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课程建设研究成果及其价值取向

高校课程建设研究成果及其价值取向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蓝图,是向大学生提供整套学会生存与发展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体系,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适应指向。高校课程体系应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只有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要求,才能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的人才。

高校课程建设研究成果及其价值取向

现代理想的高校课程体系应当能够协调社会需求的外在价值、学科知识的认知实践价值和学生发展的本体价值三者的关系,并将其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才能使高校的课程体系更为合理、有效和规范,最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1.体现“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

高校课程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价值取向,把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把课程作为促进学生知识和理智发展的手段,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出发来确立和设计课程。因为大学是自我陶冶的学校,高校课程不是向大学生灌注填充材料,学生主体观就体现在构建课程体系的思想中。与课程体系打交道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是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人。可以说课程本质的“经验”性突出了学生的课程参与,使学习者不再只是课程的追随者,而且成为课程的主人和占有者。高校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蓝图,是向大学生提供整套学会生存与发展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体系,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适应指向。

2.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

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会不断影响高校课程内容,进而影响高校的发展。高校课程体系应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只有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要求,才能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的人才。一般而言,确立高校课程时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文化专业素质要求;二是社会专门职业发展对专业人员的特殊素质要求;三是学生步入社会后对终身学习提出的要求和创新素质的要求。

高校课程体系不可能以频繁的直接变化来加以应对,这就要求课程确立者对社会因素具有开放态度,主动吸收社会环境的各方面因素,并在辨别、比较中使社会因素有机地成为课程内容的积极因素,即全面地分析社会各种因素,如人口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对课程体系目标产生的影响,密切联系社会经济与文化建设,从现代信息社会和经济全球化所需求的知识重要度、知识间的相关度方面来不断调整和严格筛选进入课程体系的新知识,使在课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主动的社会适应性,甚至可以通过课程的设置来影响社会的发展。(www.xing528.com)

3.体现科学知识内在逻辑规律和发展趋势

知识是构成课程内容的基本材料,高校的课程内容是从人类总的知识体系中依据一定标准精选出来的。随着科学研究和技术的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开始由单项联系向多项联系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纵横交叉、多层次、综合性的学科体系。面对学科知识的这种发展趋势,要求在确立高校课程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根据科学知识的基本逻辑范畴,尽量选择有效的、无可代替的、稳定而不易老化的知识组成课程体系。

第二,依据科学知识的逻辑体系组织课程内容。科学知识具有特定的结构和方式,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方式扩大知识的范畴,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有步骤的教学要求,从而系统地组织学科知识序列。

第三,准确把握各门学科知识发展的前沿信息,把最新的科学知识及时补充到课程内容之中。虽然课程体系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依据学科建设和教育规律而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和稳定性,但是,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知识的不断创新,以及各种学科资源的不断丰富,知识内涵、知识功能、知识的获取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