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孙中山领导兴中会,近代中国革命开始

孙中山领导兴中会,近代中国革命开始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1月24日,孙中山联合二十多个经营小商店和小农场的华侨,在檀香山正埠火奴鲁鲁卑涉银行经理何宽的寓所开会,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2月21日,香港兴中会正式成立,通过了修订的《兴中会章程》。这样,孙中山只好命令已经集中起来的人员立即解散,并发电制止香港队伍前来广州。从此,孙中山和兴中会的活动,逐渐为人们注意。领导起义的孙中山、陈少白等,被迫逃亡日本,设兴中会分会于日本横

孙中山领导兴中会,近代中国革命开始

孙中山康有为一样,也是在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势下,登上政治舞台的。他的开始革命,又以创设革命团体兴中会为标志。

孙中山(1866—1925),原名文,字逸仙。后来他从事革命活动,化名中山樵,人们就称他为孙中山。

1866年,孙中山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有个哥哥叫孙眉,1871年赴檀香山(北太平洋中心,夏威夷群岛的中部)经营垦牧,后来成为一个华侨资本家。1878年,十三岁的孙中山到檀香山随哥哥生活,先后入英、美教会在当地办的学校读书。1883年7月,他归国后,又相继进入广州和香港医学院学习,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从1878到1892年,孙中山所受的教育,完全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教育。在这段时间内,他学到不少自然科学知识,也接触到一些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学说,这对于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关系。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早在檀香山读书期间,孙中山就产生了“改良祖国”的意愿。中法战争前后,他正在广州、香港学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媚外卖国政策,给他以很大的刺激,使他对清政府十分不满。他后来回忆说:“予自乙酉中法战败之年,始决倾覆清廷、创造民国之志。”(2)

1892年,孙中山从西医书院毕业后,在澳门和广州两地行医,日益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安危,酝酿反清的政治活动。尽管孙中山已有革命的要求,但他还没能从当时流行的改良主义思潮影响下解放出来。在孙中山的周围,有不少改良主义者常常给他以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有何启(西医书院的创办人、孙中山的老师)、郑观应(孙中山的同乡)。因此,孙中山一面倾向革命,一面还希望清政府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1893年冬,孙中山与陆皓东、郑士良、尤列等人在广州的广雅书局内聚会,酝酿组织一个取名为“兴中会”的团体,以“驱除鞑虏,恢复华夏”为宗旨,但还没有具体的组织形式和活动计划。不久,孙中山又突然回到家乡翠亨村,草拟了一篇长达八千余字的《上李鸿章书》。在这封信中,他向李鸿章提出一系列改革主张,概括为四句话:“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这就是要清政府仿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开办学校,培养人才;设立农官,管理农业,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开矿山、筑铁路、设工厂,采用近代机器生产;实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等等。很明显,孙中山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希望通过李鸿章这样的大官僚,进行一系列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改革

《上李鸿章书》写好后,孙中山找郑观应设法介绍北上天津面见李鸿章。1894年春,孙中山和陆皓东到天津投书李鸿章。可是,李鸿章对孙中山的建议根本不感兴趣,拒绝接见。孙中山碰了个大钉子,那份《上李鸿章书》也就石沉大海。

上书失败后,孙中山又跑到北京去探听清政府的虚实。那时,甲午中日战争已经爆发,中国军队在牙山战役中遭到惨败,举国震动。清朝统治者却还在歌舞升平,大修颐和园,准备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孙中山经过这番阅历,已认识到自上而下地实行和平改革是办不到的,决心用强迫手段来推翻清政府,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894年10月,孙中山和陆皓东随即南下武汉,观察长江流域的形势后,再到上海。陆皓东留在上海,孙中山在郑观应的帮助下,绕道日本再赴檀香山。他积极向华侨宣传反清革命的主张。11月24日,孙中山联合二十多个经营小商店和小农场的华侨,在檀香山正埠火奴鲁鲁卑涉银行经理何宽的寓所开会,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在孙中山亲自草拟的公开的兴中会章程中,着重指出民族面临的危机:“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同时,强烈抨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号召爱国志士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维持国体”。并在会员入会秘密誓词中,明确规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3)为奋斗目标。(www.xing528.com)

兴中会成立时,日军已攻占北洋海军的要塞旅顺和大连,京津震动,形势危迫。孙中山认为机不可失,即率会员数人,从檀香山赶回香港,策划武装起义。1895年1月,孙中山与“辅仁文社”(1892年成立)的杨衢云、谢赞泰等人协商,筹违香港兴中会。2月21日,香港兴中会正式成立,通过了修订的《兴中会章程》。这时,兴中会已联合香港、广州一带会党力量和反清人士,为了反映这种情况,孙中山把会章和入会誓词略作修改。会章中除重申严重的民族危机外,着重揭露清政府残暴腐败和国内尖锐的阶级矛盾。入会誓词的“恢复中国”,改为“恢复中华”。同时还健全了组织规定。这些,使兴中会和旧式的会党有了鲜明的不同。孙中山的革命纲领,表明了他推翻清朝封建专制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决心。

