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族历史研究及回族史家-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

回族历史研究及回族史家-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

时间:2023-09-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兴复哈密记》,记载弘治初吐鲁番袭执哈密忠顺王,兵部尚书马文升持议用兵,遣许进用兵讨平之事,详细地记载了哈密事件的起因以及各种历史事实,对于研究明代新疆地区复杂的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中进士的回回有些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庶吉士、国史院大学士等头衔,有些人主要从事史籍编撰工作。

回族历史研究及回族史家-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

一、马文升的当代史著述及其史学思想

明代回族政治家马文升(1426—1510),字负图,号三峰居士,河南钧州人,景泰二年(1451)进士,历任山西、湖广、福建按察使。满四叛乱爆发后,其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率兵镇压。成化十一年(1475),他总制三边军务,升为兵部右侍郎,次年受命整饬辽东军务,因宦官汪直陷害,贬戍重庆卫。十九年复官,主持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等多有建策。弘治十四年(1501)其代吏部尚书。其谥号端肃。

《马端肃公三记》共三卷,包括《西征石城记》、《抚安东夷记》和《兴复哈密记》各一卷。《西征石城记》主要记载了成化初,平凉、固原一带满四叛乱的经过以及平叛的过程。马文升从他镇压满四叛乱的亲身经历中领悟到了民心得失的重要性,对于了解明朝如何治理边境地方具有重大参考价值。《抚安东夷记》,记成化十四年(1478)辽东巡抚冒功激变,而马文升奉旨安抚之事,含女真族建州、海西各部头人与辽东都司的商业贸易、纳贡请赏、武装冲突等史事,尤详永乐至正统间,女真族上层同明王朝的关系,是了解女真历史的重要资料。马文升在消除边境少数民族叛乱,巩固边防的过程中,采用剿抚相结合,以安抚为主的策略,深得边境少数民族的人心,为明朝能够有效地控制东北民族地区做出了突出贡献。《兴复哈密记》,记载弘治初吐鲁番袭执哈密忠顺王,兵部尚书马文升持议用兵,遣许进用兵讨平之事,详细地记载了哈密事件的起因以及各种历史事实,对于研究明代新疆地区复杂的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明朝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策略是,在政治上以少数民族首领为主治理本地方;在经济上给少数民族一些物质上的帮助;在军事上是剿抚并用,以抚为主。明朝的这些统治策略在《马端肃公三记》中有具体体现。

《马端肃公三记》表现马文升史学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他在平叛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反叛民众的杀害,说:“乃守臣贪功,乃亲率汉兵至肃州,牙兰预知之,皆遁去。洎兵至哈密,获城追剿之,仅斩首六十余,而威大振于西域……阿黑麻以是畏威悔过,计无所出,遂遣使入贡,并以陕巴、金印来归,且求写亦满速儿等,时弘治九年也。”[181]在处理哈密叛乱的善后问题上,马文升了解到哈剌灰人不喜欢居住在城里,允许其继续射猎为生,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这是其民本思想的重要表现。

二、回族学者的方志撰述

杨应奎(1486—1542),字文焕,号渑谷,别号蹇翁,回族,青州府城东关人。青州杨氏的始祖是赛典赤·赡思丁。元代,赛典赤的某后裔曾担任益都路总管,在青州购有田产宅院。明洪武间,原世居北京宛平羊市的纳苏剌丁后世孙莫苏来此定居,因借羊市之音,改为杨姓。杨应奎乃正德六年(1511)进士,授杭州府仁和县知县,升兵部主事,升吏部员外郞。嘉靖前期,他先后任临洮(今甘肃临洮)、南阳知府,百姓感其功德,立生祠祭祀。在临洮、南阳做知府时,杨应奎相继主持编纂了《临洮府志》、《南阳府志》,已佚。他主修的《南阳府志》被誉为名志,受到史家的好评。他还编写《杨氏世谱》,传承后人,为研究青州回族的形成留下了重要史料。

明代陕西大荔县回族学者马先登,曾主丰登书院讲席,修《同州府续志》,著《钟情志痛编》、《明六忠节合传》等,自撰年谱名《告存漫叟年谱》。他汇集马氏遗书,于同治间刊为《马氏丛刻》,收录有明马志强、马朴,清马稢土、马鲁、马腾蛟及他本人的著作十八种。其中的《烬余志过录》、《崇祀乡贤祠录》、《关西马氏世行录》、《护送越南贡使日记》等都属于史学著作。

