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族构成与中国传统文化

家族构成与中国传统文化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浙闽传统风土建筑的家族构成与中国传统聚族而居的文化习俗相互关联。根据建筑的规模呈现出核心家庭、三代家庭、大家族三种构成方式。核心家庭是最小的家族单位,一般由一对夫妇加上未婚的子女构成。已婚的儿子、儿媳与孙辈、未婚的女儿为家庭成员三代同堂。除非特殊原因,男性家族成员一般不会脱离宗族,因此在住宅面积不足时,人们会扩建老宅,而不是另建新房。

家族构成与中国传统文化

浙闽传统风土建筑的家族构成与中国传统聚族而居的文化习俗相互关联。根据建筑的规模呈现出核心家庭、三代家庭、大家族三种构成方式。

核心家庭是最小的家族单位,一般由一对夫妇加上未婚的子女构成。子女结婚后便会离开家庭。女儿是出嫁,儿子结婚则需要另建新房。

图1.5 小规模的城市住宅与村落住宅

①李秋香,罗德胤,贺从容,等.福建民居[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61.

图1.6 大规模的城市住宅与乡间独立住宅

②戴志坚.福建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82.
③黄为隽,尚廓,南舜薰,等.闽粤民宅[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92.

三代家庭是最常见的家族构成方式,由具有直系血缘的核心家庭组合而成。主要由年长的父母为家长,掌管一切财产,处理大小事务。已婚的儿子、儿媳与孙辈、未婚的女儿为家庭成员三代同堂。而作为家长的父母去世后,子女们就会分家。在住宅面积足够时,分家仅意味着分灶,而在人口增加,住宅面积不足时,老宅则由嫡长子继承,其余男性已婚家庭成员则要另建新房。

具有相同祖先的人群聚居在一起就形成了大家族(宗族)。大家族包含了数个核心家庭与三代家庭,所有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因而,他们共同祭拜的祖先(宗祠)、明确的血缘关系(家谱)、家族维持的必要生产资料(族产)则是大家族维系的三个要素。大家族一般会推举家族中德高望重者或各个分支三代家庭的家长轮流做族长,而族长并没有独断的权力,更多事还是商议决定。除非特殊原因,男性家族成员一般不会脱离宗族,因此在住宅面积不足时,人们会扩建老宅,而不是另建新房。

【注释】

[1]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叶光庭,徐自立,王嗣均,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0.

[2]作者自绘示意图

[3]主要依据班固汉书·地理志》的记载。

[4]葛剑雄.中国移民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48.(www.xing528.com)

[5]戴志坚.福建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3.

[6]主要依据司马迁史记·东越列传》和班固《汉书·闽粤传》的记载。

[7]欧阳修《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升独好学,接礼儒者,能自励为勤俭,以宽仁为政,民稍誉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百三十四·僭伪列传》:“(王)审知起自垅亩,以至富贵。每以节俭自处,选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敛,与民休息。三十年间,一境晏然。”

[8]杨琮.闽越国文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9]雷文先.畲族历史与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10]王育德.中国五大方言的分裂年代的语言年代学试探[J].当代语言学,1962(8):14-16.

[11]邓晓华.古南方汉语的特征[J].古汉语研究,2000(3):2-7.李如龙.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倪大白.侗台语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

[12]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M].台北:古亭书店,1975.

[13]王东.客家学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林嘉书.对“客家迟来”说的再研究[C]//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94.

[14]戴志坚.福建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5.

[1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在2003年10月8日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由各级政府指定的传统聚落。聚落基本情况也基本参照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录。

[16]本书中航拍图均来自谷歌地图。

[17]福建省地方志委员会.福建省志[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8]王士性.广志绎·卷四·江南诸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