为了组织起义,兴中会设“乾亨行”于香港中环士丹顿街十三号,表面上是做买卖,实际上是指挥武装暴动的总机关。后来,孙中山又在广州设“农学会”,借行医和提倡农业的名义进行活动。经过半年联络,取得了部分会党、军队的支持,能够调动的人员已不下万人。于是,决定在10月26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发动起义,袭取广州为根据地。孙中山通令各路起义人员,利用广州人民重阳登高、扫墓的习俗,装扮成扫墓人,于重阳前一天到达指定地点集中;香港方面运送的枪械、弹药,以及三千多起义人员,则乘前一天夜船于重阳清晨登岸。可是,香港方面有部分人员,擅自改动战斗布置,没有及时到达,致使起义计划被打乱。这样,孙中山只好命令已经集中起来的人员立即解散,并发电制止香港队伍前来广州。两广总督谭钟麟已得到密告,第二天,派兵捕去陆皓东等人。杨衢云接到电报时,派来广州的二百人已下船,船一靠岸就被捕去四十多人。孙中山领导的这次广州起义,还没有来得及发动,就这样被扼杀了。但是,它作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最初火花,是具有很重要意义的。它表明,孙中山等少数资产阶级革命分子,已经正式以武装起义同清政府决裂,迈开了民主革命最坚定的第一步。这件事腾传全国,外国报纸也开始宣传“中国革命党孙逸仙”。从此,孙中山和兴中会的活动,逐渐为人们注意。

广州起义失败后,清政府悬赏缉拿革命党人。领导起义的孙中山、陈少白等,被迫逃亡日本,设兴中会分会于日本横滨。后来,孙中山断发改装,又转赴檀香山、美国、英国,在华侨中宣传革命。1896年10月1日他到伦敦,11日,被清政府驻英国公使诱禁。使馆准备把他装在一只大箱子里秘密运回中国,加以杀害。幸经他在香港西医书院时的英国老师康德黎(James Cantlie)等多方营救,才脱险出来。清政府的迫害,并没有使孙中山气馁。脱险以后,他继续宣传革命,并研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革命时期的代表著作,考察欧、美现实的社会政治状况;同时还与旅英的俄国爱国者和民粹派交往。1897年7月,孙中山又转回日本,就近策动中国革命。

孙中山在日本期间,经过日本进步党领袖犬养毅的介绍,曾与亡命海外组织保皇会的康有为、梁启超就联合反清问题进行过会谈。由于康有为坚持保皇立场,对会谈缺乏诚意,合作并未成功。孙中山又同时与唐才常的“自立会”取得联系。唐才常(1867—1900),是谭嗣同的同乡、挚友。他是资产阶级改良派中思想比较激进的一个。戊戌政变后,他异常悲愤,思想逐渐倾向“反满”,但仍主张保皇。1899年夏,他出游香港、南洋各地,与康有为会晤时,劝说康有为“牺牲小异”,同孙中山合作以“救国难”,遭到拒绝。同年秋,唐才常在日本见到孙中山,商讨湘、鄂和长江流域的起兵计划,得到孙中山的赞许,双方订立“殊途同归之约”。(4)

1900年初,义和团运动在北方各地蓬勃兴起。唐才常利用这一时机,在上海组织正气会,旋又改名自立会,散发“富有票”,作为入会的凭据。7月26日,他邀集上海的维新人士,在张园召开“国会”。会上,推容闳为会长,严复为副会长,他自己担任总干事。与此同时,他广泛联络长江流域的会党,组成自立军,分驻大通安庆常德、新堤、汉口等地,由各路统领率领,唐才常自任总指挥,约定8月9日同时起事。唐才常企图联合革命派和改良派,实现已经破产了的变法维新。他既想得到革命派的人力支持,又想得到康有为的输款援助,所以,一面声言反清,一面又称“勤王”——拥戴清帝光绪,使自己陷入不能自解的矛盾之中。准备参加自立军的革命党人,看到这种情况,纷纷远离而去。唐才常因等不到康有为的海外汇款,屡次推延举事日期,以致事机泄露,8月21日唐才常等人在汉口被清朝官兵捕获,次日遇害。各地的自立军机关均被捣毁,前后被杀害者达二百余人。自立军起事宣告失败,兴中会在长江流域联络的会党力量,也损失殆尽。

1900年6月,北方的义和团运动全面展开,西方资本主义的八国联军武装干涉也已开始。孙中山认为武装暴动的机会又来了,就亲自率领一批兴中会会员到香港部署起义。船到香港,由于英国香港当局对孙中山的阻止而无法登岸。他便在船上召开会议,决定以广东省新安县的绿林和嘉应州三合会为主力,借用菲律宾独立军在日本购置的军械,在惠州三洲田起义。然后沿海东进,直趋厦门。当时日本驻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出于控制福建的目的,曾经口头上表示愿给兴中会武器援助。所以,孙中山打算在起义军打到厦门时,自己从台湾内渡,亲自到军中指挥,用日本运来的军火武装起义军,回攻广州,得手马上组织临时政府。

10月,兴中会会员郑士良受孙中山的委托,率领三合会人员六百余人在惠州三洲田山寨起义,几次打败来犯的清军,十多天内发展到两万多人,声势颇壮。孙中山在台湾得到起义军的捷报,就电请日本人宫崎寅藏(又名宫崎滔天),将借自菲律宾独立军的军械运送惠州。不料,这批军械尽是废铜烂铁,全不能用。在这关键时刻,日本政府新任首相伊藤博文为了与沙俄争夺中国的东北,改变对华政策,禁止对中国革命党人供给武器,又不许革命党人在台湾活动。孙中山一筹莫展,只得派人将这情况告诉郑士良。起义军血战半个多月,虽然士气旺盛,但弹药已尽,正在盼望军火,接到这个通知,非常泄气,全军两万多人,很快就瓦解了。郑士良率领一部分亲随,分水陆两路逃避香港。

惠州起义前,孙中山曾派史坚如去广州策划响应,没有成功。史坚如决定炸死两广总督德寿,又因炸药效力不足,也没有成功,自己反被捕遇害。至此,孙中山所领导的第二次武装起义又失败了。孙中山希望得到外国的援助,却没有努力与群众斗争相结合,更不能深入发动群众,作为自己的后盾,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次起义在人民群众中引起了反响,与五年前的广州重阳节起义大不相同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