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艺术史|百花逐梦:六十年巡礼

宁夏艺术史|百花逐梦:六十年巡礼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河九曲滚滚来,宁夏文艺六十载,千树写意谱华章,百花逐梦呈异彩。1980年5月,宁夏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召开了第二次文代会。这次会议上,正式成立了中国作协、剧协、音协、舞协、美协、摄协、书协宁夏分会,以及宁夏民间文艺研究会和宁夏杂技曲艺工作者协会筹备组。我5岁到的宁夏,今年已经65了。1960年宁夏京剧团被评为全国红旗单位,班世超作为代表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大会。秦腔作为西北地区传统剧种,深受宁夏人民喜爱。

宁夏艺术史|百花逐梦:六十年巡礼

黄河九曲滚滚来,宁夏文艺六十载,千树写意谱华章,百花逐梦呈异彩。来自五湖四海、大江南北的文艺工作者,扎根塞上,像贺兰山一样坚定不移,像黄河水一样奔流不息,像马兰花一样迎风怒放,像园丁一样无私奉献,他们有智慧有才情、敢担当敢创新,经过六十年的风雨洗礼,成为党和人民可以信赖、能够依靠的文艺力量。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

改革开放,解放思想,使中国社会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宁夏文艺也迎来了新的春天。1980年5月,宁夏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召开了第二次文代会。这次会议上,正式成立了中国作协、剧协、音协、舞协、美协、摄协、书协宁夏分会,以及宁夏民间文艺研究会和宁夏杂技曲艺工作者协会筹备组。

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历届文联班子不断努力,团结引领全区广大文艺工作者,抒写伟大的时代,描绘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王志洪,1964年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来到宁夏从事话剧工作。1984年,时任宁夏话剧团团长的王志洪,组织筹建了大篷车流动舞台,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剧目,送往工厂、学校、田间地头。

[访谈]王志洪(宁夏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

我们宁夏话剧团正好是1958年成立的,那会儿我们团里有一辆破卡车,破的解放卡车,车顶上放景片儿,车里头放道具箱子、服装箱子、化妆箱子,整个儿全都挤到这一个车里。甭管怎么着,把戏送到老百姓家门口了,大篷车就从这儿诞生了。30多年来,行程80多万公里,演出1200多场,观众达1500多万人次。大篷车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1958年,中国京剧院四团响应国家号召,全团演职员及家属300余人来到银川,组建宁夏京剧团,后分成一团、二团。石天、贺进禄、殷元和、郭元汾、李鸣盛、班世超、李丽芳、王吟秋、王和霖、俞鉴、郭金光等一众著名京剧演员,以及马玉山、马玉河、罗万金、钟世章、高月波等乐队名家很快便在宁夏扎下了根。

[访谈]石小元(宁夏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我们这个团是1958年9月22日到的银川。说句心里话,一下火车,我吓哭了,没有站台,只支了几个帐篷,挂俩马灯。我5岁到的宁夏,今年已经65了。今天的宁夏,到处高楼林立,街道宽敞,跟我们刚来的那个时候相比,天壤之别。我们宁夏是有希望的,我们宁夏的文化艺术事业,会蒸蒸日上,更上一层楼

多年来,宁夏京剧团先后排练演出优秀传统剧目300余部,曾代表国家赴亚、非、欧、美等34个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1960年宁夏京剧团被评为全国红旗单位,班世超作为代表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大会。1964年《杜鹃山》参加全国现代京剧观摩演出,李鸣盛和剧团演员受到了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接见。大型现代新编京剧《海上生明月》获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银奖,大型新编京剧历史剧《庄妃》被列入2017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名录。

秦腔作为西北地区传统剧种,深受宁夏人民喜爱。宁夏秦腔剧团与银川市秦腔剧院前身系1935年成立的觉民学社和1942年成立的庚辰俱乐部。1958年10月,银川剧院更名为宁夏秦腔剧院,下设两个团,史称“老一团”“老二团”。1962年,原老二团下放到银川市,改建制为银川市秦腔剧团,老一团改建制为宁夏秦腔剧团。秦腔剧团拥有丁醒民、杨觉民、赵守中、钱森、钟新民、王素梅、王志杰、李林平、冯秀英、高桂兰、马桂芬、李振名、李盛中、苏金荣、王正西、胡成友、孙玉梅、罗晓英、张耀其等一大批艺术造诣较高的秦腔演员。进入新时期,柳萍、张晓琴、李小雄、侯艳、屈连英、韦小兵和刘京等七人八次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其中柳萍获得二度梅。

