,种植7.2万株,收入4万元,户均1200元。芒涌大队党员带头干,社员跟着干,不到一个月时间开垦荒山种植神湾菠萝25亩,相当于1980年的开荒总面积。中国农业银行神湾营业所职工李少鲁开荒地种植菠萝3亩多。沙岗曾申请赴澳门打工数月、工资几百元的61岁老农钟吉祥,听闻党的富民政策,想到自己对种植菠萝有研究,开荒种果既可为国家做出贡献,又能发展家庭经济,比在异乡漂泊为好,遂返乡开发5亩菠萝山,平均亩植2000株。当年,神湾菠萝面积发展到795亩,产量50多吨。

1983年,在中山县(市)科委的积极支持下,神湾公社成立菠萝协会,组织科技攻关,给予农民低息贷款和拨给专用化肥,使神湾菠萝种植进一步发展。知青场由神湾公社种养办管理,扩大为公社综合场,种植神湾菠萝75亩。全公社种植菠萝面积819亩,收获面积536亩,总产量443.9吨。除外沙、大排、竹排等大队没有种植外,其他各大队均有种植,其中神湾大队364亩为最。1984年,神湾区贯彻中央关于土地承包一定15年的政策,把山地划给农户,加上农副产品价格放开,农民种植神湾菠萝的积极性更高。神湾乡党员钟汉芳,种有20亩菠萝以及一批柑橘橙、香大蕉,当年成为万元户。钟吉祥开垦菠萝山增至7亩,种植菠萝苗2.1万株,收入超万元。李少鲁利用居住沙岗村近山的有利条件,把菠萝山扩大到15亩,种植1.2万株菠萝以及其他果树。古宥乡干部吴初琴也新开荒山5亩种植菠萝。全区种植神湾菠萝1199亩,产量约400吨,其中神湾乡689亩为最,芒涌乡189亩居第二位。1985年,神湾乡党支部号召党员向钟汉芳学习,开展大种菠萝致富活动,党员专业户就有新增陆桂生、李成林、陈华海、梁照年等11户,拥有菠萝地400亩。全乡种植菠萝1100亩,年收入26万元。同年,芒涌乡也依托山地大力发展神湾菠萝种植。

本地农户流传“三年两造”的说法。即在新开垦的菠萝地上种植,第一年新树长出的菠萝最大,第二年长出的菠萝个子小些,最小的是第三年长出的菠萝,只有一个成年人拳头大小。传统的神湾菠萝种植方法是经过种植三年后,地力明显下降,病虫害严重,菠萝产量降低,于是农户弃荒不种,再开垦新荒地种植,使旧的菠萝园成为荒地,开了又荒,荒了又开,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很差。1986年,神湾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开办南镇和神湾两个示范果园,进行菠萝间种荔枝技术试验。一方面,菠萝地两三年后成为熟地必丢荒,种上果树后几年在其他水果上有收益,解决菠萝园丢荒问题;另一方面又能绿化荒山。1987年,神湾镇菠萝园间种荔枝、龙眼树苗1000多亩。同年。中山市科委科研所和神湾农业技术推广站在提高、改进菠萝栽培技术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生物技术应用以及科学施肥、合理密植的试验,提高神湾菠萝的质量和产量。全镇菠萝收获面积904亩,产量上升至1250多吨。1988年,全镇菠萝种植面积2000多亩,亩产提高到343公斤。除竹排、大排两村没有山地外,其他七个村都不同程度种上了神湾菠萝。1989年,除了石头多和地势较高的菠萝园外,全镇1896亩菠萝园中有1600亩间种荔枝、龙眼,占全镇菠萝种植面积84.4%。

1993年,全镇菠萝种植面积435亩,分布在外沙、古宥、神湾、芒涌、磨刀管理区,平均亩产538公斤,总产243.7吨。由于发展工业,土地被征用,一些文化水平较低或年龄较大的村民的出路成了问题。镇政府和神湾村委会决定引导村民向山地进军,大力发展以菠萝为主的水果种植。随后,镇政府出台有关政策,鼓励农户开发45度以下的缓坡山地,大规模种植菠萝、荔枝等水果。由于土壤及气候条件等特定因素,神湾菠萝的种植面积、产量相对固定。镇农业部门取得中山市科委的支持,在科技方面积极探索,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扩大产品销路,逐渐形成乡村专业种植户,如鹿角树的钟汉芳、钟吉祥、古建中、叶满八等,沙岗的陈建强、陈三妹、李国培等,围仔的潘玉雄等,古宥的郑建初、郑北雁、郑帝益、陈建华、陈炳基以及桂侨农场,南镇的李立平、阮少荣等。

2001年夏,镇政府修通连接沙岗村菠萝种植园至麻阳公路的长1.3公里、宽4—5米的混凝土村道富神路,是方便旅游大巴车和自助游小汽车直达菠萝原生地的唯一一条道路,有效解决神湾菠萝运输难题,并发展以特色水果采摘为主的乡村游,促进农户增收。

2005年,神湾镇有菠萝种植户250多户,种植菠萝2572亩,总产量1568.9吨。

表—专—2 1978—2005年部分年份神湾(新湾)菠萝种植情况表

(续上表)

表—专—3 1980—2005年部分年份神湾(新湾)菠萝价格表 单位:元/公斤

百年传承的种植技术

一、种苗繁殖

神湾种植户没有人用过实生繁殖法去种植神湾菠萝,因为菠萝很少结种子。普遍采用无性繁殖法,利用菠萝母株分蘖出来的繁殖体如芽叶、根芽、冠芽、腋芽、冠腋芽、切片繁殖法等来繁殖菠萝苗。

(一)芽叶

芽叶为从母株地上基部发生出来东侧新芽,2—4棵不等,一般在结果前半个月已形成,可用来繁殖新株。如果它留在母株上,培土,也能生根发育结果。这种方法被神湾农民称为“鸡腿累”。种植户喜欢用“鸡腿累”繁殖,认为这是最好的菠萝苗。“鸡腿累”的优点是结果回青快,种下去第二年有收成;收成后第二年有3—4个分蘖,肥水足够全能结果,产量比其他苗高,果实也比其他苗好吃;繁殖时间比地脚秧(根叶)生长时间长。缺点为难找齐生长一致的“鸡腿累”,因此造成果园结果不一致。

(二)根芽

母株地下部分发出来的新芽叶叫根芽。神湾种植户叫地脚秧。每株能发2—4株不等,能直接在土中生根发育,随时可与母株分离独立生活。种植户在不够“鸡腿累”时也常常用地脚秧繁殖。优点:结果快,比鸡腿累有时快一点;补“鸡腿累”不足用。缺点:生长时间、产量等不及鸡腿累。

(三)冠芽

生长在果实顶部收割熟菠萝后由基部割离母株,神湾种植户也叫菠萝顶苗。在割离果实后栽培,在地上才能生根结果。种植户在不足苗时也常用。冠芽的优点:生长果子齐一,熟期齐一;结果生长的时间比较长久。缺点是种植后,2—3年才有菠萝结出,果实比较迟熟。

以上三种方法是神湾种植户通常采用的。

(四)腋芽

腋芽是生在果实和果梗连接部分丛生出来的新芽。母株通常有1—4个种芽。它必须割离母株才能移植在地上,生根结果(神湾种植户少用这种方法繁殖,主要是它的结果时间长达3—4年)。

(五)冠腋芽

它生长在冠芽基部周围,丛生几个腋芽,割离母株也能生根结果。因结果时间在3—4年,神湾种植户也没有用这种方法繁殖。

(六)切片繁殖法

将掘取回来的成熟基部叶片和鳞片根全部剥除切成小块,厚4—5分或纵切成四小块,切口用5%过锰酸钾溶液消毒,然后种在砂钵中繁殖。优点是废物利用,能够繁殖很多苗;缺点是生长慢,要5年以后才能结果。神湾种植户很少用此法繁殖。

二、注意事项

(一)在种植菠萝前选择好强健、基部呈黄褐色的鸡腿累或地脚秧,在晴天即拔离母株(雨天叶片锋利易割破手脚)。拔好鸡腿累后,用草带捆好放在日光下把伤口稍晒干即可移植(稍晒过的移植苗可免腐烂又易于回青)。栽种前把基部叶片剥去一些有利落根回青。

(二)神湾种植户多数是直种的,不经过苗株培育,在整地前选择好背北向南或东南的山坑山背、山脚平原陡坡等种植,土质最好是黑褐色的有机质黄泥粗砂土,土底最好是大麻石(白石),排水优良、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最好是杂草林木经火烧后开成横梯田(直梯田形因雨水冲刷大,难保存肥土),一般开成每畦2—3.5尺长宽,看地形而定。

(三)设计好长短一致的菠萝种植位置,安装好水管,可用机械化淋肥。

三、种植方法

一般间隔1.4尺挖掘一个穴,每亩种植1200—1600棵左右(试验田可种3000棵),深度5寸至1尺。挖好后即施放猪屎灰和垃圾堆肥混合人粪尿。要选无风或南风、东南风的晴天种植较好,种植后即用脚踏实,时间最好在多雨的3—5月,种植后要经常注意查苗补苗,保证全苗工作。

四、园间管理

神湾菠萝的园间管理包括查苗补苗、施肥、中耕除草和间作、培土摘芽、防寒防晒、防治病虫害等,道道工序缺一不可,否则难保产量与品质。其中施肥尤其关键。幼苗回青恢复生长后即要第一次种植。每亩以人粪尿和生猪屎灰1500公斤,每穴施一勺为准。第二次在每年新历3—5月间菠萝开花前和刚结果时施,每棵用料1—1.5两不等,每亩菠萝用料30—35公斤。这次攻肥主要是促进菠萝花芽分化,和供给菠萝果的养料(成为攻果肥)。第三次在摘菠萝后施人粪尿和猪屎灰1500—2500公斤,这次施肥是供菠萝摘后的生长,促进根叶、芽叶的发育。如果要发展种植可每亩施用料60公斤,这三次肥是基本肥,必须掌握时间,及时施下。如果缺少一次都会影响菠萝的收成。在肥料充足、管理工作到位的情况下,可以在开花前施一次促进花芽分化肥,在结果时又施一次攻果肥,菠萝产量更高,质量更好。

持之以恒的品牌建设

1999年,为保护神湾菠萝这一名优土特产,进一步促进“三高”农业发展,使神湾菠萝进入高产、稳产的规范化化、科学化轨道,镇政府支持制定神湾菠萝技术标准。神湾菠萝技术标准参照SB/T10063-92鲜菠萝行业标准,由中山市农业委员会、中山市水果生产管理办公室提出,中山市技术监督局归口,标准起草人为黄聪、麦玮琛。该标准于同年7月18日首次发布。

神湾菠萝标准的测定有感官指标和理化指标两项。感官指标包括果型、果面、果肉色泽和腐烂、机械伤等7项,用直观方法进行测定。顶芽长度测定,随机抽取10个果实,用支持直接测量。果实重量测定,随机抽取10个果实,用托盘天平直接称量,分别记录单果重量。可食率的测定,随机抽取10个果实(同一等级),用托盘天平直接测量,用钢刀切去果皮及果眼即为可食部分,即可食部分称量,并按下式计算:

理化指标包括果重、可溶性固形物、粗纤维、总酸、可食率、汞、六六六、滴滴涕等8项。

神湾菠萝采收的技术要求为:采收成熟度根据菠萝果实的外表征状,可区分为四种成熟度。菠萝鲜果的采收成熟度应根据果实的外表征状及采收至销售所需的时间来决定,近销最佳采收成熟度在1/4黄,远销及加工用果采收成熟度在草绿。采收时间应为晨露干后进行,按其成熟度分批采收。采收时要用锋利果刀,留果柄长10—12厘米,留2—3片苞片,根据销售要求留顶芽或不留顶芽。不留顶芽的,平果顶削去顶芽。采收应轻采轻放。

2000年,神湾镇在定溪管理区菩山脚下兴建神湾菠萝销售市场,占地20多亩,将定溪牌坊至斗门大桥沿线各摊档迁入菠萝市场内经营,规范管理。沙岗神湾菠萝原产地销售点仍继续经营。同年,为扩大神湾镇的知名度,镇政府结合中山南大门改造,在省道麻阳公路北端外沙管理区出入口和西端竹排管理区出入口分别设置神湾菠萝雕塑。

2001年,镇政府支持将神湾菠萝申请为广东省优质水果。申请广东省优质水果须获得当年湛江南亚热带农业博览会的鉴定。为保证神湾菠萝的品质,镇种养服务公司在6月25日下午六时派工作人员上山收割神湾菠萝6.5公斤后,派专人专车连夜赶赴四百多公里之外的湛江市,第二日凌晨赶到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湛江),立即进行检验。检验依据DB442000/T004-1999标准要求,化验项目包括感官等9项,检验报告的结论为:感官——样品果型正常,成熟时果面浅黄色,新鲜干爽,果眼突起较高,果逢较深,果实发育良好。果肉金黄,清甜多汁、爽脆无渣、无黑心、香气浓郁、无异味。顶芽与果实结合良好,叶源带刺、无腐烂、无机械伤。7月11日,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湛江)为神湾菠萝签发检验报告,神湾菠萝被定为一等品。同年,神湾菠萝被中山市旅游局评为“中山市十佳旅游商品”之一。

