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院校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

职业院校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则是基于学校特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实现的。(三)注重育人载体创新,激发学生自主发展能力提升的实效性1.创新“第二课堂”教育实践活动一是建立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教师是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培育的组织者与实践者,必须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职业院校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

当前,在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支撑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吸收和借鉴社会主流文化,融入时代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结合自身特质,建设底蕴厚重、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学校文化,并以文化为载体,深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开展“三全”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实践、自主创新的过程中获得实践锻炼,进一步提升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已成为职业院校改革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注重文化育人创新,激发学生自主发展能力提升的内生动力

《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明确指出,要总结体现现代职教思想、职业特质、学校特色、可传承发展的校训和校风、教风、学风等核心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并通过板报、橱窗、走廊、校史陈列室、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等平台进行传播,发挥其在学校管理中的熏陶、引领和激励作用。这就充分说明,文化育人是当前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学校文化建设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职业院校只有切实加强文化创新,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强化精神激励作用,形成学生自主发展能力提升的内生动力,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引导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转变,使学生对学校文化形成高度认同和文化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提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职业院校应该通过文化育人创新,将学校文化建设与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培养的目标性、主体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并将之融入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之中,通过学校文化的导向、激励、约束、调适等功能,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注重育人模式创新,增强学生自主发展能力提升的可持续性

优良的行为习惯是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基石。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则是基于学校特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实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文化育人理念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对于生存于其中的个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院校应该适应时代要求,勇立潮头,积极承担起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体责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着眼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能力提升,为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成长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打下坚实基础。某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贯彻“双核心3+3”育人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培养内容制定以及培养方法实施过程中,始终以“双核心”为重点,把“双核心”培养理念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高了育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双核心3+3”育人模式就是基于“全人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以人本需求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兼备“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分阶并进、分层培养、分块选修为主要教学方式,以专业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全员参与的多平台新型育人体系。其中,“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是双核心。“职业技能”培养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和核心技能的提升,主要包含通用知识、专业知识、实践操作三个模块;“职业素养”培养突出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的融通性及学生未来岗位的发展,主要包含公民素养、通用职业素养、专业职业素养三个模块。“双核心3+3”育人模式打破传统育人模式专业教学与学生教育各行其是的分割局面,注重职业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融合,技术素质与综合素质和谐共融,将专业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采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教授自修,多维对应、多元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协调发展。

(三)注重育人载体创新,激发学生自主发展能力提升的实效性(www.xing528.com)

1.创新“第二课堂”教育实践活动

一是建立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围绕弘扬“一训三风”和遵守校纪校规,探索建立职业院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长效机制,增强学生遵守校规校纪的自觉性,优化育人环境。二是打造文化活动品牌。以第二课堂文体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开学毕业典礼、升国旗唱国歌等仪式和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专业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文体竞赛和社团活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以及社会实践与服务管理等校园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打造文化活动品牌,深入推进实践活动育人。三是推动专业文化与素质养成相融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进校园,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实践、自主创新能力。通过以上措施,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生动活泼、高雅文明、和谐健康的学校文化氛围,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完善品格、发现知识、领悟人生、领悟社会、发挥潜能,全面推动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

2.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众所周知,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师是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培育的组织者与实践者,必须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一是强化师德建设。对于职业院校教师师德建设来讲,应当特别强调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职业院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关键所在。人文关怀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其核心思想就是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大爱是一流职业院校追求至善教育的最高境界,而对学生给予人文关怀就是大爱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因此,在职业院校教师能力发展上,要把提高教师思想素质、职业道德水平,爱生如子的情怀作为首要能力予以培训提高和考核奖惩。同时,要建立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和师德重大问题报告制度,完善师德舆情快速反应机制。二是强化教师业务能力培养。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和各省市出台的相关文件要求,通过培训提升和交流合作,切实提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建设水平,加快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三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加强辅导员队伍和辅导员工作室建设,保证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努力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型的辅导员队伍,充分发挥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的作用,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以及相关服务,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推动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全面提升。

3.建设高标准实训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

首先是建设高标准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依托,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思想基础;以企业实训基地为依托,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实践基地为依托,提升学生自主实践能力;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为依托,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其次是建设高标准创新创业基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整合教育资源,按照“主题化、载体化、项目化”思路,创建集“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新研究,成果孵化”于一体的开放型、服务型基地和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平台,建设一批在校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教育实践基地,夯实创新创业工作基础。再次是创新创业实训层级递进,政行企校密切协同育人。某职业技术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起三坚持、四进阶、四结合、三联动的“3443”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三坚持”指不间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一是坚持学生在校期间“双创”教育不断线,打造普惠式“双创”教育平台;二是坚持“双创”教育课程循序渐进,促进“双创”教育开展;三是坚持分类指导、重点推进,开展个性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四进阶”指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确定“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专业建设目标深度融合,深入企业调研,写出人才需求分析报告;三是邀请高校学者、行业专家、企业能手“把脉会诊”,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四是集合教学团队的集体智慧,精心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不断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实施“课岗证融通、实境化历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公共基础平台、“德能”文化素养平台、专业通用平台和专业技能模块、技能大赛模块、创新创业模块的“3平台+3模块”课程体系,构建基础技能训练、业务综合训练、技能大赛训练和实践课题训练的“4层4训”实践教学体系,将“德能”文化教育、技能大赛训练、创新创业历练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并计算学分,探索出平台共享、模块分立、“三课堂”全程育人的有效途径。“四结合”指深度推进创新创业课程开展。一是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包括2学分的必修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和选修课《创业精神与实践》等课程在内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二是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相结合,通识课程全面融入专业课;三是线上和线下课程相结合,充分利用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共建共享优质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四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三联动”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一是课赛融通,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竞赛活动;二是建设多元化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倡导个性化发展,成立了“联通未来青春创业社”等10余个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为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多元平台;三是品牌活动百花齐放,科学引导创业。精心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讲堂”等活动,先后聘请中国双创委执行主任李朝平、山东省教育厅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咨询中心主任李霞博士等专家做客大讲堂,引导大学生科学创业。某职业技术学院“3443”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推动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学校被教育部授予“2017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某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基于行业特色打造校园精品文化,从建设行业的基本特点出发,依托浙江建设职教集团开展多元合作,坚持“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素质养成为根本”的办学理念,实现“鲁班文化、绿色文化、艺术文化、创新文化”的四结合,将职业素养、职业品质、艺术修养、创新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打造精品校园文化,形成鲜明行业特色,实现校企文化融合,有力推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总之,职业院校只有将学校文化育人创新与学生自主发展能力提升实现深度有机融合,将学生自主发展的模式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推动学校在教育理念、课程制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进行革新,更加关注学生个性的多样化发展需求,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开放融合的教育体系建设,才能全面提升学校育人质量,全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实践、自主创新等自主发展能力,在今后的激烈的职业生涯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