雍正间佚名撰《冈志》一书,是专门记载北京牛街回族地区志书。该书涉及明清两朝,清朝资料较为详备。书中前有《小引》,分为二十章,包括图考、星野、风俗、人物、名师、食物、杂志等,内容十分丰富,是当时唯一一部回族邑镇志。

三、清代回族史官及史家

入关之初,清政府为了笼络人心,稳定政局,留用了一部分前明的官员,其中有不少是回回族人。如山东掖县回回张端,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任庶吉士,后随任刑部尚书的父亲张忻降李自成清军入关后父子俱仕于清,张端先任弘文院检讨、礼部侍郎、国史院大学士,充《明史》修纂官,《清太宗实录》副总裁。(www.xing528.com)

清代回回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的人数较前代大增,有的家族多人及第。中进士的回回有些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庶吉士、国史院大学士等头衔,有些人主要从事史籍编撰工作。如江苏溧阳马世俊为顺治十八年(1661)一甲一名进士,初授修撰,后迁侍读,著有《茅山记》、《燕山记》、《华阳游志》等。康熙四十二年(1703),江苏江浦刘岩、江苏泰州俞梅、云南元江马汝为、陕西山阳杨开沅等皆登金榜为进士,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等官职。刘岩参修《康熙字典》、《渊鉴类函》,有《匪莪堂文集》五卷。俞梅充威扬诗局纂修官,升编修分校《康熙字典》、《一统志》,参编《渊鉴类函》、《唐诗》、《政治典训》诸书,著有《云斤诗集》、《治河方略》、《孔子家语订正》、《历朝诗雅》、《白陆诗选》。马汝为,任翰林院检讨,掌修国史,先后充任三朝国史、方與、路程三馆的纂修。杨开沅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纂修《方與考略》,注解《御选唐诗》、《月令辑要》诸书,精心笺释。嘉庆元年(1796)一甲三名进士帅承瀛(1767—1840),湖北黄梅回回,授编修,累迁国子祭酒,督广西、山东学政,历太仆寺卿、通政使、副都御史,署仓场侍郎,授礼部侍郎,调工部、吏部,著有《浙西水利备考》,对浙西水利有详细介绍及绘图,十分实用,备受推崇。嘉庆十九年一甲三名进士伍长华,江苏上元(今南京)人,授翰林院编修,任云南布政使、湖北巡抚等职,著有《云南铜法考》。咸丰三年(1853)进士杨赞勋,扬州回回,著有《见闻录》、《省心录》、《红杏山房诗草》。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萨嘉禾,福建闽侯回回,任翰林院检讨,国史馆协修。他们为清朝官修诸史书做出了回回学者的贡献。

清代不仅出现了一批回回史官,还有颇多回回史家,他们也撰写了很多史学著作。

陕西韩城回回解引樾,明天启七年(1627)进士,翰林院编修,明清混乱之际,隐居太华、龙门间,称龙门逸史,著有《素位篇》、《华游草》、《名胜志》、《澹园稿》诸书,自为墓志铭以终。浙江仁和(今杭州市)回族学者丁澎(1622—1686),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曾任刑部广东司主事、礼部主客司、礼部司郎中等,晚年回归故里,主撰《浙江通志》。淮安(今属江苏)回族杨才瑰为顺治十四年(1657)进士,曾任松江府教授、兵部武选司主事,著有《廿一史纂要》、《皋声堂集》等。明崇祯例贡丁旭撰有《明史稿》,清初修《明史》时,有人荐之,他却以亲老辞。福建闽侯回族萨玉衡,乾隆丙午(1786)举人,著有《经史汇考四部录订正》八卷,《傅子补遗》一卷,《金渊客话》、《秦中记》、《曲江杂录》等。河南固始(今淮阳)回族学者蒋湘南,道光乙未(1835)举人,曾主关中丰登书院,著有《七经楼文钞》,纂《陕西通志》、《同州志》、《华岳图经》等多种。

云南回民掌教马德新于1841年循海路赴麦加朝圣,足迹遍及阿拉伯和西亚国各国,八年后原路返回。回国之后,他用阿拉伯文写了《朝觐途记》,后由弟子马安礼译成汉文,在昆明出版。该书真实地反映了朝觐的情景及各地的风土人情,史料价值甚高,深受海内外伊斯兰教学者重视。