2003年,神湾镇申领广东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包括神湾菠萝在内的2000亩种植面积被列入广东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镇农业部门与农户签订保证书,规定农户生产过程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国家农业行业标准规定的生产操作技术规程,不使用符合无公害要求的化肥,防止产品加工及运输过程受到污染;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无公害食品》农业行业标准,防止产品质量事故的发生,对出现问题的产品,上报市、镇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暂停《标志》在该产品的使用,并承担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接受并主动配合市镇农业管理部门对生产操作规程的检查、产品质量抽检以及生产技术指导等。

2004年4月,镇政府支持种植户申请成立中山市神湾镇菠萝协会;5月26日,中山市神湾镇菠萝协会经中山市民政局批复同意成立;6月中山市神湾镇菠萝协会挂牌,办公地址设在神溪村沙岗原神湾村委会办公室。中山市神湾镇菠萝协会会员23户,会长陈建强,副会长林建玲和谭伟洲,理事9人。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品种的提纯和复壮、引进新的栽培管理技术、产品的统一销售和管理、规范管理、保障广大承包户的利益、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同年,神湾菠萝获国家农业部授予“无公害产品”称号。

每当神湾菠萝飘香时节,闻香而来的远近客人、港澳同胞络绎不绝。2005年6月7日,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马兰花》艺术家们到神湾镇参观,慕名品尝著名绿色食品——神湾菠萝,对神湾菠萝的美味赞不绝口。

神湾菠萝打造成为神湾镇的一张亮丽名片。

表—专—4 神湾菠萝感官指标表(表1)

(续上表)

表—专—5 神湾菠萝理化指标表(表2)

神湾菠萝果型

神湾菠萝果肉

表—专—6 神湾菠萝采收成熟度的外表征状表(表3)

表—专—7 2005年中山市神湾镇菠萝协会情况表

注:部分资料参考神湾公社农技站何健堂撰写的《神湾种植菠萝史及栽培经验》报告(1960年)以及《珠江三角洲农业志》(1976出版)、李鹤龄撰写的《闲话神湾菠萝》(《中山文史1988年版》以及《中山市志》等书籍

活的“生态环境证明书”——神湾禾虫

一、得名由来

竹排村民在护殖基地装神湾禾虫

神湾禾虫为水生软体动物,因在早晚两造水稻孕穗扬花时破土而出,故得禾虫之名。其头部呈墨绿色,虫身光滑,黄、红、绿三色错杂,体细长稍扁,长30—40毫米,宽约5毫米,全体有60多个体节。其色金黄带红杂绿,虫身丰腴,含浆饱满,行动缓慢,其形体像小蜈蚣或小蚯蚓。古代人们缺乏生物知识,以为禾虫是产于水稻田中的一种害 虫。坊间流传禾虫是“百节虫、蚂蝗”,其实是一种误解。

神湾禾虫是原生态的,只生长在磨刀门水道咸淡水之交的滩涂、稻田或水草的表土层(沙质土)里,以腐烂的禾根、草根等植物产生的众多微生物为食物。水质不能有农药、激素及其他污染源。因此,有专家学者称它为活的“生态环境证明书”。

神湾禾虫体形(摄于2005年)

神湾禾虫在生物分类学的界定为——

中文学名:疣吻沙蚕 别名:流蜞

拉丁学名:Tylorrhynchus hetero chaetus.J Biol Chem.

门:环节动物门

纲:多毛纲目:沙蚕目

科:沙蚕科

属:疣吻沙蚕属

种:疣吻沙蚕

二、生态环境

神湾地处中山市南半部,位于西江磨刀门西水道东侧,地形呈南北走向。最早有人定居的时间为明嘉靖元年(1522)。其时,神湾大部分地域仍属于南海浅海区,丫髻山、铁炉山、磨刀山等山间常年有大量山水流下。西江水、山水与海水形成咸淡水交汇区,沿岸的滩涂、稻田或水草的表土层(沙质土)成为神湾禾虫的天然生长之地。神湾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学会捕捞禾虫和烹制禾虫。清代中叶,神湾平原主要由西江泥沙沉积而成。清末民初,神湾南部的竹排沙浮露、最南端距出海口不足15海里。浅滩漫长、水草遍布、河涌纵横、稻田连片,日益扩大神湾禾虫的自然繁殖生长地。平时西江淡水滋养着神湾沿岸各种生物,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天文大潮自南海沿西江磨刀门水道上溯,遍及神湾滩涂、河涌及大部分稻田,之后海潮渐渐退去,西江淡水重新占据滩涂河涌。一涨一退之间,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力年复一年哺育了神湾禾虫。

随着沙坦渐高,神湾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大力开展对滩涂围垦。如竹排岛,1885年首先围垦三围1200亩,1893年围垦二围800亩、四围850亩,1922年围垦头围仔350亩、广成围(庚有围)30亩。围田通常要配套窦闸,防止咸潮倒灌浸坏水稻。由于神湾水利设施少且简陋,咸潮自由进入围田,加上农户使用农家肥种植水稻,都为神湾禾虫提供良好的生长繁殖环境。农家种植水稻主要是插大行,插大行禾苗间距大,禾头大、禾身高、禾根多,能为神湾禾虫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但水稻的生长相对受影响,常常是“禾虫丰收、粮食减产”,“有虫无谷”。

50年代,禾虫遍及神湾各乡村的稻田、河涌以及磨刀门水道沿岸的滩涂。禾田种植水稻是插大行(靠潮水灌溉,有水闸控制,一年一造)和“翻耕”(一年两造,用牛耕田,人力挖田),使用农家肥,“有田就有神湾禾虫”是神湾人认可的说法。芒涌自然村草滩有的连草都没有,也照样有禾虫出产,这一奇特现象曾使一些人认为神湾禾虫不是吃禾根等生长的。有经验的老一辈人说,其实这是误解,禾根、草根在芒涌村的草滩土壤、山坑田里只要受咸水浸泡过后就会腐烂产生微生物,成为神湾禾虫的“粮食”。通常稻田、草滩的土层洞多或者地势低洼的地方,就有禾虫生长。芒涌的山坑田都有禾虫,磨刀、大排、竹排等地就更多了。神湾禾虫之多,究其原因有几个:一是神湾地区是农业区,农作物种植特别是稻田使用农家肥,农业污染源很少,工业污染基本没有,水质洁净。二是农业耕作方式是用牛作为耕作工具,翻动土层较浅,对神湾禾虫生存土壤基本没有破坏。三是围垦面积较少,适宜神湾禾虫生存的空间较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据《中山市水利志》统计数据,1962—1987年,神湾地区围垦面积为1178亩,仅占全市3%。

60年代,农业生产“以粮为纲”,粮食生产为第一要务,稻田开始施用茶籽、农药杀虫,神湾禾虫生长环境受到轻微影响。70年代,施用氨水、碳氨以增加粮食产量,稻田里的禾虫产量逐年下降。境内有大小围50余个,围田(又称为咸田、潮田、沙田)占农田面积六成以上。这一时期,围田水利基础设施日渐增多,海水进入围田受到控制,加上农田基本建设(如筑堤、低沙整治),也不断压缩禾虫生长空间。磨刀岛和竹排岛有大小围近30个,为神湾禾虫的主产地。

80年代,由于以化肥为主要肥源,推广使用农药、除草剂,神湾禾田里的禾虫难以生存,只能在大小河涌以及广阔滩涂栖身。

90年代初,随着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咸潮、洪水难以进入河涌、稻田,禾虫越来越难以在河涌生存。90年代后期,工业加速发展,土地开发利用面积扩大,禾田、河涌被填埋,神湾禾虫彻底退出河涌。

2000年后,中山原有出产禾虫的镇区逐渐退出禾虫养护,神湾镇凭借滩涂广阔、工业污染相对少,为中山最后的禾虫根据地之一。2005年,神湾禾虫滩主要分布于竹排村和海港村,宥南村也保存有少量禾虫滩,其他村(居)则难见神湾禾虫踪迹。

三、护殖管理

(一)种苗繁殖

神湾禾虫只能天然繁殖,在长满禾草、海草的滩涂和稻田土层里自然生长,不能人工培育种苗,不像其他的水产品那样靠种苗放养生长而成。神湾禾虫多为雌雄同体,杂食性,是无性繁殖。在水温20℃左右排出的卵子35天可孵出幼体,孵化后9—14天即可潜入泥沙中生活。在天然环境中,神湾禾虫多为一年生命,交配产卵后相继死去。但其幼体生长迅速,几个月即可成虫。

(二)生长周期

神湾禾虫一年有两造,而在农历四月和农历九月最多,在农历三、四月出水的称为早造虫,也叫“荔枝虫”“禾花虫”,体瘦且色青量少,吃时带点腥味。农历八、九月出水的叫晚造虫,也称“金花虫”,不但数量多,而且体肥质佳,含浆饱满,是烹制禾虫宴的极品。

(三)生产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神湾围田有的为一个田主(地主、大户)所有,有的为几个田主共有。田主们多会雇请人看护窦闸(通常为地痞无赖之类,俗称“看窦老板”),不许他人染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归农村集体所有。围田里的禾虫捕捞一般由窦闸管理人员管理,或者集体指派专人负责。滩涂和河涌水草中的禾虫则没有特定的归属,农户可以自由捕捞。

改革开放后,神湾禾虫作为一种无公害的洁净美食逐渐受到消费者的追捧,价格上升,经营禾虫滩可成为一种致富手段。各村(生产大队)对禾虫滩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发包。租金成为集体的一项重要收入,用于集体办公经费的补充、基础建设和民生改善。

神湾农户一般在晚造收割后,将禾虫滩放干水,晒白土地不犁冬,在田地里放养鸭子,让鸭子在滩涂拉下粪便,到春节前鸭子长大了即把鸭子卖掉。春节后放水耙田,鸭子的粪便成了很好的基肥。春天插秧(晚造种子育秧),以禾根供作禾虫食料,喜食水草的禾虫就可以获得充足的食物来源。秧苗插下去让其生长一年(早造不收割,晚造才收割),目的是用禾根供给禾虫营养。同时抓好进排水。如遇洪水,水中泥质较多则不进水。稻田不施用化肥,农户将禾虫滩生长的水稻称作“禾虫稻”。这种禾虫稻纯天然无污染,年亩产200—250公斤不等。禾虫滩利用“生物链”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既收获稻谷,又保证禾虫的食料。

神湾禾虫是一种很娇贵的虫子。影响其生存的因素主要有五个:

1.雨水。3—4月份的成长期,充足的雨量灌溉禾虫滩(田),神湾禾虫就容易生长,反之则减少繁殖。

2.洪水。洪水中混含较多的泥质,涌进禾虫滩(田),泥土把禾虫滩(田)里的土壤孔洞填堵,让禾根、草根下的禾虫呼吸不到空气而窒息死亡。

3.台风。神湾位于磨刀门水道以东,地处珠江口,是台风袭击的前沿地方。8—9月份台风尤其强劲,带来海水倒灌。咸水漫过禾虫滩(田),对处于成熟期的禾虫影响很大,脆弱的禾虫纷纷见“咸”即死。台风暴潮有时还会毁坏农田基础设施,摧毁禾虫生存的根基,从而冲击禾虫产量。

4.咸潮。西江磨刀门水道由北自南纵贯神湾,带来上游大量的淡水。但是西江汛期与枯水期水量差别明显,有时枯水期持续近半年时间。8—9月份正是禾虫成熟期,上游来水少,必然导致海水倒灌形成咸潮。咸潮涌入滩涂、河涌、稻田,导致禾虫提前破土。农户来不及捕捞,禾虫一夜之间就会自己爆浆身亡,导致产量少则减一半,甚至“全军覆没”。咸潮到来的时间无法准确预测和预报,只能凭经验和运气观察,这是长期困扰神湾禾虫护殖农户的难题。

5.水源污染。由于神湾地处西江下游水尾,常常会受上游水质污染,加上农业生产施用化肥、农药污染水质,爱干净的禾虫很难生存,甚至导致绝收。另外,少数人在禾虫滩附近用药物捕捞鱼虾,也会影响神湾禾虫生存的环境,造成禾虫减产。50—60年代,神湾禾虫亩均产量100公斤以上。80年代,神湾禾虫亩均产量70公斤左右。2000年,则不超过40公斤。

顺应自然,是神湾农户认同的禾虫护殖的最好方式。因此,农户用心维护神湾禾虫生态环境,主要是整治河滩基堤,着力保持滩涂土层干净,去除杂草,加固围基,开渠利水,留意水位和保持水质,看管好窦闸,控制咸水入围,农田则刻意不施化肥、农药,甚至采用休耕轮作以养水田等。

