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鸣区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革命老区发展史

武鸣区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革命老区发展史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攸关广大农村生产力解放的,就是武鸣县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1960年3月,武鸣县双桥乡承接了自治区农业厅进行人民公社管理使用农业机械试点工作,将之前农业合作化开始逐步解放生产力,推广人畜力半机械农具创举推向新高。双桥拖拉机站成立,开启了农业机械化序幕。同年,双桥农机站改为县管,更名为武鸣县农业机械管理站。同月,成立武鸣县农业机械学校。

武鸣区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革命老区发展史

革命的初心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更是为了彻底解放生产力。而攸关广大农村生产力解放的,就是武鸣县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

1958年,武鸣县催生了大批化肥厂、插秧机厂、农具厂、糖果厂、饲养场、园艺场等公社企业,甚至有国营“半土半洋”“土洋结合”的砖瓦厂、钢铁厂、锰矿加工厂等。在这背景下,武鸣县首台木质人力插秧机由陆斡公社覃李大队社员李金鼎和文桐大队社员谢乃荣研制成功,并推广使用。其创新价值和深远影响,不亚于当年获全国科学大会优质科技成果奖——县气象站研究创造发明天气预报工具方法《综合要素时间剖面图》,以及锣圩公社岜勋大队对岜勋水轮泵进行改装建立的武鸣县第一个小型水电站。这些科技创新,不仅助推1959年3月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的成立。

1960年3月,武鸣县双桥乡承接了自治区农业厅进行人民公社管理使用农业机械试点工作,将之前农业合作化开始逐步解放生产力,推广人畜力半机械农具创举推向新高。

1958年3月,由陆斡公社覃李大队农民李金鼎和文桐大队社员谢乃荣研制成功武鸣首台木质人力插秧机(武鸣区史志办公室供图)

1960年3月,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部在双桥乡进行人民公社管理使用农业机械化的试点。同年11月,自治区农业厅拨经费成立双桥拖拉机站,由双桥公社代管。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1台,汽车1辆,机引农具20台,职工30人。

双桥拖拉机站成立,开启了农业机械化序幕。农业机械化、半机械化开始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数千年传统农耕景观。1961年,该站拥有拖拉机东方红-54型3台,尤特斯-45型5台,热托-25型1台,莫特斯-48型1台,凸T-20型1台。还配有农用汽车(跃进牌)1辆。1962年11月,管理使用农业机械的试点结束,先后投资建立农机站和机修厂运输站、水电站、排灌站,开展代耕、代运、代排灌作业,并由农机站管理拖拉机站、水电站、运输站、排灌站和机修厂;探索建立公社管理农机的规章制度;制定农机作业收费标准,公社内的农田作业按低于成本30%~50%收费,社办企业和国营企业按成本微利收费。试点成为武鸣县率先推广的样板。同年,双桥农机站改为县管,更名为武鸣县农业机械管理站。

1963年至1965年,双桥落实武鸣县率先在广西开展“四化”(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试点。试点探索农业机械的经营形式,逐步推行大型动力机械由国家经营管理,小型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和排灌机械实行国营社管,半机械农机由生产队经营管理,推广排灌机械和碾米、粉碎、榨油等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及半机械农具,推广人力插秧机,扩大机耕范围。试点主要在双桥6个大队进行,试点结论认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农副产品加工使用机械比人工作业提高10~15倍;节约大量劳动力,双桥公社6个大队使用机械作业,每年节约劳力24万个工日,占全社劳动工日的18%,抢上季节,增产增收。1965年12月,县农业机械厂建立。1969年10月,与农机修配厂合并为县农机修造厂。1971年12月,更名为县农机修造一厂。

随着人力插秧机研制趋于成熟,农民又有改变传统弯腰插秧的强烈愿望,很快在全县推广。1969年4月6日,全国第一次人力插秧机现场会的代表参观双桥公社大面积机械插秧现场。同月,将武鸣县国营拖拉机站的拖拉机38台,配套农具211台件,固定资产原值124.5万元下放到双桥等31个大队,机手随机下放,其他人员由水电、农机部门安排,其他设备划拨县农机厂。1969年末,双桥公社农业机械总动力达867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5台、手扶拖拉机2台,动力机械93台。(www.xing528.com)

1970年9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做到省省有武鸣》文章(武鸣区史志办公室供图)

1970年9月,在湖南株洲市召开全国第二次人力插秧机现场会,号召水稻产区推广人力插秧机,要“省省有武鸣”,推动了全县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发展。同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04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12台、小型拖拉机48台,排灌动力设备504台6996千瓦、机动脱粒机430台。

1971年,武鸣县贯彻执行国务院召开的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精神,因由农业机械化已名声在外,借以发展以农业机械为主的社会集体企业。全年社会企业有45个,从业1729人,总收入134.3万元。

1973年4月,南方九省(区)水稻插秧机实际操作表演现场会在双桥公社召开。同月,成立武鸣县农业机械学校。同年,武鸣县引进第一台动力插秧机,加上南方五省(区)人力插秧机现场会在县内召开,进一步调动全县推广农业机械的积极性。1975年,县农机研究所引进4S-1.6型割晒机的“样子机”,并据武鸣县实际将“样子机”研究改造成首台4S-1.2型割晒机,于1976年6月经自治区级鉴定后,由县农机二厂进行批量生产。县农机研究所研制出用丰收-37型拖拉机作动力的4k-8型喷淋机,其喷孔30~50毫米,喷程50米,流量100~200立方米每小时。县农机二厂研制出第一台用手扶拖拉机作动力的8L-9型喷淋机,喷程30米。1977年,县农机研究所还引进首台动力拔秧机。

1976年7月3日,双桥公社孔镇大队使用高性能水稻联合收割机在收割(武鸣区史志办公室供图)

农业机械化的迅猛发展不仅限于田间作业。继1959年在县城标营建县大米加工厂使用柴油机带动碾米机加工大米,各公社粮所逐步购置机械设备加工粮食,逐步改变传统稻谷加工绝大多数为人力推磨、石碓舂米的落后模式。1976年,输电网路架通,县大米厂及各粮所碾米动力全部改为电动机,不少地方实现碾米机械配套,双机出米,增置粉碎机械打粉。

在逐步实现农业田间地头的播、种、收和加工等全流程的机械化一条龙的同时,武鸣还将机械化的触角延伸养殖等领域。1977年,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给武鸣县下达科研项目,决定在双桥公社镇南大队创办武鸣首个机械化养猪试验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