勉城(今湖北仙桃)回族李心地(1852—1931),清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任兵部主事,著有《沔阳州志举正》、《历代帝王世系图表》等。民国三年,沔阳回族推戴他为“回教俱进会会长”。

四、清代其他民族学者的回族历史记载和研究

清代满汉等族学者有很多关于镇压回族反叛的历史记载。这方面官修的著作,主要有:《兰州纪略》二十卷,收罗了乾隆四十六年(1781)有关镇压苏四十三领导的撒拉族和回民反叛的诏令、奏章;《石峰堡纪略》二十卷,以时间顺序编排,收录了有关镇压田五、张文庆领导的回民反叛的诏令、奏章;《钦定平定云南回匪方略》五十卷、《钦定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三百二十卷,收录了咸丰同治年间云南和陕甘回民反叛的有关奏章和上谕。

私修的著作主要有,龚景瀚纂《循化志》卷八,记述了乾隆四十六年(1781)苏四十三领导的撒拉族和回民暴动的相关情况和善后事宜。魏源修撰《圣武记》卷十《国朝甘肃再征叛回记》,记载了镇压顺治五年(1648)米喇印、丁国栋反叛和乾隆四十六年(1781)苏四十三反叛,田五反叛的历史。收录于《林文忠公政书》的《云贵奏稿》十卷,包含了反映道光年间云南汉回械斗仇杀及林则徐等人前往查处的情况。盛毓华《永昌汉回互斗案节略并序》记述了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九月二日的永昌汉回互斗真相。尹艺撰《感我斋遗稿》上下两卷,记载有作者在腾越组织团练镇压回民反叛的情况。徐元华撰《咸同获野编》,简略地记载了咸丰、同治间云南回民反叛始末。张中孚撰《碌云纪事稿》,以编年体记载咸丰六年(1856)到同治十二年(1873)间,作者在云南镇压回民反叛的经历。缪永龄撰《送回渠魁马联升传略》,记述云南迤东回民暴动领袖马联升一生主要事迹,直接涉及滇东宣威、沾益、曲靖等地回民反叛的史实。马负图撰《马负图私记》,以其亲身见闻,记述了作者咸丰、同治间跟随云南回族首领马如龙反清起事的情况,后又投降清政府,署沅源镇总兵衔,历官云南提督、湖南提督的内幕,及清官场的腐败。

谢恩诰著《再生记》记同治元年(1862)临潼回民起事状况。张兆栋撰《守岐纪事》主要记述了作者驻守凤翔时,镇压回民反叛(1862—1864)的大事记。张集馨撰《张集馨日记》记载了作者在陕西按察使任内奉旨前往甘肃兰州,会同恩麟镇压陕甘回民起事等情形。余澍畴撰《秦陇回务纪略》八卷,记载同治初年陕西回民起事的情况及张兆栋战守凤翔的事迹。杨昌浚、易孔昭、胡孚骏等编撰《平定关陇纪略》十三卷,详细记述了同治元年(1862)至十二年陕甘回民起事及镇压的情况。魏光焘、杨调元等编修《戡定新疆记》八卷,系统记述了左宗棠在新疆镇压回民和其他民族的反叛的功绩,以及平定阿古柏侵略势力,沙俄归还我伊犁地区的经过,新疆建立行省的情况等。

回族史的正式研究从清代开始。明末清初顾炎武,雍正、乾隆年间的杭世骏就开始了“回回”名称的考证,但他们都误认为“回纥”即“回回”。研究回族史成绩突出的要算乾隆、嘉庆年间的钱大昕和清末民初的屠寄,前者有《廿二史考异》,后者有《蒙兀儿史记》,两书考证出“回回”与“回纥”不是一个民族或种族(尽管吸收有回纥的成分),但“回回”名称,则是由“回纥”或“回鹘”音转而来的。钱大昕的《元史氏族表》,参照《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体例,广泛采集正史、杂史以及碑刻、文集等资料列出元代各氏族世系。其卷二为“色目”氏族,其中多为回回氏族或与回回有关的氏族,对回回人物史料进行了首次系统收集、整理。屠寄则在《蒙兀儿史记》中增补了这方面的内容。但他们主要是站在蒙元史的角度来研究回回史的,仅就某个零星的问题(如名称的考订)或某一方面(如人物资料的搜集)来进行。[182]祁韵士撰《新疆要略》又名《西陲要略》四卷,在卷四记述了新疆地区回族的生活习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