(四)装禾虫

捕捞禾虫,神湾人称“装禾虫”。神湾禾虫生性神秘,现身是“自愿”。按照惯例,每年农历4—5月份和8—9月份的初一及十五、十月初一,肥美禾虫就会破土而出。神湾禾虫一出土必须马上捕捞,否则不是被鱼吃掉,就是自己爆浆而亡。由于天气和咸潮的原因,不易掌握禾虫的准确出土时间,农户也会延误捕捞禾虫的时机。农谚“天红红,沤禾虫”,说的是神湾禾虫出水时节,傍晚天空出现红色的霞光表明将要下雨,遇到这种天气不是好兆头,捕捞的禾虫太多吃不完,风大雨大难以销售,更无法晒干,只能无奈地沤成菜地果园的肥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田主(地主、大户)一般会组织投标,价高者得。投标所得归田主,田主将一部分收入用作加强修筑围田设施,一部分收入支付给看窦老板。禾虫丰收之年,中标者也会回馈部分禾虫给田主以表示“感谢”,希冀来年再次中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土地属于集体,农户在河涌、滩涂装禾虫不受限制。围田里的禾虫捕捞,通常由集体(通常以生产队为单位)安排,须经过招投标程序,价高者得,以示公平公正。中标者在收获生禾虫后,按约定数量上交给集体,剩余部分归自己。各生产队按全队人头,不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生禾虫。虽说是集体分配,也是要交一定的钱,只是队员可以先将禾虫拿回去吃,年终在计算工分时扣除,不超支户交现金,超支户押在第二年补交。据神溪村鹿角树一位八十余岁高龄的老人回忆,60—70年代神湾禾虫出水时节,3—4个人摇一条七通艇或九通艇去河涌、滩涂捕捞,一个晚上收获一吨生禾虫也非夸张之事。乡邻开口讨要,即可免费送上几公斤。80年代,禾虫滩由私人承包,装禾虫则是承包者自己动手或邀请帮工。

捕捞神湾禾虫常备的工具是一根竹竿、一艘小艇、一个头戴电筒以及坋箕或罗网。在围田的明窦口铺设工具或在禾虫滩开一个口,装一坋箕,或在滩涂口设一张较密的口大尾小的罗网,罗网前围着一张拦网,用于拦截想趁机袭击禾虫的大鱼或杂物。《广东新语》中“采者以巨口狭尾之网系于杙(木桩),逆流迎之。网尾有囊,囊重则倾泻于舟”,正是旧时装禾虫的写照。

竹排村护殖人员装禾虫(摄于2005年)

装禾虫利用的是成熟禾虫随潮水涨退原理。最好时机是逢水头起(农历初一、十五 涨潮高峰期)夜静风轻的晚上,神湾禾虫一般要到凌晨12时才会出现。农户会从晚上11点一直守候到翌日凌晨4、5点。受海水顶托,河水便会有水量和冲击力,农户放水进禾虫滩,成熟的禾虫好像是受到感召似的,借助潮水的退力自动从泥土中现身水面,密密麻麻,漂浮在河涌、稻田水面上。升起水闸,禾虫就会随水流走。禾虫在水中游行的样子,速度很快,跟鱼不相上下,游时身体很少大幅度扭动,仅靠两侧的小足划动高速前进。亮起手电筒或点一盏灯,可以清晰见到游走的禾虫。神湾禾虫见光便随水“自投罗网”,以箕接之,顷刻盈筐,抑或一网多达几十公斤。

农历九月初一出产的神湾禾虫最为肥美,产量约占全镇禾虫年产量60%—70%。神湾禾虫主产地竹排村,当日产量也约占全村禾虫年产量60%—70%。但泥土中的禾虫数量是很难靠肉眼判断的,只能凭经验“人治”。收获之前,神湾农户只能翻开禾虫滩的泥土查看有没有禾虫。因此,承包户“一夜暴富”捕捞100公斤以上者有之,“一夜暴穷”甚至空船而归者亦常有。

(五)禾虫购销

神湾禾虫收进小艇后要立即添加一些清水防止禾虫爆浆,大约50公斤禾虫放入20—25公斤水。爆亡的禾虫浆成红黄色,似鸡蛋黄。在过去保鲜技术不发达的日子,天还未亮,村民就手携竹箩、面盆、瓦罐等器具跑到水埠码头等待禾虫船归来。分到(买到)禾虫后,支镬煲水,或是钵子炖熟,或是灼熟晒干,或是镬煮熬油,或是入坛制酱,一番忙碌,除了自家尝鲜外,算计着该请哪位亲朋好友一起品尝,或者该赠送哪家亲友。60年代以前,本地卖神湾禾虫者有之,但购买者寥寥。

70年代,芒涌、磨刀及竹排大队属于神湾禾虫盛产地。有的年份台风暴潮造成庄稼歉收,一些生产队就在神湾禾虫成熟时统一组织社员捕捞禾虫,然后按人头分配,以补偿谷物分配的不足,每个家庭常可分配到40—50公斤,但一般人家都不敢多要。因为禾虫太多吃不完,要晒干才耐贮存。但晒禾虫干却是一件令不少农户头疼的麻烦事:一是晒禾虫干要占用不少地方,当时居住条件简陋,没有大面积的地坪及工具供晾晒;二是晒禾虫干费工费时,要专人专工不时翻动;三是最怕晒到半干不干时下雨,没有遮盖的东西,只好用禾秆或芒草等遮住禾虫,雨停后禾虫与禾秆、芒草粘在一起很难分开,禾虫基本报废。“攞秆冚禾虫——傻佬”为神湾人流传的歇后语。吃不完或者爆浆的神湾禾虫,唯一的利用途径就是沤肥作肥料,成为瓜果蔬菜的美味食材。

80年代中期开始,神湾禾虫从曾经的“穷佬菜”升级为“席上珍馐”。每年春秋两造的初一、十五,来自珠海、东莞、番禺和周边镇(区)的众多食客和外地商贩,以及本地大小餐馆酒楼的买家,为采购到新鲜出炉的肥美禾虫,彻夜到禾虫滩头守候的大有人在。神湾禾虫价格年年攀升,民间称之为“最贵的虫子”。

神湾禾虫护殖户们不走村串户叫卖禾虫,一般在涌口市场、竹排市场和大排市场等处摆卖。凌晨5时左右,禾虫销售摊摆开,有桶装的,有盆装的。每年市面销售时间最多不超过十天。进入2000年后,由于神湾禾虫供不应求,未开始捕捞就被酒楼及各方食客预订,市面销售的时间更短、数量更少。

(六)人工繁殖研究

神湾禾虫以天然食品和市场价值高的魅力引起相关农业专家的重视。2000年,华南农业大学一课题组曾到神湾镇驻扎,研究禾虫的生态习性及生长规律,以期能研究出人工养殖的方法,但最终没有结果。神湾农户也曾经想方设法研究人工培育神湾禾虫,希望能够发展大面积养殖,但也以失败告终。神湾禾虫的野生性质决定护殖规模化、科研化难以实现。

四、四大价值

(一)食用价值

神湾禾虫虽然其形不雅,本身却非常干净,有句俗语叫“合埋眼,吃禾虫”。禾虫的蛋白质含量高达60%以上,富含维生素B1,还含有铁、磷等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价值高,味道清香鲜美,嫩滑甘香。《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禾虫,闽、广、浙沿海滨多有之,形如蚯蚓,闽人以蒸蛋食,或作膏食,饷客为馐,云食之补脾健胃。”称赞禾虫之美味,南海黄廷彪《惜阴轩吟草》卷二《见食禾虫有感》七律云:“一截一截又一截,生于田陇长于禾;秋风鲈鲙寻常美,暑月鲥鱼亦逊他;危制味甘真上品,调来火候贵中和;五候佳馔何曾识,让与农家鼓腹歌。”《广东新语》记载:“得醋则白浆自出,以白米泔滤过,蒸为膏,甘美益人,盖得稻之精华者也。”

神湾禾虫与其他地方禾虫相比,虫体更为饱满,个头大,皮薄浆多,肥腻爽口。由于蛋白质含量更丰富,香味更加浓郁,无论蒸、焖、炒、焗,均保持原条禾虫形态,烹饪上可不渗加肥肉、榄角、粉丝等,也可保持原汁原味,味道鲜美。

(二)药用价值

神湾禾虫性寒,味甘、咸,归脾经、胃经,有滋阴降火、清肺补虚、补血壮阳、利水消肿等功效,主治主脾胃虚弱、泄泻、贫血;水肿。

神湾禾虫富含10多种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46%左右,其中EPA和AA的含量分别高达16%和10%。EPA可以增强人体内胆固醇的排泄,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具有降血脂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功能。AA是许多二十碳衍生物如前列腺素E2、前列环素、血栓烷A2和白三烯等物质的前体,对男性前列腺具有重要的保健功能。此外,神湾禾虫纤维蛋白溶解酶、纤维酶原激活物、胶原酶等含量较高,具有预防和辅助治疗脑血栓、心肌梗死等血栓性疾病的功能。神湾禾虫干还是治疗脚气病的食疗偏方中的主角。据药书记载,凡有阴虚盗汗、肺虚咳喘以及妇女产后乳汁稀少等症状,最宜食用禾虫;对于神经衰弱、小儿脾虚或干燥等症,用禾虫加姜片煲瘦肉汤饮服有疗效;小孩因肾亏而夜尿频繁者,煮禾虫粥吃可获良好疗效。所以,神湾禾虫是老少皆宜的营养滋补及食疗佳品。

神湾禾虫干煲汤还可除风湿,医治脚气病。“大跃进”年代,长期的饥饿及严重营养不良,使神湾不少人身体出现水肿。得这种病的人并不瘦,还胖胖的,皮肤泛起一层光亮,可是用手指一按,就凹下去一个窝,久久恢复不起来。神湾群众用禾虫干煲眉豆、鸡脚汤治疗水肿病,救人无数。这一偏方的科学道理是:禾虫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和较高量的动物蛋白,眉豆可以祛湿且含有丰富植物蛋白。两者合煮,即可祛病,又可补充营养。

神湾禾虫干煲汤亦可以治水土不服。许多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远离家乡,都希望带走或邮寄家乡的禾虫干以“看家门”(以备不时之需)。

不过,食用禾虫也要注意禁忌。《纲目拾遗》提到:“疮疡勿食,能作脓。”《本草求原》注明:“发疮疥,有湿食之,则腹滞痛,喘嗽人忌。生疮和咳嗽的人,不宜食用禾虫。”

(三)经济价值

清道光和同治年间所修《香山县志·物产篇》记载:“禾中蒸郁所生,有埠豪强者或私以为利。”足以说明禾虫在历史上就有较大的经济利益。随着消费者对神湾禾虫认可度的迅速提升,小禾虫、大效益,村民有“两斤禾虫1担谷”的说法。2005年,神湾镇护殖禾虫面积最大的竹排村约有2100亩禾虫滩,该村仅发包租金收入60多万元,占全村集体收入的三成多。每公斤生禾虫卖到100—120元,亩平均产值3000元以上。

神湾禾虫也是优质有机肥。过去神湾禾虫多,村民捞起作为果菜肥料及肥田肥料使用。20年代种植神湾菠萝,需农家肥保证菠萝品质,而大量农家肥难以购得,神湾果农则适时将禾虫捞起沤为肥料施填在菠萝园,所产菠萝味道特别清甜,香味浓郁卖价高,这也是一些老人对当年神湾菠萝念念不忘的原因。现在,神湾禾虫稀少珍贵,已经不可能那样做了。

(四)文化价值

60年代,神湾禾虫是中山出口到港澳的一种特色水产品。神湾禾虫出造的日子,中山县外贸部门就会派员到神湾(新湾)公社设点收购禾虫。由于陆路交通不便,收满50公斤生禾虫以上,即从神湾直接用快艇发货至澳门。神湾距澳门17海里,普通机船1小时可以到达。神湾禾虫送到澳门市场,仍然保持生猛。禾虫出口既换取国家建设急需的外汇,又加强了澳门人民与祖国大陆的感情联系。80年代后,交通越来越便利,商贩收购到神湾禾虫,则用车辆直接拉到珠海,再转运澳门销售。

神湾禾虫肥美时节,既是神湾人品尝美味的重要时节,也是联络亲朋好友感情的重要时节。芒涌自然村迁自沙溪,两地村民多有宗亲关系。60—70年代,物质缺乏,每到神湾禾虫收获时节,天未亮,沙溪亲友就三三两两踩单车前来芒涌亲友家吃禾虫。芒涌村民自然是热情接待。前来吃禾虫的也有环城(今南区)沙涌、恒美等地村民。改革开放后,有朋自远方来,请吃神湾禾虫宴或者点上几款禾虫菜式款待,是神湾人高规格待客的体现。

神湾禾虫肥美时节,又是旅居港澳、远赴海外的乡亲借以返故土、尝美味、叙乡情的重要时节。神湾禾虫成了连接侨情、乡情的纽带。长期以来,限于保鲜条件,神湾禾虫作为鲜食的时间较短,大部分制作为禾虫干、禾虫饼,方便保存和携带。旅居异国他乡的神湾乡亲喜欢带上禾虫干,如果水土不服,可以煲点禾虫汤,即可解之。神湾禾虫成为他们挥之不去的“乡愁养心剂”。禾虫出造时,他们常会找个由头专程坐飞机飞回来,不为别的,只为了吃一口神湾禾虫,看一眼家乡风物。港澳同胞组团到神湾品尝神湾禾虫者更是络绎不绝。