[访谈]柳萍(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宁夏文联名誉主席)

我第一次得梅花奖是一个折子戏专场,其中有传统剧目《杀狗劝妻》,新编剧目《武松杀嫂》。第二次就是我们获得全国所有大奖的戏,是现代戏《花儿声声》。这个梅花奖呢,是中国戏剧最高奖,也是我个人艺术成就的最高奖项。

2014年,第七届西北五省秦腔艺术节上,秦腔现代剧《狗儿爷涅槃》一举夺得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音乐奖四个奖项。秦腔《花儿声声》获得第十三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春风千树绿,艺苑百花开。在宁夏文艺百花园中,音乐、舞蹈艺术争奇斗艳、馥郁芬芳。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儿童歌曲,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其作词、作曲都是声名显赫的“儿歌大王”潘振声。他创作的《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嘀哩嘀哩》已成为儿童乐坛的“世界名曲”,《小鸭子》《我的好妈妈》《六盘山高黄河宽》等也在全国广为流传。潘振声在宁夏工作生活33载,在他创作的1000多首歌曲中,仅歌唱宁夏的就有100多首,结集为《宁夏的花儿塞上的歌》。1959年,程光华作曲的大型歌剧《塞上星火》,首开宁夏大型歌剧之先河。

[访谈]范晋国(宁夏音乐家协会主席)

宁夏音乐家协会,原名中国音乐工作者协会宁夏分会,成立于1980年,后改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宁夏分会,1990年更名为宁夏音乐家协会。宁夏音乐的发展经过了辉煌的历程,每个时期,都有优秀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宁夏音乐家协会现有会员1101名,有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36名,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2名。宁夏音乐家协会下设7个专业委员会,10个二级学会。2005年,古筝作品《傩Ⅰ》获得第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作品银奖;2007年,“露”乐队三重奏,获得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首届流行音乐大赛金奖;2010—2017年,在“中国西北音乐节”活动中,连续4次被评为优秀组织。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张宗灿作词、温中甲作曲的《生活多美好》,王华元作曲的《牧羊的哥哥上了山》,程光华作曲的《吆骡子》,徐肇基作曲的《宁夏川,我可爱的家乡》,曾风靡全区,广为传唱。

近年来,宁夏组织创作的歌曲《福佑宁夏》《都说变了样》等歌曲充满着对塞上山川的热爱,交响乐《花儿组曲》在第四届中国西北音乐节上夺目绽放。《放歌新时代——宁夏歌曲集》《乐理文韵——宁夏音乐文学文论选集》,展示了宁夏音乐创作与研究的最新成果。

[访谈]秦绥武(宁夏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

我们1961年到额济纳旗演出,坐了三天三夜的汽车。额济纳旗当时只有一个能坐400个人的小礼堂,里头牧民已经坐得满满当当,等着看戏呢,因为那个地方从来没有演出团体去过。我们下车一看那种情况,领导决定马上演出,连口水都顾不上喝就化装。三天三夜的疲劳,叫别人来说咋能演好吗?可是锣鼓一响,我们一上台什么都忘了,那天晚上反而演得比哪一天都好,使我们感受到人民离不开文艺,文艺也离不开人民。

[访谈]张伟(宁夏舞蹈家协会主席)

宁夏舞蹈发展已经六十年了,在这六十年里,经过我们一代又一代舞蹈人的努力,创作、演出了一批精品剧目。张宗灿编剧、董小吾导演的花儿歌舞剧、民族乐舞三毛要上学》和张继刚导演的《花儿》舞剧等,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每十年一台的宁夏大庆主题歌舞晚会,彰显了舞蹈艺术工作者对家乡的礼赞。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创办宁夏首届霹雳舞大赛、首届校园舞蹈精品大赛、十三届全区少儿“希望杯”舞蹈大赛、两届全区百姓艺术健康舞蹈展演等活动,并在全国数十个大赛中摘得奖项,其中八次获得中国舞蹈荷花奖。

丹青绘盛景,翰墨写春秋方寸影像间,蓝图天地秀。

从1953年到1956年,曾杏绯的作品连续三次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成为宁夏第一位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的艺术家,被中国美协授予“民族杰出美术家”称号。

[访谈]马建军(宁夏美术家协会原名誉主席)

