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留学生数量及近现代柏林中国学人考

中国留学生数量及近现代柏林中国学人考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3-1中列出了柏林大学的中国学生在不同专业人数的统计。因为此时的中国需要大量有法学知识背景的专业人才,所以留洋学习法学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德方对中国学生的博士申请条件和相关规定也相对宽松。德国教育部门认可中国学生提供的在中国或日本高校获得的毕业证书及证明。

中国留学生数量及近现代柏林中国学人考

据统计,1898年至1944年间,共有689名中国学生注册进入了柏林大学,这里并不包括袁同礼提到的10名中国学生。这些学生共在学校上过2723个学期,这意味着每个学生平均上过3.95个学期,其中法学系学生每人平均3.82个学期,而医学系学生的平均值仅为3.52个。

图3-4中,横坐标为学习学期数,纵坐标为学生数。在该校中,学习时间最长的是一名来自中国浙江省的医学系女学生,名叫许陈琦(Hsü,Ching-ki)。她出生在1888年6月11日,于1913年夏季学期来此就读,直至1924年夏,共16学期。另外一名叫冯维仁(Feng,Wei-ren)的学院学生也在该校学习了很长时间,从1936年夏季学期到1943年冬。如果我们再将战争时间计算在内,他们的学习时间会更长。从图3-4中可以看到,只有37名同学研究学习了10个学期(5年)以上,而近400人只在这里学习了不到3个学期。

图3-4 柏林大学的中国学生注册学期数(1898—1944)

从图3-5的学生人数统计中可以看出,柏林大学中国学生人数的最高值分别出现在1924年夏季学期及1937年夏季学期,对应人数分别是98人和112人。

图3-5 1899—1943年柏林大学中国学生人数统计

由于1936年以前的柏林大学哲学学科包含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所有学科(除了工程学、医学、法学及神学),在德学习哲学的中国学生也是追溯留德学人历史的重要分支。1936年以后,柏林大学哲学系分为现在的哲学系及数学和自然科学系。当时的司法系也包含国家经济知识,农业科学也包含兽医知识。1940年,柏林大学还建立了一个新的专业——国外研究系。具体来说,该大学的所有学科除了神学以外都可以归为5大类,分别是:法学、农业、医学、国家经济及哲学。表3-1中列出了柏林大学的中国学生在不同专业人数的统计。

表3-1 1898—1944年柏林大学中国学生数据信息[5]

续表

(www.xing528.com)

续表

续表

1917年以前,柏林大学每年的中国学生数量不超过20人,他们多热衷于法学这门学科,这主要与当时的中国科举制度的变化有关。1905年,传统的科举考试模式结束,取而代之以一种新的国家选拔人才的形式。因为此时的中国需要大量有法学知识背景的专业人才,所以留洋学习法学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但在一战之后,学习法学的人数急剧下降,与此同时,学习国家经济的学生数量却快速增加,他们大多学习金融商业等学科。这些学生日后更多地参与了国民经济活动,而不是像法学学生那样走入仕途,为政府服务。在1913年以后,尤其是1919年到1937年这段时间,数量众多的学生来到德国学习医学,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从1907年开始,上海同济医学院(1927年以后更名为同济大学)开展了医学预科教育[6]

绝大多数涉及中国留德学人的研究更关注在政治活动及经济领域中有影响力的人士,而较少关注学术领域的研究人员。由于在近现代德国的传统教育系统中,除了通过国家考试之外,博士学位是非常重要的学术头衔,而在德国取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学人群体中,在柏林大学就读的堪称举足轻重,因而有必要专门关注在柏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群体。

根据袁同礼统计,从1907年到1962年,中国留学生在柏林共撰写了251篇博士论文,占同期所有留德中国学生论文总数(732篇)的三分之一,其中大部分(217篇)就来自柏林大学。而在柏林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的中国人中,又以医学(110篇)、自然科学(53篇)、法学及国家经济学(34篇)等专业的毕业生数量为最多,仅医学一项就占了柏林大学中国总博士论文数的50%以上[7],不仅体现了医学(包括兽医)专业对于近现代中国留学生的巨大吸引力,更体现了该大学在中国近现代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方面的巨大影响力。

很多法学、国家经济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论文都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在上文所述的16篇哲学类、34篇法学及国家经济学类博士论文中,绝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关注不同国家存在的社会问题,其中与中国相关的就有52%(图3-6)。这说明当时的中国学生很熟悉本国的社会问题,也说明他们有意识地在寻求救国之路,并将促进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图3-6 柏林大学中国学生的哲学、法学、国家经济及社会科学领域博士论文主题分布(1907—1962)

医学博士论文占比最高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一个原因是受到当时在华德国医生的影响。这些医生主要集中在上海同济医学院和其他培养医学生的学院。[8]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医学生在日本进行研究学习,在这种医学培训过程中,德语通常被作为首选的外语,所以,绝大多数的中国医学生都是在德语环境下完成的医学基本培训及课程,并在当地医院进行实践。进而,当他们去德国进行更深一步学习的时候,就很容易接受其教学方式。

德方对中国学生的博士申请条件和相关规定也相对宽松。德国教育部门认可中国学生提供的在中国或日本高校获得的毕业证书及证明。[9]同时,也有另外一个折中的方式就是口语考试。绝大多数德国医学生都需要通过国家考试才能得到大学颁发的“医学博士”学位证书[10],但对于外国人,只需要毕业论文及通过口语考试即可。多数获得德国医学博士学位的学生回到中国后,都在研究机构或大学中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