五、资源保护

(一)成立中山市神湾禾虫协会

由于绿色天然,神湾禾虫已经成为神湾镇最具特色的水产资源。维护神湾禾虫良好的生长环境是神湾镇历届党委、政府的共识,是神湾禾虫护殖业界的心声。多年来,镇党委、政府秉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发展理念,综合平衡工业化、城镇化与神湾禾虫产地保护的关系,投入资金筑堤建闸开河、引进良法等,使神湾镇成为珠江三角洲禾虫养殖屈指可数的一块净土。2004年4月,神湾镇有禾虫护殖承包户200多户,承包面积3700多亩。在镇政府的支持下,承包大户陈金焕、王伯根、黄长有等牵头发起,申请成立中山市神湾镇禾虫协会。同年5月26日,经中山市民政局批复同意成立中山市神湾镇禾虫协会,办公地址设在竹排村委会。中山市神湾禾虫协会有会员20户,会长陈金焕,副会长王伯根、黄长有,理事9人。同年6月,中山市神湾镇禾虫协会挂牌成立,主要业务范围包括交流护殖管理经验、产品的统一销售和管理、保障广大承包户的利益、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等。当年,镇禾虫协会组织会员一行17人赴广西钦州取禾虫护养“真经”,借鉴钦州禾虫养殖之长,提高神湾禾虫品质和产量,倾力打造好这致富增收的产业。考虑到禾虫捕捞后不久就会死亡,神湾镇禾虫协会着手进行冰冻保鲜技术开发,以及进行加工处理,把禾虫加工成禾虫干、禾虫酱出售。

表—专—8 2005年中山市神湾镇禾虫协会情况表

(二)建设神湾禾虫护殖基地

竹排村和海港村依傍西江磨刀水道出海口处,咸淡水交汇,水质优越,是神湾禾虫的主产地。2002年,全镇禾虫面积3778.6亩,产量33.75吨,产值137.89万元。在中山市海洋与渔业局的大力支持下,神湾镇开始建立神湾禾虫护殖基地,基地主要在竹排村和海港村。神湾禾虫护殖基地开展规模化、集约化护殖,发展壮大神湾禾虫这一特色水产品。

神湾禾虫护殖基地最大的动作就是在自然滩涂地建设人工围基,为禾虫营造更好的“家”。海滩的周边筑起一条围基,磨刀门水道的江河水要通过围基上的窦闸才能进入海滩。这道围堰就是禾虫产量提高的“秘诀”。围基和水闸既可以控制水位,避免污染,还可以保证收获禾虫时“一网打尽”,这种管理称为“护殖”。护殖基地的禾虫产量非常稳定,要比一般的自然滩产量高出20%以上。2003年,神湾禾虫护殖基地初具特色。全镇禾虫护殖面积3200亩,产值336万元。

位于海港村禾虫滩的窦闸(摄于2005年)(www.xing528.com)

2004年,神镇农业部门加大资金投入,优化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竹排村和海港村神湾禾虫护殖基地,扶持护殖专业户,并制定《神湾禾虫护殖技术规程》(见附录3),规范神湾禾虫护殖技术,包括沿海滩涂整治、小环境监测及低洼农田的要求,管理技术措施,产品收获、质量技术指标等。

2005年,神湾禾虫护殖面积3000多亩,参与护殖农户80多户。

六、食用方式

“秋风已起,禾虫肥美”“食禾虫,到神湾”,在中山市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顺口溜。由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发达,很多外地网友、游客也将神湾镇作为品尝美味禾虫的首选地。为了丰富神湾禾虫菜式的色香味,迎合食客的多样化口味,神湾镇不少餐饮业在原配料搭配上精心研究,在烹饪方式上精益求精,不但保留了神湾禾虫的新鲜度和营养价值,更使禾虫宴亮丽升级。1998年,神湾禾虫养殖大户陈金焕依托自己的承包优势,在省道麻阳公路竹排路段南侧临江创办广隆饭店,常年供应各种神湾禾虫菜式,吸引大批市内外甚至港澳食家。每年到吃禾虫的季节,包房天天爆满。2000年,有“香港食神”之称的美食家韬哥(梁文韬)慕名到广隆饭店品尝神湾禾虫宴,对禾虫宴称赞有加。

(一)原虫制作

禾虫油 70年代以前,神湾有人专门制作禾虫油出售。将生禾虫冲洗干净,稍微沥干水,倒入铁锅,用小火慢慢熬。熬到水分蒸发,就会像煎煮猪油一样,禾虫慢慢渗出油,香味浓郁。捞取禾虫渣,待油冷却后装入干净瓶中,可用作白饭、粉面、蔬菜等的调味品。禾虫油制作需要很多禾虫才能熬出少量油,禾虫油调味品较珍贵。剩下的禾虫渣可晒干煲汤,但神湾农家通常将其作为菠萝肥料,可提高菠萝品质。80年代禾虫价格较贵,神湾人不再制作禾虫油。

禾虫干 先将生禾虫(不要捣烂,不用放盐)冲洗干净。在晴天晒,晒时放在古朴树叶、蕉叶等叶子上。为方便下雨前快速收回,有的农户将叶子放在竹制品(簸箕等)上晒。禾虫晒得越干越好,用埕或瓦罐储存起来。晒禾虫干费时费工,太阳猛烈条件下都要晒半个月,如果遇到阴雨回潮天气,则需要花费更长时间。晒禾虫干时,要求禾虫不能掉到地上沾上沙尘,否则有损口感。禾虫干有香味,便于贮藏和携带,可常年食用,煲汤很鲜美,但因为失去浆液,因此鲜味也就逊于新鲜的禾虫。目前,晒禾虫干这种制作禾虫方法还可见,所以来到神湾的客人,倘若能够获赠一包禾虫干,也就被主人家视为尊贵的客人。

禾虫饼 将生禾虫冲洗干净,摘取古朴树叶、蕉叶等叶子,蕉叶要剪成二十厘米见方。将禾虫铺在叶子上,在晴天放到地坪晒。晒到禾虫有点脱皮样能够翻转,即将成块禾虫翻转继续晒干成饼状。禾虫饼要保存在干爽的地方,防止回潮,旧时一般用埕(酒瓮)装好盖住,随时取出蒸熟食用,亦可水浸使其散开,配之以猪肉碎、鸡蛋等,味道同样鲜美。现在可以保存在电冰箱里。2005年,神湾还有少数农户制作禾虫饼。

禾虫咸 将生禾虫洗干净,捣烂,装入埕中,放入适量盐,加入适量冷开水,将埕口封好,以免露风发霉。将埕放在阴凉之处,大约发酵半个月,闻到香味即可食用。

禾虫酱 竹排村农户制作禾虫酱时,先将生禾虫洗干净放在盘子中,再放入适量的盐搅拌匀成酱;然后将禾虫酱分在蕉叶或荷叶上晒干小许,至禾虫酱表面有一层酱膜即可;最后把禾虫酱装入玻璃瓶里,将瓶口封好,腌制发酵一两天后即成禾虫酱。神溪等村庄农户的制作方法是,先将生禾虫洗干净,稍微沥干水,装入埕中,放入适量盐,不用加水,盖上盖子封好,让禾虫在里面沤(发酵)半个月以上,天气晴好时要把埕搬出来晒一下,适当抽干一点水分。腌成的禾虫酱便于贮藏和携带,可常年食用,可作火锅汤底,亦可配成多种菜式,如禾虫酱焖风鳝、海虾、萝卜,禾虫酱蒸五花腩等,营养丰富又美味。《广东新语》中有“其腌为脯作醯酱,则贫者之食也”的描述,说明禾虫酱是当年穷苦农民用来下饭的天然食品,是大自然赐予神湾人民的免费营养美味。现在神湾地区的禾虫产量少,新鲜捞出就被粤港澳及周边闻风而来的食家抢光,禾虫酱极为矜贵,难得一见,再也不是农户用来下饭的作料。

禾虫糟 又称“糟禾虫”。神湾农户一般把生禾虫洗干净,放入适量盐,用木棍搅拌成禾虫浆装入埕中,再将埕放在准备好的秕谷堆或米糠堆中(只露出埕口部分),点燃秕谷堆或米糠堆,让其产生的暗火散发出热力,烘烤埕中禾虫浆至沸腾,需时8—10小时。由于埕中禾虫浆吸收到禾秆、谷物类的清香,禾虫糟味道特别香,有烟熏味又有稻谷香味。由于制作费时费工,现在神湾农户很少制作。

(二)菜式开发

神湾禾虫可蒸可炖,可煎可炸,或焦香可口,或清甜香滑。年纪稍长的神湾人对于禾虫菜品是否用神湾禾虫制作,一品就能分辨。可以说不能对禾虫的制作方法说出个一二,就不是生于斯长于斯的神湾人。

神湾禾虫的美味全在它体内的浆液,所以鲜食是品尝神湾禾虫风味的最佳方式。通常鲜吃就是即鲜禾虫制成各种菜式。如用剪刀将禾虫剪碎,加少许蒜头、果皮一起捣烂,拌蛋后煎炖,煎的以香为主,炖的鲜、香、滑兼备。要是将全条的禾虫煲黄豆、眉豆、绿豆,禾虫的鲜甜味道同豆香结合在一起,则是一道特色家常菜。

常见的神湾禾虫菜式有炖钵仔禾虫、生炒禾虫、禾虫蒸蛋、咸禾虫蒸肉饼、禾虫糕、咸禾虫、禾虫酱焖鳝(鳗鱼)、禾虫酱焖黄骨鱼、禾虫酱焖五花肉、禾虫酱汤底火锅、禾虫干蒸五花肉、禾虫焖柚皮(或陈皮)、水瓜煮禾虫。汤类有禾虫莲藕眉豆汤、禾虫猪展花生眉豆汤和禾虫丝瓜汤等。用来煲汤的禾虫,有新鲜禾虫,也有禾虫干。前者以香见长,后者则以鲜取胜。神湾禾虫汤习惯采用新鲜禾虫和晒干的禾虫一起煲,兼取其香味和鲜味。

主要菜式制作简介

钵仔禾虫(这是主流做法)

特点:奇香四散、味美鲜滑。

材料:生禾虫、鸡蛋(1斤禾虫配1—1.5个鸡蛋)、花生油、陈皮、蒜蓉、胡椒粉、芫荽、熟油、麻油。

蒸具:必须用瓦钵。

做法:用大盆清水让生禾虫浮游漂洗干净,然后用笊篱捞起去水,隔干水分,再放入干净瓦钵中。将花生油淋入装禾虫的瓦钵中,大群禾虫在油中蠕动。禾虫喝油,更为丰盈饱满,并自动爆浆。禾虫细长身子爆裂开来,体内浆液流出,这也恰恰是禾虫的真正精华。待禾虫爆浆后,放在碗里像调鸡蛋一样将它调成糊状,然后加入鸡蛋同调,调至起泡并且虫蛋不分,加入陈皮、蒜蓉。禾虫鸡蛋浆盛入瓦钵后,隔水猛火蒸20—30分钟,蒸熟冷却后再行明火烘干。此道吸水工序,家庭制作时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用微波炉稍微烘一下水分;二是用干净的毛巾吸水。放到煤气炉烘干的时候要注意火候和时间。然后,洒上胡椒粉,或放上香茜、熟油、麻油,即成。钵仔炖禾虫呈膏状,看上去颇像鸡蛋,虫条与虫膏均匀交错,色泽金黄,用小勺舀起,可清楚看清一条条禾虫的形状,这让不少“以貌取菜”的食客望而生畏,不敢下箸。但吃起来满嘴异香,虫膏入口软滑鲜嫩,远非鸡蛋所能比,鲜美一试难忘。如将钵仔中烘好的禾虫切件用生猪网油包裹放油锅炸至微焦,其味则更佳。

旧时没有更多的保鲜技术,一夜之间大量收获的神湾禾虫就这样全部炖好,一钵钵保存起来。到食用时,连同瓦钵再放到炉灶上去烤一会,直至钵内禾虫冒出白烟为止,禾虫被烤成外表金黄微焦、内里甘香软滑。现在,神湾镇的几家主要饭店也有预先制作钵仔禾虫,以方便满足客人需要。

蒸禾虫糕

特点:肥美爆浆 口感新鲜。

材料:生禾虫、香葱、蒜头、陈皮丝、鸡粉、胡椒粉(生磨胡椒粉尤佳)、盐、花生油。

蒸具:用瓦钵或陶瓷盘。

做法:选择新鲜且肥美的生禾虫,洗净(方法同上)后放入盘中,隔干水分,用适量的盐、花生油拌匀备用。蒜头拍碎,胡椒研磨成粉备用。将鸡蛋在碗里搅拌成蛋液,放入适量盐、胡椒粉、鸡粉、蒜头、陈皮搅匀,然后倒入瓦钵或陶瓷盘内。用小火蒸20—30分钟,蒸熟后取出,放上葱花便可。蒸出来的禾虫糕金黄色,相比钵仔禾虫,少了烘干这一环节,少了些火气,多了些清香。食用炖禾虫时,不要加酱油,否则影响香味。