我母亲这一辈子的花卉创作,跟她的人格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我母亲的绘画很温柔,很细腻,很雅致,她在画面上,传递出一种很安静的、很柔和的艺术感觉。这个绘画只是一个面,只展现了一个艺术家的一个侧面。一个艺术家,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她的思想、她的意识、她的感受和她的感觉。

同时代的画家还有贝瑛仁、任振江、张鲁、丁钧等。

[访谈]张少山(宁夏美术家协会原主席)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我们的队伍从小到大,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的作品数量,宁夏是名列前茅的,因为我们的创作,很重视反映本地区的风貌,我们的作品往往都贴近生活,反映着宁夏人民生产、生活的状态。

胡正伟、唐西林、马知遥、潘滋培等画家用作品描绘时代风貌,展现宁夏之美。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著名版画家力群先生通过开办版画培训班将版画艺术带到宁夏。从20世纪90年代起,宁夏版画创作异军突起,形成了以罗贵荣、何立宏、郭震乾、李宪、苏岩声、黄智、刘晓华为代表的“版画七杰”。

[访谈]何立宏(银川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宁夏版画走过了将近六十年的发展历程,至今有近400件作品入选了国家级展览,获得了金、银、铜、优秀等近40枚奖牌。宁夏版画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新兴版画的光荣传统,沿着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立足本土文化,深层次地挖掘、表现当代人的精神风貌。

[访谈]王雪峰(宁夏文联副主席、宁夏美术家协会主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宁夏美术事业也和全国一样,开始逐步活跃起来。很多青年有机会进入美术专业院校学习,为以后的美术繁荣发展培养了后备人才。在20世纪80年代举行的历次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宁夏的美术家们都有很好的表现。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任振江的油画《宁夏·一九三六》获得优秀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再后来的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画家沈德志、宋鸣、王枰、撖学文、周一新和油画家孙立人、张键、杨永仁、傅世文等都有作品入选。其中,周一新的作品《水浒忠义堂人物全图》获得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银奖。进入新世纪以来,宁夏的专业美术教育加强,美协专业艺委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每年全区市县举办的美展总数以百计,美术事业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景象。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最具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相连,融为一体。自自治区成立以来,书法艺术在这块丰饶的大地上焕发出蓬勃生机。罗雪樵、曹佑安、胡公石、刘正谦、胡介文、柴建方、吴善璋、郑歌平、王文钧、尹旭、田冰、马学智、郭守中、郭佳荣等一代代书法家熔铸百家,自成一体。

[访谈]宋琰(宁夏书法家协会主席)

20世纪90年代后期,宁夏的书法形成了一个大发展的局面,书协的组织更加完善,因而书协的凝聚力、号召力得到了极大提升。接下来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是带领我们的主席团,带领我们的理事深入基层,去搞大量的培训班,用我们的力量去推动基层书法学习的正规化,扩大我们基层的书法人群。第二件事就是推动书法进校园,在隆德县举办培训班,会集宁夏书法骨干力量40多人进行了5天的培训。针对我们现在理论研究中相对薄弱的方面搞了一个叫学术论文写作的培训班,坐在一起给大家示范怎么写,从最基础的一笔一画、怎么临帖开始讲。这个就是一个普及性的培训班。

[访谈]柴建方(宁夏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

1985年,在第二届全国书代会上,我第一个发言,介绍我们宁夏。宁夏地处西北,在文化比较落后的情况下,率先成立了书协,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人口基数小,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更少,那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就要抓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同时扩大书法的群众基础。

中国书法以字厚德,以字育人,一笔一画之间抒写的是性情,蕴含的是品格,发扬的是优秀传统文化。在老一辈书法艺术家的带动下,宁夏书法逐渐成长起来,在代表全国最高水平的中国书法兰亭奖和全国书法展中共四人次获奖,七人次获奖提名,几十人次入展。吴善璋担任了第五届、第六届中国书协副主席。(www.xing528.com)

宁夏书协坚持服务群众、服务会员、服务书法爱好者,通过开展临摹与创作培训、专业展览、书法进校园等活动,推动了宁夏书法的发展,扩大了书法的群众基础。群众书法活动开展活跃的隆德县,被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

西峙贺兰爽气凌,东流黄河涌浪腾。宁夏历史悠久,山川秀美,民风淳厚,是摄影创作的不竭资源,摄影艺术家们用镜头真实地记录着宁夏发展的风雨历程和一个个难忘瞬间。

[访谈]朱康洛(著名摄影家)