生炒禾虫

特点:干爽鲜美。

材料:生禾虫、猪肉丝、粉丝、冬菇丝、生姜、胡椒粉(生磨胡椒粉尤佳)、盐、花生油。

将生禾虫洗净(方法同上)后,放入装有清水的锅中,禾虫尚不知水会渐热,只顾游动,等水烧热后,迅速将禾虫捞起。锅中倒入花生油,待油热后,倒入禾虫,与备好的猪肉丝、冬菇丝、粉丝、生姜丝等小火同炒,炒毕后洒上胡椒粉。注意不能以急火快炒,生炒禾虫最需小火慢炒,慢慢等禾虫爆浆,再至浆液凝结,且禾虫身体还要保持原形。这个过程需时半小时,原汁原味保留了禾虫的香味。炒禾虫关键在于尽量不让禾虫爆浆,民间做法很多,广隆饭店的推荐做法是把禾虫洗干净放盘子里,冷水开始放进锅蒸,待蒸得将近熟的时候拿上来,再起油锅炒。这个做法的关键就是要从冷水开始蒸,如果水开了再放进去蒸,禾虫会爆浆。处理好禾虫后,也可以按口味配比配料,如有人喜欢炒韭菜等,喜欢吃辣的放点辣椒。

禾虫焖五花肉

特点:越焖越香。

材料:生禾虫、烧肉或者五花肉(起油锅时候用)、蒜、姜、白酒(一般来说1斤禾虫要配1两白酒)、酱油、陈皮、花生油。

做法:将生禾虫洗净(方法同上)后,隔干水分。用烧肉或者五花肉起油锅,然后把禾虫下锅,小火慢炒约5分钟,加入蒜、姜、白酒、酱油、陈皮,继续炒5分钟,注意控制火候。加水及适量盐(因禾虫酱已有咸味),焖15分钟。这道菜是焖的时间越长,禾虫越香。

禾虫煎蛋

特点:嫩滑浓香。

材料:生禾虫、鸡蛋、盐、葱花、陈皮丝和蒜粒、花生油。

做法:将生禾虫洗净(方法同上)后,隔干水分,然后与鸡蛋液混合,以薄盐调味,并加入葱花、陈皮丝和蒜粒增香,再将蛋液下锅摊成蛋饼,小火煎至外焦里嫩,色泽金黄即可。陈皮浓郁微苦的气息极大地提升了香味的层次感。

禾虫酱焖风鳝(鳗鱼)

特点:咸香浓郁。

材料:神湾禾虫酱(约数汤匙)、鳝鱼适量、蒜、姜、白酒、花生油

做法:将鳝鱼剖开洗净切断。先起油锅,放适量禾虫酱(约数汤匙)跟蒜、姜、白酒在锅里爆一下,然后把鳝鱼放进锅,加入蒜、姜、白酒一起焖约20分钟。其他禾虫菜肴都只能用新鲜禾虫来做,只有禾虫酱是可以在非禾虫的季节也能吃到。

禾虫鸡脚汤

特点:香味浓郁、味道清新。

材料:生禾虫、蒜头、姜片、陈皮、鸡脚、眉豆、白胡椒(轻拍一下)、盐、花生油。

工具:陶瓷汤锅。

做法:将生禾虫洗净(方法同上)后,与蒜头、姜片、陈皮、鸡脚、眉豆一起,放入汤锅中,加入适量冷水。先用大火烧开,再用小火煲1小时以上。饮用前加入适量白胡椒、盐、花生油。禾虫汤为乳白色,闻起来气味浓郁。

禾虫莲藕眉豆汤、禾虫猪展花生眉豆汤和禾虫丝瓜汤等汤的做法与此大同小异。

禾虫火锅

神湾禾虫亦可作火锅料。将生禾虫洗净(方法同上)后,沥干水。用锅烧开水,加蒜头、果皮,水开后放入禾虫,熟后捞出,沾上酱油、生油等配料食用。此种食法口感独特,甘香十足不油腻。

七、禾虫相关记载与文献

(一)历朝历代有关禾虫的诗文及传说

1.《本草纲目拾遗·虫部·禾虫》(卷十)记载:“禾虫,闽、广、浙沿海滨多有之,形如蚯蚓,闽人以蒸蛋食,或作膏食,饷客为馐,云食之补脾健胃。”“广志:夏暑雨禾中蒸郁而生虫,或稻根腐而生虫,稻根色黄,虫乃稻根所化,故色亦黄。”“大者如箸许,长至丈,节节有口,生青熟红黄,霜降前禾熟则虫亦熟;以初一、二及十五、六乘大潮断节而出,浮游田上,网取之。得醋则白浆自出,以白米泔滤过,蒸为膏,甘美益人,得稻之精华者也。其腌为脯作醢酱,则贫者之食。”吴震方《岭南杂记》:“禾虫绝类蚂蟥,青黄色,状绝可恶厌。潮所淹没淡水田禾根内出,数尺长至丈余,寸寸断皆活,能游泳,午后即败不可食。滴盐醋一小杯,裂出白浆,蒸鸡鸭蛋,牛乳最鲜。”

《纲目拾遗》:补脾胃、生血、利湿、行小便。《本草求原》:“暖胃,补气,少加醋良。”“发疮疥。有湿食之则腹滞痛。喘嗽人忌。”

2.《香山县志·食货篇》(明嘉靖):“濒海为害者二曰看鸭船曰禾虫船皆顺德大户相殴至于杀人者有之不可以不禁也。”“禾虫,如蚕,微紫,长一二寸,无种类。禾将熟时,由田中随水出,俗以络布为罾收之。人所嗜食,其利颇多。”《香山县志序·物产》(清道光):“禾虫禾中蒸郁所生有埠豪强者或私以为利。”

3.清代学者、诗人屈大均《广东新语·虫语·禾虫》(卷二十四)对禾虫的习性和生理特点,有详细的记载:“夏暑雨,禾中蒸郁而生虫,或稻根腐而生虫。稻根色黄,禾虫者,稻根所化,故色黄。大者如筋许,长至丈,节节有口,生青,熟红黄。霜降前禾熟则虫亦熟。以初一二及十五六,乘大潮断节而出,浮游田上。网取之,得醋则白浆自出,以白米泔滤过,蒸为膏,甘美益人,盖得稻之精华者也。其腌为脯作醯酱,则贫者之食也。”又记载:“禾虫,状如蚕。长一二寸,无种类。夏秋间,早晚稻将熟,禾虫自稻根出。潮长浸田,因乘潮入海,日浮夜沉,浮则水面皆紫。采者以巨口狭尾之网系于〈木弋〉,逆流迎之。网尻有囊,囊重则倾泻于舟。杙之所,在江两岸,其名曰阜。阜有主,争者辄讼。与罾门、白蚬唐,皆土豪所私以为利者也。论者谓:国家渔课,达于山谷溪涧之水,芥为之舟,课亦不免,故皆敷于里甲。然渔业有浮、实,乘潮掇取,若棹艇往来,浮业也,缯门、禾虫阜之类,实业也。广州边海诸邑,其渔而实业者,尽入豪宗,利役贫民,而不佐公家之赋,所在皆然。鸭阜起于洪武、永乐间,其图具在,虽非渔业,以之抵课有四善焉:免逋负一,去蟊贼二,抑兼并三,弭暴乱四矣。禾虫阜、白蚬塘亦然。当事者尚亦留心于此。”

4.清代竹枝词:“夏云积雨暮天红,落网安兜趁晚风;晨早埋街争利市,满城挑担卖禾虫。”此词记录农户售卖禾虫的盛景。

5.清乾隆年间顺德诗人张锦芳的《逃虚阁诗》咏禾虫的七古:“沮洳何自孕异种,窍示蚯蚓尤深扃,水田蕃滋陆田少,于众生内为湿生;年年首夏及秋仲,嘉禾未熟浆先成。潜藏有时出有节,朔望潮长连鸥汀……螲蜒陇底尺有咫,出辄寸断无全角。涌波微带石管绿,映日又类鱼尾頳……”

6.清朝广东诗人黄廷彪《见食禾虫有感》:“一截一截又一截,生于田陇长于禾;秋风鲈鲙寻常美,暑月鲥鱼亦逊之;庖制味甘真上品,调来火候贵中和;王侯佳馔何曾识,让与农家鼓腹歌。”

7.清人檀萃所著的旅游见闻录《楚庭稗珠录》描写禾虫:“其状可恶,似百节虫、蚂蟥、蚯蚓。”

8.曾任香港《星岛日报》总编辑、一代食家陈梦因(1910—1997),撰写的《粤菜溯源录》“广东食风·天下至味的禾虫”一文中,记载有一则民谣和一个故事。“老公(丈夫)死,老公生——禾虫过造恨唔返”是“南蛮”很古老的民谣,即是说,丈夫死了可再醮,禾虫产期不吃,是无法补偿的损失。故事云:一妇人丧夫。道教丧礼,由南巫先生开道,死者儿女拿着面盆随后,到有水井的地方“买水”给死者洗脸。没生下儿女,又没有亲属的,只好由新寡的妇人去“买水”。她拿了面盆,随着南巫先生出门,转到街角,遇着挑担叫卖禾虫的,孀妇告诉南巫先生:“稍候一会儿。”她虽穿缟衣素服,不慌不忙地,走向卖禾虫的担子,买了半盆禾虫拿回家去,倒在盛器里,再拿面盆出门,哭哭啼啼地随南巫先生“买水”去。文中还列有一席完整的禾虫宴,菜单有:金菜禾虫汤、莲藕煲禾虫汤、禾虫栗子炆烧腩、腌咸禾虫蒸腊肉、禾虫炆柚皮、干烧禾虫、炒禾虫、禾虫炒蛋等。

9.民间歇后语:“禾虫命——一出就爆”。

10.民谚:“天红红,沤禾虫。”“灯光闪闪似火龙,清明夤夜装(即捕捞)禾虫。”“小虫出禾根,潮退游莘莘;误投薯莨网,农家席上珍。”

(二)《榄屑·禾虫》原文

(此文是中山人记载禾虫最早的资料,为清乾隆年间小榄人何大佐所作。)

《广东新语》云:禾虫,状如蚕。长一二寸,无种类。夏秋间,早晚稻将熟,禾虫自稻根出。潮长浸田,因乘潮入海,日浮夜沉,浮则水面皆紫。采者以巨口狭尾之网系于弋,逆流迎之。网尻有囊,囊重则倾泻于舟。

又云:夏暑雨,禾中蒸郁而生虫,或稻根腐而生虫。稻根色黄,禾虫者,稻根所化,故色黄。大者如筋许,长至丈,节节有口,生青,熟红黄。霜降前禾熟则虫亦熟。以初一二及十五六,乘大潮断节而出,浮游田上。网取之,得醋则白浆自出,以白米泔滤过,蒸为膏,甘美益人,盖得稻之精华者也,其《本草》不载,惟吾粤水国有之,味甘,有小毒,煮时以蒜及胡椒制其毒,且味更香矣。有煮熟晒为干者,有腌为脯者,有制为酱者,有取其所煮之水加柚皮香料煎为油者,皆可以充馔致远,乃吾乡之佳品也。番禺汪白岸后来有诗云:蠕蠕行潦下,半带稻花黄,寸断仍生口,千盘未有肠,甘能调胃气,滑拟漉天浆,风俗同鱼婢,贫家得饱尝。可谓体物之妙。

前明南海某大司空奉使前往南册封藩王。滇故产蛋油,官滇者必以献朝之权贵。司空复命,值魏奄当权,索蛋油甚急。司空无以应,因给之曰:其真者甚罕,现委隶选买,颇费时日,伪者不足献也,缘急于复命,行李外其余庶物俟,后车徐至耳。亟命役星驰回粤,适禾虫熟,至榄乡,采买禾虫油数十坛 ,运至都中,作蛋油以献魏奄。北人从未经尝此味,食之甚喜,以为真蛋油,向所馈送者皆为伪也。是时,魏奄气焰方张,若惜此微物,祸且不测。司空以他物代之,实未尝有取媚之意,所谓行方而智圆者,司空有之。

(三)《中山市神湾镇禾虫护殖质量控制措施神湾禾虫护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范了神湾禾虫的护殖技术,包括沿海滩涂整治、小环境监测及低洼农田的要求,管理技术措施,产品收获、质量技术标准。

2.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条款通过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3.小环境监测和控制

配置快艇2艘,每天3—4次在禾虫护养基地周围巡检,检查基地水质是否混浊,是否有浮杂物等。及时做好清洁,检查基地意外上游工厂排放污水,如有污物及时进行检测(与当地环保部门联系);检查下游是否有赤潮出现,每3天对水质进行检测1次。

4.质量标准及产品规格

体型肥大、浆多、皮薄,每条禾虫长度为8cm左右,每0.5公斤450—500尾。

5.滩涂及农田的选择

沿海咸淡水交界无污染,沙泥(沙泥比例为7.5∶2.5)较多的滩涂及低洼无污染、无有毒物质,排管方便的农田。

6.整地

每年春分前后,用船式手扶拖拉机把滩涂及农田耙烂、耙松、耙平,把上年种植的水草或水稻杆压入土中,并根据滩涂大小进行筑堤,建窦闸,开设排灌河。

7.护养过程和管理

(1)整地后,撒放无毒、无污染的有经发酵的鸡屎500—1000公斤/亩;

(2)在4—5月种植水草或在5—6月插植晚造高杆种的水稻,规格100cm×50cm,根系供禾虫栖息和食用;

(3)派专人管理各滩涂的窦闸,如管好排灌,不能使滩涂长期干旱及被水淹盖,同时做好防止污染物及有毒物质进入并掌握禾虫成熟期;

(4)不准在禾虫地撒施化肥、农药、有刺激性的有机质肥和农药毒杀鱼虾。

8.收获

(1)每年农历3—10月都有禾虫成熟,但主要成熟捕捞期为3-5月和8-10月底;

(2)在禾虫成熟期利用潮水涨退原理,涨潮时在窦闸口或出水口下网,退潮时进行捕捞。

9.包装和运输

禾虫捕捞后,必须保证禾虫成活不爆浆,及时用竹筛、塑料盆、泡沫窝盛装,厚度不得超过3cm。在运输中必须分层放置,不得堆压和积水,保持空气流通,温度在20—25度,而且每隔2—3个小时淋小量无污染无毒的海水,保持湿润。

全面治水 防灾减灾——神湾持久不懈进行水利安全工程建设纪实

神湾位于西江出海口,处于“风头”之地,是中山防台风重点地区。民国初期,神湾各段堤围基本成型。堤围细小、低矮、单薄,且均是土堤,杂草丛生,致使堤围的防御洪水能力很弱。

1957年,神湾乡作为中山县乡一级政权成立,境内有堤围54公里,户籍人口1.3万,耕地2.8万亩,按人均堤段负担是中山最重的。乡党委、政府在摸清水利设施情况后,立即着手开展水闸、排灌站建设以及堤围加固等工作。由于受财力条件所限,水利设施的建设及质量等级仍不能满足防洪抗灾需要,每年洪涝期仍不同程度存在漫堤、决堤等危急情况,严重威胁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如1965年的8号强台风袭击神湾,潮水暴涨,最高水位2.2米,造成围堤全部漫顶,25个大、小围出险,崩口187个,农田渍水面积2万多亩。其中大排大队1812人被洪水围困,随时都会堤毁人亡,经县委火速派船前来抢救才幸免于难。驻中山县的解放军部队派出150名官兵紧急赶赴神湾协助堵塞缺口抗灾,避免了损失扩大。此后,神湾(新湾)历届党委、政府更加重视水利工作,将水利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积极组织、发动广大干部、群众以及社会力量投入声势浩大的水利工程建设,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一个台阶,不断推动神湾水利基础设施改善和升级换代,初步夯实筑牢神湾大发展的基础。

1965—1989:聚焦海堤石化抗击洪水侵袭

1965年10月,神湾公社党委提出“彻底治水,过硬水利关”的口号,动员全社干部群众开展全民办水利行动,掀开神湾水利整治的大幕。

根据地势低、海堤线长、海堤低而单薄的特点,把海堤砌石、入泥抬高田面、建设电排、整治围内排灌系统、降低地下水位作为闯过水利关、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的治水办法,采取“土、石方并举,大战临海大堤”的措施。公社成立大堤建设指挥部,安排四名党委委员专抓,各大队成立相应机构。全社组织2800多人的海堤建设队伍(占公社总劳力70%以上),其中组织三支专业队伍:爆石队110人、砌石队100人、挖泥开发采石基地撬石队120人。每天出动大小船只80多艘,运送1000多人的运石和筑堤队伍上堤。磨刀门水道船来人往,堤段上呈现热火朝天的繁忙劳动场景。各大队、生产队逐级开展流动红旗竞赛,实行比干劲大、比人数多、比进度快、比质量好的“四比”活动。每天平均爆石300多立方米,运石200多立方米,开创自己爆石、自己运石、自己砌石的“三自”全民办水利建设局面,形成群众性的大搞水利运动。不到半年,完成爆石2.73万立方米,运石2.12万立方米,砌石堤长16.1公里,加高培厚大堤7.28万立方米。全社26个堤身单薄、危段最多的大、小围完成第一期工程。

1967年后,受政治运动影响,海堤石化队伍逐步缩小,主要开展修修补补工作,群众性的突击行动也只有部分生产队持续开展。

1973年,群众性水利建设再度激发,公社、大队日均出动600多人进行爆石、运石、砌石工作。奋战三个月,完成海堤砌石0.42万立方米,加高培厚土方6万立方米;整治排洪渠9条18.3公里,土方4万多立方米。八年来,全社完成海堤砌石4.41万立方米(完成原计划6.3万立方米的70%),建成石堤长35公里,险段抛坝石0.8万立方米,整治大小围20个,其中彻底完成的有古宥玻璃围,南镇大、小三堆围,竹排头二、三、四围,外沙福隆围等8个围。加高培厚海堤土方28万立方米,入泥14000亩,其中机喷6644亩,田面普遍抬高10-13厘米,新建电排站13座,装机容量499千瓦。

1974年7月,11号台风以及暴潮致使新湾公社33公里围堤(占61.1%)漫顶,28个围出险崩缺57处,受淹耕地21933亩,冲倒砖屋、茅舍260多间,冲走茅舍17间,农作物及其他财物损失严重。不仅中山县派出大批机关干部以及10多艘拖头、电船等到新湾公社协助救灾,解放军海军部队也派出登陆艇6艘、炮艇2艘、快艇2艘紧急赶赴新湾公社支援。大灾之后,公社党委决心在继续开展海堤石化建设的同时,打好联围筑坝、建闸战役,把原来各生产大队各自为政的堤段联成一体。组织470人的水利专业队伍投入新湾围、大芒刀围和竹排围三个联围建设,重点为外江堤围。秋收后,又平均每天出动人员2400人,高峰时3000多人(占公社总劳力60%),形成群众运动和专业队伍相结合的水利建设高潮。公社党委8名委员带头深入工地,与干部群众一起劳动。同年11月17日,新湾公社农田基本建设兵团成立,由公社干部和各大队青年民兵骨干289人组成。公社党委委员担任政委,武装部部长担任团长,下设水运连、陆运连、风碎连、后勤排等。又从公社机关抽调7名骨干、各大队抽调7名正副民兵营长担任营连干部。坚持逢五逢十的学习制度,经常开展以高工效、出满勤、爱护公物、以团为家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人数之多、声势之大、进度之快、质量之好前所未有。当年完成海堤石化建设土方加固19.86万立方米(其中外江围堤19.02万立方米),完成海堤21.4公里砌石8600立方米。

1975年11月,新湾公社党委作出“两年加固江海堤围实现石堤化、按高标准整治围内排灌系统”的决策。公社大堤建设指挥部调整为石堤化指挥部,由1名副书记、工作团1名副团长专抓,并抽调机关及社属各部门干部11人、各大队专管石堤化支委共20人为成员,负责组织领导全社石堤化歼灭战。

1976年7月1日,新湾联围(包括外沙、古宥、南镇、新湾四个大队)和大芒刀联围(包括大排、磨刀、芒涌及新湾大队部分吊耕田)先后合围。新湾联围有4座水闸,主闸麻子涌6个闸孔,净宽31米,新湾公社和三乡公社2个公社共5个大队农田受益面积13054亩。大芒刀联围有7座水闸,净宽26.5米,新湾公社4个大队农田受益面积7800亩。两项联围工程使新湾、三乡两个公社14923人受益,其中新湾公社九个大队和涌口街受益总人口12763人,其中农业人口11948人,劳动力5212人;三乡公社白石大队受益2160人,劳动力1050人,农田受益面积2170亩。当年,完成土方64.71万立方米,其中海堤加高培厚土方8375立方米;砌石石方2.17万立方米,其中海堤新砌5556立方米,翻砌9621立方米,险段抛石2143立方米。

1978年,新湾公社完成海堤砌石石方2.2万立方米,加高培厚土方18.3万立方米。全社水闸11座,跨度93.7米,高低扬程排灌站61个,捍卫2.3万亩农田。在11、12号台风和1.61米洪峰的袭击下,全社没有出现崩堤垮闸的情况。

1979年,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新形势下,新湾公社党委坚持水利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的指导思想,抓好以海堤石化为重点的水利建设,提高水利防洪减灾水平。继续保持基建团的正常运转,常备100人的专业队伍。当年完成海堤砌石石方5371立方米,新砌石堤1.7公里,翻砌石堤5公里,加高赔厚1公里多,险段抛石1634立方米。

1980—1983年,海堤砌石26公里(达到标准要求的13公里),占海堤全长76.5%,完成石方1.35万立方米,土方5.13万立方米。1984年,完成新砌石1.28万立方米,翻砌石3400立方米,堤长6.5公里。险段抛石1000立方米。加堤土方2.8万立方米,长8公里。1985年,原基建团并入区农工商联合公司,人员分流安置,海堤石化建设有所放缓。

1989年,神湾镇政府围绕保安全、保丰收,决定在全镇范围内逐步开展水利工程“达标”建设。由分管副镇长、水电所所长等组成“达标”领导小组,在工程资金上实行“三个一点”(即国家补助一点、镇政府支持一点、村自筹一点),对加固明窦工程采取自筹、补助各50%的办法,在管理上实行“资金筹集到位即先建、不到位即缓建”的政策,改变过去水利工程建设中各村“等、待、看”的状况,加速工程上马。镇、村投入水利建设资金42万元,完成新砌、翻砌海堤石方1.082万立方米,长6540米,土方14.5万立方米,长9925米。

1990年,镇、村再投入水利建设资金69.5万元,完成围堤砌石1.13万立方米,疏河46条,培堤6.9公里土方5.3万立方米。至此,全镇基本实现海堤石堤化。

1990—1999:聚力水利达标建设改颜换貌

1990年冬,按照中共中山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神湾镇成立水利工程防洪“达标”领导小组,由镇主管农业的副镇长、水电所所长分任正副组长。水利“达标”建设主要完成险段、险闸(窦)、险库及电排和其他工程除险加固,神湾联围、大芒刀围、竹排围、定溪围被列入中山市重点小型堤围达标范围。其时,神湾水利状况为:堤围均属5万亩以下联围,按海堤设防标准为暴潮水位加9级台风风浪爬高,安全超高0.7米,故堤面建成+3.5米,堤面宽3米,迎水坡砌石1∶0.4,背水坡1∶1.5米;电动排灌站按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5年一遇外江水位3天排干标准装机,保持完好率95%以上;电力排灌系统总装机46宗52台1702千瓦,其中,固定站24宗24台1417千瓦(其中固定站24宗24台1417千瓦),排涝效益2.06万亩;围堤总长33.7公里,大小水闸10座,净宽90米。当年,神湾镇组织四支海堤砌石专业队120人,一支专业土方队80人,三艘抓斗船配备30人,长年施工。镇政府拨出24万元(占当年财政收入7.7%)购置一艘90匹马力抓斗船,对围堤加固、护坡起到很大作用。

除市镇投入资金之外,经费不足部分发动群众自筹。每亩耕地、鱼塘、甘蔗等收取不少于10元用于水利建设,由管理区掌握,用于本管理区加固海堤土方和窦闸等水利工程设施。实施以奖代补的方法,按照“谁积极谁多搞”的原则,继续执行镇负责海堤砌石的石方、管理区负责泥方,海堤闸各负责一半,围内一切水利工程,各管理区发动群众执行国家规定的义务劳动的规定。

1991年7月24日,中山市遭受8号台风正面袭击,全市直接经济损失6000多万元。自然灾害的严酷性,进一步增强了做好防御工作的紧迫感,市政府做出五年规划三年完成的决定。至1993年冬,神湾镇如期提前2年完成水利“达标”建设任务,投入资金763万元,其中市镇投入资金523万元,占68.5%,群众自筹240万元,占313.5%。完成土方40.4万立方米;新砌石6.25万立方米,翻砌石1.3万立方米,长度2.6公里(不包括定溪及合罗石、麻坑堤段);修理窦闸18座、新建10座、加固30座;整治圩镇周围水利工程设施,砌石4481立方米;改建外沙麻子涌水闸1座,净宽31.0米。水利“达标”工程实现捍卫耕地2.67万亩,受益人口1.9万人。同年12月,在省市“达标”检查验收中,除竹排围和大芒刀围受当年2、16、18号台风加暴潮严重破坏15公里未修复不纳入达标范围外,其余计划工程建设项目都达到规划的设计标准。

1994年3月3日,市政府召开全市水利工程防洪“达标”总结表彰大会,神湾镇被授予“水利工程防洪建设达标单位”称号。同年6、7月间,神湾镇先后遭受超200年一遇(莺哥咀水位5.34米)和接近100年一遇(5.02米)水位特大洪水袭击,2000亩以上堤围有险无患,充分显示前几年水利工程防洪达标建设的巨大作用及提前完成的意义。同年10月,镇政府发布《关于一九九五年水利整治规划及集资办水利建设有关规定的通知》,提出“用3—5年时间,实现排洪与抗潮齐抓,兴建水利与除水害并举,提高工程质量与发挥水利效益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多层次集资办水利,实现水利建设再上新台阶”,资金筹集实行“六个一点”:一是镇政府财政拨一点,每年投入100万元;二是群众自筹一点,如劳动义务工筹集一点,在职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每人每年100元、职工(含合同工)50元,由工商所牵头向个体户、私营企业筹集8万元;三是发动各界人士资源捐一点;四是继续按省市政府文件规定继续全额计收水费和堤围防护费;五是请求市政府支持一点;六是各管理区联围受益单位筹集一点。水利建设资金的来源显著变化,由过去依赖国家拨款转为主要靠镇政府、群众和社会自筹,走上“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的发展轨道。当年投入653.3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53万元,镇政府投入222.5万元,管理区自筹169.4万元,群众自筹115.2万元,以工折款53.2万元,使用劳动工日60万工,完成加堤土方70.2万立方米,海堤砌石3.49万立方米,混凝土163立方米,修建窦闸29个。全镇33.7公里长的围堤从原来高1.5—3米、宽2—3米提升至高4米、宽4.5—5.5米。