我呢,是1958年4月从北京调来的,调来之前是北京民族画报社的记者。刚来的时候,拍摄了自治区成立前后的一系列重大活动。其中一个重大新闻是1958年8月1日宝兰铁路全线通车,我拍了一张重要的照片,可以说是有历史意义的照片,就是宁夏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火车,宁夏人第一次看到火车。

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了米寿世、石观达、李庆跃、陈思禹、王征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摄影家。

米寿世曾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他用镜头记录了宁夏半个多世纪的变迁,很多作品参加全国摄影展,并在英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展出,其摄影作品《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入选《20世纪华人摄影经典作品》画册。

王征在宁夏西海固地区,用了七年的时间,记录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生态与群众的生存状态,出版了《寂寞生灵》等多部著作,获得金像奖等重要奖项。

[访谈]张春荣(宁夏文联副主席、宁夏摄影家协会主席)

宁夏的摄影艺术事业,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节拍快速发展,创作日益繁荣,队伍空前壮大。广大摄影工作者以特有的敏感,捕捉到“塞上江南”多彩的神韵,拍摄到一个个富有意味的瞬间,一幅幅值得记录、值得品味的画面。上千幅优秀作品,先后入选西北、全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近百幅作品在各类影展、大赛中获奖。这些优秀摄影作品为宣传宁夏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新时期以来,海洋、张治军、徐立刚、牛红旗、詹安稳、王猛等立足本土,在全国历届影展上获金像奖、铜奖、TOP20奖等,让全国人民在影像中认识了宁夏,感受到宁夏独具特色的魅力。

民间文艺、曲艺杂技是具有文化传统、地域特色、群众基础的艺术形式。民间文学、剪纸、泥塑、雕刻、刺绣、编织、农民画等都是民间文艺的组成部分,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通过挖掘、整理和保护,使民间文艺得以传承、发展和弘扬。

[访谈]屈文焜(宁夏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

我们民间文艺家协会听起来好像是在民间,其实这是文联各个协会里面范围最广、联系面最大的一个组织。它不仅仅包括文学、故事、民间音乐、民间美术,还包括民间发明的,比如口弦,比如泥哇呜。

20世纪80年代初,历经十多年的不懈努力,陆续推出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宁夏卷》《中国歌谣集成·宁夏卷》《中国谚语集成·宁夏卷》三套集成。在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的评选中,杨继国、屈文焜、武宇林等九人十次荣获此奖项。经宁夏民间文艺家协会积极申报,隆德县、中宁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别授予“中国社火之乡”“中国枸杞文化之乡”称号。

宁夏坐唱是宁夏土生土长的地方曲艺,是在宁夏小曲的基础上,经过挖掘和改编,形成的新地方曲种,也是宁夏唯一的地方曲种,走向全国得到了专家和广大群众的认可。

[访谈]徐明智(宁夏曲艺杂技家协会名誉主席)

咱们宁夏坐唱呢,是对宁夏小曲的传承。宁夏坐唱就是弹、唱,还有说唱。宁夏小曲子是单曲式的,一个曲子用到底,而宁夏坐唱一段里面可能用了好几段宁夏小曲子。

宁夏曲艺经过多年努力,涌现出郭刚、耿文清、杨国强、宋雁波、徐明智、白永蔚、张茂起、张爽等主要演员,其中郭刚与张爽获中国曲艺牡丹奖,郭刚曾任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中国曲艺杂技家协会副主席。

1985年,宁夏曲艺杂技家协会成立,首批会员40余人。王少华、张金顺的杂技表演,徐剑秋、田宝鑫、戴淑芬、马秀云等的魔术技艺,全国闻名。

[访谈]马秀云(著名魔术表演艺术家)

1958年,周恩来总理号召大家支援边疆去,所以中国杂技团就派了一个杂技小组,张金顺、张文清、田志明、田志清、王文杰、胡正言、李翠云等一共12个人,还有天津小天一魔术团,一行40多人,都来到宁夏。到宁夏以后,就跟杂技团合并,成立了宁夏杂技魔术团。

宁夏曲艺地方曲种比较单一,相声、快板、评书等曲种人才不多。宁夏小曲、道情、眉户、秧歌、曲子等仅在个别地区流传,宁夏曲艺的挖掘与整理、保护与发展工作迫在眉睫。

影视艺术是一种年轻的艺术形式,深受群众喜爱。宁夏电影制片厂成立于1958年,先后拍摄了《龙种》《滑板梦之队》《撑起生命的蓝天》《英雄无语》等一批优秀的电影作品。《滑板梦之队》《英雄无语》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电影华表奖。由宁夏电影集团出品的《画皮》《画皮II》均获当年票房冠军。

2018年6月17日,由宁夏电影集团根据张贤亮同名小说改编拍摄的电视剧《灵与肉》,在中央电视台八套黄金档热播。

[访谈]刘镇岳(自治区广播电视局原副局长)

因为《红高粱》在全国、在世界上得了大奖,所以后来说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西部影城,对我们电视拍摄,无论是专题片还是电视剧,都起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以后的片子就越来越多,张艺谋导演来这里拍的作品多了,还有香港的一些导演也都来拍,慢慢地,西部影城就发展起来了,宁夏的影响力在全国也在逐步地加大,所以对于宁夏这六十年的变化,我们还是很自豪的。

宁夏电视电影艺术家协会于1991年成立,2010年10月正式更名为宁夏电影电视家协会。

文艺到生活中去,到人民中去。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文联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企业、农村、社区、军营、学校,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新春走基层,欢乐进万家”活动,送春联、送书画、拍全家福,举办志愿慰问演出、文艺知识讲座、文艺人才培训。

八年来,参与活动的文艺工作者有4800多人次,赠送书刊10万余册,赠送书画、春联、剪纸、摄影作品43000余幅,舞台演出130多场,举办培训讲座150余场,服务群众30多万人次。已建立文艺培训创作基地7个,为基层培养出了一批文艺骨干,受到基层群众的普遍欢迎和赞誉。

八年来,宁夏文联把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重要使命,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在回报人民的实践中不断磨砺意志、提升品格、汲取力量,将“送文化”与“种文化”两种服务形式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面向基层的文艺服务长效机制。

2018年1月15日,宁夏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赵实到会祝贺并致辞。这次会议是进入新时代,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联深化改革,繁荣兴盛文艺事业的重要会议,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开启了宁夏文艺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访谈]崔晓华(宁夏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我们以建制度、转作风、强服务、助发展为抓手,通过建机制、强肌体、树形象,不断强化自身的建设,延长服务手臂,牢固树立全区文联“一盘棋”思想,努力构建“大服务”格局,落实好党的文艺政策,服务好自治区党委中心工作。认真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职能,进一步增强文联的组织活力、向心力、吸引力和行业影响力,把文联建设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温馨和谐之家。

宁夏文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特别是围绕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大庆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得到了社会广泛好评。比如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六个一 心连心”文艺惠民工程。2018年8月7日至10日,中国文联在石嘴山市、中卫市和盐池县成功开展了“中国梦·宁夏情——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志愿服务慰问演出活动,举办“辉煌六十年,走进新时代——庆祝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美术摄影书法作品展”“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曲艺杂技专场活动、“空中看宁夏”大型摄影展和喜迎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荣光杯”征文诵读活动,编辑出版《宁夏文学精品丛书》(20卷本),为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大庆营造良好的氛围。

潘振声、曾杏绯、张贤亮、王志洪、郭文斌、宁夏文化大篷车获自治区六十年感动宁夏人物和集体;张贤亮中篇小说《绿化树》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40部最具影响力小说;马金莲短篇小说《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六十年,像一座大山,深扎大地,欣欣向荣。

六十年,如一条长河,浸润两岸,滔滔向前。

六十年,描绘的是山川共济、实干兴宁,是宁夏人民拼搏奋斗的闪光足迹。

六十年,书写的是千树竞绿、百花逐梦,是塞上文艺累累硕果的别样异彩。

六十年,只是历史的一个瞬间,但在我国文艺发展史上,占有独特而灿烂的一页。

六十年,已经凝聚为一个起点,是一个满怀激情、砥砺奋进、攀登高峰的全新开始!

新时代绘就新蓝图,新征程抒写新篇章。文艺发展任重道远,文艺繁荣正当其时。宁夏广大文艺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谱写“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崭新篇章!

(总策划:郑歌平、崔晓华;策划:杨洪涛、樊虹、庾君、雷忠、刘伟、李宁华;监制:雷忠;统筹:王雪峰、张春荣、漠月、宋琰、杨梓、闫宏伟;撰稿:杨梓、 漠月、李进祥、梦也;资料统筹:马武君、叶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