1995年,按照中山市委、市政府部署,神湾镇成立水利建设“上新台阶”指挥部,由分管农业副镇长高国钊担任指挥;各管理区相应成立指挥所,实行分级管理。规划整治麻子涌、古宥涌、圩镇河和孖坑涌等4条排洪河涌、改造外排泵站15千瓦以上8宗、加固加高海堤砌石30公里等。当年全镇投入资金550万元,其中镇政府投入167万元,占30.4%;各管理区、部门单位、企业及群众、港澳台同胞自筹资金148万元,占26.9%。完成古宥、南镇水利排洪渠工程和深环旧桥、圩镇排洪水利整治建设等工程,修(改)建窦闸6个,围内整治土方4.5万立方米。

1996—1999年,神湾镇完成围堤砌石7.16万立方米,抛石2.06万立方米,加固土方30.43万立方米,围内整治土方20.5万立方米,新建及维修窦闸55个,加长窦闸8个。神湾联围按照暴潮水位加9级台风风浪爬高安全超高0.7米标准,设防标准为30年一遇洪(潮)水位,属Ⅲ级堤防。此外,加固4米以上水闸13座,大修除险干堤窦闸55座,整治竹排东北角和大排西北角险段。

提高全镇排涝能力也是水利建设“上新台阶”的一项重要工作。8宗615千瓦外排泵站的整治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外排泵站出水渠加固,将原明渠出流全部改为压力涵出流;二是调巩改造残旧泵站,使电排设备外排能力增强。全镇达标电动排灌站10宗10台1500千瓦。水闸、电动排灌站等建筑物工程进行管理室、道路、水位观察设备和电话等配套建设,增强闸、站的排涝能力。1997年7月2日晚,受低压槽和西南季风影响,境内出现连续性特大暴雨,神湾医院前街道水深达1.5米,麻阳公路神湾路段水深0.6—0.8米。当年,镇政府在神湾医院门口一带修通3条暗渠,解决神湾管理区沙岗山水排入围仔坑(此后该处再无发生严重水浸)。1998年上半年,镇政府投入50万元,由南蛇迳至神湾邮局门口两侧以及由南蛇迳至古宥牌坊两侧,开通排水明渠3.5公里,引山水分别经神湾管理区鹿角树涌以及南镇管理区深环涌排至磨刀门水道。此项工程被群众称为“双龙出海”。同年下半年,镇政府再投入100万元修筑麻阳公路古宥管理区段公路桥涵,以排古宥一带的山水经深环涌出磨刀门水道。内涝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神湾镇水利“上新台阶”建设投入资金1642.7万元,新建及改造一系列水利设施,进一步增强防洪排涝能力,而且许多工程建设与发展市政、交通、旅游等相结合,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000—2003:整治两岛堤段消除水灾隐患

2000年,针对竹排围堤(主要在东北角险段)和大芒刀围堤高度不足以抵御台风暴潮水,以及堤段受斗门、江门、新会等高速双体船冲刷深槽迫岸多次崩塌的实际情况,神湾镇主要建设围堤防浪墙并护堤护岸。先进行水泥砂浆砌石,接着以水泥钢筋现场浇铸防浪墙,再逐步在堤面铺上水泥路面,实现堤围的水泥化。工程由中山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设计,中山市水工桥梁公司施工,顺德市顺水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监理。完成竹排围堤东北角险段砌石设防波墙石堤加固2.3公里,石方0.83万立方米;抛丁字坝4条,长200米,石方1.3万立方米。

2001年,神湾镇投入资金330万元修筑竹排东北角1.66公里的防浪墙工程,并在竹排围北端西侧30米、东侧70米范围内抛石成“鱼嘴”状护滩,在桩号1+660处抛石30米护岸,在桩号0+724处抛丁坝挑流,抛石方0.8万立方米。同年2月20日,竹排围堤防浪墙建成。随后,又投入资金150万元加固磨刀下新围、大排围堤东北角和西北角等险段处,长度按顺序为1000米、1200米、1000米,采用干砌石二级戗台的结构形式,戗台宽度均为2.5米,外坡为1∶1,高程(珠基,下同)分别为1.5米、2.0米、1.5米,使用土方9120立方米,石方2.13万立方米;投入资金35万元整治芒涌、竹排沙头顶堤段的抛石工程。

2002年,神湾镇投入资金35万元整治芒涌、竹排两处堤段的涵闸。投入64万元完成大排西堤和竹排沙头顶堤段各500米的护岸除险工程,采用干砌石挡墙墙顶高程4.00米,宽0.6米;二级砌石高程2.00米,宽0.35米;护脚砌石高程0.5米,宽0.5米。

2003年,神湾镇投入资金131万元,对建于60年代、加长于80年代的竹排三围涵闸和建于70年代中期、加长于80年代中期的大排东堤涵闸(两闸经过数十年运行,涵闸基础下沉,且在加长处断裂分离)以及深槽迫岸难以抵御水害袭击的竹排围西堤段750米进行整治和加固。

通过四年的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竹排、磨刀两岛的水利防御能力大大加强。

2004—2005:强化水利防灾减灾升级安全保障

2004年,市委、市政府根据广东省的统一部署,组织开展城市防洪工程建设、重点江海堤围建设、水库除险加固达标建设等三大部分的城乡水利减灾防灾建设,旨在解决90年代以来水利持续高投入后仍存在的工程老化、标准偏低等问题,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镇区受台风暴潮影响出现断电断水短路等情况,提高全市水利防灾减灾能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工作列入镇班子年度考核内容,由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为具体负责人。同年1月6日,在全市动员大会上,神湾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与副市长吴章贺签订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责任书,建设内容及责任人名单在中山日报、中山电视台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神湾镇按照市的部署,在财政收入中每年拨付不少于10%的资金投入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把增加财政资金投入作为主渠道。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工程一律要按统一标准进行规划设计,要求“建一处,成一处”确保一步到位,一次性达标,杜绝重复建设,避免浪费资金和时间。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展开后,突出工程配套美化绿化亮化路化建设,把工程建设与新城镇规划建设相结合。当年,全镇投入资金700万元完成古宥水闸重建及泵站建设工程;投入资金300万元在竹排围泵站新建竹排围南闸及重建泵站,拆除竹排围上11座残旧险涵闸及新建涵闸1座,完成土方11万立方米、石方0.8万立方米和砼方0.23万立方米;配合实施“碧水工程”,投入资金121万元清淤疏河及围堤加固5.25公里,完成土方7.1万立方米。

2005年,神湾联围纳入中顺大围神湾段建设,投入资金560万元,砌石、筑戗台、加高水泥钢筋幕墙和修筑防浪墙等达标加固堤围工程,全长2公里;投入资金330万元修复麻子涌水毁河堤及清淤,全长2.8公里,并整改四隆、藕围排灌站。投入资金80万元,修复竹排西北角堤围;投入资金328万元,重砌竹排东堤2公里防浪墙,完成干砌石9709立方米,拆除干砌石利用石方2655立方米,C20砼幕墙3451米。配合实施“碧水”工程,投入资金380万元,对大排涌、渔业队涌、外沙排洪渠和鹿角树涌等清淤疏河9.16公里,清淤土方24万立方米。当年,全镇堤围总长35.83公里,人均堤围长度仍居中山市镇(区)前列。捍卫面积44.28平方公里,占全镇陆域面积100%。全镇联围干堤建有防洪水闸14座,总净宽83.6米,其中麻子涌为中型水闸,净宽31.0米。电动排灌固定站(28千瓦以上)24宗,装机25台,总容量1509千瓦。联围内还有21条主干内河涌,内河支堤48.4公里,均得到不同程度整治。从1995年起,境内再未出现过塌堤溃坝事件。水利建设从主要解决防洪、排涝、灌溉的农业型水利逐步向统筹解决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经济的“大水利”转变,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利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

今日神湾的堤围全部实现水泥化,堤面铺上水泥路面,面对洪水暴潮,堤围固若金汤。各排灌站、泵站、水闸设备齐全,运行正常,再也不怕内涝积水。“弹指一挥间”,神湾水利建设走过40余年艰辛而又辉煌的历程。这一历程很大程度上筑就全镇人民生活的安宁、祥和与日益富裕以及工农商各行各业的繁荣。

神湾港——神湾腾飞的里程碑

神湾港位于神湾镇磨刀岛西北部,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立项的国家二类口岸,属于中山市“十五”计划重点项目。神湾港陆路通过进港大道与省道麻阳公路相连,距中山市城区28公里,澳门38公里;水路距澳门17海里,香港52海里。

神湾港国际货柜码头(摄于2005年11月)

神湾港码头属于高桩梳水式深水码头,长130米,河面宽470米,水深6米,能满足3000吨级的船舶回旋调头,有4条栈道。2001年12月28日奠基动工,2003年3月28日竣工营运,2005年12月完成第2期工程建设。占地面积205.72亩,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神湾港是中山市三大港口(火炬区中山港、小榄港、神湾港)之一,承担着中山市南部组团神湾、板芙、三乡、坦洲4镇及其周边地区水上货运的重要职能,成为中山市南部地区的进出口货运快捷平台。

一、由来

1987年前后,三乡镇、坦洲镇、板芙镇、神湾镇等先后被定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重点工业卫星镇后,中山市南部地区经济开始腾飞,外向型企业逐年增加,但货物产品出口长期运往中山港或珠海九洲港,运费高,时间成本大。90年代初,神湾镇外沙个体经营者周灵活发现大批量货物运输对水路运输需求上升的商机,设想利用外沙临近磨刀门水道的地理优势,在外沙码头(即麻子涌水闸附近)建设货柜运输码头,并注册中山市宏州实业发展公司进行运作,但由于缺乏资金、手续等多种因素,迟迟未将项目落地。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为解决厂企货物运输问题,改善投资环境,神湾镇党委、政府向中山市人民政府申请依托磨刀门水道的资源优势建设货柜运输码头。1995年1月10日,中山市人民政府以《关于同意在神湾镇建设货柜运输码头项目立项的批复》同意神湾镇建设货柜运输码头(千吨级)项目立项,中山市计划委员会以《关于同意在神湾镇建设货柜运输码头项目立项的批复》同意在神湾镇外沙管理区建设神湾港货柜运输码头,总投资1亿元。同年4月28日,镇政府与中山市宏州实业发展公司协商后,签订《联合开发“神湾港货柜运输码头”协议书》,组建中山市神湾港开发总公司,地址位于外沙管理区,计划将神湾港建设成集对外货运、陆上运输、仓储、报税、金融、商贸、工业产品生产为一体的新港区。神湾港开发总公司成立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同年5月,中山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以《关于开设中山神湾港货物装卸点的请示》向广东省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申请设立神湾港货柜运输码头。同年10月11—12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委托广东南方港口工程咨询公司组织专家组对广东省航运规划设计院编制的《中山市神湾港货物装卸点码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咨询。专家组成员有:袁一虹教授级高工(广东南方港口工程咨询公司顾问、中国水利学会港口航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黄希桢教授级高工(广东南方港口工程咨询公司顾问、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董事、中国海洋工程学会理事、上海交通建设总承包公司董事长)、黄际雄教授级高工(广东南方港口工程咨询公司顾问、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局总工程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罗章仁教授(广东南方港口工程咨询公司顾问、中山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所长、中国海岸河口学会理事、中国港口协会规划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李厚德高级工程师(广东南方港口工程咨询公司顾问、东莞市城市规划局副局长)、温恭光高级工程师(广东南方港口工程咨询公司顾问、广东省航运总公司总经理办公室主任)、郑芳芸(广东省口岸办公室副处长)。同年10月28日,专家组回复神湾港起步工程可行性研究的咨询意见认为,该报告基本符合国家交通部颁发的《公路、水运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规定的要求,建设神湾港货物装卸点码头工程是完全必要的,并指出所选港址位于河床演变比较复杂的河段,存在的回淤问题不可小视,建港条件不十分理想,如因条件限制不能另觅新址,则应尽量减少港池、航道开挖深度,减少维护疏浚量。专家组同时建议,以外贸集装箱运输为重点的神湾港,宜尽量采用先进装卸机械,以利提高码头总体效率,吸引货源,适应外部竞争环境,应采用40吨轨道吊作为码头前沿的主要装卸机械。当年,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山市人民政府立项批准神湾港货物装卸点码头建设,实行综合开发和以港养港的政策招商,但因多种因素未投入实质建设。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但中山市“三资”企业产品出口仍占全市外贸出口总值57.6%,成为出口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南部组团四镇外贸类企业超过千家,占全市外资企业27.9%,出口总值5.8亿美元。四镇的外贸货物经中山港或珠海九洲港运输的吞吐量68.2万吨(集装箱7.89万标箱),每年往来中山港和九洲港的集装箱陆路运输费用高达3550万元。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对港口运输需求更加凸显。

二、筹划建设

进入1999年,镇党委、政府判断: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会停滞不前,经济向上的趋势不会改变,建港可以最大限度提高神湾镇知名度和改善地区交通运输条件,还能够为南部四镇减少外贸货物进出口的陆路运输成本,从而提高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招商引资深入发展,决定将神湾港建设摆到神湾经济腾飞龙头项目的战略高度。

在外沙建设港口存在河面宽度不够、发展空间小及影响自来水取水口等难题。磨刀岛北部具备三个有利条件:一是水深及河面宽度比外沙更适宜建设港口,能满足3000吨级的船舶回旋调头,投资可节省一半以上;二是位于南镇自来水厂取水口下游且不同河道,港口对水源影响不大;三是已经通车的神湾大桥使磨刀岛由孤岛变为交通运输便利之岛,且岛上有充裕的土地供开发需要,有利于拓展神湾镇经济发展空间。本着对这一重大项目及生态环境认真负责的态度,再三咨询论证,镇党委、政府最终决定全力争取将神湾港迁址到磨刀岛,以最大限度发挥港口效应。

2000年初,神湾镇推进神湾港迁址磨刀岛建设的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同年6月23日,中山市计划委员会批准该项目立项。预计总投资4592万元,分两期建设,首期投资1997万元,二期投资2595万元,计划工期两年。项目建设规模为吞吐能力达40万吨,建设1000吨级泊位2个,码头泊位长度120米及仓库、集装箱区、综合服务区、港内道路等配套设施。其中首期建设集装箱泊位1个,集装箱堆场10261平方米,生产和生活辅助设施、港内道路等;第二期建设通用泊位1个,件杂货堆场4486平方米,仓库4320平方米,添置相关设备。同年,中山市政府确定磨刀岛作为中山南半部出口加工区中心。

由于神湾港迁址建设,镇政府与中山市宏州实业发展公司解除合作协议并作出补偿后,与中山市港航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等有关投资方签订《神湾港合作协议书》,神湾港进入正式筹建阶段。神湾镇成立神湾港筹建办,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郭敏雄任主任,成员有镇建委副主任江宗忱、镇房地产开发公司工作人员李华冠,办公地点设在磨刀岛神湾港工地旁。筹建办接受神湾港联营公司董事会领导,协调施工单位与当地村民和有关部门的关系,协调有关部门对工地治安、供水供电等方面的安全保障等。

2001年1月,神湾港迁址建设项目取得广东省对外经贸合作厅、拱北海关的批复同意。中山市港航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山市新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香港江辉投资有限公司、中山市神湾镇经济联合总社共同组成中山市神湾港货运联营公司,由中山市外经贸委、中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登记,为一家中外合资的中山西南部地区最大的港口型物流企业。注册资本2296万元人民币,四方股东的出资比例为35%、30%、25%、10%。同年2月7日,镇政府就加快建港方案审批、联建单位驻港方案以及税费减免等向市政府请示。同年4月24日,市政府以《关于神湾港及出口加工区建设优惠政策的复函》同意对神湾港港口建设用地和配套用地继续享受《关于开发磨刀岛要求机遇优惠政策的批复》的政策,给予500亩的土地作周转指标,并对报批及有关单位驻港等问题作出答复。神湾港列入中山市“十五计划纲要”,由中山市神湾港货运联营公司联合投资,广东省航运规划设计院负责设计,广东省航盛工程有限公司承包建筑。工程项目总投资1.2亿元,工程建设分两期。是年底,神湾港首期建设工程基本完成填土,并完成港口和各项配套设施,投入6000万元。同年12月28日,神湾港奠基仪式举行,市领导陈根楷、陆国良、廖沃赞、李练江参加奠基礼及开工剪彩。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陆国良,神湾镇镇长李毅然以及港航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华江先后在奠基仪式上致辞。随后,神湾港建设项目主体工程正式开始施工,投入8000万元,预计建设时间2年。

2002年2月24日,广东省常务副省长汤炳权视察建设中的神湾港,要求省、市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建好神湾港,改善口岸环境,提高通关效率,进一步提高中山对外开放水平。同年9月12日,神湾港综合办公楼封顶。

2003年初,中山市环境保护局以《关于中山市神湾港装卸码头工程项目环境保护审批意见的函》批复同意在神湾镇磨刀岛建设神湾港装卸码头工程项目。神湾港的建设仅用了1年2个月的时间,港口内建有2个3000吨级泊位,7.6万平方米的集装箱堆场,1.2万平方米的综合货运大楼,2座总面积共3500平方米的高台仓库,以及先进的装卸设备一批,包括两台可吊重四十吨的码头吊机2台,轮船吊机3台,叉车6台,货柜正面装载机2台,拖车21台,形成年吞吐能力达40万吨和5万TEU(国际标准集装箱)的生产能力。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等检查检验单位相继进驻综合货运大楼,方便企业和个人办理货物进出口手续。神湾港以货运为主,主要业务包括货物装卸和堆存、货物加工整理包装、拆装集装箱等。营运的企业、装卸、理货、拖运公司已齐备。香港伟达船务和金信船务等两家支线船航运公司与港务局签定神湾港至香港航线协定,提供定期航班服务。同年3月18日神湾港正式投入运行,当日神湾港举行首期工程开港仪式。市领导崔国潮、陆国良、刘玉池和国家交通部水运司副司长彭翠红、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徐尚武、广东省交通厅厅长张远贻、交通部珠江航务管理局局长朱伟桥等出席。同日,中山市航道管理局神湾管理所正式挂牌办公,国家交通部水运司副司长彭翠红、广东省交通厅厅长张远贻和中山市交通局局长崔振南等领导出席揭牌仪式。同年7月,神湾港货运联营公司投资2370万元,启动神湾港首期工程中的续建工程,以全面完成首期工程。续建工程包括续建码头110米、引桥125米、添置40吨门座式起重机2台、正面吊运机1台和扩建堆场15400平方米等。工程于次年2月完工。

2004年9月底,作为广东检验检疫局首批口岸电子监管的试点,中山检验检疫局在开通小榄港和神湾港的“全球眼”电子监控系统。系统在重点敏感商品的进口口岸、码头、仓库、装卸点等地实现全天候视频信号采集,实现“提速、减负、增效”的同时实施重点监控,严密监管,加快了通关速度。同年12月22日,长110米、宽30米的神湾港码头二期工程正式签约,广东省航盛工程有限公司以1201万元中标。28日,中山海关驻神湾港办事处(副处级)经国家海关总署批准设立挂牌,负责监管神湾港码头和坦洲港澳货运车辆检查场,业务门类齐全、配套设施完善、通关服务高效便捷。

2005年1月15日,神湾港码头二期工程动工兴建,同年10月完工。建成2个3000吨级码头泊位,货物年通过能力从40万吨提高到150万吨,集装箱年吞吐能力从5万标箱提高到20万标箱。神湾港码头共长240米,3000吨级码头泊位4个,全港工作人员96人,总经理阮悦仁。

三、效益

2003年神湾港投入运营后,神湾港海关监管点先后开通海运进出口、深加工和余料结转、陆路转关运输等业务,开办坦洲车场货物转运神湾港出口的业务,定期召开关港、关企协调会,并实施延长通关时间等通关便利措施,基本上满足企业的进出口需求,选择从神湾港进出货物的企业日渐增多。吞吐货柜3.78万个标箱(超额完成市政府要求的3万标箱的任务),散装3.02万吨,实现当年盈利。

2004年,神湾港实现吞吐货柜8.5万个标箱。经神湾港进出口的企业有280家,其中神湾镇25家、坦洲镇60家、三乡镇100家、板芙镇40家,其他地区55家,货物吞吐量48.6万吨,主要出口货物有丝化、玩具、皮具、鞋材、家具、胶粒等种类,货值0.68亿美元。

2005年,神湾港完成吞吐量9.22万标准箱,是2003年的2.38倍,另有散杂货吞吐量2.6万吨。经神湾港进出口的企业有420家,其中神湾镇50家、坦洲镇80家、三乡镇150家、板芙镇60家,其他地区80家,出口货物货值1.65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塑胶、化妆品等品种。神湾港实现利润186万元。

神湾港建成后,带来外贸企业运输成本和时间的双节省。2001年,南部镇区有企业2000多家,外贸出口总值达66072万美元,每年有10万个集装箱、100多万吨货物进出口。中山港货运量逐渐饱和,虽然中山市西北有小榄港,珠海市有九洲港,但中山南半部没有港口,南部镇区货物运输到至以上两个港口的距离在30—50公里之间,往返一趟需要1—2个小时。神湾港投入运营后,开通的货运航线及班次有神湾至香港航线,每天两班次;神湾至深圳蛇口,每周三班次;神湾至国内各港口,不定期班次。提供的服务:港口公用设施的建设经营,货物装卸货和堆存业务,相关货物的加工整理包装,拆装集装箱,室内上门取货送货的陆路运输业务以及道路货物运输,道路货物专用运输(集装箱)业务,自有货运载重汽车50辆。神湾港货物起运价与中山港一样,但节省南部镇区外贸企业进出口业务的陆路运输时间和运费(这些镇区距神湾港的陆路距离在5—20公里之间),每年为货主节约直接物流成本3000万元以上。同时,神湾港就地设有口岸查验单位,方便进出口货物的监管、查验和办理进出口手续,为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新优势。港澳台商加快在中山南部镇区投资建厂,大部分产品销往港澳地区及海外。2005年,南半部四镇出口创汇约16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42%。

神湾镇依托神湾港优势推动招商引资。2001年12月28日,神湾港奠基,神湾镇同时举行38项工程签约、动工、落成庆典,中山市裕成景观工程有限公司等11家公司与神湾镇政府签订总投资4.19亿元的协议。2004年,神湾镇与新加坡吉宝集团签约开发神湾盛世游艇会项目,并将神湾盛世游艇会申报列入中山市特色旅游项目规划。2005年“3·28”招商,神湾镇引进项目9个,投资总额4500万美元,签约项目比往年规模更大、科技含量更高。

神湾港建成后,给神湾镇带来各行各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全镇税收由2002年的4160增加到2005年的10829万元,增长160%,年均增长约53%。神湾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48989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84012万元,增长71.49%,年均增长约24%。同时,神湾港运营后,人流和车流增加,也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

神湾港的特色经营开创中山口岸进口“洋水果”的先河。2005年3月12日,神湾港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广东省两个进口水果定点口岸之一(另一个为深圳港),也是中山市唯一的进口水果定点口岸。同年4月22日,经过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严格考核,神湾港被批准为中山苗木进境的指定口岸。海关、检验检疫、船务码头等口岸单位携手成立专门的沟通机制,为水果进口提供快速通关服务。中山海关将水果进口的运输条件、原产地确认、关税对比资料、减免税货物范围等详细资料提供给企业和贸易商,在实际进口中与贸易商建立专门的沟通渠道,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服务。检验检疫部门在通关现场开设办理水果进口业务的专门窗口。同年6月14日,第一批“洋水果”——20吨泰国山竹运抵神湾口岸;16日,第二批新鲜山竹也到岸。两批水果共重41.1吨,价值5万美元。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黄伟明和广东省农业厅、林业厅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调研组在中山市副市长司徒伟湛、中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王龙贵等陪同下,到神湾港进行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口岸设施、隔离苗木检疫圃建设和苗木进境检验检疫等有关事宜,加快进口水果苗木业务运作。进口水果有望不断增多,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洋水果”选择。

表—专—9 2003—2005年神湾港货物吞吐量统计表

表—专—10 2003—2005年神湾港分镇区货物吞吐量统计表 单位:吨

表—专—11 2002年和2005年中山市南部四镇区出口创汇统计表

注:出口创汇数据来自《中山年鉴》

四、意义

神湾港的建成,进一步落实了中山市委、市政府加强口岸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的重大举措。随着神湾港的投入使用,全市干流航道港口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东有中山港、北有小榄港、南有神湾港的“品”字形格局,促进中山市形成江海直达的运输格局,在粤港澳经济圈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神湾港的建成,凸显神湾镇在中山南半部地区不可替代的地理优势,促进神湾镇与周边镇区错位发展。镇党委、政府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将神湾镇的发展定位由“工业立镇”深化为“以港兴镇、以镇促港”,以港口效应带动工业发展。在磨刀岛上规划建设神湾港工业园区,并被确认为市级工业园区,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物流、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也被纳入神湾镇长远规划。昔日的荒岛焕发出勃勃生机,海港村集体收入增加,村民就业机会增多。2004年10月19日,中山市交通局、中山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中山市港航管理局、中山市交通运输行业协会、中山市神湾港货运联营有限公司等在神湾港联合主办“中山市南部港口与运输发展”主题研讨会,共谋港口经济发展大策,共同推动中山市南部组团战略的实施。

神湾港的建成,为神湾镇水陆资源协调利用,新一轮城镇规划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也为镇党委、政府着手写好神湾“山·水”这篇大文章,开拓思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